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布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了

2020-12-21 不精準的人

回首過往,悠悠華夏之爭可真是讓人盪氣迴腸,曾經就有女真的金戈鐵馬掃蕩大宋天下,那氣勢真可謂無人可。在古代馬作為騎兵的一種坐騎,是國家戰略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物資,然而時過變遷,曾經戰場上的戰馬英雄已不再有,那麼戰馬也就需要了。

現在的馬匹除了能夠作為牧民家的一種工具使用之外,還被用來作為肉製品,奶製品等來源,並且還用於一些影視的拍攝、旅遊文創、以及賽馬等方面。

在1928年的4月的時候我們國家是有一部騎兵軍隊,可惜已經解散了。當時這支騎兵部隊是我國軍隊中的第一支,主要建立在西北工農革命中,可惜好景不長,到1985年的時候開始進行整編,這支軍隊雖然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近60年,但是依然存在於人們心中

據統計我們國家曾經是擁有12支騎兵師,在這十幾支部隊中擁有著上百萬的戰馬,這些戰馬除了作為一種移動工具之外,主要是給騎兵騎乘,但是技術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騎兵不在適應當前的社會,於是就決定將騎兵部隊解散,對此,有人問,隨著騎兵部隊的解散,那些數量龐大的戰馬又到去了呢?

一、優良戰馬歸於何處?

馬是大草原對我們的一種饋贈,它們源自於綠野,所以它們從部隊撤出之後也應該回歸到草原

馬是有一定年限的,騎兵的戰馬為了保持一種常態,他們一般將戰馬服役10年到12年左右,一旦它們的服役期過之後,因它們的體力跟不上青年時期的實力,所以就將它們從戰場中放回到安靜和平的大草原,從此度過它們剩下的美好時光。

然而有些部隊中的士兵不願意讓戰馬在受到人類馴化之後回到自然界中的弱肉強食,自生自滅,並且騎兵營後勤管理處也養殖一些軍隊馬匹「預備軍」,加上軍隊中也絕不會允許放生還沒有完全成長的預備戰馬自己生活的,於是這些從戰場上撤掉的戰馬就會被安排到市場中按照普通的馬匹來進行販賣。

戰馬被買走主要用於拉貨、載人等用途,其實體力勞累程度不低於戰場,但至少之後的生活要安全很多,所以說 戰馬變成一種民用馬不失為一個非常合理的,並且因為這些戰馬都經歷過軍隊培訓,身體素質是沒的說,再加上經過一些戰爭的洗禮,馬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也要高於一般的民用馬,最為重要的是不容易受驚導致人類的貨物被毀壞或者使得平民身體受到一定的傷害,對此,人們更喜歡從哪些市場中購買那些從戰場上撤掉的戰馬。

同時,戰馬轉變成民用馬不僅給馬帶來了後半生的穩定與安全,也給國家和政府的經濟方面帶來了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甚至在國家市場監督之下,戰馬的價格非常合理,有時候還低於平常的價格,這也是結合國家的宗旨與目標,所以對於人民來說,購買一匹這樣的戰馬也是非常實惠的。

所以說在這種局面之下,將戰馬進行這種處理是最好的一種方式,據統計,編制進行整改之後,軍馬的轉讓民用之後的資源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此可見,戰馬變成民用馬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二、負傷的戰馬又歸於何處?

在軍隊中有這樣一批戰馬的存在,它們在戰場中受到了非致命的創傷,但情況也是非常不樂觀的。面對此種情況國家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便將這些馬匹送到一個專門養傷的一個機構進行療養,直到讓馬恢復生命力之後,再將馬送到軍馬場養老。

自從部隊的編制進行整改之後,雖然部隊解散了,養馬場也難以維持,但是對於這些受傷的戰馬的養老生活一直在持續,並且國家還重新安排養馬場重新去接替,讓這些退役的戰馬能夠有所歸宿。

畢竟這些上過戰場的馬已經為了我們的國家奉獻出了一份巨大的力量,雖然現在的它們已經回歸到了一種安靜祥和的生活,但是它們依然是我們的驕傲。因為它們曾經在那車輪滾滾的噪聲之中,它們用它們的聲音來為我們吶喊助威,所以我們不能夠拋棄它們,要讓它們在遲暮的年華中享受美好的時光。

三、馬是軍人「戰友」

戰馬雖然是一種動物,是一種純食草的生物,但卻是軍人的一種「戰友」,因為戰馬就像軍人一樣,是捍衛祖國的一道非常堅強而有力的防線。

對此國家政府明確規定不允許宰殺軍馬或者軍犬之類的牲畜,再加上馬肉並不像豬肉那樣非常受到世人的歡迎,同時它們之間生理上還存在很多的差別,比如說,馬肉要比羊肉柴很多,肉質不好也不香,所以現在市場上很少有銷售馬肉的。

雖然說是因為騎兵部隊的解散導致了馬匹被軍人所使用,但其實是因為時代發展的太快了,使得各個方面都提升了。

我們知道之前馬是作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但是現如今汽車、火車、高鐵、飛機等等交通工具的高速發展,像這種落後的工具自然就被處於一種淘汰之中。

同時,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的發展,使得軍隊建設不同以往,騎兵基本上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一種形式,最為重要的是馬也不會在世人眼中隨便出現,只有去一些大草原上或者馬術比賽中能夠看到馬。

往日在戰場上馳騁的戰馬的那種活力,到現在也恐怕只剩下了觀賞的價值,實在非常可惜。

但轉眼細想,馬也是獲得了解脫,因為它們被人們用韁繩束縛住了幾千年。雖然馬不像人一樣,但是都是大自然的萬物,我們要用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這樣才能維持好生態的平衡,同時也非常感謝之前馬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

相關焦點

  • 騎兵部隊裁撤後,原來騎兵的戰馬都怎麼處理?
    我們國家建國後大規模騎兵部隊主要集中在北方邊境地區,內地並不多,原因就在於新疆、內蒙地區原本就是傳統牧馬地區,對於軍馬培育和飼養有優勢,成本相對比較低廉。如果是問騎兵的軍馬退役後怎麼處理,那麼我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騎兵騎乘的軍馬,與騎兵就等於是戰友關係,軍馬擁有軍籍,等體力不足以滿足軍隊需要後,會享受退役儀式退役,然後送到在北方的軍馬場,安度餘生,一般來說這些馬還可以活十年左右。
  • 偏居江南的南宋,怎麼會有五萬騎兵,戰馬從何而來
    重裝騎兵擅長集群衝鋒,輕裝騎兵擅長機動作戰,這一兵種既能承擔戰略決戰的功能,又能承擔騷擾破襲的職能,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  一、關於馬政  想要有騎兵,就得有戰馬,戰馬和普通馬的差別,完全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戰馬的品種和生養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
  • 作為軍事大國 我國為何還保留著騎兵這一兵種?原來邊疆環境是關鍵
    單單是在1948年1月1日成立的,以蒙古族戰士為主,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漢各族士兵組成的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先後參加了解放東北的一系列戰役。一個參加大小戰鬥656次,取得殲敵2.2萬多人,繳獲戰馬2.2萬多匹、各種武器1.1萬多件,敵我傷亡為34∶1的戰績,為共和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戰功,成為我軍歷史上無法磨滅的光輝戰績。
  • 霍去病戰勝匈奴的關鍵:運用閃電戰戰術,讓騎兵機動性發揮到極致
    這一提法是近代熱戰出現的,但是在古代亦有閃電戰,那就是利用戰馬的速度,大規模而且快速地發起進攻,從而打亂敵人所有的部署,讓敵人防不勝防。利用這一戰術的古代名將,當屬霍去病莫屬。霍去病年紀輕輕就成為主將,而且為了打勝仗相當的賣力,也不惜自己的身體。在長途跋涉中,他和士兵一起共進退,一起馳騁疆場。漢朝從白登之圍後,就開始了休養生息,而且特別重視戰馬的培育。
  • 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為什麼會被朱元璋的騎兵擊敗?
    二、明朝擁有強大的騎兵明朝的軍隊主要是步兵和騎兵,步兵以火槍隊組成,而騎兵的來源,可以說是元朝「送給」朱元璋的。元朝建立後,由於其遊牧民族的特性,十分重視騎兵,因此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優質的馬場,同時蒙古貴族也以養馬為樂,在南方各地也建立了許多私人馬場。
  • 機槍淘汰了騎兵?電影《戰馬》裡那種一戰騎兵衝鋒是真的嗎?
    而2011的電影《戰馬》,則展現了一戰的另一面。這其中有著戰場的無情,更有著騎兵們最後而矜持和無畏的衝鋒。影片中英軍騎兵悲慘的結局,也仿佛向觀眾,展示那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機槍淘汰了騎兵。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戰馬》劇照在一戰時期,歐洲各國,實際上都保持著相當數量的騎兵。
  • 專題策劃丨無言戰友 深情夥伴——高原騎兵,熱血豪情馭雄風
    1960年秋,奉中央軍委命令,從某騎兵一師和獨立團各抽調50名官兵和50匹戰馬,組建一支騎兵連,守衛我國誕生不久的飛彈陣地。60年來,這支火箭軍騎兵連出色完成了一次次重要的警戒執勤任務,書寫下輝煌,被譽為「高原鐵騎」。老連長來隊2020年9月的高原,群山巍峨,河水逶迤。28日,騎兵連迎來組建60周年紀念日。
  • 日本的「東洋戰馬」,是怎麼來的,軍馬培養政策是什麼
    儘管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但是騎兵仍然是陸軍的主力,汽車普及之前,馬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鑑於這種情況,日本開始推動馬種改良。1967年,法國為了報答日本拯救了法國蠶業,贈送給日本26匹阿拉伯馬,不識貨的德川幕府將之送給了大名和家臣。
  • 中國軍隊曾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騎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但是,進入50年代中後期,騎兵的數量就已經逐步縮減了。進入1985年,在新一輪的軍事改革中,騎兵作為一個兵種,被撤銷了。那麼,騎兵為何會被撤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強大的王朝,都擁有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等等。尤其是漢朝和唐朝,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騎兵部隊,例如漢朝的虎賁軍、唐朝的玄甲軍、宋朝的背嵬軍和明朝的關寧鐵騎等等。 很多人認為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騎兵便沒有了用武之地,開始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 大瀋陽歲月鉤沉-關東軍高炮陣地和軍馬場
    沿明渠右轉向北行至南十路,左轉向西行300米便可來到關東軍高炮陣地,從此處到南五路均為關東軍高炮陣地和軍馬場的馬料場。在這一區域的日本關東軍高炮隊最初為日本第二方面軍高射炮第12聯隊所屬,後調離。1944年為日本第三方面軍高射炮第22聯隊所屬接防。——下圖紅圈是用現行地圖標註的當年關東軍高炮陣地和軍馬場的馬料場大致區域。
  • 1951年,中國下轄19個騎兵師,一個師擁有多少人和馬?
    由於騎兵擁有很強的機動性,與步兵部隊相比,擁有天然的速度優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強大的大一統王朝,都組建了數量可觀的騎兵軍團,例如漢朝、唐朝、明朝等等。尤其是漢朝和唐朝,基本上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騎兵部隊,例如漢朝的虎賁軍、唐朝的玄甲軍、宋朝的背嵬軍和明朝的關寧鐵騎等等。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飼養戰馬也不容易,戰馬必須要吃精飼料才能保證足夠的體力,一般情況下中原騎兵所騎乘的戰馬草料往往是混了豆子或者是小米,一匹戰馬所耗費的糧食要遠遠超過一名普通士兵。 而且,馬非常嬌貴,比人更容易生病。 漠北之戰中,雖然漢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結束之後損失了70%的戰馬,遠遠超過士兵的損失。
  •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一軍
    整編軍、師、旅是國民革命軍軍史上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存在的時間特別短暫,只有區區一兩年時間。可謂曇花一現,就像流星一樣快速的從天空中划過! 一九四六年,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奉命整編為陸軍第一軍。
  • 1950年國慶閱兵式:騎兵方隊駕3顏色戰馬接受檢閱
    列車進入清河時,師領導、閱兵指揮部和地方政府官員以及群眾列隊舉手歡迎我們,部隊下車後,我們列隊向歡迎人群致謝敬禮。我們牽馬備鞍,帶上槍枝彈藥,列隊上馬,向駐地前進。我所在的四團,是清一色的紅馬隊。當時北京正值金秋,清河郊區火紅的高粱、金色的麥浪迎風擺動,樹上結滿紅彤彤的柿子。團部在預先指定的村莊安營紮寨。
  • 沙陀騎兵為何能建立三代王朝,卻又在數十年間神秘消失
    ,沙陀軍隊的軍制也隨之發生變化,後唐莊宗將自己和各大節度使手下的精銳騎兵集中在一起,組建了中央禁軍,由李存審任"蕃漢馬步軍總管",執掌禁軍,明宗李嗣源繼位後,創立了侍衛親軍,侍衛親軍分為馬軍和步軍,分別號稱"捧聖軍"和"嚴衛軍",並廢除了"蕃漢馬步軍總管"一職,另設"判六軍諸衛士"、"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等職,分化了禁軍統帥的軍權,後唐滅亡後,繼承後唐衣缽的後晉、後漢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騎兵
    1947年3月改編為熱遼軍分區蒙民騎兵第六團。1948年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蒙民騎兵三十一團,1951年4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直屬炮兵一團,騎兵變炮兵於1951年10月赴朝參戰,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二一O團,1953年11月從朝鮮回國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要塞師。筆者看過老兵們的退伍證,此時退伍的老兵們的退伍證上寫的都是「遼東要塞師四團」。
  • 遊記:難忘的紅山軍馬場之行
    紅松湖紅山軍馬場(烏蘭布統)紅松湖像一顆明珠鑲嵌在草原上,面積達400餘畝,距紅山軍馬場著名景點五彩山3公裡,距大峽谷僅,紅松湖景色優美,湖光漣漪,是攝影家必到之處,也是野外旅遊愛好者的首選之地。該湖位於紅山軍馬場夾皮溝生態保護區兩側,水面積約為20畝,平均水深3米,最深處達。因該湖位於沼澤內,人跡難至,岸邊生長著蘆葦、河柳、蒲等植物,成為野鴨、天鵝、鷺、雁等珍禽的棲息之地。
  • 抗戰騎兵,讓日軍聞風喪膽
    民國建立後,很大地方軍閥都保留了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不過隨著形勢變化,中國的馬政與騎兵建設基本已經到了荒廢的邊緣,到抗戰全面爆發前,無論是當局的馬事行政體系,還是民間牧馬業,都已經破敗不堪,加上天災和瘟疫橫行,原來養馬業興盛的內蒙、西北等地私營馬場大批破產。 據相關數據顯示,到1932年,全國的產馬量已經從民國初年的500萬匹銳減到不足100萬匹。
  • 射人先射馬,為何騎兵方隊輕鬆擊潰步兵?弓箭手怎麼不先攻戰馬
    騎兵方陣,應是所有古代兵種中,進攻突進能力最強的一支。通過古代戰爭片大家應該能清楚的看到,每次只要騎兵一出手,那些步兵通通都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唐代詩人杜甫曾明確的寫出"射人先射馬"。可為何冷兵器交戰時期,步兵弓箭手不先攻擊戰馬?這樣不就能減少本方的損失,更能逆轉取勝嗎?
  • 別總盯著歐洲騎士,漢朝沒有馬鐙鞍具,照樣用騎兵衝擊遊牧匈奴
    ▲努米底亞輕騎兵漢朝初年的戰術與先秦時期別無二致,同樣是以戰車與步兵、騎兵相互配合進行作戰。只不過漢朝之時,軍中大規模配備強弩,這使得漢朝軍隊擁有更加強大的遠程殺傷力。然而這依然無法對匈奴的騎兵形成絕對性優勢,大體上這些遊牧騎兵在進行騷擾作戰後就會迅速撤離,但由於他們擁有高度的靈活性與機動性,除了騎兵,戰車與步兵很難對其形成包圍與阻截,而強弩在面對分散的輕騎兵也難以形成足夠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