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反酗酒運動,成了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2020-12-22 歷史逆時針

1985年3月11日,蘇聯新領導人戈巴契夫上臺。

1985年5月7日,新官上任一個多月後,第一板斧亮出。

當天,蘇共通過《關於克服酗酒和酒癮的措施》的決議。

「當所有人在現代化條件下更全面地展現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創造力、蘇聯生活方式的優越性時,嚴格遵守共產主義道德與品行原則、克服有害習慣及其不良殘餘具有特殊意義。這些醜陋現象首先表現為酗酒……」

黨的決議中的這些表述,馬上出現在所有報紙上,廣播和電視也不厭其煩地反覆進行播送。

1985年5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關於加強反酗酒和酒癮,消除私自釀酒》的法令。

法令將飲酒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將白酒商店的開業時間推遲3個小時,吊銷醉駕司機駕照,禁止向醉酒者提供病假。同時大幅提高酒類價格,限量購買;逐步減少伏特加和其他烈性飲料的生產。到1988年,將完全禁止甜味和烈性水果酒的生產。

蘇聯人民的生活就此急劇改變,全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酗酒運動。

全民支持

「決議」和「法令」獲得了「全民支持」。

兩個月後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莫斯科的企事業單位共舉行了6.3萬餘次大會,與會人數將近600萬。所有會議都通過了「熱烈擁護」上級決策的決議。

雖然全民點讚,但蘇聯在現實生活中不得不動用行政甚至強力手段。

莫斯科原有的1,500個售酒點,只留下150個,並且營業時間從原來的上午十一點開始,推遲到了下午兩點開門。

莫斯科「水晶」釀酒廠,將不久前用外匯購進的昂貴進口設備當廢鐵賣了。

兩個最大的啤酒廠,將巨大不鏽鋼釀酒池切割成碎片。

警察可以從大街和公共場所帶走「清醒狀態令人生疑」的任何人,送往醒酒所。醒酒所的數量也在倉促中趕建。

法院開啟了超級繁忙的工作模式。「聚眾酗酒」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最低是100盧布罰款(當時平均工資只有150-180盧布),再嚴重的是兩個月的勞改或15天拘留。

全蘇反酗酒協會宣告成立。根據克裡姆林宮不成文的規定,「領導幹部」都必須帶頭加入。

財政撥款的《清醒與文化》雜誌開始發行……

戲劇演出和電影中帶酒宴場景的均被取消。大劇院甚至不得不撤下歌劇《鮑裡斯·戈東諾夫》,因為由於普希金的「過錯」,劇中出現了好幾處酒宴場景。

當局預期,酒類產量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下降一半。

亂象叢生

地球人都知道,伏特加是俄羅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品。

這種用黑麥釀造、氣味獨特、微辣、濃度40度的烈酒,對俄羅斯人有說不出的魔力。

在很多俄羅斯人眼中,國外那些價格再昂貴、包裝再精美、釀造工藝再先進的白酒,也比不上用東歐平原的穀物和泉水釀造的伏特加。

俄羅斯人對酒的喜愛由來已久,從15世紀以來,酗酒一直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大問題。

在蘇聯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氛圍相對沉悶,許多人沒有明確的目標,生活單調乏味。

快速城市化帶來了孤獨,物資短缺引發了牢騷,娛樂活動缺乏。酒精幫助許多人找到了溝通方式,找到了朋友和情人。事實上,許多人生珍貴的回憶都與飲酒的經歷有關。

遍布街頭巷尾的小酒館,成了蘇聯時期的一大特色。許多人把它當作沙漠中的一口泉眼,人們一邊喝酒,一邊聊著柯尼斯堡戰役,自得其樂。不喝酒的人常常被蔑稱為外人。

據統計,1984年,蘇聯人均酒精消費量為17.8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反酗酒運動開始後,雖然許多人口頭支持,但心裡暗暗捉急。

一場躲避反酗酒運動的「遊擊戰」就此打響。

人們發明了用焦糖、番茄醬、水蘿蔔甚至橡樹皮釀酒的新方法,開發了各式各樣的自釀酒工具。

在偏僻的街頭巷尾,常常有計程車司機高價販賣後備箱中的伏特加。

一個喝醉了的男人,跌倒受傷之後,通常要等上幾個小時,以降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然後才敢去看醫生。

地方交警將醉酒司機造成的交通事故列為與飲酒無關的事故,儘量壓低當地的酗酒程度。

清潔液、沐浴露、防凍液、醋濃縮液,因為含有酒精成分,被一些酒癮者作為替代飲品,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成效卓著

反酗酒運動開展後,成效卓著。

1987年,蘇聯人均酒精消費量降到3..9升,比1984年下降了78%,這是俄羅斯歷史上迄今為止的最低點。

由於反酗酒運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985、86兩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都在10%以上。

「1986年和1987年的平均死亡人數與1984年相比,下降了約20萬人,過去幾年與酗酒作鬥爭有助於死亡率的下降。」

「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人數減少54% ,男性死亡人數減少46% 。「(蘇聯社會保障研究所,1988年 )。

許多專家懷疑這些數字,按理說,酗酒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明顯。飲酒量的減少,本應反映在男性死亡人數減少更多上。

現在一個公認的事實是, 統計部門奉命改變國民收入核算中使用的公式,以便在1985-1987年期間實現人為的高增長率。

反對聲起

到1988年,有人開始公開反對這項運動。

首先,它導致了財政收入的大幅減少。當時,酒類收入為720億美元,佔國家預算收入的10% 以上。從15世紀起,酒類收入就是沙皇的最大一棵搖錢樹。

其次,酒癮者越來越難以忍受。

一個蘇聯的老笑話,反應了人們的心態。

「人們排長隊買伏特加,一個可憐的傢伙再也忍受不了了: 『我要去克裡姆林宮殺了戈。』一個小時後,他回來了。隊伍還在那裡,每個人都問他:『你殺了他嗎?』他回答道:『那條隊比這條還長!』」

一小群俄羅斯戒酒專家認為,這項運動是徒勞的,最有希望的政策是引導公眾」適量」飲酒。

當時的莫斯科書記葉爾欽,是一位眾所周知的酒癮者,經常在公開場合喝醉。美國的醉酒測試儀的最高度數,一度被標為「葉爾欽」。

他公開表示,適當喝一點伏特加,可以治療疾病,有益健康,並指責上層亂施拙政。

莫斯科售酒點的數量開始大幅增加。

葉爾欽隨後被解除所有職務。

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德米特裡·涅姆佐夫,2016年在《社會學研究》發文指出:

1648年,因為沙皇對酒類提價,導致當時三分之一的男性人口欠酒館的債,全國各地爆發了起義。1985年的反酗酒運動,使人們對戈氏充滿失望和怨氣,成了蘇聯解體的導火索。

解體之後

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蘇聯正式解體,分成15個獨立國家。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 ,總統為葉爾欽。

國家對酒精的專營壟斷在1992年被廢除。

1993年,俄羅斯人均純酒精消費量達到了14.5升,重回世界上飲酒最多的國家行列。

之後的俄羅斯歷任領導人,雖然也公開反對酗酒,但都只停留在口頭上。

相關焦點

  • 阿富汗戰爭和蘇聯解體有直接關係嗎?
    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蘇聯是上世紀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軍事力量絕對碾壓阿富汗的情況下,阿富汗面對蘇聯軍隊的入侵,堅持了近十年,讓蘇軍傷亡五萬餘人,最後被迫撤軍阿富汗,這對蘇聯而言毫無疑問是沉重的打擊,但是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因為某一場戰爭失利造成的。
  • 蘇聯解體30年:俄羅斯人怎樣看蘇聯解體?
    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隨後出現了所謂「獨立國家國協」。整整30年過去了,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現在是怎樣一幅景象?俄羅斯人又如何看待蘇聯的解體呢?甚至為換幾個錢,蘇聯的一些家庭將自家醃製的泡菜拿到街頭兜售,而買商品排長隊更是非常普遍。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導,1992年有66%的俄羅斯人對蘇聯解體表示遺憾,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福利制度似乎仍在人們的心頭縈繞。那時俄羅斯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糟透了!」可見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社會的艱難處境。
  • 曹長盛:蘇聯解體中意識形態的作用及其教訓
    蘇聯解體是20世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事件。蘇聯解體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囂塵上,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 1991年前蘇聯解體的背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
    於是他想到了前蘇聯廣袤的土地儲備,於是另闢蹊徑,開始鼓勵農民進行大規模開荒。在最初的幾年,這一政策的確產生了一些作用,前蘇聯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緊接著便停滯不前了。這是指的蘇聯開始嘗試另一種方法,但是大規模引進現代化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牽引機等農業大型機械,所以到了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糧食產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 蘇聯解體後,強大的蘇聯軍隊去哪了?
    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以俄白烏三國於白俄羅斯別洛韋日籤署協議並向全世界宣布蘇聯解體而停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但此刻蘇聯那支在二戰中所向披靡,一直令美國都惶惶不安的強大軍隊,是什麼樣的命運呢?大廈將傾,軍隊分家成必然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這三個蘇聯原始開創國籤訂協議決定解體後,首先就意味著其政治上的分家已經完成,但更大的問題是,偌大個蘇聯的巨額家產,解體後各國的分配繼承問題就顯得很難處理,其中最為敏感且具爭議的便是軍事力量的分配。
  • 蘇聯的解體真的只怪戈巴契夫一個人嗎?
    蘇聯的解體真的只能怪戈巴契夫一人嗎? 我發現大家思維過於單線程,蘇聯的體制當然確實出現了問題,但這些是不是一定要以1991年那種方式解體來體現?這顯然有待商榷。
  • 蘇聯已解體,俄羅斯為何依然被西方敵視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自二戰後進行了數十年的冷戰結束。原華約集團締約國乃至原蘇聯加盟國紛紛擁抱西方,東歐已然重新進入西方體系。然而,身為蘇聯的主要繼任者俄羅斯一直不被西方所接受,北約在蘇聯解體後持續推進東擴對俄羅斯實行全面圍堵。
  • 戈巴契夫談蘇聯解體原因:我犯了錯,但罪魁禍首是他們
    戈巴契夫談到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直言道:「我犯了錯,但罪魁禍首是他們。改革本身就是一場賭博,一場冒險。儘管我現在失敗了,然而我自始至終卻從未後悔過。」長久以往,蘇聯反對派趁勢崛起,社會動蕩日益加劇。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宣布辭職,蘇聯就此解體。至此,世界兩極格局瓦解,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一超多強」的國家趨勢。
  • 戈巴契夫否認「背叛」蘇聯,稱蘇聯解體,這兩個原因是關鍵
    在其後的幾十年中,美蘇爭霸成了主角,爭霸的範圍涵蓋了方方面面,涉及到軍事、經濟、政治、地緣空間、戰略武器、太空等,這一時期被統稱為冷戰時期,直到1991年蘇聯走向解體,冷戰才得以消失。蘇聯的解體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連美國都措手不及。
  • 蘇聯解體後第一個獨立國家,一個音樂家為何起作用?與美國有關
    蘇聯解體後第一個獨立國家,一個音樂家為何起作用?與美國有關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宣布獨立,但最初獨立的卻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是第一個獨立的加盟國。說起立陶宛獨立,充滿了詭異的內幕,讓我們從歷史資料中追尋立陶宛獨立內幕。
  • 大批民眾佔領華盛頓,美國可能重蹈蘇聯復轍
    今天世界各大國,國土分裂並不是內戰因素,比如蘇聯解體。所以我們也不要指望美國發生內戰,從而導致其國土分裂。大國的衰落往往是慢性死亡,在奄奄一息的時候,戰爭才是最後的導火索。曾經的英法兩大殖民帝國就是典型的例子。英國在二戰後正式把世界霸主的地位交給美國,但美國實力是在1890年就已經超越了英國。
  • 為什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蘇聯解體了?
    對於我們曾經的鄰邦蘇聯,這個在1991年自動解體的超級大國,大家一定都印象深刻吧!蘇聯的黯然落幕,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美國漸漸佔了上風,蘇聯逐漸走了下坡路,直至解體分裂,剩下一個美國屹立在世界強者的位置,高唱「無敵是多麼寂寞」,無人可以撼動其地位。按道理來說,蘇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應該走向繁榮昌盛的美好局面,為什麼一夕之間就分崩離析,解體成了若干個國家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吧。
  • 中國比蘇聯弱小,為何蘇聯解體了,中國卻不斷崛起呢?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西方為此也想不通的是,中國比蘇聯要弱小很多,為何蘇聯解體了,中國卻不斷崛起呢?原因主要是三點。 所以理論上來說,中國那是比蘇聯要虛弱很多的。 在冷戰背景下,尤其是中國和蘇聯交惡下,中國比蘇聯那時更加危險才對,更加容易解體才對。但是結果卻是恰恰相反,我們看到,最終的結果是蘇聯走向了解體,而中國不但沒有解體,反而實現了國家的崛起。為此西方想不通了,中國比蘇聯弱小,為何蘇聯解體了,中國卻不斷崛起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 蘇聯迅速解體,應該全部歸咎於戈巴契夫,還是另有原因?
    蘇聯,是由多個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的聯邦,也是全球第一個將理論上的社會主義實踐於現實中的聯邦國家。成立之時,西方資本主義就陸續有反社會主義的組織出現,他們鼓吹資本主義,看衰社會主義的前途。然而,可悲的是,蘇聯邦在建立69年之後,便草草宣布解散,那時,西方反社會主義人士應該很得意吧!很多人都說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其時任領導人戈巴契夫的問題,他冒進的改革思路,對於蘇共的否定,導致了蘇聯最終解體。
  • 都是超級大國,美國如果解體了,會不會走蘇聯的老路?
    12月25日解體了。蘇聯解體前,有三大標誌性事件,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991年9月6日獨立。二是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籤署《獨立國家國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國協"。三是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
  • 戈巴契夫為何向美前國務卿祝壽,蘇聯解體到底是幸事還是不幸
    戈巴契夫和舒爾茨都是蘇聯解體親歷者與參與者,尤其戈巴契夫,提到他就無法迴避蘇聯解體這個問題。 從戈巴契夫能給舒爾茨祝壽,並從賀辭中的語氣來看,他對於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自己手上解體的態度是正面的,這自然容易引發不少爭議。
  • 美蘇冷戰耗時41年,為啥最後是蘇聯解體了?主要原因有3點
    導語:美蘇冷戰耗時41年,為啥最後是蘇聯解體了?主要原因有3點眾所周知,美國在二戰前期靠出售大量武器裝備給參戰國悶聲發大財,在二戰的後期才加入,把德國和日本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加快了二戰結束的步伐。而在二戰後的幾年蘇聯悄然雄起,美國不得不開始重視蘇聯等社會主義等國家,美國為了鞏固自己霸主的地位,限制蘇聯的對外擴張,從而開展耗時長達41年的冷戰。在1947年,杜魯門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最主要的敵人,「杜魯門主義」也正式標誌著美蘇冷戰開始,而且英國也曾一度表示將為美國提供擴展勢力和遏制蘇聯的技術,冷戰從此拉開帷幕。
  • 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葉爾欽戰友的回答令人震驚
    誠然,雖然是戈巴契夫宣布蘇聯解體;但是,他退休之後並沒有移居海外,甚至都沒有給當前政府添加任何壓力,僅憑這一點戈巴契夫對蘇聯就沒有過多的虧欠。而且,對於蘇聯解體,戈巴契夫自己也表示很難接受這一事實,他也公開發文稱,蘇聯解體並不完全是自己的過錯。那麼蘇聯解體,到底是誰的錯呢?
  • 蘇聯在1991年解體,解體後分解為幾個國家?
    眾所周知,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也恢復了主權地位。
  • 蘇聯解體原因的深層次探究
    蘇聯解體已經二十年了。其中有關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是汗牛充棟,既有蘇聯人自己的思考,也有各國學者的見解。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蘇聯的消亡主要是內部傾軋的結果,「和平演變政策」只是誘因之一。蘇聯解體的第一負責人就是史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