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終極焦慮:承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好難

2021-01-07 網易

  前幾天,我在家長群裡聽說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心中悵然,輾轉難眠。

  次日,我在平臺發表文章《

  晚上和孩子吵完架,好媽媽凌晨跳樓自殺:家長比孩子更脆弱

  》,反響之熱烈出乎我的意料,看完上千條留言評論後,我內心的震動不亞於之前的那個夜晚。

  我的孩子今年五年級,成績算不得優異,也不是某方面的特長生,但他熱愛閱讀,有同理心,習慣尚可,基本符合我的預期。一路鬥智鬥勇,焦慮一定是有的,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更多地彰顯自我意識,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爆發過「權力之爭」,幸而,都能及時化解。

  在此之前,我以為由於親子關係的崩裂,而導致「你死我亡」的現象只是極少數的案例,或是影視作品的藝術需要。殊不知,每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都可能上演,或正在上演,情節程度不一,飽受煎熬的父母和孩子卻不在少數。

  昨天,與我先生討論至此,我說:「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他淡淡地回我一句:「你只是時間還沒到。」

  我聞言心中一緊,是啊!青春期正在匆匆趕來的路上,屆時我也會被極端焦慮的「魔咒」控制嗎?

  

  從評論區中不難看出,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都是聽話懂事,學習名列前茅的,是老師眼中的佼佼者,家長的驕傲與希望,大概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家長接受不了孩子成績斷崖式的下滑,更接受不了孩子的離經叛道,親子關係一朝分崩離析,將家長們的焦慮值推至峰頂。

  於是,我認真思考,並將留言區的案例進行了歸納,分享本文給正在焦慮,及未來可能焦慮的家長們,實乃拋磚引玉,如有偏頗,歡迎斧正,更希望得到涅槃重生的家長們分享育兒故事與支招。

  01盤點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及表現,也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02青春期有哪些特徵及現象?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這些現象更加突顯?

  03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需從源頭入手

  04正面臨考驗的青春期親子關係,如何化解?

  

  盤點家庭教育出現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及表現,也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1.受害者心態的家長:我一定是前世造孽,生出這麼個「逆子」來折磨我,除了忍我還能怎麼辦?

  某網友:為了孩子的學習直接給她下跪過,一巴掌一巴掌扇自己耳光,感覺孩子就是來羞辱和打擊自己的,學生時代沒承受的眼光今天被一一還擊。

  另一位網友的回覆很到位:你的行為是要毀了你的孩子,讓她一輩子在自責和自我懷疑中度過。

  就像上篇文章中,那位不堪重負的媽媽,縱身一跳終結了自己,也把傷痛、自責與悔恨永遠的留給了孩子。這是一種決絕的自私,更是將孩子推入絕境的行動。

  2.面對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無能為力,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操控能力

  

  3.孩子已經讓家長疲憊不堪,陷於絕望,同時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熱情

  某網友:

  我死過2次,中途自救,孩子從優秀墮落到倒數,到打爹罵娘,我已生無可戀,早晚也走了這條路

  4.很多家長感覺到很自卑,責怪自己教育孩子的無能和失敗

  某網友:

  「作為初二家長,孩子每科都補課,成績沒有提高反而更差,青春期叛逆總是和你對著幹,上課不聽課,放學不學習,主科不會,副科不背。這個時間我還在陪著寫作業,說實話我特別理解這位母親,有時候我就就一覺睡過去多好,感覺自己已經有抑鬱症和狂躁症傾向了!」

  5.再來看看孩子是怎麼說的?

  學生網友:

  「憑什麼家長一怎麼樣就是孩子的錯,我們只想要點私人空間怎麼就錯了?難道家長就沒有審視過自己嗎?憑什麼責任都往孩子身上推?我們只是孩子、學生,不是你們的機器,更不是你們的傀儡。」

  不得不說,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著很深的鴻溝,這是親子關係崩裂和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本原因。

  有智慧的父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陪伴孩子順利成長。

  

  青春期特徵及現象

  當孩子達到14歲左右的年齡時,許多家長會發現,原本聽話懂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願向家長傾訴,甚至學習成績欠佳、行為習慣不良……——冉乃彥(北京市關心青少年協會副會長)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存在以下6種心理特徵:

  第一,自我感覺「長大了」,表現自我的意識增強;

  第二,不成熟,講歪理;

  第三,過於自信形成自負心理;

  第四,意志薄弱,適應性差,承受壓力的心理空洞出現;

  第五,出現消沉、頹廢、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第六,出現暴躁、報復、易激動、尋求刺激等現象。

  教育專家冉乃彥表示:「14歲是危險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令家長頭疼的青春期現象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叛逆、不聽勸、我行我素;

  學習成績下滑,繼而焦慮、厭學,嚴重的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沉迷遊戲電競、曠課逃學、甚至要求退學;

  性意識萌動,早戀,及由此帶來的情感焦慮和生理心理問題;

  ……

  冉乃彥強調說:

  「14歲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獨立成熟的一面,又限於經驗、年齡獨立不起來,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難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家長一定要下足功夫,把問題妥善解決,讓孩子順利發展。」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這些現象更加突顯?

  對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難處理的問題,就在於「叛逆」、「不聽勸」,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叛逆,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宋倩」式家長,以愛為名,卻讓孩子窒息

  《小歡喜》中的宋倩,自己本身也是學霸,工作好,投資眼光也好,擁有幾套北京學區房,月租金收入約有小五萬。

  越優秀的家長,越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她對女兒寄望甚高,希望女兒高考總分700分,目標是北大清華。她強勢、固執、敏感、控制、讓人難以喘息。

  「現在可都高三了,哪還有時間玩啊?」「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麼可高興的呀?」「媽給你準備了一套卷子,你晚上做一下。」「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呀!」「我都是想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得要去上南大呀?」

  陶虹成功塑造的這位焦慮母親太過真實。她強勢,把老公當兒子一樣管,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離婚後,她心灰意冷地總結經驗教訓為:

  「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有一個算一個」。

  喬英子談起母親給自己的壓力,她說:

  「自從離婚之後,我媽就變了。她開始一門心思的對我好,覺得所有的事,都沒有我的事兒重要,圍著我團團轉。可是這樣一來,我感覺就像坐監獄。我真的快受不了了。」

  喬衛東給英子送禮物,宋倩以影響女兒學習為由,一次次將前夫推向門外;

  高考宣誓會上一家三口難得的合影,她卻將前夫的頭像偷偷剪掉;

  媽媽經常當著孩子面與前夫唇槍舌戰,說前夫「作風不檢點」,告誡女兒,遠離這個「不靠譜」的爸爸……

  宋倩這種如緊箍咒般的帶刺的母愛,令喬英子感到窒息,她無時無刻不想著想逃離。

  這位年級第二的優秀學生開始逃課、失眠、情緒失控,甚至險些自殺,她被診斷患有中度抑鬱症。

  一個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的母親,竟差點「逼死」了自己的孩子,這不是電視劇才有的情節,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也不少。身為父母真的應該反思,怎樣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季區長」式家長

  嚴格來講,是早期的「季區長」,顯著特徵:缺席孩子的成長,卻在青春期試圖參與、指揮、扭轉孩子的生活軌跡。

  季區長夫婦因為工作關係,長年在外,先是把孩子託給奶奶照顧,奶奶去世後,孩子又跟著姥姥和舅舅一起生活。

  一方面姥姥和舅舅對陽陽寵愛有加,有求必應;另一方面陽陽從小感受不到父母對他情感的表達,心中的空洞永遠也填不滿,劇中的季陽陽外表冰冷、叛逆、我行我素,對同學也常是臭臉相迎。

  在陽陽高三時,父母才回到北京。而空降而來的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到開心愉快,更多的是抗拒和不適。家庭關係一度陷入僵局,季區長性格急躁,用工作中的那一套來要求兒子。已經18歲的孩子對此心中滿是不屑,父子溝通往往總講是不過三句就不歡而散,甚至有一次,季區長給了陽陽一耳光,陽陽憤而離家出走。

  現實生活中,很多留守兒童家庭都面臨嚴重的親子問題,一些家長很無奈:「我搬磚就不能抱他,放下磚就不能養他。」

  其實孩子渴望與父母更多的情感交流,哪怕是通過電話和視頻,不要每次都只是乾巴巴地囑咐和要求,應該更多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需從源頭入手

  家庭健全≠健全的家庭

  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雙方的參與

  ,育兒路上,為何焦慮的永遠是媽媽?

  一方面,母親的角色承擔是孩子的孕育過程,母親與孩子之間有著天然的密不可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母親的角色要學著退出,而往往很多母親並沒有及時地意識到孩子應該是獨立的個體,而母親也不應該將自己的整個人生捆綁進孩子的人生裡。

  母親角色無法及時退出,除了母親個人的因素以外,還與父親角色缺失有關。父親們最通常的理由是「忙」,也有堂而皇之認為「男主外,女主內」,而理直氣壯當甩手掌柜的,這就逼著母親不得不進化成三頭六臂的全能型。

  當母親全身心撲在孩子身上,殫精竭慮,犧牲睡眠,疏於社交,喪失自我,熬壞了身體……潛意識中,她們會將父親角色推向對立面,而更加強化自己與孩子的「一體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無論是上一篇文章中跳樓的母親,還是《小歡喜》中的宋倩,她們將自己人生的悲喜都綁在了孩子身上,這對母女雙方而言,都是悲劇。

  這樣的家庭關係中,孩子過早的懂事,她們需要代替父親,承擔起讓母親快樂的責任,可謂是壓力山大。

  劇中,我們看到英子強顏歡笑——

  被母親沒收了心愛的樂高,雖然心中不滿,仍然擠出笑容:「不生氣,您都是為了我好嘛!」

  持續失眠後,擔心母親憂心,仍然善意地隱瞞:「我今天起得早,剛看了會兒書,現在打算再睡會兒。」

  正是這樣經年累月的重壓下,孩子終於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她說:「我開心不起來,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

  

  某網友:「孩子厭學的開始,便是我抑鬱的開端」

  很多家長的焦慮都是圍繞孩子的成績而來的,為什麼一些小學階段非常拔尖的孩子,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後,明顯後勁不足,成績斷崖式下滑?

  在小學階段,基礎紮實、習慣良好的孩子,身後一定站著一位嚴格的家長。

  家長若能

  在抓基礎抓成績的同時,有方法的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孩子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孩子可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成就感,從而能持續保持優秀。

  相反,如果孩子的成績是靠反覆的刷題、逼迫學習的方式獲得的,到了初中階段,學科增多,知識量爆增,更多需要思維能力參與的題型出現,孩子便會遭遇巨大的挫折與壓力。越是曾經成績優異的孩子,越無法承受自己的落後,焦慮可想而知。

  而此時,很多家長只看到成績下滑的現象,並沒有深究其中的原因,不能理解與接納孩子,一味指責,孩子要麼自責焦慮,要麼憤而與家長敵對,甚至自暴自棄,厭學、曠課逃學……

  

  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痛心。如果早知如此,相信家長情願孩子平庸,也絕不會願意逼他。但世上哪有後悔藥?

  

  小結

  1.健全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共同參與

  無論是單親家庭,還是「喪偶式育兒」家庭,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千萬不要強行拉孩子「站隊」,討伐對方。

  因為孩子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無論是父母哪一方在孩子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孩子都會覺得是自己不好。讓孩子自卑、自責,這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

  2.授娃以魚,不如授娃以漁

  一些家長為了些些分數,費盡心思給孩子補習、刷題,讓孩子過早失去童年應有的快樂,在題海中將學習興趣消磨殆盡,真是得不嘗失。

  引導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激發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才能讓孩子在未來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擁有不竭的動力。

  3.一個孩子優秀與否,成績真的不是唯一衡量標準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樂觀積極的心態……無論哪一項,都比眼下的分數更重要。

  陶虹在《奇葩說》節目中總結自己的育兒觀:相信孩子的智慧,做她的定海神針!她說:「要是因為輔導學習,母女變仇人,那傷害太大了,得不償失。孩子終究是要自己強大的,陪伴孩子,等待孩子自覺的那一天,要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

  

  正面臨考驗的青春期親子關係,如何化解?

  1.情緒穩定、有同理心

  《小歡喜》中,季區長與兒子的關係之所以能得到改善,離不開劉靜溫柔而堅定的力量。作為妻子與媽媽,她總是不急不躁,即便是生氣也保持理智,很有同理心。

  她從不埋怨,不情感勒索,更不會冷戰,她情商之高,總是幾句話就能解開父子之間的矛盾。

  她是傾聽者,同時在父子中間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緩衝和潤滑作用,讓這個原本充滿火藥的家庭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好。

  

  喬英子能放心地把劉靜當成「樹洞」,傾訴一切不可向他人言說的煩惱。

  家長如果也能讓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扉,能及時洞察孩子的煩惱和無助,很多悲劇都不會發生。

  11月17日,石家莊13歲女孩小美在自己的房間吞下了一百我顆藥片自殺,第二天清晨被發現,送入醫院搶救。

  而她的微博只有40條消息,每條都發在抑鬱症超話,最早的一條是今年10月23日,「太痛苦了,我堅持不下去了」。這個13歲女孩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內心掙扎與絕望。

  最後一條微博:

  「等一會就吞藥,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報個警」。

  「她是不想離開這個人世啊!」女孩的父親看到微博後痛苦地說。

  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通道是順暢的,如果父母早些發現孩子的異樣,悲劇便不會發生了。

  

  3.如果家長能預見即將發生的悲劇,一定願意放下執念,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寬容自己並非無所不能,與孩子一起走出焦慮!

  引用網友的評論,與大家共勉!

  「我接受了孩子的不完美,同時也放過了自己,血壓也恢復了正常」

  「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大概持續了三年。現在的狀態我和孩子都滿意,親情又回來了。其實面對這個世界,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抗爭,而是和解。跟生活和解,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平凡,少些欲望,多些包容。」

  「早一點承認孩子是平庸的,就早一點心靜如水。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不必要求太高,有時候你放下那些執念,孩子反而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我也有過這位母親前期的痛苦經歷!幸好我是教師,我以前常說學生的問題,都是家長問題的折射。

  當我的孩子出現問題我又解決不了時,我開始反思,我的問題在哪裡?

  慢慢地我回想孩子以前對我的抱怨,我才意識到,我太想讓他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而不是他想要的樣子,現在我正在改變自己,我試圖慢慢地接受他成長過程中自己選擇的每一條路。」

相關焦點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我們不接受「普通」,所以逼著孩子成為「不普通」孩子嘴裡的正常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普通人。生活中,我們對普通人的概念大概就是像自己一樣的人,單位家庭兩點一線,為了養家餬口拼命努力,還著房貸車貸,聽說哪裡打折就想去湊湊熱鬧。
  • 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985碩商科女逐漸變「佛」之路
    講講工作幾年跟自己和解變佛過程。算是給商科同學提供一個參考吧,畢竟這個專業面臨來自錢的拷問太多了,尤其是周圍人紛紛賺到錢的時候真的焦慮。天坑專業說自己不行還可以是因為專業,可金融真的周圍人掙得多的時候就更顯得自己不太行。
  • 70%的父母高度焦慮,孩子到底長成什麼樣我們才能不擔心?
    而讓我越來越好奇的是,有沒有人不焦慮?真正不焦慮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學習好、有自驅力的,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會焦慮? 最近又刷了一遍紀錄片《零零後》,看到裡面錫坤和媽媽的故事,讓我對育兒焦慮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 「父母情緒管理」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焦慮
    我不知道家長們是否因為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待有和我一樣的焦慮和急躁的時候。我耐著性子安撫好孩子,自己平靜下來,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焦慮。我們一起來看看焦慮產生的原因:1、焦慮源於比較。前段時間在網上有篇文章刷屏了,就是關於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教育的問題。
  • 該焦慮還是得焦慮,不努力讀書連精英眼中的普通人都做不了
    單純從教育層面看,這次演講很接地氣,能給不少人以啟發,能緩解幾分焦慮。但是仔細閱讀演講的內容,對於多數家長來說,這不過是一碗雞湯。 劉教授演講中提到,她的女兒正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引發了諸多討論。 也許在劉教授眼中,沒有頂尖的成績,雖然孩子能夠就讀令人豔羨的知名中小學,依然會變成一個普通人。
  • 遠去的標杆,焦慮的人生,普通人背不起精英子女的鍋
    仍然往下看,老家的鄰居及子女情況:由於文化不高,一直在外打工,兩個子女由父母照看,都已經到鎮上的民辦學校就讀,一年各種費用1萬多元,夫妻雙方父母身體都不好,兩人為了省錢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同樣的普通人,一樣在京的大牌單位員工的子女,比起劉瑜教授的女兒,能說都是一樣的普通人嗎?
  • 年輕人應該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但做父母的更不容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一個魔咒,逼迫他們在努力掙錢之外,還要逼著孩子去學習。 現在我可不這樣想了,因為我知道做「普通人」也是有門檻的。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現在20-35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打工魂,他們都是普通人,月薪從幾千到上萬不等,但你去問問他們,有幾個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要跟自己一樣做普通人的?
  • 清華大學名教授:普通人要佛系一點。這碗「毒雞湯」,我勸你喝下
    對於這篇勸普通人要看開的演講稿,我有這樣幾點感受: 1.想要成為一個普通人,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現在競爭的確太激烈了,從各種「雞娃群」就可以看到,父母們的焦慮。這種焦慮上至「精英階層」,下至普通的老百姓。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日後能獲得成功,躋身上層社會呢?作為一名教育者,看到了太多優秀的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 隆成義記憶學:別讓「教育焦慮」摧毀孩子
    最新調查研究發現:近90%的中國家長集體「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是中國家長集體患上的「現代病」。 這種焦慮具體表現在: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邊,生怕他浪費時間;常常忍不住一遍遍問孩子考了多少分;一聽到孩子沒考好就忍不住發脾氣;有時變得比往常更嚴厲,說話偏激,有時變得比往常更親切,連自己都覺得不自然;聽說孩子要測驗考試,自己便坐立不安,覺得壓力比孩子還大,卻要裝得若無其事;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他
  • 超50%中學生極度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
    不難看出,從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歲,大腦一直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而且各個部位發育的時間是有先有後的。正是這種發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感」與「理智」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任性、叛逆、衝動外加自制力差,並非是他們自己想要的。
  • 清華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了 你的孩子呢?
    最近,清華教授的演講視頻火了,很多人都紛紛感慨:「清華教授的孩子也都只是個普通人而已」,然而,這樣想未免太過偏離。首先,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清華教授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普通人,和同班其他同學比不見得有優勢,但是,孩子卻可以享受清華系的幼兒園、小學、初中,而他們上清華的概率比一般人也高出很多,而且,對於能夠學習鋼琴並且能輕鬆承擔相應費用的家庭,也已經不是普通家庭了吧。
  • 孩子越來越叛逆,原因在於沒有贏得孩子的心,這樣做父母不再焦慮
    許多家長認為,自己管孩子是對孩子好,這是沒有道理的事,而這恰恰可以證明他們對孩子是負責任的。但到底該怎麼管教孩子,卻成了許多家長的煩惱,因此我們常常聽到有家長感慨,孩子越大越難管教,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何孩子越大越難管教?我們國家的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因為父母的身份,所以他們在孩子面前會很有優越感。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劉教授針對當前普遍的教育焦慮,反思自己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引領、教育孩子,其中很多金句紛紛被網友拎出來品咂——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
  • 「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是雞湯還是毒藥?
    有人說,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也不願意承認一個基本事實: 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人。 這些天,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一個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刷爆了朋友圈,
  •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TED演講:「蠢」一點的父母做得更好
    父母沒什麼文化,能力弱,供孩子上學就已耗盡精力,他們知道自己「蠢」,沒有見識,所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生長。比如今年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芳蓉,父母幾乎沒管過她學習,她從小愛讀書,學習就比較快,成績一直很好。她的父母不懂學習,因此很尊重她,「她有權利選擇她喜歡的專業」,「她是個有夢想的人」。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比誰更加晚睡,比哪個孩子上了更多的補習班,到最後沒有最終贏家。3.人生的目標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所以,要鼓勵孩子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發現自我。7.自己所奉行的教育觀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以上7點,你看明白了嗎?再簡單一些總結,就是:大家別焦慮了,別雞血了,接受現實,佛系吧!這些觀點,引發了全網熱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反對的聲音基本還是佔大多數。
  • 自己的孩子將成為普通人,你甘心嗎?
    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2個清華副教授劉渝的一次演講火了,她說她的孩子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讓很多人不滿,你眼中的普通人,也是別人眼裡的精英了,可是大家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她的孩子為什麼沒有成為像父母一樣的精英,而是必然要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呢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母親陪伴著一個象徵兒子的包寶寶之間的相處故事,畫風溫馨,角色形象設計軟萌可愛,但這部看似溫情的短片刻畫是中國現代家庭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分離焦慮。而這份分離焦慮並不是表現在孩子的身上,而是表現在媽媽的身上。媽媽一口吃掉包寶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笑點,這一情節設置的背後還蘊含著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控制。
  • 當孩子勢不可擋的成為普通人,自信是唯一的籌碼
    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演講稿,其中一句話說「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第二篇文章是評說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寒門再難出貴子」,第三篇文章封面是一張陽光、燦爛讓人無限溫暖的笑臉,主人公就是最近大火的丁真,一位帥氣的藏族青年。
  • 複課後,初高中生自殺10餘起,父母該如何走進焦慮孩子的內心?
    那位媽媽說:那一刻她忽然就懂了,為何有那麼多的孩子選擇自殺,他們焦慮的原罪,有一大部分竟然來源於父母。而父母的單向輸送,通常有以下三種形式:1、壓迫式溝通,讓孩子失語。每個焦慮孩子的背後,都背負著學校、家庭、社會幾座大山,最重的就是源自於父母的那座,因為父母始終是孩子最親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