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2020-12-18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我是一名「70後」大叔,幾乎與動漫絕緣。但最近我一口氣看完了一部漫畫作品——《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
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動輒被打罵,內心長期恐懼、壓抑,這是他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常態。
小學、初中階段,作者成績優秀,尤其喜歡並擅長歷史科目。這是獲得他自信和父親認可的唯一來源。但高中後,作者逐漸出現嚴重的失眠,並直接導致學習障礙,曾經的學霸變得連書本上的一個字都看不進去了。
此時他已經罹患上抑鬱症了,但其自己和家人都沒有意識。直到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後,作者才開始直面自己的症狀。他曾經嘗試自殺,幸好未能成功;後來到醫院求診,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
服用精神科藥物後,他的症狀有明顯好轉。但不到一年,藥效逐漸消退,多次尋醫問診的效果也不理想。他不得不嘗試與抑鬱症共存,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緩解症狀。
而且,作者還幸運地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女友。她不但不歧視作者,還對抑鬱症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作者情緒低落時,她懂得無條件地接納、尊重、理解、支持和鼓勵。
作者也開始嘗試心理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正念冥想、催眠治療等等。他的自我覺察能力慢慢增強,懂得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
最終,他在女朋友的支持下,以自己對抑鬱症的獨特理解和應對方式,成功結束了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這篇漫畫的畫風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略顯枯燥。在內容方面,也沒有激蕩人心、峰迴路轉的情節。作者在描述他所經歷的心理創傷和痛苦時,不但刻意克制,不煽情、不渲染,還使用了略帶調侃、詼諧表達方式。
那為什麼這篇漫畫這麼吸引我?主要是因為它比較完整地反映出了大部分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從童年期成長、起病、病情加重、尋求精神科診療和心理治療的康復過程。
而且,最終的成功康復令作者重新看待抑鬱症時,能帶著積極的、有覺悟的心態,而不至於陷入對抑鬱情緒的過度負面表達和渲染。
換言之,這篇漫畫相對真實、客觀、理性地描述了個體抑鬱症的發展過程,但不陷於消極和絕望,而是帶來了積極的理解和希望。這才是一部合格的、值得被廣為傳播的抑鬱症相關作品。
相比之下,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著作《人間失格》雖然知名度很廣、很暢銷,太宰治本人也是抑鬱症(實際上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但他最終並未康復,反而自殺身亡。
這篇由未康復的、抑鬱症患者撰寫的作品裡,充滿了對社會百態和生活意義的扭曲、消極理解。雖然文字優美,並看似引發了很多抑鬱症患者的認可和共鳴;但其實,閱讀這本書是非常不利於患者們康復的。
相反,這本書很有可能不斷地激活患者的創傷,加重患者的扭曲認知和情緒波動,甚至可能模仿太宰治而出現自殺行為。請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一定要對此提高警惕!
不過,這篇漫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更不是說患者和家屬可以照搬個中的理念和方法。
漫畫作者採取的康複方法究竟適合哪一類患者?他對待抑鬱症的態度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有待商榷的?抑鬱症的康復是否真的只能靠自己?還有,父母能不能把這篇漫畫給患病的孩子看?
明天的推文中,我將從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對漫畫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幫助大家對抑鬱症的發生、發展和康復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理性地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康複方法,從而實現「免於恐懼,加快康復」的目標!
以下為全文轉載這篇抑鬱症漫畫——《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的完整內容。
——何日輝

(以下來源於公眾號:阿正說動漫)
抑鬱症,現在可以說是挺常見的病。
有不少不堪世事的小年輕,甚至還假裝自己有抑鬱症來給自己增添點文青氣質。
可是,一個真正抑鬱症患者的人生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故事——
《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從這隨性的封面就看得出來,這就像是作者的信手塗鴉,但你翻開後就會發現,內容是那麼的沉重。
作者本人被抑鬱症折磨了整整20年,不過最終還是憑自己的努力走了出來。
他在康復後,就用漫畫記錄下了這一切。
這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旅程——


男主從小就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有一個暴力的父親。
父親經常對他各種拳打腳踢——


父親揍他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連男主都搞不清楚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對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的打罵又會再次降臨到自己頭上,他的生活被無處不在的恐懼所包圍——


唯有自己學習有些起色,被外人誇獎時,父親才會露出一點笑意,孩子給自己長臉了啊——


自己也因此想努力學習,來避免父親的打罵。
而在努力學習後,他卻無意中發現自己對歷史情有獨鍾,也因此找到了在這個家裡的解脫方式。
只要自己坐在桌前,精神就能遨遊在另一個世界,哪怕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忍過去——


整個初中時期對他來說,都是一段無比幸福的時光。
家裡的問題和父親的打罵都不再是困擾,他只要能每天看書就很幸福了——


只是有時候,看到父親的笑臉,總有種想和他幹一架的衝動——


不管怎樣,學習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回報,他從一個三流初中直接考入了當地的頂級高中——


原本,光輝的未來正在遠方等著他。
可他沒想到,自己迎來的不是夢想與將來,而是一個名為抑鬱的惡魔——


上了高中之後,他就陷入了莫名的抑鬱。
腦子好像蒙上塵一樣,整晚整晚地睡不著——


連正常的走路都像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樣——


每天都打不起精神,連最喜歡的歷史書都讀不下去了——


這樣的他當然沒辦法繼續學習,原本的大學夢想也隨著自己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而無奈擱置。
等熬到高中畢業,他想離開這個家輟學打工,卻又被父親痛罵一頓。
父親對學歷有種莫名的執著,好像是想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


可這樣的責罵,只讓男主倍感壓力。
最終,他根本沒參加大學考試,直接從家裡逃走了——


到了東京後,雖然徹底擺脫了父親的魔掌,但抑鬱依然沒有好轉。
自己每天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地活著——


可這在外人眼裡看來,不過是懶散的表現——


哪怕自己來東京已經足足2年,生活卻遲遲無法進入正軌,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
終於有一天,他下定決心,直面自己的病症,開始在網上查找關於抑鬱症的事情——


可在確定自己的病症,知道自己連正常的生活都沒辦法實現之後,他一時衝動跑去自殺——


幸運的是,因為繩子沒扣緊,他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這也相當於他是死過一次了。
有過這樣的死亡經歷後,他徹底看開了,既然連死都不怕,那自己還怕個球?
他決定開始隨心所欲地生活,自己想怎麼過就怎麼過。
以前覺得去了醫院就算輸,可現在感覺去醫院也沒什麼了——


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按照醫生的囑咐,他吃了藥。
沒想到的是,藥的效果居然那麼好,他久違地一覺睡到大天亮——


在藥物的幫助下,甚至眼中的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只是,藥物給他的,不過是暫時好起來的錯覺而已。
不到一年,藥就漸漸地失效了——


藥物失效後,他繼續踏上了尋醫問診的道路。
可事實證明,醫院也幫不了他。
最後,他找出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和痛苦共存。
他嘗試和自己的抑鬱症和解,當自己感覺到抑鬱的時候,他就放下一切,嘗試用各種娛樂來衝淡抑鬱——



當自己與抑鬱症嘗試和解的時候,他的生活才真正迎來了轉機,甚至還交上了一個女朋友。
原本他害怕自己的問題會耽誤人家,但對方卻迎難而上,將男主徹底攻略——


女朋友非常善解人意,在知道男主飽受抑鬱折磨之後,還努力看了相關的書想去了解抑鬱症到底是怎麼回事。
她甚至發明了用數字交流的方式,讓男主能告訴她抑鬱的等級——


在男主特別抑鬱的時候,能表示理解——


女友是個很積極的人,有這樣一個人陪在自己身邊,男主第一次有了想治癒抑鬱症的積極性——


他開始嘗試各種療法,比如阿德勒心理學,比如正念冥想
每種方法確實都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通過阿德勒心理學,他開始知道事實和感受其實是兩碼事。
像是同樣是半杯水,有人能從中感覺正面的想法,還有半杯水。
而有人卻能從中感覺到負面的念頭,只剩半杯水——


而通過正念冥想,他第一次察覺到自己滿腦子都是負面的念頭——


但這些作用都是只是增加了他相關的知識,並沒有幫助他消解抑鬱。
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在一名催眠醫生的幫助下,發現了自己抑鬱的真面目,是「自我虐待」——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判定自己是不是在進行自我虐待,就是你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會不會對別人說?
如果那種話只對自己說,比如自己天天說「自己很沒用」,但不會對別人說「你很沒用」,那你就是在進行自我虐待。
男主在知道這點後,第一次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抑鬱。
他真的發現在自己內心的最深處,自己一直在虐待著自己,就像童年時父親對自己做過的事一樣——


整整20年,他一直是在被自己折磨——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解決辦法就很簡單了,只要好好地愛自己就行。
只要有了愛自己的念頭,事情就會開始有轉機。
男主在做正念冥想時往往都會被負面念頭所困擾,杯子好髒,腳好冷,手心好多汗
可是啊,這些問題不都是能解決的嗎?
杯子髒了,擦乾淨就好。
手心好多汗,洗乾淨就行——


他自己都沒意識到,放任那些讓自己難受的事,就是一種自我虐待啊。
自己覺得哪裡不好,把它改掉不就行了?
而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加自己的愉快,事情慢慢地就會好起來。


直到最後,抑鬱消失了.....


男主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各位展示了他與抑鬱症長達20年的鬥爭。
雖然抑鬱確實很可怕,但也並非治不好。
正如這部漫畫的名字——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
當你自己徹底接受你自己的時候,一切痛苦終將過去。
好好地愛自己吧,希望你永遠不會被抑鬱所困擾。

相關焦點

  • 這漫畫作者被抑鬱症折磨20年 最後發現抑鬱真面目
    抑鬱症,現在可以說是挺常見的病。  有不少不堪世事的小年輕,甚至還假裝自己有抑鬱症來給自己增添點文青氣質。  可是,一個真正抑鬱症患者的人生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 抑鬱症:我的重度抑鬱症靠運動康復了起來!推薦給你的三種運動
    文/阿秋看過我過去的文章都知道我曾經也是一名重度抑鬱症患者,曾經的我也非常嚴重,我是重度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重度失眠症,這三種症狀把我折磨得非常悽慘和痛苦!好在自己,還有一點理性思維存在,不然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 女大學生畫漫畫 讓世界理解抑鬱症
    10月29日,白不黑告訴記者,作為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她是在朋友的「逼迫」下才開始重拾畫筆的,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天繪出自己與抑鬱症鬥爭的漫畫就成了習慣,而她的抑鬱症也因為繪畫有了一定的好轉。  白不黑說,她希望,能夠以親歷者的身份畫出抑鬱症患者的各種疾病表現,讓更多的人正視抑鬱症,並減少對抑鬱症患者的誤解。
  • 紅酒作畫,「抑」路相伴公益活動|奧蘭酒業關注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在臨床上的特徵以顯著而長期的心境低落為主,因此,疫情之下有可能導致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以及原本抑鬱程度得以控制的患者症狀加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估計,全球約有3.22億名抑鬱症患者,每年自殺死亡人數高達80萬人左右。很多明星藝人都曾飽受抑鬱症的折磨,「好萊塢的周星馳」金·凱瑞就是其中之一,在他與抑鬱症鬥爭的十多年裡,畫筆成為了他的武器。
  • 抑鬱症:正在康復和已經康復的人,不要被自己敏感的思維給拖累了
    文/阿秋今天這篇文章不僅僅適合患者學習,其實也非常適合家屬們來學習了解一下的,家屬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能夠更加懂抑鬱症人的世界,從而做到用學到的東西,去分享、去幫助患者更好的強大起來!現在就開啟我們學習了解的路程吧!
  • 1年抑鬱症經歷讓我明白,患有抑鬱症的人,懂事得讓人心疼
    文/老K我是在5年前患上抑鬱的,經過一年的治療後康復。記得那是2015年的國慶節,我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可那一天突然有個念頭「萬一我睡不著怎麼辦」。結果這個念頭讓我一驚,那天十分焦慮,結果就是睡不著了。
  •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談戀愛
    楚木生導語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與抑鬱症患者戀愛的話題。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我的心裡感冒了,雖然我平日裡看起來安靜迷糊,但其實我的眼裡全是灰色。我問過他和我在一起後有沒有後悔。因為大多數和抑鬱症患者戀愛的結果都是被帶著變成了抑鬱症患者。因為情緒,是最容易傳染的。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那麼如何與抑鬱症患者正確地談戀愛呢?
  • 抑鬱症患者該如何正確度過維持治療期?
    抑鬱症由於其特殊性,所需的治療時間較長,通常需要數月至數年時間,在最初病情控制後,往往需要患者再堅持服藥很長的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鞏固維持治療階段對於患者康復與防止復發均十分重要,臨床上不少患者由於自覺臨床症狀緩解而擅自減藥停藥,導致鞏固不足,疾病復發。
  • 抑鬱症患者談患病狀況:每時每刻大腦都像灌了鉛
    從2012年患抑鬱症,到後來走出抑鬱症陰霾,財新傳媒集團常務副主編張進在向本報記者回憶那段時間的感受時,平靜中依然夾雜著些許痛苦。濃度降低後,患者可能會對世界萬物漠視和無動於衷,這成為抑鬱症患者無法接受的現實。  「根本不信什麼狗屁抑鬱症,我要的只是安眠藥。我要找出一種病來,以證明我患的不是抑鬱症。」持續的失眠和噩夢,令深圳市作協主席李蘭妮不得不到深圳北大醫院精神衛生科診室開安眠藥,然而,她卻無法接受「抑鬱症「的診斷。哪裡精神科的名氣大,她就去哪裡就診,她只是想要一句權威的診斷:「你沒有抑鬱症。」
  • 讓抑鬱症患者和折磨抑鬱症患者的患者都顛倒三觀的《多餘的話》
    心理學讀書會發起人,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人之將走,其言也善。我不能講太多,因為有良知的先知者、又懂心理學的人,還有反詐騙能力的人會被人嫉妒恨,不能在公眾範圍內說太多。前面我講了許多對抑鬱症患者(考拉)說的話,連結在這裡:病急亂投醫的抑鬱症朋友多保重!
  • 我治好了抑鬱症!
    我是永歌,9歲容貌被毀,2次重度抑鬱康復,依然樂觀,歌以詠志。我的經歷,大概可以用下圖表示。人生低谷父母沒有放棄我,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在網上寫了一封公開信,對外求助、求救和求職,最終X團向我拋來了橄欖枝。2012年2月底面試,是馬園長在網上看到我的求職信後向公司推薦了我。很幸運最初能進入這樣有趣和溫暖的職場。HR面完後,和終面的同事一聊聊好幾個小時,聊歷史聊人生,令人折服。
  • 透視|抑鬱症AB面:患者已超9000萬 診療率不到30%
    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目前全球有近3.5億名抑鬱症患者。其中,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9000萬。但這只是抑鬱症的A面,B面是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初期:否認患病、抗拒就醫為了更加清楚抑鬱症患者的診療狀況,《科創板日報》記者輾轉聯繫了多位患者,了解他們的就診歷程。
  • 抑鬱症:為什麼很多人會討厭抑鬱症患者?
    當一個人患了抑鬱症,有些人最開始是同情,隨後是躲避,最後是討厭。因為一開始身邊人會試圖開解、勸慰,可是由於他們對抑鬱症相關知識的缺乏,看似安慰的話,可能不起作用或者更讓患者反感。而抑鬱症是一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症,反反覆覆時好時壞,會慢慢澆滅身邊人的熱情和耐心。勸慰者逐漸會感到疲勞、失望以及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因患者感知覺障礙而否認他人的關心,讓很多人心生厭煩。更重要的是病人在患病期間,情緒是起伏不定的,受到刺激非常容易失控。
  • 沒有患上抑鬱症之前,我並不能理解患者的感受,現在的我度日如年
    曾有有這樣一位網友認為自己並不會患上抑鬱症所以並不在意,經常去嘲笑別人,但是因為某些事情長時間自己的狀態沒有恢復,最後患上了這種疾病,後來他和我說:我終於明白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了,後來他是說讓我把以下這些內容給大家分享出來,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理解抑鬱症患者。
  • 一組抑鬱症才能看懂的漫畫在twitter瘋傳
    文/老K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抑鬱症患者高達3.5億人,其中醫學雜誌《柳葉刀》也對我國抑鬱症做過統計,我國抑鬱症患者大概在9000萬左右。也就是大概每4-5人之間就有一人可能是抑鬱,這一點都不誇張。最近twitter有組漫畫在網上瘋傳,漫畫師:Sow Ay用手將抑鬱症的特點形象表達出來,引起很多抑鬱朋友的共鳴。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有粉絲給我留言,「老師,抑鬱症是因為承受能力差,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嗎?抑鬱症是矯情嗎?」 我回復,「不是,是身體生病了,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感受不到快樂。」
  • 數位抑鬱症患者的自述
    很多人都認為抑鬱症患者很矯情吧,每一天就會傳播負能量,這個不開心那個不開心。「這屁大的事 至於這樣嗎」,「這個病你覺得自己有病就會有病,你又沒什麼,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這些都是從我最愛的人口中說出來的,於是我不敢再向其他人抱怨傾訴,我深深的體會到抑鬱症患者有多麼的令人討厭,唯獨只有痛能讓自己清醒能讓自己不要去想,所以我一個女生身上有很多傷疤。但我真的真的很想說,我真的也有很害怕把負能量帶給其他人,但我真的會很希望有人能理解我們,能傾聽我們的話,能明白我們的感受。
  • 抑鬱症患者的我告訴大家一個真理:朋友,一旦放棄,比賽就結束了
    覺得這句話沒那麼貼切至少可以讓我的心忽然停了那麼一秒!下文是我自己寫的,送給所有和我一樣的抑鬱症們。生不對,死不起。這大概是所有抑鬱症患者的心聲。不知何時,你開始變得喜歡獨處,變得脾氣很暴躁,變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變得總是喜歡用死亡來解決一切問題。你不知自己是怎麼了,你不喜歡自己這個樣子,但是你又無能為力。你偶然聽到抑鬱症這個詞。心頭一震。
  • 得抑鬱症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3個患者的真實經歷,給出了答案
    長期這樣的生活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患上抑鬱症。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生活是痛苦的,因為從外表上看,抑鬱症患者與普通人沒有區別,但抑鬱症患者每秒鐘都可能瀕臨崩潰,因為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外人無法感受到患者的痛苦。抑鬱症發展到最後,往往會導致自殺。
  • Qing聽|20歲女生畫漫畫「分享」抑鬱症:我叫它「親愛的噬魂怪」
    「直到我那個樣子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確實生病了。」秦小臻說,後來她去醫院進行了檢查,醫生確診她為重度抑鬱。經過藥物治療,秦小臻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從抑鬱轉為躁鬱後,她開始拿起畫筆,用漫畫的形式將「抑鬱症」描繪出來分享給大家。其實她也害怕這麼做,會被父母責備,怕有人說,「你生個病為什麼要讓全世界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