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撬動盲盒經濟 還要講好IP故事
沒有一家公司IPO的高管敲鐘班底,能給觀眾留下如此與眾不同的印象,但「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09992.HK)做到了。
12月11日,泡泡瑪特董事長兼創始人王寧率領年輕管理「天團」登陸港交所,一水貼身顯瘦的西服,左胸口袋處配泡泡瑪特LOGO的王冠標識,戴上紅色袖標。可惜港交所沒有先例,否則他們出場時應該會有自帶BGM響起。
上市第一日,泡泡瑪特收漲79.22%,報價69.0港元,全日最高價81.75港元,最低價68.0港元,總市值953.2億港元。但上市次日,盤中低見61.2港元,較首日最高價已跌超25%,但較招股價38.5港元仍高近60%。截至發稿,泡泡瑪特收盤價74.5港元,總市值1029億港元。
筆者身邊不止一個朋友、同事互相打探:「你買過這玩意嗎?」面面相覷之餘,卻多表示對盲盒邏輯充滿寬容。盲盒本質上是一門「驚喜經濟」,關鍵點在於客戶打開盲盒的那一刻,如果沒有買中期望的玩偶,失望情緒誘發再次購買衝動,直到買中。聽起來雖然不是太靠譜,這與未成年時的我們對水滸卡、小浣熊卡片有強烈集郵欲相同。只不過,人家掙的就是95後、00後這瞬間衝動的錢。
有人以扭蛋機來比喻盲盒,區別在於扭蛋機簡單用一個圓形小塑料盒裝起來,但是泡泡瑪特出品的盲盒擺脫了扭蛋機的質量困擾,反而給消費者以尊重感,動輒以高檔商圈內的專賣店選址,給現代人分外看重的儀式感。千金難買我喜歡,不過是兩杯奶茶錢而已,還不用領號排隊。更不用說泡泡瑪特使用了大量Z時代和二次元愛好者高度認同的IP來打造產品。
不過,盲盒不是中國獨有,更非中國首創,說它是歐美與日本的舶來品更公允。那麼,泡泡瑪特們的發展自然也逃不脫這些歐美、日本舶來品的發展規律。
對於日美的年輕人來說,作為強故事IP附加產品的盲盒,用戶忠誠度和黏性更強。也就是說,IP越經典,生命力越強,相關盲盒的壽命就會更長。這一點從泡泡瑪特最暢銷的Molly系列銷量佔比連年下滑就可以看出來,這和歐美的漫威、迪士尼,日本的海賊王、火影,在粉絲文化沉澱上不可同日而語。
做生意不能指望客戶都是怪人,年輕人也不會一直怪下去。終有一天,年輕人對盲盒的追逐也會有「度」,不再沉迷這些單純好看、刺激的商品。
此外,極具忠誠度的IP粉絲群體正在源源不斷地加持著品牌跨界盲盒市場。盲盒之外,IP可通過社群、電影、音樂等構建,通過手辦、周邊、與商業品牌聯名等,以收取授權費用手段來盈利,更有甚者是開主題公園。
隨著國內IP市場的逐漸成熟,影視劇、二次元、娛樂文化、明星都有一套IP運營套路,消費者為優質IP的付費意願越來越高。當然,我們能看到的,自然也是「王寧們」早就看到的。因此,有理由相信,泡泡瑪特上市也就是其轉型的開始。從王寧為首的高管團隊的著裝風格來看,泡泡瑪特繼續走在潮流前沿不會有太大問題,盲盒前面還有別的盲區,到時叫什麼不要緊,客戶開心,自己掙錢就行。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