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七世孫,祖上留下秘籍成為其生活來源,生活頗具皇家儀式感

2020-12-17 平楠說史

清朝,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國祚276年,以溥儀退位宣布告終。200多年的歷史已成過往,但愛新覺羅的後人並不可能隨清朝銷聲匿跡。皇室成員大多數都已隱姓埋名,甚至更名換姓過上普通百姓生活。當然,愛新覺羅後人中佼佼者仍是數不勝數,如愛新覺羅啟星。當然也有譁眾取眾者,他們有著皇室的血統不假,但仍活在祖上的蒙陰之中。今天說的這位就是乾隆的七世孫。

康乾盛世達到了清朝的頂峰,而後的皇帝雖然勤政,但貢獻相對已無往日輝煌。他是乾隆的七世孫,生於1958年。對於自己的皇家身份,雖不值得炫耀,但足以使其自豪。對於他而言,他自認為有皇室成員的高貴氣息,而面相也存有帝王之相。只是可惜清朝已經滅亡,否則可能如聖祖康熙帝一般幹一番大事,他就是愛新覺羅恆紹。有著皇室血統,幻想自己成為明君,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虛無縹緲中,人們往往願意幻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封建王朝已經覆滅,說這些還有何意義呢?

清朝雖然滅亡已過百年,但愛新覺羅恆紹仍做著自己的皇帝夢,清宮生活對於百姓僅存在於影視作品之中,但對於愛新覺羅恆紹卻存在於現實生活。在平常的日子裡,他的衣服顏色都以彰顯皇族氣質的明黃色為主,而自己的妻子也需要穿著清式旗袍。為了在生活上更有儀式感,除了穿著,連家庭擺設都很有規矩,不僅是按照故宮的陳列方式而擺設,更是連家具也仿照皇宮中清朝時期樣式。看上去雖然有一份古韻,但可惜古樸之意全無,刻意為之的意味更多。

在生活上的「儀式感」外人是無法幹涉的,這並不影響他人生活,沒有對錯可言。而愛新覺羅恆紹作為皇室後裔,還任職吉林市滿族聯誼會的會長,聲望頗高。封建帝制時期,祭祖儀式往往較為隆重,但清末後此類儀式再也沒有發生過。而愛新覺羅恆紹,卻真的以皇帝身份多次舉行祭祖大典。場面雖然不及當年,但仍具規模,圍觀者眾多。恆紹在祭典中往往扮演先祖乾隆,而文武百官規模也大多仿照當時情景。對於八旗子弟,文武百官都是有真人出鏡的。

祖上的光輝為其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存在於生活方式上,更為他帶來了生活的來源。由於身份的特殊,祖上流傳下來的宮廷秘方《玄金秘要》讓其成為一名中醫。依靠祖上的蒙陰,恆紹19歲開始行醫,不斷繼承其中精華,並進行創新,通過個人努力不僅成立了個人的中醫研究所,更是達到了副主任級醫師。恆紹在中醫領域頗有建樹,甚至曾獲得美國諾貝爾醫學研究院醫學博士的學位,一定程度上對中醫的傳承起到突出貢獻。此時很多人會對《玄金秘要》有所懷疑,怕是依靠皇家身份而杜撰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玄金秘要》確實存在,而且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恆紹在生活上穿著龍紋服飾,帶著扳指,看著有模有樣。但這並非是對清朝文化繼承的最佳方式。清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俄清朝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對於清朝文化的繼承固然是好,但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在中醫領域較有建樹,但刻意標榜皇室成員身份仍不可取。也許以自己的努力換來的成就更能讓心態平和,也許回歸平常生活才是最佳歸宿。

相關焦點

  • 乾隆七世孫戴上億玉扳指,專家讓其上交,他回6字讓專家無話可說
    曾經,專家在一位乾隆後裔的手中發現了一枚扳指,並且勸其上交,乾隆後裔說了六個字讓專家說不出話了。這位乾隆後裔名叫愛新覺羅·恆紹,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是乾隆的七世孫。雖然是古代皇帝身份高貴,但是隨著清朝滅亡後,乾隆的後裔也成為了普通人。
  • 大清覆滅已108年,乾隆7世孫至今仍穿龍袍祭祖,還活在夢裡?
    天底下的人們也進入到另一種生活狀態,「天下諸事,皆決於上」的人物也徹底成為了歷史。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反過來也一樣,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清朝雖然滅亡,但生活還得繼續。當時的一些權力統治者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紛紛開始改姓。
  • 有人自稱是乾隆七世孫,他為什麼不自稱雍正八世孫、康熙九世孫?
    乾隆七世孫的確就是雍正八世孫、康熙九世孫,而且還是順治十世孫、皇太極十一世孫、努爾哈赤十二世孫。但這個乾隆七世孫在向外界宣揚自己的「帝胤」身份時,只要標明自己是「乾隆七世孫」就夠了,因為,越往上算,就會顯得這個「帝胤」身份越疏。
  • 生活,為什麼需要一些儀式感?
    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慢,一種把生活過得精緻的奢侈,一種悠閒的心情,一種不湊合的生活態度。張愛玲曾說過: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喚起我們對內心自我的尊重,也讓我們更好的更認真的去過屬於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天。
  • 【哲言心語】生活需要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 ◎鄒相 不久前,在一家書店裡翻閱了青年作家李思圓出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儘管感覺書中的內容跟書名有一定的出入,但作者提到的一個觀點,卻讓我產生共鳴。
  • 為什麼說生活需要儀式感
    聽過一個很好的答案: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心理學家榮格說: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 生活需要儀式感,人生需要使命感
    這一撇是生活的儀式感,另一捺是人生的使命感。儀式感高於使命感,使命感支撐儀式感。二者相互倚靠卓然而立,彼此支撐相映生輝。世上芸芸眾生,若想要活出個人樣來,做人的儀式感與使命感,二者缺一不可。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擲地有聲、震耳發聵的經典言論在當下社會,幾乎都成了一句時代的口號。
  • 生活需要儀式感,今天的儀式感是聖誕樹
    生活需要儀式感 牛油果聖誕樹 生活需要儀式感,平安夜平安,聖誕節快樂,大家今天都有吃平安果嗎?
  • 日本主婦: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日本主婦: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她們說:「生活裡面,最不能夠缺少的就是儀式感。」在日本主婦的生活之中,你會發現,她們總是能夠從枯燥的日常中,發現生活的儀式。如果生活失去了儀式感,日常就會變得枯燥,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之中,變得麻木起來,對新生事物逐漸失去了熱情和期待。 而儀式感,則是我們在日復一日之中的救贖。儀式感,讓平凡的日常變得閃閃發光。
  • 生活需要浪漫,生活需要儀式感
    人們喜歡追求「浪漫」,浪漫就是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中加點作料,讓生活顯得更有味道,浪漫是在沒有準備和不確定的情況下產生的美感,怎麼製造浪漫呢?也就是如何製造「驚喜」?「驚」就是先讓人恐懼,「喜」就是一種好事,人們面對不確定都會恐懼的就是會驚,但你恐懼,認為事情會變壞的時候,發現等待自己的是一樁好事,最後感受就是特別的有意義,由於事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讓人們感覺印象深刻,總是在回憶中美滋滋的,人的腦容量記不住太多的瑣事,但可以記住有特別意義的事情,這種會成為人們看待關係以及關係中人的特殊印象,從而變成對待自己人生的值得與否。
  • 生活中的「儀式感」,你是否過明白了?
    「儀式感」已經成為了近幾年一個流行的詞彙,甚至被賦予了很多神聖的使命和意義。記得《小王子》裡有這麼一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於是很多人都在努力營造生活中的儀式感,然而到最後,卻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糟糕。畢淑敏說:「有些東西,並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儀式感也是如此。
  • 給生活來點儀式感,這些小細節會讓你的生活大不同
    你是不是也經常為每天吃什麼而發愁,上班時間就只有匆匆吃一頓外賣,晚上回到家也懶得做飯,越來越覺得吃飯是一種形式,甚至吃幾口就被倒掉,其實這是現在社會上年輕人的普遍現象,很多人為了工作而忽略了很多東西,比如說吃飯,所以不妨換一種方式,給生活來點儀式感會讓你感到驚喜。
  • 生活的儀式感,遠比你想像中簡單
    都市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日復一日,一成不變。忙已經成為了一種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生活中的儀式感仿佛也離我們越來越遠。儀式感看似一個懸乎複雜的存在,但其實儀式感可以很簡單,家人、三五好友相聚大吃一頓也是儀式感。
  • 生活需要儀式感:來自聖誕的快樂
    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因為儀式感會讓人變得更加的幸福。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認真、尊重、敬畏且熱愛的態度。熱愛生活的人,會讓生活充滿儀式感,而自己處於其中,都會讓人感到十分的幸福。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中國人比較注重儀式感,例如婚禮、節慶,又或者是品茶、品酒,這都是儀式感的表現。真正的生活,應該是「活過」,而不僅僅是「活著」。「活過」,通過各種儀式,讓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自己和愛情都與眾不同。生活中擁有儀式感,讓我們對生活負責;自己的成長更需要儀式感,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愛情中的儀式感,可以讓愛保鮮且長久。
  • 軍營時光匆匆又短暫,生活要有「儀式感」
    到底什麼樣的場面才能稱之為「儀式」呢?如果說,生活中的儀式感是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那麼,軍營中的儀式感就是讓自己更加熱愛這身迷彩。  儀式感二初來乍到的你,經歷3個月血與汗的洗禮,終於從一名「準軍人」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帽徽和肩章,頂起的是榮光,扛起的是責任,見證的是踏石留印的成長。
  • 魔方空間設計:儀式感生活的魔法師
    快節奏的生活,高壓的工作,繁瑣的家庭雜務都將每個人成年人壓得快要喘不過氣。人們獲得快樂和幸福的閾值也越來越高。可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無法逃避、無法選擇的生活。所以,魔方空間設計的創始人本馨就認為,空間設計必須能給人帶來生活、家的儀式感,讓人感到輕鬆、舒適,獲得內心的安寧,能讓久居都市的靈魂得到短暫的歇息。
  • 生活中的儀式感是什麼?無非柴米油鹽,平平淡淡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為了生活而生活,那不叫生活那叫生存。生活需要儀式感,朝生暮死,每一天都是新的重生,尊重每一天遇到的人,體味每一天發生的事,回首才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很不同。在當今的社會,燈紅酒綠夜夜笙簫充斥著我們年輕人的思想,好像生活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每天漫無目的像個行屍走肉一樣。《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總覺得生活沒意思,只是因為儀式感的缺乏
    無數個平淡無奇的日子構成了生活的大部分,而儀式感可以讓平淡如水的生活,泛起漣漪,讓我們記住那一刻的日子。正如李思圓曾說:「生活中那些無趣和委屈,那些一潭死水、灰頭土臉、見不到陽光的日子,其實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 咖啡雖苦,但過程很甜——用儀式感點亮生活!
    導言:生活就一杯咖啡,看似味道很苦,但至少讓你清醒! 5月20日那天,一刷朋友圈,滿是「狗糧」。隨著多媒體發展,「520」逐漸成為展示對生活熱愛的特殊日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這種儀式滿足心靈寄託。《生活需要儀式感》說: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知乎回答說: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哦,原來儀式感是這個樣子。
  • 「好好吃飯」和「吃飽拉倒」之間,隔著生活的儀式感
    這種對於吃飯的儀式感不同的觀點和態度,讓兩人在後續的相處中顯得有些許尷尬和無趣。不是說吃飯的快就不對,也不是說一定要配合金晨,而是,在生活中,吃飯這件事的儀式感,對兩個人的相處,是十分重要的。試想,當激情漸漸融於生活之後,生活中所剩下的每日需要做的事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