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魔」這個字或詞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著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術」、「魔力」、「魔怔」、「魔方」等等。從魔的詞意說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種神秘的、奇異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術。
不難知道,魔這一語詞是我們常用的用語,在漢語中被廣泛使用。然而,它卻是一個外來語,一個純屬佛教的詞。
「魔」,是梵文Mara的音譯「魔羅」的略稱。佛教傳人我國以前,在中國的古文書中並沒有「魔」這個字,正如唐人玄應所著《一切經音義》所云:「魔,莫何反,書無此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中的「魔」,是被譯作「磨」的,據說在梁武帝時,才將「磨」改譯作「魔」。
「魔」字在佛經中有著特定的含義和十分豐富的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魔」並不完全相同。小乘論的著名經典《大毗婆沙論》對魔有這樣的解釋,其云:「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複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
什麼是「斷慧命」?慧命者,即眾生成就佛那樣覺性的深廣智慧,凡是破壞這種智慧,乃至除滅這種智慧的一切邪妄的行為和思念都是「魔」。什麼是「常行放逸」?即不事修行,放縱自己的行為,貪圖安逸和享樂而不能自拔者。由此可知,佛教所說的「魔」,其主要內容並不是害人性命的鬼怪,也不是神奇的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違背佛法所產生的種種邪妄的思想和行為。因此,「魔」是與正確的佛法相對立的一種勢力,是一切修行人的大敵。
在佛教的經書中有「三魔」、「四魔」、「八魔」、「十魔」之說。就「十魔」來說,其中的第一魔稱「蘊魔」。「蘊」即色、受、想、行、識,稱「五蘊」,是佛教對人和人的意識活動的概括,從廣義說也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
色指人的身體,也指一切物質現象;受相當於感受;想相當於抽象的思考;行指人們通過判斷之後產生的行為;識即人們的意識活動。佛教認為,「五蘊」是虛幻不實的,是人們產生種種邪妄思念和行為的總根源,是正確認識佛法的根本大敵,故稱「魔」。
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佛經《楞嚴經》中,把禪定中修行人因五蘊所障而產生的五十種邪悟(或稱「狂解」)稱作「魔」。比如,在禪定中稍得功用就自認為滿足了而輕慢十方如來,這是「大我慢魔」;在修行中產生畏難情緒而憂心仲仲,這是「常憂愁魔」;如果在修行中不知所措,認為自己的智力已經枯竭,從而老是懸著心,稱「憶魔」;如果在禪定中忽然感到心已歸向永滅之境,被稱為「空魔」等等。
在「十魔」中還有「煩惱魔」,指貪、痴等人們的種種欲望;「業魔」,指殺、盜、淫等種種惡行;「心魔」,指輕慢之心;「死魔」,指人短促的壽命妨害修行;「善根魔」,即自認為具足善根而不思修行;「善知識魔」,指只知自己得正法而不思開導眾生的行為;「菩提法智魔」,自認為已獲菩提覺性者等。
由此可見,「魔」在佛經中有著廣泛的內容,一般說並不是指被人格化的鬼怪。但是,在諸種「魔」中也有一種被人格化的魔,那就是「十魔」中的「天魔」。
天魔,就是佛教所說的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即魔王,其名波旬。據佛經載: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邊的迦耶地方的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靜坐默想而初成佛道時,感天動地,使魔王波旬十分恐怖,先是令彼四女以萬端嫵媚來擾亂佛心,不能動佛;而後則親率魔眾前來進行惱亂,結果群魔力盡亦無法使佛動搖。從天魔的種種作為看,他也是與其他諸魔一樣,是破壞、撓亂眾生成就佛道的大敵。
中國有句俗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修行人內在的妨礙成就佛道的邪妄雜念和來自外界的種種幹撓。
如果修行人像釋迦牟尼佛那樣,身心精純如一,內外通明,不為任何浮想雜念所動,就能銷熔一切魔境,而徹悟佛教的無上正覺。(李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