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整理自朱老師對學員的講課錄音(2018.8.19 於修真堂)
話題:行禪功(自性功法)
朱老師:這些功(指自性功法中所包含的站樁、行禪、打坐、睡功、發咒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我們在行禪當中去摸索那個氣脈,體知那個慣性或自性,有意無意隨著它去運化。任何事物你能掌握它的性質就掌握了它的核心,所有東西就一通百通了,掌握了本質性,就在這個領域開悟了,成就只是遲早的事。
性質是什麼?就是事物共同的本質。掌握了本質,事情就好辦了,你就不用左思右想這樣修練對不對,你就只管這樣修下去。這個性質是很難找的,有的人一輩子都找不到。性質就是根本,萬變不離其中,你看各門派拳架有多少招式,包括樁功,市面上所有的樁功,性質都是一樣的,不二法門,換湯不換藥。
朱老師問:上午走得怎麼樣?
學員:走的感覺挺好的,斷斷續續,腦子裡不要去想你怎麼走,就跟著它,感覺很奇妙,一下子就想轉彎,再一下子,你就想往後退,有時候,那個步伐就快起來了…
朱老師:對,快就隨著它快,慢就隨著它慢,不要人為的去指揮身體,聽身體的話,修真性。
學員:感覺轉彎那下特別妙,跟著它轉彎。
朱老師:放開去練,不管它,外部形態其實就是我們體內的狀態,有諸內必形於外,它通過各種方式,直的、側的、正的、斜的、拐彎、轉圈、退步、甩手、跺腳、拍打、託舉、爬行等等,去調整我們體內的五臟六腑、經絡氣血、身心平衡。這也是一種修禪定的方法,在佛家講叫動中禪,但很多修佛法的人,他們的動中禪跟這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是繞塔或是跑香,是一種固定行程模式,固定模式下的修煉修行很難修出真性,修出實相。
修禪定時佛法上講守所緣,如果純粹是一種方式的話,我們的思想容易固攝不住。長時間做一個事情,一直一直做下去就容易開小差,因為這個東西習以為常了就容易走神。
我們這種是修實相的禪法(觀自在),是圓通法門。似守非守,守而不守,不守而守;似觀非觀,不觀而觀,觀而不觀,是中性中道的修法。
修行心過緊不行,心過緊了會心累心沉重;心太鬆了也不行,太鬆了就容易散亂迷失昏沉。很多人所修所理解的禪定是打坐站樁時身心像枯木一樣靜止不動,這不是禪定的本質,禪定的本質是心學。
還有人修單一的有為方法,比如觀呼吸就一直觀,觀空,觀想其它……這屬於小乘法,人為裡面的一種。大乘法是什麼?它是一種自性自然的東西,它來什麼我們接納什麼,不妄思妄為、應物自然不做作!人的一生當中很多災難的因就是妄欲,以心為本、無妄則能趨吉避兇,修煉到一定高度時順逆境它並不影響我的心境。
學員:我今天覺得走得很好,這個廣場氣場也很適合,很空曠,走了覺得很放鬆。
朱老師:這是練禪定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我們武漢老師把這種功法叫行進當中的似有意似無意運動,我把它叫做自性功法也稱行禪功,這種方法是可以開發智慧的。純粹觀一個東西的時候,心還是在那色相上,佛家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行進當中,似有意似無意的禪法不是我刻意為而為的,前面那種是我刻意關注的,這種我不是刻意,而是意而無意,觀而不觀,守而不守。前面那種是刻意為而為,後面這種是不刻意為而為,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兩個東西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一種能開發智慧,另外一種不能。這種單一守緣(參照物)方式,比如:觀照呼吸、觀腹部升降起浮、或者念阿彌陀佛……用來固攝我們的身心,可以累了休息使用,開發智慧不行。自性很聰明,你看我們這樣走著走著,雜念就少了,心裡一有雜念,它就轉化了。
學員:這還是要多練,像我雜念比較多,我就是一靜下來,練靜功的時候,都是雜念。
朱老師:靜不下來,可以多練這種行禪法。其實養生啊,把這個心修好,一樣的養生。佛道兩家不同的修煉出發點,但同樣的歸宿。道家講的練功練丹,其實真正的練法同樣是性命雙修,練功到很高維度的時候,也一樣可以開悟。
練功把身體全部練通透了,身體通了,心也就通了;身體堵了,那麼心智也會受堵。通過練功身體通透了,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事,知己知人、知物知微、知通達微、至微全道。通就達了,通就是道,道無所不通,什麼東西都在通,把自己練通了之後就與宇宙合為一體了。你沒練通就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修煉合道後自然能夠知道自然界的一切事情。佛家講的是修心,走的是修心這條路,是把心修得很敏銳,非常敏銳,就是覺性,所以佛家稱佛祖為覺者,大覺者。不管如何修行,都需要一個載體、一個好的法器,修行就離不開身體這個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