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路上的障礙,是邪妄的思想和行為,它們被稱作魔

2021-01-09 胡羽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魔」這個字或詞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著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術」、「魔力」、「魔怔」、「魔方」等等。從魔的詞意說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種神秘的、奇異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術。

不難知道,魔這一語詞是我們常用的用語,在漢語中被廣泛使用。然而,它卻是一個外來語,一個純屬佛教的詞。

「魔」,是梵文Mara的音譯「魔羅」的略稱。佛教傳人我國以前,在中國的古文書中並沒有「魔」這個字,正如唐人玄應所著《一切經音義》所云:「魔,莫何反,書無此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佛經中的「魔」,是被譯作「磨」的,據說在梁武帝時,才將「磨」改譯作「魔」。

「魔」字在佛經中有著特定的含義和十分豐富的內容,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魔」並不完全相同。小乘論的著名經典《大毗婆沙論》對魔有這樣的解釋,其云:「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複次,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

什麼是「斷慧命」?慧命者,即眾生成就佛那樣覺性的深廣智慧,凡是破壞這種智慧,乃至除滅這種智慧的一切邪妄的行為和思念都是「魔」。什麼是「常行放逸」?即不事修行,放縱自己的行為,貪圖安逸和享樂而不能自拔者。由此可知,佛教所說的「魔」,其主要內容並不是害人性命的鬼怪,也不是神奇的外在力量,而是人自身違背佛法所產生的種種邪妄的思想和行為。因此,「魔」是與正確的佛法相對立的一種勢力,是一切修行人的大敵。

在佛教的經書中有「三魔」、「四魔」、「八魔」、「十魔」之說。就「十魔」來說,其中的第一魔稱「蘊魔」。「蘊」即色、受、想、行、識,稱「五蘊」,是佛教對人和人的意識活動的概括,從廣義說也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總和。

色指人的身體,也指一切物質現象;受相當於感受;想相當於抽象的思考;行指人們通過判斷之後產生的行為;識即人們的意識活動。佛教認為,「五蘊」是虛幻不實的,是人們產生種種邪妄思念和行為的總根源,是正確認識佛法的根本大敵,故稱「魔」。

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佛經《楞嚴經》中,把禪定中修行人因五蘊所障而產生的五十種邪悟(或稱「狂解」)稱作「魔」。比如,在禪定中稍得功用就自認為滿足了而輕慢十方如來,這是「大我慢魔」;在修行中產生畏難情緒而憂心仲仲,這是「常憂愁魔」;如果在修行中不知所措,認為自己的智力已經枯竭,從而老是懸著心,稱「憶魔」;如果在禪定中忽然感到心已歸向永滅之境,被稱為「空魔」等等。

在「十魔」中還有「煩惱魔」,指貪、痴等人們的種種欲望;「業魔」,指殺、盜、淫等種種惡行;「心魔」,指輕慢之心;「死魔」,指人短促的壽命妨害修行;「善根魔」,即自認為具足善根而不思修行;「善知識魔」,指只知自己得正法而不思開導眾生的行為;「菩提法智魔」,自認為已獲菩提覺性者等。

由此可見,「魔」在佛經中有著廣泛的內容,一般說並不是指被人格化的鬼怪。但是,在諸種「魔」中也有一種被人格化的魔,那就是「十魔」中的「天魔」。

天魔,就是佛教所說的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即魔王,其名波旬。據佛經載: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邊的迦耶地方的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靜坐默想而初成佛道時,感天動地,使魔王波旬十分恐怖,先是令彼四女以萬端嫵媚來擾亂佛心,不能動佛;而後則親率魔眾前來進行惱亂,結果群魔力盡亦無法使佛動搖。從天魔的種種作為看,他也是與其他諸魔一樣,是破壞、撓亂眾生成就佛道的大敵。

中國有句俗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修行人內在的妨礙成就佛道的邪妄雜念和來自外界的種種幹撓。

如果修行人像釋迦牟尼佛那樣,身心精純如一,內外通明,不為任何浮想雜念所動,就能銷熔一切魔境,而徹悟佛教的無上正覺。(李富華)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會有邪念和妄想——從腦科學和修行角度出發
    所以常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妄想,這個妄是相對於「真」而言的,在佛家看來,世間是顛倒夢想,若以世俗的眼光去看,遭人非議。所以我從實修的角度去看待妄想。我在打坐中的體驗是,妄想主要和人的後腦有關,腦科學揭示人後腦是各種神經中樞所在,妄想無非是意識的活動。
  • 修行人日記揭秘:99%的人和我一樣都是偽修行,需要去偽求真
    迄今為止,我仍然沒有成為一個理想中真正的修行人(煉神還虛的境界),和道友們一樣,只是在去偽求真的路上多了些經驗。時間:幾年前春季早上去公園裡呼吸新鮮空氣,看見大爺大媽們在晨練,有打太極拳的,有練拍手功的,有打籃球的,不一而足。
  • 什麼叫魔?魔為什麼幹擾修行人?
    魔者,魔惱,梵語魔羅之略。意為能奪命、害命、障礙、擾亂、破壞,這些都稱之為魔。魔擾亂修行人的身心,讓身心不得安寧、安穩,不能正常修道,當修行人發心修道時,魔障現前,愈是用功,功夫將要得力時,這時魔愈瘋狂障礙你。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抱有投機思想和貪法之心修行的人,只能背道而弛,修入餓鬼道。一個連不失不得原理尚未理解的人,對於宇宙本性的「無失亦無得」則更難契入。法執還會表現在修行的各個階段,在六道中必須先修得人天標準,以修善為主。但是,要想修出六道,又必須放下善惡之分別,此時,如果仍放不下善惡之分別,則形成法執障礙,不可能脫離六道。大多數人正是因修善而又執著善,才障礙著自己生生世世未出六道。
  • 佛法:魔不擾,難成佛!對於修行中的各種魔障你都清楚嗎
    修行,如果想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就成聖成佛,那就是騙人。一個人今生能禮佛修行,是宿世積累的功夫和福報。但你又輪迴做人還在六道,證明你福慧和因緣還沒具足,具足的話不早離開六道了嗎!但今生能對佛法信、願、行,真的很了不起,也是非常值得讚嘆的,起碼這些人比別的眾生多了機會,脫離苦海真正解脫的機會。
  • 修行過程中,這 7 種「魔」的化現須警惕!
    才證得無上菩提徹底了知宇宙和生命實相所以,了解 " 魔 "、識別 " 魔 "、降服 " 魔 "對修行人來說也是不可略過的步驟『何為 " 魔 "』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魔的本質就是一切奪眾生慧命,破壞修行、善根和功德的力量。『四種 " 魔 "』這個概念還是有些抽象,依然不太容易識別。如此,想要降服 " 魔 ",就如同與一個 " 隱形的敵人 " 對抗,總是落於下風。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日用中的修行禪門修行並非終日打坐參禪,而是將修行融入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如《金剛經》開篇顯現的便是佛陀著衣持缽、乞食洗碗的平凡生活,而在這平凡中便有著真正的修行。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煩惱生起是「邪」,煩惱去除是「正」,學佛便是要我們「去邪存正」,直至「正亦不存」。因為「邪」與「正」是對立相生的兩個概念,立正為的是去邪,當邪去了,就不應當執著正的存在。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空性的障礙
    惠能大師很多時候都在講「此法門中」,意思就是說,禪宗有自己的六波羅蜜多、自己的戒定慧,所以它講的內容,跟普通佛經講的戒定慧和六波羅蜜多有一點不一樣。因此,「此法門中」就是禪宗的說法。禪宗的觀點,佛經裡面是不是沒有記載的呢?當然不是。佛經裡面有記載。比如說戒是什麼呢?平時講的就是菩薩戒、居士戒這些戒。
  • 不可思議錄——修行人切忌沉迷幻境走火入魔
    然而障礙深重的人,常因此而神情顛倒,不久即死,做那些非人的眷屬去了。有這個障礙的人,修行的淨業會逐漸減退,煩惱日益增長。應當多修懺悔罪業和積累福德資糧的法門,則那些幻境神通逐漸止息,身心恢復正常,進入善法正道中,否則極其危險。
  • 《楞嚴經》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爾時世尊,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盤,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行』是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行是指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有了錯誤,要把錯誤修正過來,這才叫修行。我們要問,我們念這句佛號,這些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有沒有修正過來?我們每天讀經,《無量壽經》念了一遍、二遍,有人念十遍、八遍,對於那個「行」有沒有修正過來?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念佛讀經,就是古人所講的「口善」,只口善而已!除口善之外,什麼好處你也沒得到。
  • 婚姻是場修行,有人得道,有人成魔
    婚姻其實是場修行,有人悟透了真正的婚姻,渡人渡己得道成仙,小日子過得快哉樂哉,有人卻走不出那圍城,在欲望和緣分的糾葛下成魔。杭州市公安局7月25日的案情通報,據犯罪嫌疑人許某某初步交代,其因家庭生活矛盾對妻子來某利產生不滿,於7月5日凌晨趁來某利熟睡時將其殺死,分屍後分散拋棄。
  • 修行中會被魔事障礙的根源在哪裡
    或是受到邪知邪見等外道法,不正教授的影響而取相分別,這都是屬於馬鳴菩薩前面所曾開示的執相應染的範疇。       對於初學的人來說,是不會有天魔來幹擾,因為還沒到那個程度。因此,主要會自心取相的是五陰魔、煩惱魔、見魔等,也是因為自心有相應的心行,才會成就魔事。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曾說:修學要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
  • 宗道法師: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
    修行有五種障礙的我們,佛為何不捨棄?我覺得《法然上人全集》裡的《十二條問答》特別合適,把念佛行者在念佛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問基本都說到了。自古以來,以問答形式闡明淨土教義的著作有很多,最早的是《淨土十疑論》,是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寫的,書很薄,裡面只有十個問題。
  • 修行人遇到魔考時,該如何應對?
    有能順利通過「魔考」的學道者,則諸大魔王同為保舉,上登仙界;若是受不了「魔考」,半途而廢的學人,則魔王也要感嘆:「爾不樂仙道,三界那的過?其欲轉五道,吾當復奈何。」故而魔考,實則是神明為修行之人設置的關卡,通過使修行人歷經重重劫數,甄選出道德純良、淡泊清淨、信奉不二的玄門高士,終可不畏紛擾、固守本心,克服重重考驗證聖成真。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修行時遇到障礙,是消業的過程嗎?
    是因為你在慈悲的時候,你累劫累世的這些冤親債主也要跟你要藥:「你都給它們,怎麼沒給我?」對不對?本來十分痛,但是因為你在慈悲,它就提早來找你,變成兩分的感覺而已,了解嗎?所以你就要不厭其煩地給它回向,給它寫個牌位,來一個痛就給它寫一個牌位。你會發覺一天就好了,兩天就好了,太好了,不斷地消業。
  • 「遁跡空門,是妄還是真?了妄唯真。」丨《禪說》
    而縱觀自己,滿心疲憊,籍籍無名,卻依舊困囿於追名逐利,謀虛逐妄更是常有。有時也困頓:這一生,這平凡的人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否有意義呢?(究竟是自以為有意義,僅對自己有意義,還是意義本身存在於這些行為)有時也懷疑:究竟有多少人如我這般平庸,他們是否也曾為此苦惱呢?那些卓越的人又為何卓越呢?
  • 殺盜淫妄是我們修行對治的永遠主題,修學坐禪之前,先來聊聊戒!
    當我們能夠很好的攝持住自己的「心」的時候,又如何會做那些戒律不允許的邪行呢?而當我們心意散亂之時,我們對於一切世間的欲望還有執著和迷戀之時,所謂的持戒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那樣一來,充其量就是面對花花世界的一切紅紅綠綠的世俗欲望使勁「憋著」罷了。控制,控制,但很多人最終還是沒有控制住!
  • 法華經:安樂修行第三法,如何避免違緣(79)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貪求善報可以作為一種結緣接引手段,但貪求善報本身卻是覺悟的障礙,覺悟路上必須捨棄。三者,不以凡夫分別智分別眾生根性的智愚。如此,就能遠離自欺欺人等種種誑事。什麼是誑事呢?比如,有的人以妄心分別智愚來自作聰明地指導眾生。他對眾生說:「你是小根機,這個法門你不能學,你只能先學那個法門。」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