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之清朝的《四庫全書》中,究竟刪改了哪些「忌諱」的內容

2020-12-19 騰訊網

眾所周知,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堪稱工程量最浩大的一組圖書工程,全書字數高達八億字,就是放在今天的也是相當爆炸,堪稱一部「永遠也無人可以看完」的超級部書。但是這樣象徵著中國古代宏偉文化的作品為何歷來都受到很多人的詬病呢?其實關鍵就在於很多人認為,四庫全書修書大致就和毀書差不多。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四庫全書在修訂的過程之中,不僅包含了大量圖書的刪禁,而且收錄進來的書籍也大量遭到了篡改。內容可以說是面目全非,甚至有些改動令人感覺匪夷所思,那麼到底四庫全書都刪改了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到底又有何忌諱之處呢?

對於清廷來說,最為忌諱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

1.直接辱罵清朝的將清朝斥為蠻夷的

2.妨礙封建禮教的,比如《西廂記》之流

3.揭露明末清初部分史實的,代表就是明史案。

上圖_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 ,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直接將清朝說蠻夷的是清廷最為忌諱的一類。畢竟清廷是關外統治,最為忌諱的就是這類質疑,而將清廷說成蠻夷又是明末官方文件裡面的常見情況,於是乎明末的兵部文件遭到大規模的銷毀也就成了必然。

在這一點上,四庫全書的根本決策人也就是乾隆皇帝其實是有規定的,:「夷、狄二字屢見於經書,若有心改避,轉為非理。」「宗澤所指系金人,楊繼盛所指是諳達,更何所用其避諱耶?」這裡包含了兩個隱藏的規則,也就是那種經常出現的著名「夷、狄」二字不用更改,比如說孔子所說的「夷狄之有君」這句話,就不用刪改,因為非常著名屬於聖人之言,第二個原則更為關鍵,也就是和清廷沒有明確關係,或者潛在關係的也不用刪改。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這裡有個特殊點,就是所謂的「直接關係」與「潛在關係」都包含哪些內容,所謂直接關係就是直接描述清廷的那些玩意,所以明末史料基本上是無一倖存,但是潛在關係那就不一定了,也是非常令人難以捉摸的,比如說北宋末期史料《三朝北盟實錄》就多次遭到刪改,因為金國和清廷的關係有些曖昧(畢竟清廷最初自稱後金),所以書中的夷、狄(也是刪改的最重點詞彙)經常被改為「強大,強鄰、憑陵、異域、四裔、四方、邊陲」等詞彙。

這兩條原則一般來說四庫館臣都是嚴格遵守的,也正因為如此,關於漢朝和匈奴,唐朝和突厥等史料才完整地保存下來,畢竟《舊唐書》和《舊五代史》兩本史書都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的殘本裡面重新輯錄成書的,畢竟《永樂大典》的修撰比起《四庫全書》來講實在是沒有章法,因此也成為了四庫全書的重大貢獻之一。

上圖_ 三讓堂版《紅樓夢》

禮法維護者與事實隱藏者

作為封建禮教最為嚴格的朝代,清朝對於破壞封建禮教的內容是深惡痛絕的,所以乾隆時期封禁書目最狠的也是這一類,所謂銷毀的書目「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其主力之一就是妨礙封建禮教的內容,在四庫全書的禁毀目錄之中,《紅樓夢》、《水滸傳》、《牡丹亭》、《西廂記》等都赫然在列,這些書籍都是對於封建禮教的嚴格秩序有破壞的所謂「邪書」自然也是要封禁的。

同時,還有一些在我們看來很奇葩的人也在被禁的行列,比如錢謙益就是一個。我們可能感覺奇

上圖_ 《軍器圖說》是由畢懋康[明朝]所著,圖為書中介紹的自生火銃

禁書的利與弊

空前嚴格的禁書活動中,清廷的統治似乎空前穩固,然而他們想不到的是,他們禁毀的書目裡面《軍器圖說》詳細論述了明末火器的成就,《海防纂要》最早闡述了制海權的意義,《歷代輿圖》包含外國的地理風情,嶽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也被改為了「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怪,所謂「頭皮癢」「水太涼」錢謙益可是一個著名的「偽君子」,因為投降清朝而被天下人唾棄,為何他也成了清朝禁毀的針對目標?

上圖_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

其實這和乾隆這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乾隆這個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鍵盤俠,他對於自己看不慣的所有東西總要指點江山,正如他經常在各種作品上無腦蓋章一樣,他對於錢謙益洪承疇等在明清之際背主反叛的人也相當看不上。

理由其實很簡單,作為一個皇帝,他還是喜歡忠臣(前提是對他忠),錢謙益洪承疇這一類人屬於牆頭草,自然要進入貳臣賊子行列,所以乾隆特地下令「錢謙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復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則又遁跡緇流,均以不能死節,靦顏苟活。乃託名勝國,妄肆狂狺,其人實不足齒,其書豈可復存?」

上圖_ 錢謙益印鑑「牧齋」

對於錢謙益等人的書籍一概禁毀,其實錢謙益之所以兩頭都不受待見,還有個原因就是他雖然投降清朝,但是長期從事臥底活動,還兩次因為圖謀反清入獄,也算是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了。

乾隆對黃宗羲等長期宣傳反清的明末人物更是一個不留一概禁毀。對於他們所撰寫的明末書籍更是嚴查,誰要是私藏書籍那可是吃不了兜著走。正因為如此,《罪惟錄》作者查繼佐生前乾脆把書直接塞牆裡,到了清朝滅亡才敢拿出來。

可以說,四庫全書的刪改讓整個中國的文化更加禁錮和自閉,難以接受外來的新生事物,讓清廷變得更加狂妄自大,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之中沉睡不醒。

上圖_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不過還得認識到的一點是,如果沒有四庫全書,很多資料也難以留存,很多人覺得沒有四庫全書的禁毀,很多資料都能保留。但是明朝宋朝沒有禁毀元朝唐朝的史料,然而元朝唐朝的資料又有多少留存了呢?

若不修四庫全書,只怕很多今天我們見到的古書不是被刪改,而是只剩個名字了。

相關焦點

  • 明朝朱棣《永樂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庫全書》相提並論麼?
    如果從涵蓋內容上來看《四庫全書》又要略勝《永樂大典》一些。《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為了揚我國威,又因為一直以來中國都沒有一部涵蓋比較廣的書籍,很多官員在查找一些東西時往往需要查閱諸多古籍,很不方面,於是就有了朱棣讓姚廣孝等人編撰這麼一部百科全書。公元1403年到1408年,總共耗時5年時間成書。
  • 同樣大型皇家書籍,為什麼有人說《永樂大典》比《四庫全書》珍貴
    《永樂大典》明成祖下令翰林侍讀學士解紹、文淵閣學士胡廣、國子監祭酒胡儼等負責編纂,耗時6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大一部類書;《四庫全書》則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由紀昀也就是紀曉嵐人總纂官,四庫全書館負責編修,耗時七年完成的我國歷史上最大一部叢書。
  • 千古巨製——《四庫全書》
    然而,近代以來,清朝統治由盛轉衰,列強入侵,戰亂頻仍,人民飽經憂患,世事幾度滄桑,七閣七部《四庫全書》也經歷了坎坷曲折的歷史命運,不滿百年,僅剩三部半。20世紀中葉,由於中蘇關係緊張,戰火一觸即發,政府下令將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從瀋陽調出,運至甘肅蘭州以北的山中加以保存。曠世巨典《四庫全書》,溯黃河而上,抵達甘肅。
  • 《四庫全書》對此你了解多少呢?內容分四,書籍分七,現僅剩殘卷
    在他擔任官職五十餘年,才華橫溢、血氣方剛,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四庫全書》正式從紀曉嵐手中開始編修,該書的編修究竟修出了什麼成果呢?△《四庫全書》突顯於康乾盛世《四庫全書》成書之時,它們便按照依春、夏、秋、冬四季,內容分四色裝潢,即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檢閱。
  • 看《四庫全書》的編撰過程就知道
    可見,編制這部大典工作之繁瑣。據史料的記載,永樂年間雖然完成了整套的編撰工作,但是,卻一直沒有抄錄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間,《永樂大典》才有了如今為人所知的副本。可見,這部大典的內容之繁雜。但是,如此耗費人力財力的《永樂大典》,卻在明朝末年遺失了。而僅存的副本,也在戰火中丟散。如今,只剩下流散於世界各地的副本。
  • 京杭對話:杭州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重返北京展出
    文瀾閣《四庫全書》。浙江圖書館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1日電 (童笑雨)9月21日,記者從浙江圖書館獲悉,該館鎮館之寶文瀾閣本《四庫全書》,將於9月23日重回「誕生地」北京向公眾展示。《四庫全書》中的「乾隆御覽之寶」印。浙江圖書館供圖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一條流動著的文化之河。《四庫全書》當年就從大運河的北首北京,來到大運河南端杭州,可以說與大運河頗有淵源。資料圖:2019年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現場。
  • 和坤主編《四庫全書》做了一件好事,看起來沒那麼討厭了
    有名的軍機大臣,手裡掌握著眾多文武百官以及權力,在清朝年間的文武百官當中,他算是屈指可數文武全才,還通曉詩詞歌賦。清朝年間他向乾隆皇帝推薦了不少文學著作,其中就包括現如今大家都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之一,也就是《紅樓夢》。和珅和《紅樓夢》掛鈎和坤和紀曉嵐也是好友,兩人各有千秋。
  • 一介草民難登大雅之堂,其書《子平真詮》被《四庫全書》遺棄
    明永樂年間,祖父萬義由御史貶為戍大寧都司衛,居易州城內,明嘉靖二十八年中舉,二十九年中進士,先後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福建兵備參議等職。三命通會《三命通會》共十二卷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其著作《三命通會》和《星學大成》收錄,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附嘉靖二十九進士名單:可查萬民英位列第265名。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而自乾隆六十年(1795)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正式刊行以還,《四庫》學成為文獻學研究中頗為重要的一個專門領域,成果頗豐。就《四庫》提要而言,除正式結集而成的《四庫全書總目》這一最終彙編本外,各閣書前提要以及《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等各階段稿本、抄本的不斷發現與刊行,為我們研究《四庫》提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 趙龍丨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
    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談起趙 龍趙龍(1982—),男,安徽當塗人,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宋代政治制度史。《四庫全書 初次進呈存目》殘本著錄宋人筆記94種,並對這些筆記的書名、著者、版本及真偽等問題做了考訂辨析,也就部分筆記在傳布過程中的卷帙篇幅、文字增刪等情況進行了簡要分析。考察《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著錄情況,有助於探討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的早期認知,進而全面窺探其對宋人筆記的接受與批判。
  • 「四庫本」為何質量不佳?《四庫全書》有個最核心的問題
    對古代文學研究者而言,「版本」是極重要之事。在古書的長期留傳中,不同版本質量差異很大,一般稱好的版本為「善本」。當時我以為「四庫」聲名在外,必然值得信賴;然而導師卻「善意」地提醒我:千萬不要再用這個版本了,它的訛誤並不少。 這件事引起我的疑問與好奇——「四庫本」為何質量不佳呢?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海南大學圖書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四庫全書》就承載了臺胞吳乾華先生對海南大學學子的殷殷期盼之情。他認為:「世界第一大書《四庫全書》薈萃中國古籍精粹。」《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 歷史冷知識:大奸臣卻憎恨奸臣,乾隆修四庫全書,焚書卻更厲害!
    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想要都了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史學家也只能精通某些方面的知識。畢竟我們最多也就活一百多歲嘛,怎麼能清楚幾千年的事兒。有些歷史框架我們是都了解過的,但是更多的歷史知識是我們不清楚的,甚至說出來都覺得不相信。下面就來了解一些歷史冷知識。
  • 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在龍泉舉行
    12月12日上午,陳玲娟女士史料暨四庫全書史料捐贈儀式活動在龍泉市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會議室舉行。抗日戰爭中,為保護浙江圖書館藏書,陳訓慈主持組織搶運館藏《四庫全書》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陽、龍泉,又組織搶運寧波天一閣9000多冊藏書到浙南。新中國成立後,陳訓慈致力於圖書徵集,整理和搜集有較高參考價值的歷史與革命文物史料。1979年完成浙江博物館館藏善本編目工作。著有《全國省立圖書館鳥瞰》《中國之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函授講義》等。
  • 為了《四庫全書》,乾隆下令在江南修建藏書閣,唯一倖存在杭州
    江南有多座藏書閣,大部分被開發成旅遊景點,專門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藏書閣你聽過沒有?如果沒有聽過,想必也是沒有去過的。清朝中期,乾隆下令編撰《四庫全書》,並在江南修建三座書閣,用來珍藏這部鴻篇巨著,這三閣分別是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和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的文瀾閣,因為種種原因,文瀾閣成為僅存的一座,如今作為西湖博物館的一部分免費開放給遊客參觀。文瀾閣建成於1783年,已經200多年,建造的費用由當時的浙江商人提供。
  • 四庫全書,全套知識海洋,應有盡有,國學珍藏,值得各界人士學習
    全書珍藏之地乾隆當時讓人,手抄7部藏於全國各地。02全書介紹《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宏偉的文化工程,書中記載,描寫了中國古典文化系統的總結,和古典文化的知識體系。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 清朝紀曉嵐墓被發掘,發現7名女屍骸體態各異,專家:歷史沒寫偏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對那個鐵齒銅牙、敢於伸張正義,與和珅鬥一輩子的紀曉嵐的印象根深蒂固,簡直就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但歷史上的紀曉嵐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為您揭開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在清朝紀曉嵐墓被發掘時,發現7名女屍骸體態各異,專家說:正史沒寫偏。這是怎麼回事呢?
  • 《永樂大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最廣泛的百科全書
    雖然還留有副本,但副本本來就是仿照這不完整的正本所作,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戰爭、火災、偷盜等一系列的災禍後,殘存的部分僅剩四百餘冊,不足正本的百分之四。而且若不是嘉靖皇帝出於對這部書的熱愛,不惜費時費力將這部書刊印出了副本,在今天的社會可能就再也無法一睹這部書的風採。《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
  •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黑暗時期,百姓們的惡夢
    那麼歷史上有哪些黑暗時期?五胡亂華——歷史上最黑暗時期司馬炎滅了東吳,終於將亂了百年的三國割據再次統一起來。但是晉武帝分封了宗室親王還給他們兵權這是隱患之一,晉武帝沒有選好繼承人這是隱患二。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獄,目的在於壓制漢族人的民族獨立反抗意識,樹立清朝統治的權威,加強中央專制集權,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文化凋敝,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四庫全書是修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