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單純從教育層面看,這次演講很接地氣,能給不少人以啟發,能緩解幾分焦慮。但是仔細閱讀演講的內容,對於多數家長來說,這不過是一碗雞湯。
劉教授演講中提到,她的女兒正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句話引發了諸多討論。
也許在劉教授眼中,沒有頂尖的成績,雖然孩子能夠就讀令人豔羨的知名中小學,依然會變成一個普通人。
不可阻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精英眼中的普通人不等同於我們所說的普通人,那麼,劉教授口中的普通人,我們簡單看看有哪些資源呢?
1、北京戶口,超高的一本錄取率和錄取名額,遠比其他省市更容易考上重點大學;
2、享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即便普通,也遠非二三四五線城市所能相比;
3、有父母的人脈資源,先天就有更高的創業成功率;
4、父母有足夠的實力把孩子送進國內重點大學,或者國外知名大學,也有相應的渠道和人脈;
5、夫妻二人的積蓄可以拿出一部分讓孩子做各種選擇,進行各種嘗試,選擇她想要的生活;
6、家裡有房產,也許還不止一套,孩子未來不需要為買房發愁;
7、即使孩子將來再差,父母有較高的養老金,最壞的情況下啃老也能超過多數工薪階層;
顯然,多數國人連其中的三條都達不到,精英眼中的普通人標準,遠遠高於我們理解的普通人。還要注意的是,劉教授的孩子是個女兒,而現在社會,女性要承受更小的壓力,最起碼經濟層面的壓力遠低於男性,畢竟結婚買房和彩禮都是男方要承受的。
我們為什麼焦慮?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機會太少,因為優質資源太少,因為不努力就只能淪為底層。
為什麼數十上百人都去競爭一個工作崗位,為什麼筆試第一名還有可能不被錄取,為什麼頂尖的科技公司會清理三十五歲的普通員工,為什麼進入民企要麼沒有社保要麼繳納的很少,為什麼不同的行業之間隱性的工資福利相差那麼多?
一個個為什麼,就是我們焦慮的根源。
焦慮無處不在,期待公平,不如努力讀書
時至今日,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名工人或者農民嗎?也許有,但是絕對不會多,或者說只是無奈的選擇。
經常性的加班,在對健康有害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沒有雙休,甚至一周休息一天都做不到。
工資低,福利少,多數沒有社保,有的也是按很低的工資基數繳納;
買不了房,在大城市落戶困難,孩子可能要在老家做留守兒童;
這樣的生活,一定不是我們希望孩子將來需要面對的。
在一桌宴席上,有人說這道豆腐做的真不錯,於是大家都去吃豆腐,說話的這人卻把大龍蝦夾到了眼前。
人往往是雙標的,言行不一才是常態。雖然說起教育來頭頭是道,但是跟別人講是一回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則是另一回事。我們都知道拖延症不好,結果都在拖延。我們都知道要講誠信,但是遇到事情往往會找理由推卸責任。我們都知道加塞是不對的,但是辦事的時候,往往會先想到找熟人託關係。
社會資源有限,我們又處於未富先老的階段,市場也處於低價競爭而非拼質量品牌的階段。社會精英們掌控大量資源,還在不斷努力拓展人脈,鞏固這種優勢,並且想盡辦法將優勢傳遞給子孫後代。
面對上述情況,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能怎麼辦?
除了教育,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除了教育,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們希望孩子開心快樂,希望孩子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但是不讀書,不上名校,這樣的機會能有多少呢?大家都希望通過創業獲得財務自由,但是又有幾個人最終能夠實現?大家都在努力奔跑,不跑,行嗎?
精英的話,聽聽也就罷了,如果我們不焦慮,不努力,連他們眼中的普通人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