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40餘年!普陀這位非遺傳承人成就「掌心中的奇蹟」!

2020-12-15 澎湃新聞

苦練40餘年!普陀這位非遺傳承人成就「掌心中的奇蹟」!

2020-12-13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繪彩蛋

//

早在2000年前

我國就有在蛋上作畫的習俗

手繪彩蛋作為一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

而在曹楊新村

就有一位傳承人英自海

以蛋殼為一張張拱形畫布

將苦練40餘年的筆墨功力

傾注在掌心中的彩蛋上

曹楊新村成立50年時

英自海還在彩蛋上

畫下了曹楊一村的樣貌

「它還有細活的,這裡還有一個logo,S代表曹楊的意思,小橋這裡有流水,對面有路,遠處還有建築,再往前走就是曹楊電影院了。」

英自海作為代表性傳承人

從事手繪彩蛋的40年間

在保留傳統技藝

精緻性、美觀性的基礎上

融入了當代的審美表現形態

將手繪彩蛋打造成

藝術性更強、價值性更高

影響力更大、受眾面更廣的

精品手工技藝

傳承傳統技藝

以藝養藝很重要

為此

英自海大力開辦

「彩蛋培訓班」

把「非遺」帶入課堂

讓更多市民

在家門口就能體驗到

「手繪彩蛋」的樂趣

與此同時

被賦予新生命力的「彩蛋」

也將有更穩健、更廣闊的

生長空間

在2013年6月8日,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美麗家園」2013普陀區群眾文藝月月演「記憶·普陀」——2013普陀區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展示活動正式舉辦。

活動現場宣布了第三批普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曹楊新村街道「手繪彩蛋」獲得區級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英自海作為代表性傳承人、曹楊社區學校作為傳承基地獲得授牌。

手繪彩蛋多以國畫手法在鴨蛋殼上描繪民俗傳說、花鳥人物。小小的蛋殼畫好似濃縮的世界,寸間千裡、咫尺萬變,小中見大、玩味無窮。加之經處理過的鴨蛋殼質細膩、晶瑩潔白,越發顯得畫面潔淨、清秀俏麗。

極具審美價值的手繪彩蛋作品經過改良創新以適應現代家居裝飾、個人收藏的樣態發展、延續,是值得珍藏的民間手工藝佳品,受到海內外藝術彩蛋愛好者與收藏人士的喜愛。

生於1959年的英自海自幼習畫,高中畢業後接受國畫山水、花鳥等系統培訓,自1977年至今從事手繪彩蛋工藝至今已40餘年。

在此期間,英自海帶教過數名學徒,目前仍在各項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傳授手繪彩蛋課程,飽受好評,現為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協會民間藝術表演團團長、世界特藝家協會會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手工藝品的品質要求更高於以往,探索切實可能的手繪彩蛋傳承之路,將手繪彩蛋打造成藝術性更強、價值性更高、影響力更大、受眾面更廣的精品手工技藝,是開展保護工作的意義所在。

積極保護和傳承

手繪彩蛋這一非遺項目

曹楊新村街道

一直在行動

01

加強傳承基地建設

將手繪彩蛋技藝的相關資料建檔保存並整理成冊,為傳承發展手繪彩蛋技藝撰寫教材。

02

擴大項目傳承面

在各類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對手繪彩蛋技藝進行宣傳與傳播。

在轄區中小學中開設手繪彩蛋課程,在幼兒園中開設幼師培訓課程,讓有興趣、有志向學習手繪彩蛋技藝的民間工藝愛好者得到系統全面的技能訓練機會,擴大技藝傳承面。

03

制定物色傳承人計劃

在針對社區居民、在校學生傳授彩蛋加工製作技藝、開展學習培訓的同時,從現有的學習者中挑選出表現良好且作品優秀的學員,進一步培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繪彩蛋的傳承後代。

04

搭建項目傳播渠道

在海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增強與各地工藝美術大師、藝術界人士研討交流,學習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思路與經驗。

未來

曹楊新村街道

將繼續探索

手繪彩蛋文化的傳播

在保護傳承非遺的道路上

越走越好

原標題:《苦練40餘年!普陀這位非遺傳承人成就「掌心中的奇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普陀爸媽,親子手繪彩蛋名額提前開搶→
    活動將邀請普陀區非遺項目「手繪彩蛋」代表性傳承人英自海老師為大家講述彩蛋的歷史與製作工藝,並帶領大家學習國畫基礎,DIY繪製彩蛋,零距離感知非遺魅力。看了這些色彩鮮豔、造型可愛的彩蛋是不是也躍躍欲試呢?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經過數年的練習,她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為模樣,不用畫出來就能將其輪廓織進黎錦裡,從小在黎族村落裡長大的她,生活中處處可見美麗的黎錦,頭巾、腰帶和各類黎族服飾已非常熟悉。  黃桂瓊介紹,她的第一件成品,是黎族姑娘出嫁時系在帽子上的飾物。要追溯起讓她心動的時候,是在2004年的一次織錦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頒發了200元的現金獎勵,令她非常開心。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飛梭傳薪火 巧手繪幸福
    經過數年的練習,她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植物為模樣,不用畫出來就能將其輪廓織進黎錦裡,從小在黎族村落裡長大的她,生活中處處可見美麗的黎錦,頭巾、腰帶和各類黎族服飾已非常熟悉。黃桂瓊介紹,她的第一件成品,是黎族姑娘出嫁時系在帽子上的飾物。要追溯起讓她心動的時候,是在2004年的一次織錦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拿到了200元的現金獎勵,令她非常開心。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6月10日下午,南京肯德基攜手秦淮區委宣傳部和秦淮區文旅局,將數位新生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請到了坐落於南京文化地標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這家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開展了一場
  • 非遺文化傳承人 校園傳授「白眉拳」
    晶報訊(記者 梁睿 通訊員 曹燚煒 曾文靜 /文、圖)5月27日,龍城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前往深圳信息學院就非遺文化的傳承交流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身著黃色武衣的一位教練手把手講解著拳法的每一個動作,直接把瑜伽課變成了拳法課。這位教練,正是「白眉拳」的傳承人李漢明。「九步推,九步推,摸吸逼掌把人推,蝴蝶穿花又採花,劈竹為籬遍插花。」
  • 北京吳式太極拳傳承人:80高齡仍願為非遺推廣做貢獻
    今年80歲高齡的張全亮是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也是吳氏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新京報記者電話聯繫上張老先生時,他正在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和其他流派太極拳傳承人一起慶祝太極拳成功申遺,言語中透露著興奮。張全亮講授吳氏太極拳。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皮雕畫在創新中傳承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從不言棄,解決了傳統皮雕畫工藝裡一個又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技術難題。她說不斷創新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皮雕畫的製作,無論是從題材、內容、製作技藝都體現了遊牧民族思維與物質觀念,主要特徵是利用牛、羊皮革所具有的天然特質做「畫紙」,保持了純天然的美感。
  • [聊城非遺]陽穀曲藝谷山調傳唱數百年 正在尋新傳承人
    聊城非遺·曲藝·谷山調  谷山調是流傳於陽穀縣境內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是陽穀人民為了紀念明朝的一位清官而創製的民間曲調。它有山東快書的節奏,有山東落子的粗獷,也有三弦調的婉轉。所用的器具是一把三弦,用穿在一起的五片小竹板綁在小腿上,自己掌握節奏。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非遺傳承人耗時兩日繪製8米巨型糖畫 (1/6) "← →"翻頁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在培英高中「非遺大師面對面」活動中,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人手把手教學生用茅龍筆寫字。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彩石鑲嵌 絢爛華貴 非遺傳承人繆一川:續寫「點石成金」夢
    我的夢想是帶著中國非遺「彩石鑲嵌」走向世界。「十一」假期,溫州博山美術館,遊客絡繹不絕。館內,一件在水泥板上鑲嵌彩石的作品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紅色的花瓣閃耀出寶石的光澤,與粗獷的水泥材質形成鮮明對比。讓非遺元素碰撞現代題材,實現這樣跨界融合的人是非遺彩石鑲嵌年輕的傳承人繆一川。在溫州,彩石鑲嵌這項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技藝,被譽為「點石成金術」。
  •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牛拳傳承人,想讓「非遺」走向世界 福建閩清,揚大樂是牛拳第三代傳承人。
  • 非遺傳承人合作打造 高端建盞亮相「文博會」
    作為其重要配套活動之一,藏真大師紀念盞暨《盞中有乾坤》發布會5日舉行,宣布啟動建盞盲定系統。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張文祥,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葉文程教授,建窖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建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執行會長黃松濤等專家學者蒞會。
  •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彩帶龍 | 抗擊疫情 非遺傳承人在行動 2020-03-17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