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家長群裡聽說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心中悵然,輾轉難眠。
次日,我在平臺發表文章《
晚上和孩子吵完架,好媽媽凌晨跳樓自殺:家長比孩子更脆弱
》,反響之熱烈出乎我的意料,看完上千條留言評論後,我內心的震動不亞於之前的那個夜晚。
我的孩子今年五年級,成績算不得優異,也不是某方面的特長生,但他熱愛閱讀,有同理心,習慣尚可,基本符合我的預期。一路鬥智鬥勇,焦慮一定是有的,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更多地彰顯自我意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爆發過「權力之爭」,幸而,都能及時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為由於親子關係的崩裂,而導致「你死我亡」的現象只是極少數的案例,或是影視作品的藝術需要。殊不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節程度不一,飽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卻不在少數。
昨天,與我先生討論至此,我說:「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他淡淡地回我一句:「你只是時間還沒到。」
我聞言心中一緊,是啊!青春期正在匆匆趕來的路上,屆時我也會被極端焦慮的「魔咒」控制嗎?
從評論區中不難看出,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都是聽話懂事,學習名列前茅的,是老師眼中的佼佼者,家長的驕傲與希望,大概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家長接受不了孩子成績斷崖式的下滑,更接受不了孩子的離經叛道,親子關係一朝分崩離析,將家長們的焦慮值推至峰頂。
於是,我認真思考,並將留言區的案例進行了歸納,分享本文給正在焦慮,及未來可能焦慮的家長們,實乃拋磚引玉,如有偏頗,歡迎斧正,更希望得到涅槃重生的家長們分享育兒故事與支招。
01盤點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及表現,也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02青春期有哪些特徵及現象?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這些現象更加突顯?
03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需從源頭入手
04正面臨考驗的青春期親子關係,如何化解?
盤點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及表現,也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1.受害者心態的家長:我一定是前世造孽,生出這麼個「逆子」來折磨我,除了忍我還能怎麼辦?
某網友:為了孩子的學習直接給她下跪過,一巴掌一巴掌扇自己耳光,感覺孩子就是來羞辱和打擊自己的,學生時代沒承受的眼光今天被一一還擊。
另一位網友的回覆很到位:你的行為是要毀了你的孩子,讓她一輩子在自責和自我懷疑中度過。
就像上篇文章中,那位不堪重負的媽媽,縱身一跳終結了自己,也把傷痛、自責與悔恨永遠的留給了孩子。這是一種決絕的自私,更是將孩子推入絕境的行動。
2.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某網友:
我死過2次,中途自救,孩子從優秀墮落到倒數,到打爹罵娘,我已生無可戀,早晚也走了這條路
4.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某網友:
「作為初二家長,孩子每科都補課,成績沒有提高反而更差,青春期叛逆總是和你對著幹,上課不聽課,放學不學習,主科不會,副科不背。這個時間我還在陪著寫作業,說實話我特別理解這位母親,有時候我就就一覺睡過去多好,感覺自己已經有抑鬱症和狂躁症傾向了!」
5.再來看看孩子是怎麼說的?
學生網友:
「憑什麼家長一怎麼樣就是孩子的錯,我們只想要點私人空間怎麼就錯了?難道家長就沒有審視過自己嗎?憑什麼責任都往孩子身上推?我們只是孩子、學生,不是你們的機器,更不是你們的傀儡。」
不得不說,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著很深的鴻溝,這是親子關係崩裂和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本原因。
有智慧的父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陪伴孩子順利成長。
青春期特徵及現象
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冉乃彥(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存在以下6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教育專家冉乃彥表示:「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令家長頭疼的青春期現象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叛逆、不聽勸、我行我素;
學習成績下滑,繼而焦慮、厭學,嚴重的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沉迷遊戲電競、曠課逃學、甚至要求退學;
性意識萌動,早戀,及由此帶來的情感焦慮和生理心理問題;
……
冉乃彥強調說:
「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這些現象更加突顯?
對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宋倩」式家長,以愛為名,卻讓孩子窒息
《小歡喜》中的宋倩,自己本身也是學霸,工作好,投資眼光也好,擁有幾套北京學區房,月租金收入約有小五萬。
越優秀的家長,越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她對女兒寄望甚高,希望女兒高考總分700分,目標是北大清華。她強勢、固執、敏感、控制、讓人難以喘息。
「現在可都高三了,哪還有時間玩啊?」「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呀?」「媽給你準備了一套卷子,你晚上做一下。」「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呀!」「我都是想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得要去上南大呀?」
陶虹成功塑造的這位焦慮母親太過真實。她強勢,把老公當兒子一樣管,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離婚後,她心灰意冷地總結經驗教訓為: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有一個算一個」。
喬英子談起母親給自己的壓力,她說:
「自從離婚之後,我媽就變了。她開始一門心思的對我好,覺得所有的事,都沒有我的事兒重要,圍著我團團轉。可是這樣一來,我感覺就像坐監獄。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喬衛東給英子送禮物,宋倩以影響女兒學習為由,一次次將前夫推向門外;
高考宣誓會上一家三口難得的合影,她卻將前夫的頭像偷偷剪掉;
媽媽經常當著孩子面與前夫唇槍舌戰,說前夫「作風不檢點」,告誡女兒,遠離這個「不靠譜」的爸爸……
宋倩這種如緊箍咒般的帶刺的母愛,令喬英子感到窒息,她無時無刻不想著想逃離。
這位年級第二的優秀學生開始逃課、失眠、情緒失控,甚至險些自殺,她被診斷患有中度抑鬱症。
一個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的母親,竟差點「逼死」了自己的孩子,這不是電視劇才有的情節,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不少。身為父母真的應該反思,怎樣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季區長」式家長
嚴格來講,是早期的「季區長」,顯著特徵:缺席孩子的成長,卻在青春期試圖參與、指揮、扭轉孩子的生活軌跡。
季區長夫婦因為工作關係,長年在外,先是把孩子託給奶奶照顧,奶奶去世後,孩子又跟著姥姥和舅舅一起生活。
一方面姥姥和舅舅對陽陽寵愛有加,有求必應;另一方面陽陽從小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情感的表達,心中的空洞永遠也填不滿,劇中的季陽陽外表冰冷、叛逆、我行我素,對同學也常是臭臉相迎。
在陽陽高三時,父母才回到北京。而空降而來的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到開心愉快,更多的是抗拒和不適。家庭關係一度陷入僵局,季區長性格急躁,用工作中的那一套來要求兒子。已經18歲的孩子對此心中滿是不屑,父子溝通往往總講是不過三句就不歡而散,甚至有一次,季區長給了陽陽一耳光,陽陽憤而離家出走。
現實生活中,很多留守兒童家庭都面臨嚴重的親子問題,一些家長很無奈:「我搬磚就不能抱他,放下磚就不能養他。」
其實孩子渴望與父母更多的情感交流,哪怕是通過電話和視頻,不要每次都只是乾巴巴地囑咐和要求,應該更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需從源頭入手
家庭健全≠健全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雙方的參與
,育兒路上,為何焦慮的永遠是媽媽?
一方面,母親的角色承擔是孩子的孕育過程,母親與孩子之間有著天然的密不可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母親的角色要學著退出,而往往很多母親並沒有及時地意識到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個體,而母親也不應該將自己的整個人生捆綁進孩子的人生裡。
母親角色無法及時退出,除了母親個人的因素以外,還與父親角色缺失有關。父親們最通常的理由是「忙」,也有堂而皇之認為「男主外,女主內」,而理直氣壯當甩手掌柜的,這就逼著母親不得不進化成三頭六臂的全能型。
當母親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殫精竭慮,犧牲睡眠,疏於社交,喪失自我,熬壞了身體……潛意識中,她們會將父親角色推向對立面,而更加強化自己與孩子的「一體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是上一篇文章中跳樓的母親,還是《小歡喜》中的宋倩,她們將自己人生的悲喜都綁在了孩子身上,這對母女雙方而言,都是悲劇。
這樣的家庭關係中,孩子過早的懂事,她們需要代替父親,承擔起讓母親快樂的責任,可謂是壓力山大。
劇中,我們看到英子強顏歡笑——
被母親沒收了心愛的樂高,雖然心中不滿,仍然擠出笑容:「不生氣,您都是為了我好嘛!」
持續失眠後,擔心母親憂心,仍然善意地隱瞞:「我今天起得早,剛看了會兒書,現在打算再睡會兒。」
正是這樣經年累月的重壓下,孩子終於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她說:「我開心不起來,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
某網友:「孩子厭學的開始,便是我抑鬱的開端」
很多家長的焦慮都是圍繞孩子的成績而來的,為什麼一些小學階段非常拔尖的孩子,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後,明顯後勁不足,成績斷崖式下滑?
在小學階段,基礎紮實、習慣良好的孩子,身後一定站著一位嚴格的家長。
家長若能
在抓基礎抓成績的同時,有方法的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孩子可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成就感,從而能持續保持優秀。
相反,如果孩子的成績是靠反覆的刷題、逼迫學習的方式獲得的,到了初中階段,學科增多,知識量爆增,更多需要思維能力參與的題型出現,孩子便會遭遇巨大的挫折與壓力。越是曾經成績優異的孩子,越無法承受自己的落後,焦慮可想而知。
而此時,很多家長只看到成績下滑的現象,並沒有深究其中的原因,不能理解與接納孩子,一味指責,孩子要麼自責焦慮,要麼憤而與家長敵對,甚至自暴自棄,厭學、曠課逃學……
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痛心。如果早知如此,相信家長情願孩子平庸,也絕不會願意逼他。但世上哪有後悔藥?
小結
1.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共同參與
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喪偶式育兒」家庭,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千萬不要強行拉孩子「站隊」,討伐對方。
因為孩子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無論是父母哪一方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不好。讓孩子自卑、自責,這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
2.授娃以魚,不如授娃以漁
一些家長為了些些分數,費盡心思給孩子補習、刷題,讓孩子過早失去童年應有的快樂,在題海中將學習興趣消磨殆盡,真是得不嘗失。
引導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擁有不竭的動力。
3.一個孩子優秀與否,成績真的不是唯一衡量標準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樂觀積極的心態……無論哪一項,都比眼下的分數更重要。
陶虹在《奇葩說》節目中總結自己的育兒觀:相信孩子的智慧,做她的定海神針!她說:「要是因為輔導學習,母女變仇人,那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孩子終究是要自己強大的,陪伴孩子,等待孩子自覺的那一天,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
正面臨考驗的青春期親子關係,如何化解?
1.情緒穩定、有同理心
《小歡喜》中,季區長與兒子的關係之所以能得到改善,離不開劉靜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作為妻子與媽媽,她總是不急不躁,即便是生氣也保持理智,很有同理心。
她從不埋怨,不情感勒索,更不會冷戰,她情商之高,總是幾句話就能解開父子之間的矛盾。
她是傾聽者,同時在父子中間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緩衝和潤滑作用,讓這個原本充滿火藥的家庭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好。
喬英子能放心地把劉靜當成「樹洞」,傾訴一切不可向他人言說的煩惱。
家長如果也能讓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扉,能及時洞察孩子的煩惱和無助,很多悲劇都不會發生。
11月17日,石家莊13歲女孩小美在自己的房間吞下了一百我顆藥片自殺,第二天清晨被發現,送入醫院搶救。
而她的微博只有40條消息,每條都發在抑鬱症超話,最早的一條是今年10月23日,「太痛苦了,我堅持不下去了」。這個13歲女孩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內心掙扎與絕望。
最後一條微博:
「等一會就吞藥,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報個警」。
「她是不想離開這個人世啊!」女孩的父親看到微博後痛苦地說。
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通道是順暢的,如果父母早些發現孩子的異樣,悲劇便不會發生了。
3.如果家長能預見即將發生的悲劇,一定願意放下執念,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寬容自己並非無所不能,與孩子一起走出焦慮!
引用網友的評論,與大家共勉!
「我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同時也放過了自己,血壓也恢復了正常」
「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大概持續了三年。現在的狀態我和孩子都滿意,親情又回來了。其實面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抗爭,而是和解。跟生活和解,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平凡,少些欲望,多些包容。」
「早一點承認孩子是平庸的,就早一點心靜如水。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不必要求太高,有時候你放下那些執念,孩子反而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我也有過這位母親前期的痛苦經歷!幸好我是教師,我以前常說學生的問題,都是家長問題的折射。
當我的孩子出現問題我又解決不了時,我開始反思,我的問題在哪裡?
慢慢地我回想孩子以前對我的抱怨,我才意識到,我太想讓他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而不是他想要的樣子,現在我正在改變自己,我試圖慢慢地接受他成長過程中自己選擇的每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