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浙江在線9月2日訊 昨天是開學第一天。學生們領到教材,翻開新學期學習的第一頁。
此前熱傳已久的最新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新舊教材有何變化?新教材有何特色?為此,本報記者特邀剛參加「2016年浙江省小學語文新課程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回來的黃巖小學語文教研員牟錫釗和有著20多年語文教學經驗的黃巖實驗小學老師鄭菊青,第一時間解讀新學期中新教材新變化。
先識字再學拼音
說到一年級,大多數人的印象還停留在「a、o、e」,可是翻開這本新教材,記者看到漢語拼音已經悄悄跑到了第二單元。
「識字放在拼音之前,主要想體現幼小銜接,很多孩子在上學之前都認識一些字,識字的方式是口耳相傳。這個單元的字都是高頻字,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在運用,熟識度很高,老師只要對字正音就可以。」 牟錫釗介紹道。
漢語拼音一直是幼升小的第一個「攔路虎」,「許多小學生都是高高興興背著書包來上學了,但開學沒幾天,拼音的韻母、聲母、前鼻音、後鼻音、翹舌音等很枯燥,學生們根本坐不住。」教過多屆小學一年級的鄭菊青老師對這一調整深感贊同,她說:「先學一些學生們熟悉的常用字,在他們適應小學課堂氛圍後再學拼音,老師們也好教一點。」
教材容量減少
據了解,新教材識字量由原來的400字減到現在的300字。課文由原來的20篇,減到14篇,其中7篇是新課文。還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經典課文又恢復了,傳統文化篇目增加。 「從篇目來看,新版教材保留、新增的課文不少是兒童詩,適合一年級孩子理解,使孩子從小養成通讀古文經典的習慣,從而提高孩子們的語文修養。」鄭菊青說。
記者注意到,「部編本」教材課文中的插圖精美,多採用傳統水墨畫風格,京劇人物、喜鵲、臘梅等「中國風」元素頻現。更重要的是每幅圖都與學習內容相關,並且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情景。比如「z、c、s」一課的插畫是熊老師在大樹下給刺蝟學生上課,毛毛蟲在旁聽,學習內容都體現在圖畫中,學生們可以看圖學習,增加趣味。「教師在引導學生尋找拼音的字形和字音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口語的訓練。」牟錫釗建議道。
呼喚閱讀新方式
過去部分家長認為教書只是老師的事,新教材一出,這些家長的觀念也得改改了。
新教材的語文園地裡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這是一個全新的板塊,意在一開始就引導學生讀書的興趣,更加重視課外閱讀,提倡親子閱讀。
「新教材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重視學生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鄭菊青期待,「家長可以根據教材要求跟孩子一起閱讀,和孩子來個閱讀比賽,孩子們會暗暗較勁,希望比父母讀更多的書,無形中使孩子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更快地愛上閱讀。」這樣,既能提升兩代人的語言素養,也有利於促進家庭教育的融合。
「和大人一起讀,有家長擔心會不會增加家長負擔,其實這個「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師、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也可以是鄰居家的小姐姐等。每個人講述一個故事,表達是不一樣的,有人比較精煉,有人比較口語化,兒童聽到的故事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語文素養。」牟錫釗解讀道。
家長反映:延期學拼音減壓,親子閱讀作用大
對於新版教材,不少家長坦言越改越好。「課本從外觀上就非常漂亮,孩子一拿到就非常喜歡,尤其是從識字開始,第一課讓孩子先從簡單的漢字開始,把拼音推遲一點學,相當於給孩子一段時間去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家住黃巖君悅華庭的學生家長張女士說,這樣一來,在學習方面,家長、孩子的壓力都會減輕點。
家長伍先生非常欣賞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孩子剛入學,按照教材的要求,如果家長常常能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他表示,自己工作較忙,以前只是有時間才會陪女兒一起看書,如今成了作業,他一定會盡力陪女兒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