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鬼乎?看王充的「無鬼論」是如何批駁的?

2021-01-09 獨視角

對於鬼神是否存在,現代人往往尋求科學實證。不信鬼的,聲稱沒有科學證據說有鬼;信鬼的,認為科學有極限,目前沒找到證明不代表就沒有。那在科學未發達、欠缺科學儀器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討論鬼存在與否?又有哪些工具可以用?

不做實驗的實驗:「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是哲學家與科學家在無法實地進行實驗時,常用的方法。《史丹佛哲學百科全書》說明:思想實驗是透過想像力來研究事物性質的方法,它並不是去針對某個實際出現的實驗進行思考(thinking about experiments),也不是假設一個違反事實的狀態來推想後續發展(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思想實驗不單單透過想像,還有實驗的要素:透過設問來檢查哪種回答立場在概念上是正確的。從古希臘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到當代芙特(Philippa Foot)的「電車難題」,歷史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思想實驗。隨著發展,思想實驗的使用也越來越複雜,變成多個連續設問的題組。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實驗著作:《論衡論死》

王充(公元27年~約96年)在東漢年間提出「無鬼論」,試圖說明鬼不存在。對於這個著作,學界多以邏輯學上的論證法來介紹,也因為王充使用類比論證的比例較高,因而認為他在論證上並不夠科學。

王充的「無鬼論」是為較樸質的思想實驗,當時尚無現代學術架構,他們使用思想實驗的自覺性不高,但這不妨礙後人以這個方向詮釋,並把它發展成更完整的思想實驗。王充對於世間無鬼的論證,主要記載在其著作《論衡論死》:

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

坊間對「鬼」的理解大致上是:人死後形體腐敗了、火化了,但精神仍存,這就是所謂的「鬼」;鬼喪失了形體,仍有感知能力,可以傷害活著的人。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遇見鬼了,這鬼可能會是誰?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什麼樣的樣貌?能做哪些事?想好之後,王充就要問一連串的問題,來檢視「鬼」這個概念的合理性:

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

人作為存在物,死了能變成鬼。那其他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為什麼毀壞後卻不會變成桌子鬼、椅子鬼?當時反駁的人可能會說:「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要有血有肉的生物才有精神存在,所以桌子、椅子毀壞後是不會出現桌子鬼、椅子鬼的。那王充又要問了:如果物死不為鬼,是要有血氣的生物在死後才會為鬼,那奇怪了,為何現實上聲稱撞見鬼的人,所看到的鬼幾乎是都有穿衣服的?鬼應該都是裸體鬼呀?從鬼的外形模樣,王充又進一步問:

人們聲稱撞見的鬼,常是人們對親友在世時的最近模樣,但王充以袋子裝滿米做譬喻,認為人活著的時候精氣飽滿,就好像裝滿米的袋子,但死時屍體卻會幹枯萎縮,好像破洞而漏米的袋子,外形無法因為裝滿米粒而保持挺立。當人死後,表皮都腐朽敗壞了,為何鬼卻還能以在世時的模樣讓人見到呢?

這個質疑很耐人尋味,當人們看到年長長輩的鬼魂時,往往都是印象中長輩還在世時的穿著打扮與樣貌,但為什麼不是這長輩年輕時的樣貌?嬰兒時的樣貌?甚至是埋在土裡多年已成白骨的樣貌呢?這武斷的選擇,顯示鬼可能只是人類的心理想像而已,因此往往以在世時的印象出現。

質疑鬼的外形模樣後,王充也質疑鬼能否有認知能力

如果人死後,精神可以獨立脫離肉體還保有認知能力,那我們還未出生前的認知又跑哪去了呢?

如果精神不是隨附著肉體才產生的,那在我們肉體未成形之前,理應我們的精神就早已存在。不然的話,肉體消亡了,精神也會隨之消亡,那些聲稱有鬼的立場就站不住腳了。所以聲稱有鬼的人,應該要接受在我們肉體未成形之前,我們的精神早已存在。然而,我們卻明明沒有出生前的認知記憶,可見說鬼有認知能力的說法明顯矛盾。

五藏不傷,則人智惠;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痴矣。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則五常無所託矣,所用藏智者已敗矣,所用為智者已去矣。…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當人受傷,認知能力也會被影響,可見人的認知依賴各種器官的運作。人死後器官腐朽,好比天下間沒有不附著在可燃物而獨存的火焰,世上怎麼有不需要透過器官而獨立獲得的認知?同理,鬼要能說話也是如此:

夫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猶人之動舌也。人死口喉腐敗,舌不復動,何能成言?

人的發聲,好比管樂器,人動聲帶與唇舌而發聲,就好像管樂器的聲孔開閉。樂器的聲孔壞了,就發不出聲來,那鬼已經沒有肉體了,原本肉體的聲帶、喉嚨都腐敗了、舌頭也爛了,那麼鬼究竟是怎麼發出聲音的?王充認為,鬼要能害人,也該要有物質性的憑藉,當人死後,手臂腐壞,連刀子都沒辦法拿;指甲和牙齒掉落,連抓咬都不能,那鬼究竟要憑藉什麼去害人呢?

想想看,人在病重體弱的情況下,就算仇人在身旁,連出聲斥罵都有困難;小偷來病人身旁偷東西,都無法阻止。如果說精神可以不需憑藉肉體而能害人,那照理說,病重體弱的人也可以只用他的精神去傷害仇人、小偷,但為什麼實際上卻不能?可見「鬼能害人」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討論精神世界也是如此:

夫夢用精神,精神,死之精神也。夢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為害?

夢境是全然的精神世界,與外在的物質世界無涉。人的精神在夢境中,都無法去傷害外在世界的人,即便人死後精神仍存,又如何有傷害人的行為呢?

「無鬼論」源於充滿迷信的時代

王充生於東漢初年,一個迷信的時代。王充抨擊迷信,為了權衡世間言論真偽而著《論衡》:「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在《論衡》裡,王充引用道家「無為自化」,認為天並不具有意志,只是任憑萬物自然變化,以此否定漢儒的「天人感應」之說。同時,《論衡》裡也有不少直接反駁祥瑞、災異、讖緯、符命的理論。反對鬼的存在,自然也是《論衡》的重點。

王充的治學方法,在《論衡對作》裡是這麼自述的:「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效驗」一詞,在《論衡》裡屢次出現,而如何「效驗」呢?便是這所說的「考之以心」「效之以事」,透過在心中類似前述思想實驗般的概念檢視,並尋求客觀實事作為求證。

在民國初年胡適發表〈王充的論衡〉一文,認為所謂的「效驗」,即是「實驗的佐證」,並強調王充的治學受到當時漢代天文學重視實證的影響,是科學精神的表現。可惜的是,王充在世時,他的著作並沒有獲得重視。

如何解釋那些聲稱「見鬼」的現象?

如果真的沒有鬼,那為何會有人聲稱曾見鬼?王充在《論衡訂鬼》裡,除了搜羅當時人們對於鬼產生的主要說法,也提出了他的觀點:

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既然人死不會成為鬼,那麼鬼都只是人心中的存想而已。王充還認為,尤其是人在生病時,由於心理上對病痛的憂懼,容易出現些妄想,把身體的病痛說是鬼在作祟。從主觀上來說,人中暑了,精神恍惚,會出現幻覺,並且在無知的情況下錯把身體的不適歸咎於鬼。從客觀上來說,日照產生不同的冷暖空氣密度階層,進而發生光線折射,便會出現俗稱的「海市蜃樓」,讓古人錯將異象歸咎於鬼。所以在這種環境下,人會聲稱見鬼,不也是很科學的事嗎?

以明代的醫學家吳又可的瘟疫治療為例,由於當時還未有顯微鏡問世,吳又可在《瘟疫論》裡假設瘟疫是由一種從口鼻入侵的「疫氣」所導致的傳染病,從而早於西方兩百年就先有對治方針。西方是要在顯微鏡問世後,觀察到微生物活動,才確立了傳染病學。

這和思想實驗所面對的處境相似,即便是當代科學,在我們受限於儀器水平,無法進行實驗觀察時,科學家也會運用思想實驗去證明科學現象。譬如要觀察者以光速追上一束光線,來觀察時空間的變化,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做不到、如今也做不到,但愛因斯坦便透過他的「追光思想實驗」來檢視與光速相關的物理概念,進而有了狹義相對論。藉由實際去做實驗,科學家能讓我們對世界有相當確實的看法。然而,在沒有儀器與技術去實驗時候,面對有爭議的說法,我們也不是束手無策,王充在這裡作出了一個值得我們參考的示範。

相關焦點

  • 世謂人死為鬼,有知,能害人是真的嗎?王充是怎麼解釋的?
    什麼是鬼?世界上真的有鬼嗎?今天我們就來一段王充的《論死》來解答這兩個問題:一般認為人死,變鬼,有知覺,能害人。如果用許多事物來論證,就可知道,人死不能變鬼,沒有知覺,也不能害人。用什麼來論證呢?可以用一般事物來論證。
  • 今日中元節:世間有鬼無?疑心生暗鬼
    翻看古人留下的筆記小說,鬼故事可以說佔據絕對顯要的位置——從《呂氏春秋》中的黎丘之鬼,到《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它甚至還能在官方編纂的史書中佔據一席之地,《隋書》中就記載在隋煬帝末年宮城之下竟然傳出鬼哭呻吟之聲。在文士圈裡,鬼之有無也作為嚴肅話題被認真討論,從漢魏之際王充、阮瞻義正辭嚴的無鬼論,到清代紀昀、袁枚對無鬼論者的譏諷揶揄。可以說,在古人的生活中,鬼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難捨難離。
  • 搞什麼鬼?鬼的形象變遷史
    以無鬼論雄辯家名垂後世的王充,在《論衡》中特立「訂鬼」一節,對鬼的解釋是「鬼,老物之精也。」但《搜神記》中又託孔子之口說:「物老則為怪。」如此一來,鬼、精、怪幾乎可以畫等號了。鬼的定義變得如此混亂,讓人莫衷一是。仔細考察會發現,導致混亂的原因是古人最初發明鬼這個詞時,把它當成了一個萬能標籤,幾乎可以貼在所有超自然的異類頭上。
  • 鬼的信仰是如何被異端化、妖魔化的?
    《論衡•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一般認為,鬼並非實際存在的物體,至少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鬼的真實性。可是,源遠流長的鬼文化卻又可當作其存在的一種途徑與形式。鬼魂觀念與靈魂觀念息息相關。
  • 世間豈有鬼,疑心生暗鬼:古人如何想像「鬼」?
    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魯迅是並不相信有鬼魂存在的。但如此一個堅定的無鬼論者,卻在他的小說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以鬼為話題,以鬼的世界地獄為譬喻。《祝福》裡祥林嫂所畏懼的牛頭馬面和地獄、《朝花夕拾》中的無常和女吊,《野草》中《失掉的好地獄》裡偉大慈悲的魔鬼。為何一位執著於以科學理性啟蒙民氓的人,會如此執念於他並不相信存在的鬼呢?
  • 鬼究竟長什麼樣子?
    孔子明言:「賜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面對人死後是有知,還是無知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坦然又刻薄,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孔子圖片來源:Wikipedia當然,也有人一本正經地公開談死,王充在《論衡·論死》篇中說:「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 【邊疆時空】王子今 | 《論衡》的海洋論議與王充的海洋情結
    怨恚吳王,發怒越江,違失道理,無神之驗也。」這樣的討論,體現出對「上虞」地方歷史文化的熟悉。 辨正「子胥為濤」事,王充有多層次多角度的論說。他寫道:「夫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也。血脈流行,汎揚動靜,自有節度。百川亦然。其朝夕往來,猶人之呼吸,氣出入也。天地之性,上古有之。經曰『:江、漢朝宗於海。』唐、虞之前也,其發海中之時,漾馳而已。
  • 說文解字:「人死為鬼,鬼死為聻」,中國古代神秘的鬼文化解讀
    鬼者,歸也。據《禮記·祭義》云:「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禮記·祭法》則云:「庶人庶士無廟者,死曰鬼。」而東漢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云:「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厶即為私之意,這也就是說,鬼即是人歸之意,普通老百姓死了之後,沒有宗廟祭祀,便會化身成鬼,前往陰間,而一些王侯將相死後有宗廟祭祀,則可以依託宗廟而吸收香火,成仙成聖。此外,由於人活著屬陽,死後屬陰,所以鬼的陰氣很重,若有鬼害人,皆為其私慾太重所致。中國古代民間是如何看待鬼的呢?
  • 張旭東︱楊絳的「怕鬼」和「不怕鬼」
    顧先生有時賴著停下來不走,顧太太發動全家批鬥他,《日記》中甚至有顧太太「批其面」的記載,還不止一次。顧太太永遠生活在緊張中,至忘了自己的生日,顧先生還混沌搞不清狀況。由此我分析說,在政治方面潛在危險到來時,女人倒比男人敏感。寫完顧太太,一時停不下來,慣性地去看其他人的太太,看她們是不是也能以「變態」的形式救她們的先生。
  • 官鬼持世身憂患,公門不忌,克應見兇
    以卦象佔流年,從經驗看不同於八字命理,命理方式大體可以面面俱到,妻財子祿想看哪方面都可以去找去論,只是信息有多寡而已;而卦象由於只反映一時氣運,深遠的信息則沒有更多,只反映主要事件。 但兩者相通的是,卦與命理在流年上都是以「出現」的爻象或者幹支六親,來作為這一年凸出表現的事件符號。
  • 世界上真的有「鬼」?科學家扒出了鬼的真面目
    現實生活中,「鬼」的話題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迷信之人認為世界上存在鬼魂,而崇尚科學的人認為人死後意識也隨著消散,鬼魂是不存在的。科學家也通過各種實驗扒出了「鬼」的真面目。第一種:在夢中折磨人的「鬼」有人反映,自己曾在睡夢中被掐住喉嚨,導致身體缺氧陷入癱瘓狀態,但是清醒後才發現身體上並沒有掐痕,便認為是遇上「鬼」了且被鬼折磨了。
  • 晚上夢見鬼是什麼預兆 晚上夢見鬼是什麼原因
    晚上夢見鬼是什麼預兆 晚上夢見鬼是什麼原因準備考試的人夢見鬼纏身,意味著可望錄取,但不能太大意或自信。談婚論嫁的人夢見鬼纏身,說明年紀懸殊,性情不合,婚姻難成。創業的人夢見鬼纏身,代表營利得財。防官司。
  • 他一輩子專注畫「鬼圖」,大人看後毛骨悚然,小孩卻看的津津有味
    雖然並沒有實質性證據表明古人真的見過鬼,但關於鬼的形象創作,在歷史上一直層出不窮。 而清朝那會,就曾有一個怪畫家,他一輩子只專注畫「鬼圖」。不僅豐富了大眾腦海裡鬼的形象,還顛覆了人們對鬼的印象。這位畫家到底是誰?他的「鬼畫」又如何?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做夢夢見鬼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見鬼現身了預示著什麼
    做夢夢見鬼是什麼意思 做夢夢見鬼現身了預示著什麼懷有身孕的人夢見鬼娃娃,預示生女,秋佔生男,慎防跌傷。談婚論嫁的人夢見鬼娃娃,說明只要信心堅定,婚姻可成。創業的人夢見鬼娃娃,代表起伏不定,堅持退守,最後得名利。
  • 到底有沒有鬼和神?原來真相是這樣子的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人、鬼、神、三者共存。人死後肉體雖死,靈魂出竅後遊蕩在天地間,人們認為這種遊蕩在天地間的靈魂也叫鬼魂,也就是人們普遍意識中的所謂「鬼」。人化妝成鬼賣燒餅對於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這個問題,存在這兩種聲音,一半人認為世界上肯定有鬼,要不怎麼會造出來個「鬼」字呢,還有一些人說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和我國的本土道教都向世人或隱或顯的傳達著有鬼的信息。
  • 聊齋志異:泥鬼
    順治年間,在山東省淄川縣,有一位太史,名唐濟武,在他幾歲的時候,有一位表親帶他到寺院裡玩耍。這位太史雖然年紀小,但是膽子卻很大,他看到寺院裡,立於廊中的泥鬼,怒目圓睜,兩顆琉璃的眼珠子閃閃發光,威風凜凜,他心中十分的喜歡,於是便趁人不注意,將泥鬼的眼球挖了出來,並且藏到了懷裡,回了家。回到家裡以後,那位表親突然就得了病,不能說話了,眾人正奇怪,那位表親猛然之間站了起來,厲聲說道:「我與你無冤無仇,為何要挖去我的眼睛!」叫嚷不休。
  • 中元鬼節後續:鬼是怎麼吃飯的?鬼喜歡吃什麼美食?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也就是俗稱的鬼節,這個時間也是剛剛過去,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大家都會想到的就是一個名詞:鬼。那麼大家知道鬼是怎麼吃飯的呢?一般鬼都喜歡什麼樣的美食呢?說起「鬼是怎麼吃飯的?」很多人會直接想到了《千與千尋》裡面的無臉男,或者是《聊齋》裡面挖人心肝的那些童年陰影。但是根據老人們的講法,鬼的飲食方式其實是吸收「精氣」,也就是抽離實體食物中的某些我們人類看不到的東西。老人們的說法總是更讓人覺得和生活離得很近的,雖然沒有太多豐富的辭藻和曲折的懸疑劇情,但是總能給小孩子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他一輩子專注畫「鬼圖」,大人看後毛骨悚然,小孩卻看得津津有味
    雖然並沒有實質性證據表明古人真的見過鬼,但關於鬼的形象創作,在歷史上一直層出不窮。而古代最早關於鬼的形象創作,其實來源於《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裡除了神話故事外,還有不少志怪傳說。這些傳說算是建立起了我國古人對鬼怪的最早認知,像是「夔」這種半龍半人的生物,就是《山海經》裡記載的最古老鬼怪之一。
  • 妖魔鬼怪之鬼在為誰服務
    紙張在晉代極其昂貴,有資料顯示,整個皇家倉庫也只有三萬張。那咱們就先來說一個事關首要原則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和幹寶同時代的名人:竹林七賢阮鹹的兒子阮瞻,他也主張無鬼論。阮瞻口才很好,沒人能駁倒他。有一次來了位客人找他清談,最後說到鬼神,兩個人辯論得很激烈。
  • 滑頭鬼之孫:映於鏡裡之花,浮於水中之月,論三個女性角色的作用
    大家好,歡迎來到摩羯初音醬,本期主題:滑頭鬼:映於鏡裡之花,浮於水中之月,論三個女性角色的作用!滑頭鬼是將鏡花水月具現化的妖怪。漫畫中曾提過滑頭鬼是墮落的神之說(某話卷頭)。所以有些人都誤解了哦,動感新時代有一期還說滑頭鬼不僅是路人,簡直是路障,這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