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焦慮還是得焦慮,不努力讀書連精英眼中的普通人都做不了

2020-12-14 騰訊網

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單純從教育層面看,這次演講很接地氣,能給不少人以啟發,能緩解幾分焦慮。但是仔細閱讀演講的內容,對於多數家長來說,這不過是一碗雞湯。

劉教授演講中提到,她的女兒正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引發了諸多討論。

也許在劉教授眼中,沒有頂尖的成績,雖然孩子能夠就讀令人豔羨的知名中小學,依然會變成一個普通人。

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精英眼中的普通人不等同於我們所說的普通人,那麼,劉教授口中的普通人,我們簡單看看有哪些資源呢?

1、北京戶口,超高的一本錄取率和錄取名額,遠比其他省市更容易考上重點大學;

2、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即便普通,也遠非二三四五線城市所能相比;

3、有父母的人脈資源,先天就有更高的創業成功率;

4、父母有足夠的實力把孩子送進國內重點大學,或者國外知名大學,也有相應的渠道和人脈;

5、夫妻二人的積蓄可以拿出一部分讓孩子做各種選擇,進行各種嘗試,選擇她想要的生活;

6、家裡有房產,也許還不止一套,孩子未來不需要為買房發愁;

7、即使孩子將來再差,父母有較高的養老金,最壞的情況下啃老也能超過多數工薪階層;

顯然,多數國人連其中的三條都達不到,精英眼中的普通人標準,遠遠高於我們理解的普通人。還要注意的是,劉教授的孩子是個女兒,而現在社會,女性要承受更小的壓力,最起碼經濟層面的壓力遠低於男性,畢竟結婚買房和彩禮都是男方要承受的。

我們為什麼焦慮?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機會太少,因為優質資源太少,因為不努力就只能淪為底層。

為什麼數十上百人都去競爭一個工作崗位,為什麼筆試第一名還有可能不被錄取,為什麼頂尖的科技公司會清理三十五歲的普通員工,為什麼進入民企要麼沒有社保要麼繳納的很少,為什麼不同的行業之間隱性的工資福利相差那麼多?

一個個為什麼,就是我們焦慮的根源。

焦慮無處不在,期待公平,不如努力讀書

時至今日,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名工人或者農民嗎?也許有,但是絕對不會多,或者說只是無奈的選擇。

經常性的加班,在對健康有害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沒有雙休,甚至一周休息一天都做不到。

工資低,福利少,多數沒有社保,有的也是按很低的工資基數繳納;

買不了房,在大城市落戶困難,孩子可能要在老家做留守兒童;

這樣的生活,一定不是我們希望孩子將來需要面對的。

在一桌宴席上,有人說這道豆腐做的真不錯,於是大家都去吃豆腐,說話的這人卻把大龍蝦夾到了眼前。

人往往是雙標的,言行不一才是常態。雖然說起教育來頭頭是道,但是跟別人講是一回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則是另一回事。我們都知道拖延症不好,結果都在拖延。我們都知道要講誠信,但是遇到事情往往會找理由推卸責任。我們都知道加塞是不對的,但是辦事的時候,往往會先想到找熟人託關係。

社會資源有限,我們又處於未富先老的階段,市場也處於低價競爭而非拼質量品牌的階段。社會精英們掌控大量資源,還在不斷努力拓展人脈,鞏固這種優勢,並且想盡辦法將優勢傳遞給子孫後代。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能怎麼辦?

除了教育,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除了教育,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們希望孩子開心快樂,希望孩子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但是不讀書,不上名校,這樣的機會能有多少呢?大家都希望通過創業獲得財務自由,但是又有幾個人最終能夠實現?大家都在努力奔跑,不跑,行嗎?

精英的話,聽聽也就罷了,如果我們不焦慮,不努力,連他們眼中的普通人都做不了。

相關焦點

  • 年輕人應該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確實,現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要學繪畫、跳舞、鋼琴等等,他們很難體會父母小時候那種空閒到無聊的假期生活了。 但做父母的更不容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一個魔咒,逼迫他們在努力掙錢之外,還要逼著孩子去學習。
  • 遠去的標杆,焦慮的人生,普通人背不起精英子女的鍋
    實事求是講,這是典型的心靈雞湯,相關內容不用作為清華大學教授的她來講,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類似文章,可能都比她說得到位。所有內容都還差強人意,但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句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難道普通人就那麼光榮,值得你來炫耀?說白了,不就是你的女兒成績、素質各方面都比較一般,這與我們普通人有關?
  • 越是想做好,越是做不好!職場上的焦慮該如何破解?
    比賽過後,老闆回到公司直嘆氣,問其原因,老闆道:「就咱電工技能最好的劉飛,還是電工組組長,這次比賽我想著他怎麼也得進前三名吧,沒想到他連前十也沒進去,太讓我失望了。」我趕忙跑到車間,詢問劉飛原因。劉飛耷拉著腦袋,無精打採的說:「我知道這次比賽的重要性,哪怕得到前三名也行,不僅可以提高公司在市裡的名氣,自己也能得到市級的表彰榮譽,一舉兩得,可要是得不了名次,該怎麼辦呀?於是在比賽的時候腦海裡還是在不停的想,越想壓力越大,越想越焦慮,導致沒有發揮好。
  • 精英勸看開: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網友:再不濟也是高曉松
    這些年,焦慮成了當前社會的顯著特點,尤其是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已經幾乎無處不在;而販賣焦慮,尤其是販賣孩子教育的焦慮,早就成了很多機構割韭菜的不二法寶,什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的孩子今天落後了,就會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心靈毒雞湯所以,能講出這個話的人,就絕不普通。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比如:街上板凳大的小狗,他看見以後還是非常害怕,繞著走。比如:在很多情況下,他還是對自己沒信心,總是問別人「我到底行不行」。比如:他還是會因為頭一天的事沒有做好,耿耿於懷,第二天想著怎麼補救,又把第二天的正常學習時間壓縮了,導致兩天的學習效果都不佳。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每天仍然焦慮。
  • 我們這麼易焦慮的人群,本不該使用微信的
    我們這麼易焦慮的人群,本不該離得如此近,也沒有那麼多正經信息需立即互達。如今添加了一堆群,成天在裡面搶紅包鬥法拼刺刀:「你兒子幹啥工作呢?一月掙多少錢啊?房子多少米啊?你姑娘結婚沒呢?生孩子沒呢?生了幾個?……」早晚得釀出奇禍。
  • 為什麼焦慮的人容易沒胃口?該如何應對食欲不振?
    為什麼焦慮的人容易沒胃口?當一個人開始感到壓力或焦慮時,他們的身體就會釋放壓力荷爾蒙。有些身體症狀會讓人很不舒服,以至於沒胃口。有人食慾下降,有人暴飲暴食患有持續性焦慮或焦慮症的人體內的CRF激素水平更有可能長期升高。因此,這些人更有可能長期食欲不振。而那些經歷短期焦慮的人更有可能從食物和暴飲暴食中尋求安慰。然而,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的,每個人對焦慮和壓力的反應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人對輕度焦慮和高度焦慮的反應也可能是不同的。
  • 70%的父母高度焦慮,孩子到底長成什麼樣我們才能不擔心?
    而讓我越來越好奇的是,有沒有人不焦慮?真正不焦慮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學習好、有自驅力的,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會焦慮? 最近又刷了一遍紀錄片《零零後》,看到裡面錫坤和媽媽的故事,讓我對育兒焦慮這件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 當焦慮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而關於焦慮產生的原因,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具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遺傳原因。有醫學專家指出,血緣關係往往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病率達到15%,遠遠高於普通人;異卵雙胞胎的同病率是2.5%,而同卵雙胞胎則是50%。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01 別不承認,大多數人,都存在焦慮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衝浪,一看到好的乾貨,就收藏,等有時間再看。長此以往,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收藏夾堆砌著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乾貨,而自己似乎什麼都沒有學到。
  • 清華大學名教授:普通人要佛系一點。這碗「毒雞湯」,我勸你喝下
    近日,清華大學劉瑜教授做了一個演講,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她說自己的女兒不可避免地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同時認為當前教育的「軍備競賽」讓孩子和家長都無比焦慮,「放棄成功」未必是壞事。要認清自我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 容貌焦慮是什麼病?女孩子都對自己的容貌不滿意?
    (據說這個時期的賈玲還被人稱為校花)但是按照這個趨勢胖下去不僅有失可愛,恐怕都有礙健康了...所以姐姐要不稍微的控制一下?保持在微胖的狀態就hin不錯大多數女明星的焦慮都是想瘦瘦不下去,到了賈玲這兒卻成了能瘦卻不敢瘦。
  • 總是容易焦慮?你該看看這一篇了
    都說「想開點就不焦慮了」,但為什麼自己總是想不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焦慮?鄧蘭芳駐丁香醫生醫師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治醫師一、咱們真的了解「焦慮」嗎?圖片來源:圖蟲創意➊ 認識焦慮焦慮,通俗來講,主要指擔心/害怕/恐懼的心理狀態。完全沒有任何焦慮的人生,可能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可以激發咱們的動力和衝勁,有助於咱們向著目標努力前進,對人生有益無害。
  • KY創始人錢莊:生活被「規定」了,是年輕人的焦慮所在
    在國內,心理學作為嚴肅的學科,長期遭遇汙名化的困境,許多粗製濫造的心靈雞湯被加工包裝成心理學書籍販賣給讀者,而真正專業的理論又過於深奧,普通人難以讀懂。在外,人們極少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緒;深夜回到家中,那些「焦慮體」的文章卻能瞬間刷屏——背後暴露的是城市人群對心理健康的剛性需求。
  • 《不焦慮》丨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告訴所有的人我並不焦慮
    文丨易小星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假裝自己不焦慮,然而事實上我正在辦公室度過徹夜難眠的一晚上,只因為明天上午一早就有我的課。如果在家裡睡覺是不可能睡著的,畢竟我家離明天上課的校區有20分鐘的車程,我待在自己家裡就會想到明早上我是不是會睡過頭?
  • 從「三十而已」 看年齡焦慮
    (楊樹林)前段時間爆火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引爆了朋友圈,這檔綜藝的姐姐們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上,不少網友表示這樣光鮮亮麗的姐姐們在邁入三十歲的門檻之後尚且憂慮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焦慮是一種很奇妙的情緒。它是理想與現實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聽起來好像應該發生在生活困難的人們身上,其實不然,我們沒跟人都是焦慮的潛在人群,尤其是年齡漸漸偏大,結婚後有了孩子會感覺到年齡越來越大的煩惱,年齡越大越覺得行動力執行力降低變差,想得多,顧忌的多,負擔多,多數人可能想著自己年齡越大卻一事無成,每天在這個點上掙扎,往往比年輕人會更焦慮,網絡社交平臺讓人與人之間跨越了地理距離
  • 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在生活中總會遇到焦慮和沮喪,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無論輸在哪裡,都不要輸在別人的口中。我們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與人生航向的掌舵者。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否定你,因為誰也沒有你更了解自己。你的生活與時間規劃的掌握權永遠在你的手中,不要被無用的事浪費過多的時間,也不要被迫去做一些屈服於現實的事。
  • 《天空之城》丨 為了階級世襲的教育焦慮
    文章裡,這位媽媽敘述了自己的優生優育,也列舉了孩子的努力聽話認真,即使是這樣,還是學習不好。關鍵是,這位媽媽沒有恨鐵不成鋼,或者「望子成龍」式更狠地加碼逼孩子,她認識到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資質一般,欣然接受了他的平凡。這位媽媽的態度在如今一步步靠攏「精英教育」的大環境下特別難能可貴。一個家庭對下一代的投入和焦慮程度其實非常驚人,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因此,為了進入名牌大學,日本孩子從「小升初」開始就得拼。因為如果沒能升入好的初中,就意味著將與好的高中無緣,也難以考入名牌大學。 上私立小學——考重點私立初中——直升重點私立高中——進入重點大學,就成了許多日本家長培育下一代精英的進擊之路。
  • 越努力,越焦慮,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
    因此,瓦茲指出,我們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充滿沮喪、焦慮、煩亂以及『興奮劑』成癮的年代。我們必須在可能的時候想辦法抓住我們所能抓住的,並在心裡壓抑我們的這種看法——整件事情都是徒勞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