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發展教育至關重要,教育的好壞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人們對於教育事業越發看重,不僅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還開放成人高考,大大提高了國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但是由於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教育發展水平也存在不平衡的狀況。
大部分的學生在學校享受著優等教育資源,也有少部分學生在設施不夠完善的校舍裡艱難學習。好在這一情況引起了社會共同關注,有愛心人士捐贈物資,也有知青分子自願下鄉支教。其中還曾有一位德國男子不遠萬裡來華,想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一己之力,自願在貧困山區支教十年,不僅沒要過一分錢,反而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補貼山區。
初來中國的德國小夥
盧安克的故鄉是德國漢堡,從漢堡美術學院畢業後,盧安克沒有立即參加工作而是決定去中國旅遊一次。沒想到這趟為期三個月的旅程竟然改變了他的一生。或許是因為在東南大學和中國同學住慣了,又或許是對山區的教育條件感到不忍。1999年盧安克在旅程結束時決定留在廣西自願成為支教教師。從此盧安克開始了在廣西山區的支教之路,不僅沒有被艱苦的環境嚇退,還一教就是十年。
支教中遇到的難題
理想總是飽滿的,然而現實卻有諸多難題。盧安克是個實實在在的外國人,而在山區的人們大多只說壯語,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為了方便與學生們溝通,盧安克又自學了普通話。溝通的問題解決了,然而文化與外形的差異又給盧安克帶來了新困擾。村民與孩子們好奇他黃色的頭髮和淡色的眼睛,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
盧安克也受不了每次上課或散步時村民們的指指點點,但是知道盧安克是來免費教書之後村民們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觀,盧安克也很快的適應了當地的生活,開始融入這個小山村。2001年,新的問題再度出現,原來盧安克身為外國人並沒有教師資格證,相當於無證上崗。儘管盧安克並沒有領工資,但還是遭到了非議。幸運的是廣西當地教育部門進行了合理處理,解決了這一問題。盧安克的支教生活可謂一波三折,但好在終於能留了下來。
感動中國
隨著相關欄目的播出,盧安克受到了關注與熱議,這些評論褒貶不一,有的人稱他為「洋雷鋒」、現代「白求恩」,感謝他為中國山區教育所做的一切。有的人卻認為一個外國人無緣無故的來到山區支教一定有所圖謀、不安好心。面對這些議論,盧安克充耳不聞,只一心一意地待在學校教學生。並明確表示只想安安靜靜的支教,不希望再受到外界的關注與打擾。
盧安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山村的教育狀況,而且也實行著自己獨有的教育方式。在教學初期,盧安克因為教學任務不合格被村民們質疑,但是盧安克認為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參加社會競賽,而是落實到個體的生活與天性中去。他帶著學生建橋修路,用生活的實例挖掘學生們的才能。盧安克是個外國人,卻總讓人想起古時隱居田園的俠客,對一切都淡然處之,他甚至拒絕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邀請。並表示「我不想感動中國,只能是中國感動我。」
結語
盧安克不喜歡式競賽般的教育方式,他不會要求學生為了適應競爭必須學會什麼,他不想改變,只是想幫助學生認識到應該去幹什麼,追求並享受著生命。盧安克的教育像春風化雨一般,細潤無聲地改變著一切,他不妄想能改變中國教育的方式,只想與這一群孩子追求想要的生活。他給孩子們的生活留下了愛與希望。在貧窮落後的山區,盧安克用自己的方式打開了孩子們步入社會的大門,並帶給了他們獨一無二的光芒。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