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往,悠悠華夏之爭可真是讓人盪氣迴腸,曾經就有女真的金戈鐵馬掃蕩大宋天下,那氣勢真可謂無人可。在古代馬作為騎兵的一種坐騎,是國家戰略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物資,然而時過變遷,曾經戰場上的戰馬英雄已不再有,那麼戰馬也就需要了。
現在的馬匹除了能夠作為牧民家的一種工具使用之外,還被用來作為肉製品,奶製品等來源,並且還用於一些影視的拍攝、旅遊文創、以及賽馬等方面。
在1928年的4月的時候我們國家是有一部騎兵軍隊,可惜已經解散了。當時這支騎兵部隊是我國軍隊中的第一支,主要建立在西北工農革命中,可惜好景不長,到1985年的時候開始進行整編,這支軍隊雖然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近60年,但是依然存在於人們心中。
據統計我們國家曾經是擁有12支騎兵師,在這十幾支部隊中擁有著上百萬的戰馬,這些戰馬除了作為一種移動工具之外,主要是給騎兵騎乘,但是技術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騎兵不在適應當前的社會,於是就決定將騎兵部隊解散,對此,有人問,隨著騎兵部隊的解散,那些數量龐大的戰馬又到去了呢?
一、優良戰馬歸於何處?
馬是大草原對我們的一種饋贈,它們源自於綠野,所以它們從部隊撤出之後也應該回歸到草原。
馬是有一定年限的,騎兵的戰馬為了保持一種常態,他們一般將戰馬服役10年到12年左右,一旦它們的服役期過之後,因它們的體力跟不上青年時期的實力,所以就將它們從戰場中放回到安靜和平的大草原,從此度過它們剩下的美好時光。
然而有些部隊中的士兵不願意讓戰馬在受到人類馴化之後回到自然界中的弱肉強食,自生自滅,並且騎兵營後勤管理處也養殖一些軍隊馬匹「預備軍」,加上軍隊中也絕不會允許放生還沒有完全成長的預備戰馬自己生活的,於是這些從戰場上撤掉的戰馬就會被安排到市場中按照普通的馬匹來進行販賣。
戰馬被買走主要用於拉貨、載人等用途,其實體力勞累程度不低於戰場,但至少之後的生活要安全很多,所以說 戰馬變成一種民用馬不失為一個非常合理的,並且因為這些戰馬都經歷過軍隊培訓,身體素質是沒的說,再加上經過一些戰爭的洗禮,馬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也要高於一般的民用馬,最為重要的是不容易受驚導致人類的貨物被毀壞或者使得平民身體受到一定的傷害,對此,人們更喜歡從哪些市場中購買那些從戰場上撤掉的戰馬。
同時,戰馬轉變成民用馬不僅給馬帶來了後半生的穩定與安全,也給國家和政府的經濟方面帶來了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甚至在國家市場監督之下,戰馬的價格非常合理,有時候還低於平常的價格,這也是結合國家的宗旨與目標,所以對於人民來說,購買一匹這樣的戰馬也是非常實惠的。
所以說在這種局面之下,將戰馬進行這種處理是最好的一種方式,據統計,編制進行整改之後,軍馬的轉讓民用之後的資源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由此可見,戰馬變成民用馬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二、負傷的戰馬又歸於何處?
在軍隊中有這樣一批戰馬的存在,它們在戰場中受到了非致命的創傷,但情況也是非常不樂觀的。面對此種情況國家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便將這些馬匹送到一個專門養傷的一個機構進行療養,直到讓馬恢復生命力之後,再將馬送到軍馬場養老。
自從部隊的編制進行整改之後,雖然部隊解散了,養馬場也難以維持,但是對於這些受傷的戰馬的養老生活一直在持續,並且國家還重新安排養馬場重新去接替,讓這些退役的戰馬能夠有所歸宿。
畢竟這些上過戰場的馬已經為了我們的國家奉獻出了一份巨大的力量,雖然現在的它們已經回歸到了一種安靜祥和的生活,但是它們依然是我們的驕傲。因為它們曾經在那車輪滾滾的噪聲之中,它們用它們的聲音來為我們吶喊助威,所以我們不能夠拋棄它們,要讓它們在遲暮的年華中享受美好的時光。
三、馬是軍人「戰友」
戰馬雖然是一種動物,是一種純食草的生物,但卻是軍人的一種「戰友」,因為戰馬就像軍人一樣,是捍衛祖國的一道非常堅強而有力的防線。
對此國家政府明確規定不允許宰殺軍馬或者軍犬之類的牲畜,再加上馬肉並不像豬肉那樣非常受到世人的歡迎,同時它們之間生理上還存在很多的差別,比如說,馬肉要比羊肉柴很多,肉質不好也不香,所以現在市場上很少有銷售馬肉的。
雖然說是因為騎兵部隊的解散導致了馬匹被軍人所使用,但其實是因為時代發展的太快了,使得各個方面都提升了。
我們知道之前馬是作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但是現如今汽車、火車、高鐵、飛機等等交通工具的高速發展,像這種落後的工具自然就被處於一種淘汰之中。
同時,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的發展,使得軍隊建設不同以往,騎兵基本上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恐怕現在留下的只是一種形式,最為重要的是馬也不會在世人眼中隨便出現,只有去一些大草原上或者馬術比賽中能夠看到馬。
往日在戰場上馳騁的戰馬的那種活力,到現在也恐怕只剩下了觀賞的價值,實在非常可惜。
但轉眼細想,馬也是獲得了解脫,因為它們被人們用韁繩束縛住了幾千年。雖然馬不像人一樣,但是都是大自然的萬物,我們要用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這樣才能維持好生態的平衡,同時也非常感謝之前馬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