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70後」大叔,幾乎與動漫絕緣。但最近我一口氣看完了一部漫畫作品——《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
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動輒被打罵,內心長期恐懼、壓抑,這是他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常態。
小學、初中階段,作者成績優秀,尤其喜歡並擅長歷史科目。這是獲得他自信和父親認可的唯一來源。但高中後,作者逐漸出現嚴重的失眠,並直接導致學習障礙,曾經的學霸變得連書本上的一個字都看不進去了。
此時他已經罹患上抑鬱症了,但其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意識。直到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後,作者才開始直面自己的症狀。他曾經嘗試自殺,幸好未能成功;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
服用精神科藥物後,他的症狀有明顯好轉。但不到一年,藥效逐漸消退,多次尋醫問診的效果也不理想。他不得不嘗試與抑鬱症共存,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緩解症狀。
而且,作者還幸運地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友。她不但不歧視作者,還對抑鬱症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作者情緒低落時,她懂得無條件地接納、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勵。
作者也開始嘗試心理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正念冥想、催眠治療等等。他的自我覺察能力慢慢增強,懂得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
最終,他在女朋友的支持下,以自己對抑鬱症的獨特理解和應對方式,成功結束了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這篇漫畫的畫風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略顯枯燥。在內容方面,也沒有激蕩人心、峰迴路轉的情節。作者在描述他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和痛苦時,不但刻意克制,不煽情、不渲染,還使用了略帶調侃、詼諧表達方式。
那為什麼這篇漫畫這麼吸引我?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
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換言之,這篇漫畫相對真實、客觀、理性地描述了個體抑鬱症的發展過程,但不陷於消極和絕望,而是帶來了積極的理解和希望。這才是一部合格的、值得被廣為傳播的抑鬱症相關作品。
相比之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著作《人間失格》雖然知名度很廣、很暢銷,太宰治本人也是抑鬱症(實際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但他最終並未康復,反而自殺身亡。
這篇由未康復的、抑鬱症患者撰寫的作品裡,充滿了對社會百態和生活意義的扭曲、消極理解。雖然文字優美,並看似引發了很多抑鬱症患者的認可和共鳴;但其實,閱讀這本書是非常不利於患者們康復的。
相反,這本書很有可能不斷地激活患者的創傷,加重患者的扭曲認知和情緒波動,甚至可能模仿太宰治而出現自殺行為。請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一定要對此提高警惕!
不過,這篇漫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不是說患者和家屬可以照搬個中的理念和方法。
漫畫作者採取的康複方法究竟適合哪一類患者?他對待抑鬱症的態度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有待商榷的?抑鬱症的康復是否真的只能靠自己?還有,父母能不能把這篇漫畫給患病的孩子看?
明天的推文中,我將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對漫畫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幫助大家對抑鬱症的發生、發展和康復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理性地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康複方法,從而實現「免於恐懼,加快康復」的目標!
以下為全文轉載這篇抑鬱症漫畫——《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的完整內容。
——何日輝
(以下來源於公眾號:阿正說動漫)
抑鬱症,現在可以說是挺常見的病。
有不少不堪世事的小年輕,甚至還假裝自己有抑鬱症來給自己增添點文青氣質。
可是,一個真正抑鬱症患者的人生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故事——
《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從這隨性的封面就看得出來,這就像是作者的信手塗鴉,但你翻開後就會發現,內容是那麼的沉重。
作者本人被抑鬱症折磨了整整20年,不過最終還是憑自己的努力走了出來。
他在康復後,就用漫畫記錄下了這一切。
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旅程——
男主從小就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有一個暴力的父親。
父親經常對他各種拳打腳踢——
父親揍他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連男主都搞不清楚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的打罵又會再次降臨到自己頭上,他的生活被無處不在的恐懼所包圍——
唯有自己學習有些起色,被外人誇獎時,父親才會露出一點笑意,孩子給自己長臉了啊——
自己也因此想努力學習,來避免父親的打罵。
而在努力學習後,他卻無意中發現自己對歷史情有獨鍾,也因此找到了在這個家裡的解脫方式。
只要自己坐在桌前,精神就能遨遊在另一個世界,哪怕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忍過去——
整個初中時期對他來說,都是一段無比幸福的時光。
家裡的問題和父親的打罵都不再是困擾,他只要能每天看書就很幸福了——
只是有時候,看到父親的笑臉,總有種想和他幹一架的衝動——
不管怎樣,學習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回報,他從一個三流初中直接考入了當地的頂級高中——
原本,光輝的未來正在遠方等著他。
可他沒想到,自己迎來的不是夢想與將來,而是一個名為抑鬱的惡魔——
上了高中之後,他就陷入了莫名的抑鬱。
腦子好像蒙上塵一樣,整晚整晚地睡不著——
連正常的走路都像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樣——
每天都打不起精神,連最喜歡的歷史書都讀不下去了——
這樣的他當然沒辦法繼續學習,原本的大學夢想也隨著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而無奈擱置。
等熬到高中畢業,他想離開這個家輟學打工,卻又被父親痛罵一頓。
父親對學歷有種莫名的執著,好像是想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這樣的責罵,只讓男主倍感壓力。
最終,他根本沒參加大學考試,直接從家裡逃走了——
到了東京後,雖然徹底擺脫了父親的魔掌,但抑鬱依然沒有好轉。
自己每天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活著——
可這在外人眼裡看來,不過是懶散的表現——
哪怕自己來東京已經足足2年,生活卻遲遲無法進入正軌,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直面自己的病症,開始在網上查找關於抑鬱症的事情——
可在確定自己的病症,知道自己連正常的生活都沒辦法實現之後,他一時衝動跑去自殺——
幸運的是,因為繩子沒扣緊,他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這也相當於他是死過一次了。
有過這樣的死亡經歷後,他徹底看開了,既然連死都不怕,那自己還怕個球?
他決定開始隨心所欲地生活,自己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以前覺得去了醫院就算輸,可現在感覺去醫院也沒什麼了——
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按照醫生的囑咐,他吃了藥。
沒想到的是,藥的效果居然那麼好,他久違地一覺睡到大天亮——
在藥物的幫助下,甚至眼中的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只是,藥物給他的,不過是暫時好起來的錯覺而已。
不到一年,藥就漸漸地失效了——
藥物失效後,他繼續踏上了尋醫問診的道路。
可事實證明,醫院也幫不了他。
最後,他找出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和痛苦共存。
他嘗試和自己的抑鬱症和解,當自己感覺到抑鬱的時候,他就放下一切,嘗試用各種娛樂來衝淡抑鬱——
當自己與抑鬱症嘗試和解的時候,他的生活才真正迎來了轉機,甚至還交上了一個女朋友。
原本他害怕自己的問題會耽誤人家,但對方卻迎難而上,將男主徹底攻略——
女朋友非常善解人意,在知道男主飽受抑鬱折磨之後,還努力看了相關的書想去了解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
她甚至發明了用數字交流的方式,讓男主能告訴她抑鬱的等級——
在男主特別抑鬱的時候,能表示理解——
女友是個很積極的人,有這樣一個人陪在自己身邊,男主第一次有了想治癒抑鬱症的積極性——
他開始嘗試各種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比如正念冥想。
每種方法確實都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通過阿德勒心理學,他開始知道事實和感受其實是兩碼事。
像是同樣是半杯水,有人能從中感覺正面的想法,還有半杯水。
而有人卻能從中感覺到負面的念頭,只剩半杯水——
而通過正念冥想,他第一次察覺到自己滿腦子都是負面的念頭——
但這些作用都是只是增加了他相關的知識,並沒有幫助他消解抑鬱。
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在一名催眠醫生的幫助下,發現了自己抑鬱的真面目,是「自我虐待」——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判定自己是不是在進行自我虐待,就是你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會不會對別人說?
如果那種話只對自己說,比如自己天天說「自己很沒用」,但不會對別人說「你很沒用」,那你就是在進行自我虐待。
男主在知道這點後,第一次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抑鬱。
他真的發現在自己內心的最深處,自己一直在虐待著自己,就像童年時父親對自己做過的事一樣——
整整20年,他一直是在被自己折磨——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解決辦法就很簡單了,只要好好地愛自己就行。
只要有了愛自己的念頭,事情就會開始有轉機。
男主在做正念冥想時往往都會被負面念頭所困擾,杯子好髒,腳好冷,手心好多汗。
可是啊,這些問題不都是能解決的嗎?
杯子髒了,擦乾淨就好。
手心好多汗,洗乾淨就行——
他自己都沒意識到,放任那些讓自己難受的事,就是一種自我虐待啊。
自己覺得哪裡不好,把它改掉不就行了?
而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加自己的愉快,事情慢慢地就會好起來。
直到最後,抑鬱消失了.....
男主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各位展示了他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雖然抑鬱確實很可怕,但也並非治不好。
正如這部漫畫的名字——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當你自己徹底接受你自己的時候,一切痛苦終將過去。
好好地愛自己吧,希望你永遠不會被抑鬱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