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匾中懸」。這首歌想必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包拯是一個剛正不阿、貼面無私的人。也流傳下來很多經典的案例比如斬美案等等。本文我們不談包拯 的鐵面無私,我們來談一談包拯至情至善的一面,十分孝敬父母。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包拯的父親名叫包儀,曾任朝散大夫,包儀死後被追贈為刑部侍郎。包拯從小開始為人老實敦厚,心性純良。在包拯很小的時候,就因為孝敬父母而出名,包拯的至情至善也是從小就有的,一直陪伴在包拯身邊。
包拯在公元1027年的時候,也就是他28歲的時候,中了進士。這在當時可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包拯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包拯老家是廬州合肥,包拯上任的地方與老家相隔實在是太遠了。包拯的父母因為年紀大了活動不方便,而且也身患疾病,常年需要吃藥,並不願意跟隨包拯到他鄉。包拯覺得自己父母年紀大了,也的確不適合長途奔波,於是主動上書辭去官職,安心在家照顧父母。悉心照顧父母起居,無微不至的關懷父母。皇帝每次提起包拯,都對包拯讚不絕口,並以包拯為楷模,大加讚賞。其他官員們也為包拯的孝心而感動,不斷稱頌包拯的美德。
幾年以後,包拯的父母相繼辭世,包拯這才重新踏上仕途。這也才有了後來包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辦案。
包拯在自己有大好前途的時候,毅然為了自己的父母而主動脫離仕途,悉心照顧自己的父母,說明包拯並不貪戀名利,更能說明包拯是個至情至孝的人,懂得感恩父母。我們應該好好向包拯學習。畢竟在現代社會上經常出現不贍養老人的新聞。希望包拯的故事能夠教育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