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22日訊 昨天,記者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了解到,根據省教育廳安排,今年9月我市初中、小學一年級可能採用語文新教材,但他們還沒收到正式通知。據省內多家媒體報導,新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將先教識字再教拼音。對這一變化,我市各方怎麼看?
學生家長:眾說紛紜觀點大相逕庭
據《寧波晚報》報導,現行的語文教材,一年級的目錄順序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教材的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也就是說新教材是先學一部分常用字,再開始學拼音。
在市區公園路新華書店的多名小學生也說,他們的小學語文書確實是從拼音開始的。「一年級的語文課本是先教拼音的,挺難的,但學會了我就可以用拼音認字。」今年小學二年級的王同學現場翻開一本有注音的故事書念了一頁,雖然她不認識一些字,但音都念對了。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是好是壞?家長們眾說紛紜。
「我小時候就是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漢字更形象,孩子學起來也更有興趣。所以先學漢字再學拼音也挺好。」市民張老伯說,自己的孫女今年8歲,雖沒學過拼音,但也認識不少字。
身為小學生家長的陳女士,則覺得拼音的難度大,應該早點學。「拼音是識字的重要工具,應該在識字前先學,這樣識字也更容易。而且拼音也難學,早點兒學,孩子適應領會的時間也長一些。」
語文老師:先學識字順應認知規律
「先識字再學拼音是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嘗試。因為現在的孩子接觸漢字比較早,大部分在入學前就認識很多字,而對拼音則比較陌生。基於這種情況,教材安排先識字再學拼音,就讓學生有一個過渡期。一來有利於幼小銜接;二來也有利於讓老師了解孩子的識字量,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市籀園小學教務處主任、市小學語文名師楊顯攀表示,現在一些地方使用的「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就是先教一個單元的漢字,再教拼音的。
另外,認識一些漢字對學拼音也有幫助,現在的拼音教學中也會涉及漢字,讓孩子通過漢字加深對抽象拼音的理解,像e的聲調用「鵝」、「餓」等漢字呈現就更容易記住。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是順應孩子的認知規律的,我在教學中發現孩子在學字時都比較興奮;而剛開始學習拼音時都會感覺枯燥難懂。我們現在的教育理念追求『怎麼教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學方法、順序上做一些適應現狀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市廣場路小學語文老師張老師說。
對於新教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副院長曹鴻飛表示,目前還沒接到上級正式通知,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研員他已經接到下月去參加全國部編教材培訓的通知,屆時就會知道新教材是否啟用、何時啟用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
負責義務教育階段課本徵訂和發放的溫州市新華書店有限公司教材科透露,他們也接到通知,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會有調整,但是目前新教材還在審定中。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