來源:雪球
「我可能在有生之年再造一個豐田,還有什麼事比這個更刺激的?」
抱著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念頭,早已財務自由的李想離開了他一手創辦、當前市值超過100億美金的汽車之家,義無反顧地砸錢造車,硬把自己逼成財務不自由。
2015年6月30日突然宣布卸任汽車之家總裁,第二天,李想就宣布成立新能源造車公司「車和家」,對於造車,他已經迫不及待。
這不是他第一次這麼任性,實際上,任性可能刻在他的基因。只要看到機會,李想就會捨棄一切衝進去。這麼些年過去了,我們還是能看到那個毫不猶豫就輟學創業的年輕人的影子。
01
三次創業 兩家上市公司
1981年的李想,出生在書香門第,父母都畢業於中央戲曲學院,父親在一個劇團當導演,母親在一所學校當老師。按照一般家庭的規劃,李想大概會被名校錄取,之後進入大企業工作。但年少就痴迷電腦的李想有他自己的理想:網際網路創業。
1999年,正值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第一波爆發浪潮,還在讀高三的李想看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機會,他設計了一個小而美的網頁,專門分析顯卡,並取名為「顯卡之家」,靠網站的廣告收入,李想每月能賺到8000元左右,那時候他父母的工資也就2000元左右。
雖然錢是賺到了一點,但是李想剛讀高三,家長肯定都希望孩子先考大學,這時李想不管不顧的勁兒上來了,就是要輟學創業。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十個家庭裡至少有九個是不會同意的。
但是,李想他家偏偏屬於最後那一個。他的父母看他那麼執著想做網際網路創業,雖然不懂網際網路是啥玩意,但看他至少還能養活自己,於是一咬牙,就同意了。
兩年後,「顯卡之家」更名為「泡泡網」。2005年,泡泡網的收入已經近2000萬,利潤也有差不多1000萬,按照估值來算,李想的身價已經過億。
放棄高考直接創業,讓李想幸運地趕上了70後網際網路創業者的狂歡,挖到了第一桶金,那時的李想才剛剛24歲。
2004年下半年,李想想從IT行業出圈,當時規劃了三個方向:旅遊、房地產和汽車。但是當年房地產圈子裡有搜房網,做旅遊的攜程網也有好幾千名員工。所以他思來想去,決定做自己最喜歡的汽車網站。說幹就幹,和合伙人商量後,他們把網站的名字定為「汽車之家」,意為「一群汽車愛好者的家園」。
憑藉良好的用戶體驗,汽車之家短短一年時間,就從上百家汽車網站中脫穎而出,並在2006年首次超越愛卡,成為國內用戶數最大的汽車社區。
李想創建的汽車之家以火箭般的速度迅速發展,可是到2007年公司遇到管理方面的瓶頸,他需要一名合伙人,來一起管理公司。這時候,汽車之家早期投資人薛蠻子給李想介紹了當年在華爾街混過的秦致。兩人一拍即合,繼續做大做強汽車之家。
2009年,汽車之家的日訪問量突破了5000萬,遙遙領先其他網際網路媒體,已經成為汽車類門戶網站中無法撼動的老大。
2010年,汽車之家推出APP端。作為最早布局移動網際網路的網絡公司之一,時至今日,汽車之家的移動端日活用戶數在3500萬左右,甩開了同行好幾條街都不止。
就這樣,汽車之家在李想和秦致的帶領下,每個十字路口都選了正確的方向。順理成章的,汽車之家於2013年12月11日,終於登陸紐交所,上市成功。李想個人身價也達到了1.52億美元。
但是愛折騰的李想還有一個最大的理想:做一家千億美金的公司。
2015年6月,李想宣布離開汽車之家,再次開啟創業之路,同年7月,創辦了車和家。2019年6月,車和家改名為理想汽車。
五年後的今天,理想汽車遞交了赴美IPO的招股書,即將成為李想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雪球旗下港美股券商雪盈證券任此次理想汽車的IPO承銷商)
02
最好的時代 最壞的時代
我們常說,國內新能源車企分為兩種:一種是為消費者造車,一種是為政策造車。在過去幾年裡,它們都經歷了最好的時代,也各自經歷了最壞的時代。
以2009年「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範工程為起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近十年的發展,2018年銷量突破百萬輛、佔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
直到現在,全球每賣兩輛新能源車,就有一輛在中國:
2013年9月,財政部與科技部聯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隨後,各地方政府也都出臺了補貼政策。也就是說,買一輛新能源汽車,可以享受至少雙份補貼。
這一政策,在全世界根本找不到第二家。從各方面來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好時代,已然來臨。
但凡是有政策的地方,就有人鑽政策的空子。在轟轟烈烈的補貼政策下,中國電動車行業同時開啟騙補時代。
2015年一款名叫知豆的車剛剛成立,就一舉成為當年電動車的銷冠,這輛車最高時速80km/h,以裝了空調為傲,官方指導售價是10.88萬。
每賣出一輛車,知豆可以拿到的國家補貼,平均為6萬元。截止2017年底,知豆共賣出10萬輛車,也就是說,光補貼,它就可以拿到60億。而這些車,實際上都是企業左手倒右手,自產自銷,無數企業在這種操作中,騙取著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
正是這些騙補者的存在,敗光了新能源車的好感。那幾年,一提到新能源車,人們腦子裡飄過的第一念頭就是騙子。
和一堆為政策造車的車企比,為消費者造車的理想成了一股清流。理想沒有在PPT中勾勒出任何大膽的創新,所有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組建了一個純粹國內的技術團隊,在北京東北五環外近乎荒涼的地段安家,造了一款一點也不性感的奶爸三排SUV,就連「新能源汽車」這個挑戰性的產品形態,都做成了可以燒油的增程動力。甚至沒有提出過任何商業化的概念,如「網際網路思維」、「用戶至上」、「有價值觀的公司」。
清流如此,理想汽車一直持續受到資本市場熱捧,做到了不依賴政府,是手握現金最多的新造車企業,招股書顯示,理想2020年一季度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0.6億人民幣。
除此以外,理想汽車今年Q1營收也從去年同期零收入大幅增長至8.5億人民幣,並實現6800萬人民幣的毛利潤,毛利率達到8%,是中國第一個成功商業化的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公司,也是第一個實現自造血的新造車企業。
03
繞不開的對抗 繞不開的特斯拉
國產新能車的對抗,繞不開兩路勢力,一是傳統車企,二是「鯰魚」特斯拉。
新能車與傳統車企的對抗自不必多說,它們就像是針尖對麥芒,就像是智能機對功能機。
而且,理想等車企們遇到的傳統汽車巨頭的抵抗要比諾基亞們兇猛得多,燃油車使用者的習慣也更加根深蒂固。
除此以外,特斯拉的極速擴張,更是劍指國產車。
6月6日晚,李想在朋友圈曬出和何小鵬、李斌的合影,並配文道:「三個苦逼,比誰老得快。」崑崙資本的周亞輝為這張圖做了一個「定性」:「有理想,有鵬友,有蔚來」,三位過去幾年裡敢把財務自由搞成財務不自由的傢伙,確實創造了一個新時代。
何小鵬在微博也發了這張圖,然而他還加了一張圖:三英戰呂布。呂布是誰?不言自明。
特斯拉來中國,是國家的戰略布局,在很多人眼裡,特斯拉就像當年的蘋果,是池子裡的一條鯰魚。
從iPhone4開始,蘋果憑藉著完美的智慧型手機產品成為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在其持續賺錢的背景下,也養活了國內電子產業鏈上的數十家公司。這些產業鏈上的公司在發展後期,又為我國的小米華為OV手機品牌突飛猛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正因如此,我們給了特斯拉最好的待遇,希望提振汽車產業鏈的景氣度。相比於美國工廠,上海工廠Model 3生產線的生產成本(單位產能的資本支出)低了65%,而且進度飛快。
2019年1月7號,特斯拉工廠才舉行了奠基儀式。
2019年8月19號,僅7個月後,特斯拉工廠就收到了首張驗收許可證;
2019年9月19號,一個月後,全面驗收通過;
2019年10月23日,特斯拉拿到正式生產證;
12月30號,首批model 3開始交付。
從0到正式交付,耗時僅僅12個月。特斯拉帶給國產車的威脅程度不亞於三國中呂布帶給十八路諸侯的威脅。
當初華為小米OV在蘋果威脅之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們也紛紛尋找著自己的細分。
眾所周知,作為雪球大V的李想是著名「特粉」,成功預言了特斯拉的千億美金估值,對新能源車的競爭格局了如指掌。
這一次面對特斯拉的正面威脅,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只做一款車,並有精準的細分市場定位:大型6座SUV。
在最近的一場直播中,李想直言,蘋果的成功在於,將少數產品做到了極致,其利潤源自用戶對於品牌的心理認知所產生的溢價。在智能電動汽車的邏輯中,車企如果要獲得極高的規模效益,就必須達成「一款車滿足百種人」的挑戰。
事實證明,他完成了突圍:從招股書上看,理想汽車僅僅量產半年就交付超1萬輛,其中包含了春節假期和疫情的特殊時期,創下了中外造車新勢力全新車型的最快交付1萬輛的紀錄。這直接讓理想飆升至1-6月交付量位居新造車勢力前三名 (特斯拉、蔚來、理想汽車)。
此外,根據產能規劃,預計2020年理想汽車產能將達到10萬輛。理想僅靠2008名研發生產人員和620名行政銷售人員,就完成了一項壯舉。
04
對國產造車新勢力的期許
在過去幾年歷史性的機遇之下,國產造車新勢力大爆發,然而現如今,已然死傷一片。僅今年6月,就有多家車企告危。
先是4月爆出天際汽車因為拖欠供應商款項,資金鍊緊繃;然後是賽麟汽車幾近破產,底層員工自救;現在又是拜騰,這家一直緊緊巴巴的新勢力鬧出工資停發四個月,員工在南京拉橫幅維權的消息。還有更多的造車新勢力漸漸悄無聲息了。
但正如當年華為小米OV死磕下蘋果的份額一樣,國產車們也不乏死磕的精神,這些精神在李想們對產品、對用戶的態度中看到了。
美團的王慧文曾去試駕理想one,試駕完後如是說:「我對造車新勢力信心爆棚,確信理想、蔚來、小鵬會在國內打敗特斯拉,電動車會重塑國際汽車產業格局,讓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產業兩強之一。踩下理想one的時候,我分明感受到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加速。」
的確,當下的中國處在轉折點,無論是被迫國產,還是主動國產,國產化都是大趨勢,而諸如電動汽車在內的各行各業的國產之興,更是國家戰略的重心,是中國製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助推。
正如李想早在2017年時所說:多一些想像力,至少跟得上我們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