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顧炎武曾經號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是振聾發聵,一語驚人。在中國國防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之下,離不開一個個"匹夫"的貢獻。
徐增平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是新中國航母事業大發展的幕後英雄,世人皆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卻鮮識徐增平。新中國的航母事業發展並非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中國對於航母的認識一無所知。
而當中國和烏克蘭談成瓦良格號的收購條件後,瓦良格號的回國徵途卻是一波三折,以至於收購瓦良格號的計劃險些夭折,從瓦良格號到遼寧號,瓦良格號成功歸國背後,商人徐增平功不可沒。
一:遼寧號背後的故事
瓦良格號原本是屬於前蘇聯的海軍航母,1985年開始建造,直到1991蘇聯解體後,瓦良格號已經完成了68%的建造率。隨著烏克蘭的獨立,瓦良格號歸屬於烏克蘭,但依舊由俄羅斯海軍管轄。
當時捉襟見肘的烏克蘭財政無力支持航母的建造,瓦良格號逐漸被遺棄。幾番波折之後,瓦良格號最終被俄羅斯作為債務償還給了烏克蘭,真正意義上成為了烏克蘭的財產。
烏克蘭開始在全球尋找瓦良格號的買家,幾番周折之後和中國達成了交易意向。出人意料的卻是,遠在天邊的美國橫插一腳,公然的威脅烏克蘭,不得將瓦格良號出售給中國,幾番談判之後,美國最終讓步,以拆除航母上所有的艦載武器為條件,同意烏克蘭將該航母出售給中國。
然而被強制拆除所有艦載武器後的瓦良格號幾乎與普通的艦艇無二,就只剩下了"空殼子",但是瓦良格號對於當時沒有航母的中國來說,依舊具有非凡的意義。
二:一波三折,航母歸國背後的英雄
天有不測風雲,瓦良格號在歸國的途中再次遇到了困難,而徐增平在航母歸國的過程當中堪稱第一功臣,首先如何將瓦良格號運回中國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
瓦良格號的運送是擺在當時中國面前的第一個難題,當時的徐增平站了出來,幾番周折之後,徐增平以私人的名義僱傭了荷蘭的拖船公司將瓦良格號從黑海託運回國。
可以說如果沒有徐增平,瓦良格號回歸中國的時間將會是個未知數,而為此徐增平就花費了數千萬美元。
之後瓦良格號在經過土耳其海域之時又被土耳其藉口攔截,瓦良格號被擱置長達一年半之久,最後不得不通過繳納高達10億美元的保證金才讓瓦良格號得以歸國。
歷經艱難險阻,瓦良格號最終歸國,而名義上作為瓦良格號的購買者的徐增平也為此最終不得不宣告破產,雖然最後徐增平並沒有因為瓦良格號造成多大實質性的損失,但是他的確是瓦良格號回國背後,最大的功臣。
畢竟當時除了徐增平沒有人站出來為國家承擔這個風險,單單這份愛國情懷就值得讓人尊敬。
三:瓦格良號歸國一波三折背後的利益糾葛
在瓦格良號歸國的徵途可謂是一波三折,歷經艱難險阻。但是美國為何一而再再而三阻止中國得到瓦格良號?當時的瓦格良號幾乎就是一個空架子,毫無戰鬥力可言。
其實真正原因是美國害怕中國海軍因此而實力大增,中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讓中國很容易以瓦良格號為藍本"複製"出航母,最後加以改進,形成自己的航母製造體系,從而威脅到美國霸主的地位。
此外,美國對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防範打壓為主,瓦格良號歸國從長遠來看對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是不利的,因此這也是出於美國的戰略需求。面對一個超級大國的幹涉,作為名義上的瓦格良號購買者的徐增平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可想而知。
在明面上擺平美國之後,在經過土耳其海域時再次遭受了土耳其的攔截,這一事件的背後自然少不了美國在其中推波助瀾。此外土耳其單方面的想法也很明確——趁火打劫。
有美國撐腰的土耳其攔截瓦格良號,一方面可以討好美國,另一方面又可以從中國身上攫取利益,可謂是一舉兩得,最後經過一年半協商才得以解決這一"飛來橫禍"。
瓦良格號艱難歸國的背後實質是利益之間的衝突與糾葛,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如此多的困難,瓦良格號還能成功回歸中國,徐增平當之無愧是第一功臣。
四:響應號召,挺身而出
徐增平能夠成為最大的幕後英雄絕非是偶然的。首先,徐增平滿足烏克蘭提出的購買瓦格良號航母的必須有5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硬性要求,作為澳門富豪的徐增平自然不在話下。
其次,徐增和當時主持瓦格良號購買事務的賀鵬飛海軍中將有較好的私人關係,當時賀鵬飛將軍在瓦良格號購買之時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澳門富豪徐增平,他幾乎具備了所有滿足瓦良格號購買的條件,而且他身份也能夠很好的掩蓋中國購買瓦良格號的意圖。
最後是徐增平的個人品質,以私人身份購買瓦良格號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著其中的艱難,作為一名成功企業家的徐增平是何等的精明,他會看不出其中的風險?
但是徐增平依舊毅然決然地賭上了全部的身家,迎接瓦良格號的歸國。這需要的不僅僅需要勇氣,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尚愛國情懷。
如果徐增平的心中沒有國家與民族,又何談能夠挺身而出,助力中國航母的實現,航母歸國背後英雄應當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