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林37L輕型裝甲車,法國版的布倫機槍車,最後都便宜了德軍

2020-12-22 騰訊網

二戰前,歐洲掀起了一股輕型裝甲車熱潮,許多國家都希望通過便宜簡單的輕型甚至是超輕型裝甲車輛,來快速提升部隊的機械化水平,為此英軍裝備了小巧的布倫機槍車,而法國則研製了洛林37L。

法國在1934年就下達了研製一種彈藥補給車的命令,用它來保障獨立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儘管當時法國還沒什麼像樣的獨立坦克部隊),1936年時,新提出的要求更加細緻,這種彈藥補給車實際上成為一種和布倫機槍車差不多的輕型裝甲車輛,不過它的重量更大一些,承載能力更強。

1937年,首輛洛林37L原型車問世,7月時進行了首次測試,當時它安裝的是一臺4缸發動機,最大公路時速30千米,還算勉強過得去,不過當給它安裝專用的燃油拖車時,速度降低到22.8千米每小時,這讓軍隊無法接受。

9月,經過工廠重新改裝的樣車進行測試,它安裝了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以及更堅固的離合器,在測試中達到了35千米的時速,已經能夠滿足軍用。

作為一種小型保障車輛,洛林37L空重僅為5.24噸,配備的履帶拖車重1.2噸,長4.22米,寬1.57米,高1.215米,車身有輕型的鉚接鋼裝甲保護,垂直板為9毫米厚,頂部和底部為6毫米厚,車首的半圓形則採用鑄造結構,厚12毫米。

車輛的發動機在中部,有隔板與前部駕駛艙隔開,發動機的排氣管和消音器在車輛左側裝甲板下方,行走裝置採用板簧懸掛,擁有6對負重輪,車輛可涉水0.6米,跨越1.3米寬的壕溝,車載燃油量114升。車輛後方的艙室可以承載810千克的重量,它的拖車可以裝載565升燃油。

法軍計劃用這些車輛提升部隊機械化水平,強化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在1938年提出了278輛的訂單,在二戰爆發前又增加了274輛訂單。不過隨著二戰的爆發,法國國內的工業生產都亂套了,工廠根本無法達到法軍期望的月產50~70輛。

在法軍中,洛林37L主要提供給步兵和騎兵部隊中的獨立坦克營等單位,每個營配有12輛,而裝備了B1重型坦克的營則配置了更多。理論上一輛洛林37L能在15分鐘內將拖車內的燃油泵送完畢。除了燃油,洛林37L也可以運送彈藥等物資,或者作為聯絡車使用,有一種裝甲運兵車,通過在車體後部安裝裝甲室,以及拖曳的拖車,總共可以攜帶12名士兵,還有一種縮短了車體,減少了2對負重輪。

在法蘭西戰役期間,因為前線法軍整體作戰不利,洛林37L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反倒是被德軍繳獲不少,一開始德軍允許維希法國繼續使用一部分,有關工廠也在偷偷地生產。隨著二戰的發展,德軍開始系統性的整理法國的繳獲物資,洛林37L因為其底盤堅固可靠,被德軍廣泛的使用。

洛林37L本身沒有武裝,無法當成戰鬥車輛直接參與戰鬥,德軍將其中170輛安裝75毫米反坦克炮,製成了黃鼠狼I型坦克殲擊車,另有106輛被改裝成自行火炮,它們大部分安裝了15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一部分安裝了105毫米的輕型榴彈炮。此外還有一些炮兵觀察車等版本。1944年,法國抵抗組織佔領了相關工廠,之後又少量生產了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一個士兵的快樂,英國Carden Loyd輕型單人裝甲車
    超輕型坦克/履帶車曾是上世紀30年代受到熱捧的裝備,以布倫機槍車為代表的輕型裝甲武器被大量製造,與這些明星武器不同的是,應該在30年代還製造了另一款小巧的超輕型裝甲車--Carden Loyd。,就是為了獲得一種具有更好越野能力、有不錯拖曳能力的車輛,同時它還要很便宜,能夠快速大量生產充實部隊。
  • 圖說:法國洛林37L系列履帶式牽引車 為何被稱為步兵戰車的始祖?
    洛林(Lorraine)37L是法國1937年開始為裝甲部隊研發的履帶式牽引車。 於是法國將SA 37反坦克炮安裝到洛林37L裝甲車上,將其改造成自行反坦克炮,不過這種武器同樣停留在樣車階段。
  • 英軍在二戰時期的決勝利器,被生產了超過11萬輛的布倫裝甲車
    英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可謂多種多樣,但要論起知名度最高的英軍裝甲,其實並不是坦克,反而是一輛體型小巧的裝甲車——「布倫裝甲車」。幾乎和任何一輛坦克相比,布倫裝甲車都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它卻憑藉著自身不可忽視的優勢,成功的載著英軍甚至整個西線盟軍走向了勝利。
  • 德軍裝甲擲彈兵排長的座駕: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帶裝甲車
    當遭遇敵軍輕型或中型裝甲車輛時,Sdkfz 251型裝甲運兵車將暫時退避,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裝甲車則迅速佔據有利位置,使用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步槍進行射擊,摧毀敵軍裝甲車輛後再繼續進攻。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裝甲車大規模列裝德軍摩託化步兵單位是在1941年,投入到了對蘇作戰中,初期蘇軍絕大部分坦克都是輕型坦克,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裝甲車可以輕易的擊毀這些蘇軍坦克。
  • 德軍裝甲步兵的「低空壁壘」: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運兵車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二戰初期,德軍利用一些半履帶牽引車改裝出了一些輕型自行防空高炮不僅如此,空軍版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帶防空裝甲車所有的裝甲板都可自由打開,這樣就使其具備了俯角壓制射擊的能力,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真正同時具備了對空和對地支援的能力。
  • 德軍的大號玩具,二戰博格瓦德四號重型遙控車,早期無人戰鬥車
    這款裝備原是寶沃汽車公司開發的一種彈藥運輸車,和英式布倫機槍車有點類似,不過它卻沒有後者的簡易,被認為不適合這一任務,隨後有打算改為遙控掃雷車,不過作為一款近似於輕型坦克的裝備,初期那種壓發掃雷的模式成本太高。
  • 肉體與鋼鐵的碰撞,詳解二戰德軍反坦克手段的初期發展
    這些大部分都是德軍根據一戰時期的作戰經驗而開發出的反坦克裝備。一般反坦克炮都裝備給師屬和團屬的反坦克連,而反坦克槍則裝備給步兵連的7人制反坦克班,其它的類似集束手榴彈這些都是配發給步兵的。37炮的優勢在於它不僅可以發射穿甲彈還可以發射榴彈,另外它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很高的機動性能,因為質量輕便而且裝有大型輪胎,因此它可以被輕型車輛牽引,能夠跟隨德軍的裝甲部隊一起進行閃電戰,並且可以在360米的距離上擊穿40mm厚的裝甲。但是37反坦克炮在波蘭戰役中表現出來的幾乎所有的優勢,都在法國戰役的時候被英軍的坦克給粉碎了。
  • 振國神器:「猛士」輕型裝甲車
    東風「猛士」輕型裝甲車的裝甲採用了最先進的模塊化設計,在一般情況下,其原配的輕型複合裝甲足以抵禦來自各個方向的7.62毫米穿甲彈,在特殊情況下,還可換裝各種類型的裝甲以滿足不同場合的需要。據悉,東風「猛士」輕型裝甲車在正面100米距離,風擋玻璃可抵禦7.62毫米步槍彈的設計、車身可抵禦7.62毫米穿甲彈的射擊。車身側面在100米距離可全面抵禦7.62毫米步槍彈射擊,可有效防護爆炸物衝擊波。車身底部在加裝V型裝甲保護後提升防護級別。
  • 「鋼鐵巨人的怒吼」二戰吊打德軍的法國B1系列重型坦克
    但由於法國軍方對待坦克發展的混亂思維,導致B1坦克最後成為了一款過時的步兵坦克。但這並不妨礙B1坦克成為二戰初期火力最猛、裝甲防護最好的坦克。特別是其加強版B1bis坦克,車體正面裝有一門75毫米火炮,炮塔內裝有1門長身管的47毫米火炮,該炮是1940年最好的坦克炮,雖然只有47毫米口徑,但其威力與德軍4號坦克的75毫米短管坦克炮相比都不落下風,曾有過在1000米距離上擊毀德軍坦克的記錄。「一車雙炮」的設計賦予了B1bis坦克強大的打擊力,而過定式履帶的設計以及60毫米的裝甲又賦予了它堅固的防禦。
  • 現代坦克結構的開山之作,法國裝甲輕騎兵——雷諾FT-17輕型坦克
    法國軍備局將兩輛"霍爾特牽引車"交付給了法國施耐德公司,希望他們能夠以此為基礎研發出法國國產坦克,最後的產物就是施耐德CA-1坦克。這種坦克如果放到現代觀念來看,很難被認為是一款坦克,沒有旋轉式炮塔,只是在車長艙的右側設有一門75毫米迫擊炮,車體左右兩側則各配備了一挺哈奇開斯M1914機槍。
  • 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榮譽的條頓騎士:二戰中主要參戰國都在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中使用半履帶車。典型的如納粹德國,蘇聯,美國。但是戰後大家又紛紛淘汰了半履帶車。能不能跨過半履帶的發展直接發展輪式車和履帶車?南山賊:當然可以,走進了一個誤區罷了,當時也就是20-30年代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妄想兩邊好處都佔的設計,比如輪履兩用,鐵道履帶兩用之類,都是兩不靠兩邊的好處沒沾上毛病都沾上了。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輪式裝甲車在一戰時期得到認可,不過那時候基本都是從現有的汽車,通過安裝鋼板改裝而來,性能指標一般,一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專業的裝甲車,荷蘭也點亮了自己的科技線,在二戰前夕研製出了M-39輪式裝甲車。M-39屬於輕型裝甲車,車長只有4.75米,寬2.08米,高2.16米,重6噸。裝甲車安裝一臺95馬力的福特V8引擎,單位功率可觀,裝甲車能夠跑出75千米的最大時速。行走裝置採用前2後4的輪式結構,在車體的正面裝甲上,還鑲嵌有兩隻小輪胎,用以輔助翻越障礙。
  • 從法國對潘哈德裝甲車的利用來看,輪式戰車能取代傳統坦克嗎?
    至於潘哈德製造裝甲車的歷史,其實在1904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的時候的裝甲車在本質上就是汽車加了裝甲和機槍,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設計。到了1931年的時候,法國陸軍決定裝備一輛新的輪式戰車,定位為可以在戰場上進行偵查及火力支援。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所以,蘇軍要求以現有的嘎斯卡車底盤為基礎,改裝出一種輕型裝甲車。這種裝甲車主要用於運輸士兵,需要很好的機動性,以及最基礎的防禦力和自衛火力。由於設計開始於1944年,戰爭很快就結束了,而設計工作卻遠遠沒有結束。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在輪式裝甲車的理論探索中,德軍基本確定了將輕型輪式裝甲車用於偵察任務,將中型裝甲車用於火力支援任務,其中中型裝甲車要有優秀的機動性,能夠跨越崎嶇的地形以及穿越河流水域,車輛自身的裝甲防護要能給成員提供必要的防護。總共有3家公司參與了這項秘密的裝甲車研製,而Magirus公司的設計M-ARW最具有發展前途。
  • 二戰前最強的裝甲車BA-10,可以和坦克對抗,二戰表現卻很差
    BA-10裝甲車是上世紀30年代蘇聯研發的一個系列裝甲車,服役後即成為蘇軍裝甲車主力,參與了30年代後期發生的幾次戰鬥,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還有不少在役,德軍也繳獲了一些自用。1938年,蘇軍決定改進BA-6,這就催生了BA-10裝甲車。BA-10在整體結構上沿襲了前輩的設計,所以看起來都差不多,只不過裝甲車底盤改為嘎斯AAA汽車。武器布置和前輩們一樣採用後置的坦克炮塔,車內增加無線電報務員,綜合作戰能力比前輩強得多。
  • 二戰德軍戰鬥工兵的制式裝備:Sdkfz 251/7型工兵突擊裝甲車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工兵的主要任務就是排雷,並不直接參與前線的戰鬥,實際上還存在一種工兵,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了保障己方裝甲部隊的機動作戰,及時的排除前方的各種障礙,由於這些障礙大部分都處於對方 的火力掩護範圍之內,這就使得工兵也不得不參與到戰鬥中,成為具備突擊支援能力的戰鬥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