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鬼神是否存在,現代人往往尋求科學實證。不信鬼的,聲稱沒有科學證據說有鬼;信鬼的,認為科學有極限,目前沒找到證明不代表就沒有。那在科學未發達、欠缺科學儀器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討論鬼存在與否?又有哪些工具可以用?
不做實驗的實驗:「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是哲學家與科學家在無法實地進行實驗時,常用的方法。《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說明:思想實驗是透過想像力來研究事物性質的方法,它並不是去針對某個實際出現的實驗進行思考(thinking about experiments),也不是假設一個違反事實的狀態來推想後續發展(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思想實驗不單單透過想像,還有實驗的要素:透過設問來檢查哪種回答立場在概念上是正確的。從古希臘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到當代芙特(Philippa Foot)的「電車難題」,歷史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思想實驗。隨著發展,思想實驗的使用也越來越複雜,變成多個連續設問的題組。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實驗著作:《論衡論死》
王充(公元27年~約96年)在東漢年間提出「無鬼論」,試圖說明鬼不存在。對於這個著作,學界多以邏輯學上的論證法來介紹,也因為王充使用類比論證的比例較高,因而認為他在論證上並不夠科學。
王充的「無鬼論」是為較樸質的思想實驗,當時尚無現代學術架構,他們使用思想實驗的自覺性不高,但這不妨礙後人以這個方向詮釋,並把它發展成更完整的思想實驗。王充對於世間無鬼的論證,主要記載在其著作《論衡論死》:
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坊間對「鬼」的理解大致上是:人死後形體腐敗了、火化了,但精神仍存,這就是所謂的「鬼」;鬼喪失了形體,仍有感知能力,可以傷害活著的人。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遇見鬼了,這鬼可能會是誰?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什麼樣的樣貌?能做哪些事?想好之後,王充就要問一連串的問題,來檢視「鬼」這個概念的合理性: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
人作為存在物,死了能變成鬼。那其他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為什麼毀壞後卻不會變成桌子鬼、椅子鬼?當時反駁的人可能會說:「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要有血有肉的生物才有精神存在,所以桌子、椅子毀壞後是不會出現桌子鬼、椅子鬼的。那王充又要問了:如果物死不為鬼,是要有血氣的生物在死後才會為鬼,那奇怪了,為何現實上聲稱撞見鬼的人,所看到的鬼幾乎是都有穿衣服的?鬼應該都是裸體鬼呀?從鬼的外形模樣,王充又進一步問:
人們聲稱撞見的鬼,常是人們對親友在世時的最近模樣,但王充以袋子裝滿米做譬喻,認為人活著的時候精氣飽滿,就好像裝滿米的袋子,但死時屍體卻會幹枯萎縮,好像破洞而漏米的袋子,外形無法因為裝滿米粒而保持挺立。當人死後,表皮都腐朽敗壞了,為何鬼卻還能以在世時的模樣讓人見到呢?
這個質疑很耐人尋味,當人們看到年長長輩的鬼魂時,往往都是印象中長輩還在世時的穿著打扮與樣貌,但為什麼不是這長輩年輕時的樣貌?嬰兒時的樣貌?甚至是埋在土裡多年已成白骨的樣貌呢?這武斷的選擇,顯示鬼可能只是人類的心理想像而已,因此往往以在世時的印象出現。
質疑鬼的外形模樣後,王充也質疑鬼能否有認知能力
如果人死後,精神可以獨立脫離肉體還保有認知能力,那我們還未出生前的認知又跑哪去了呢?
如果精神不是隨附著肉體才產生的,那在我們肉體未成形之前,理應我們的精神就早已存在。不然的話,肉體消亡了,精神也會隨之消亡,那些聲稱有鬼的立場就站不住腳了。所以聲稱有鬼的人,應該要接受在我們肉體未成形之前,我們的精神早已存在。然而,我們卻明明沒有出生前的認知記憶,可見說鬼有認知能力的說法明顯矛盾。
五藏不傷,則人智惠;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痴矣。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託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已去矣。…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當人受傷,認知能力也會被影響,可見人的認知依賴各種器官的運作。人死後器官腐朽,好比天下間沒有不附著在可燃物而獨存的火焰,世上怎麼有不需要透過器官而獨立獲得的認知?同理,鬼要能說話也是如此:
夫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人死口喉腐敗,舌不復動,何能成言?
人的發聲,好比管樂器,人動聲帶與唇舌而發聲,就好像管樂器的聲孔開閉。樂器的聲孔壞了,就發不出聲來,那鬼已經沒有肉體了,原本肉體的聲帶、喉嚨都腐敗了、舌頭也爛了,那麼鬼究竟是怎麼發出聲音的?王充認為,鬼要能害人,也該要有物質性的憑藉,當人死後,手臂腐壞,連刀子都沒辦法拿;指甲和牙齒掉落,連抓咬都不能,那鬼究竟要憑藉什麼去害人呢?
想想看,人在病重體弱的情況下,就算仇人在身旁,連出聲斥罵都有困難;小偷來病人身旁偷東西,都無法阻止。如果說精神可以不需憑藉肉體而能害人,那照理說,病重體弱的人也可以只用他的精神去傷害仇人、小偷,但為什麼實際上卻不能?可見「鬼能害人」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討論精神世界也是如此:
夫夢用精神,精神,死之精神也。夢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為害?
夢境是全然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物質世界無涉。人的精神在夢境中,都無法去傷害外在世界的人,即便人死後精神仍存,又如何有傷害人的行為呢?
「無鬼論」源於充滿迷信的時代
王充生於東漢初年,一個迷信的時代。王充抨擊迷信,為了權衡世間言論真偽而著《論衡》:「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在《論衡》裡,王充引用道家「無為自化」,認為天並不具有意志,只是任憑萬物自然變化,以此否定漢儒的「天人感應」之說。同時,《論衡》裡也有不少直接反駁祥瑞、災異、讖緯、符命的理論。反對鬼的存在,自然也是《論衡》的重點。
王充的治學方法,在《論衡對作》裡是這麼自述的:「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效驗」一詞,在《論衡》裡屢次出現,而如何「效驗」呢?便是這所說的「考之以心」「效之以事」,透過在心中類似前述思想實驗般的概念檢視,並尋求客觀實事作為求證。
在民國初年胡適發表〈王充的論衡〉一文,認為所謂的「效驗」,即是「實驗的佐證」,並強調王充的治學受到當時漢代天文學重視實證的影響,是科學精神的表現。可惜的是,王充在世時,他的著作並沒有獲得重視。
如何解釋那些聲稱「見鬼」的現象?
如果真的沒有鬼,那為何會有人聲稱曾見鬼?王充在《論衡訂鬼》裡,除了搜羅當時人們對於鬼產生的主要說法,也提出了他的觀點: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既然人死不會成為鬼,那麼鬼都只是人心中的存想而已。王充還認為,尤其是人在生病時,由於心理上對病痛的憂懼,容易出現些妄想,把身體的病痛說是鬼在作祟。從主觀上來說,人中暑了,精神恍惚,會出現幻覺,並且在無知的情況下錯把身體的不適歸咎於鬼。從客觀上來說,日照產生不同的冷暖空氣密度階層,進而發生光線折射,便會出現俗稱的「海市蜃樓」,讓古人錯將異象歸咎於鬼。所以在這種環境下,人會聲稱見鬼,不也是很科學的事嗎?
以明代的醫學家吳又可的瘟疫治療為例,由於當時還未有顯微鏡問世,吳又可在《瘟疫論》裡假設瘟疫是由一種從口鼻入侵的「疫氣」所導致的傳染病,從而早於西方兩百年就先有對治方針。西方是要在顯微鏡問世後,觀察到微生物活動,才確立了傳染病學。
這和思想實驗所面對的處境相似,即便是當代科學,在我們受限於儀器水平,無法進行實驗觀察時,科學家也會運用思想實驗去證明科學現象。譬如要觀察者以光速追上一束光線,來觀察時空間的變化,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做不到、如今也做不到,但愛因斯坦便透過他的「追光思想實驗」來檢視與光速相關的物理概念,進而有了狹義相對論。藉由實際去做實驗,科學家能讓我們對世界有相當確實的看法。然而,在沒有儀器與技術去實驗時候,面對有爭議的說法,我們也不是束手無策,王充在這裡作出了一個值得我們參考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