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三)丨聚焦獨立音樂人:在理想與現實間交鋒

2020-12-19 大洋網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一)丨專訪玩具船長貝斯手:渴望本土音樂人「抱團」聯動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二)丨探訪廣州Livehouse:「用愛發電」,積極求變

近年來,國內原創音樂發展可謂突飛猛進。隨著酷狗等各大平臺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出現,原創音樂「出圈」的渠道可謂越來越廣。而與爆發式增長的原創音樂數量相對應的,還有越來越多的獨立原創音樂人。以網易雲發布的《2020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顯示,僅在該平臺上入駐的音樂人總數已超過 20 萬,相比2019年12月,人數同比增長超 100%。


獨立音樂是否真的迎來了發展期?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狀況如何?本期《廣州音樂產業調查》,我們採訪了兩位廣州的獨立音樂人——知名填詞人三本目與唱作者俅其。

他們一致認為,儘管如今做獨立音樂的門檻低了,「路子」廣了,但音樂產品的質量與聽眾的音樂素養都參差不齊,獨立音樂最終還要回歸到內容創作者身上,只有創作者擁有更多平臺,才能形成更好的行業良性循環。

名利與困窘:

有了億級作品,也被稱「填詞佬」

「在廣州,憑藉填詞能夠養活自己的人不多,大部分填詞人都屬於斜槓青年;而能夠達到中等收入的人可能就只剩我一個了。」本土著名音樂人三本目在接受採訪時稱。

三本目是在廣州音樂圈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填詞人,如今他所累積的作品數量相當可觀,其中包括莊心妍演唱的《生活艱難》以及關喆演唱的《更好的我們》等;除此之外,他還曾為GNZ48、青鳥飛魚、楊臣剛、東山少爺、胡芳芳、康天庥等本地知名歌手製作專輯,其中不少歌曲的傳播量在音樂平臺上累積為「億級」。


「但是這些與我們無關,製作人只是幕後的,網絡導流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沒有太大意義。」三本目說,在音樂產業創作環節中,核心工作者包括詞曲作者、唱作人、歌手、編曲製作人、錄音師、混音師、DJ 等幾大群體。「錄音師可能是在圈子裡處於最底層的,其次就是填詞人,所以別人都笑我們是『填詞佬』。」

即便是像三本目這樣的資深填詞人,在做音樂的過程中也總是遭遇各種窘境:「很多歌手來找我寫歌時,他們都會問價格,但是一聽到我的收費之後他們就會說『怎麼那麼貴,歌詞我都會寫』,即便他們一場演出的收入就有20萬元,一首歌的歌詞買斷版權可能才2000~2500元,但是他們就會覺得這個價格不值得。可文字是有價的!」三本目稱。

據記者了解,在港臺地區,填詞人的生存狀況則相對可觀,如香港著名填詞人陳少琪,其在業內承包一首歌曲創作的價格甚至可以高達上百萬元;而根據中國傳媒大學張豐豔工作小組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報告》,內地原創音樂人的處境卻是並不樂觀:如兼職音樂人佔比高達80%,全職音樂人僅有12%,絕大多數音樂人難以只憑藉做音樂維繫生存。憑藉興趣而走進獨立音樂圈,再用其他的主業來維持音樂愛好,幾乎是許多獨立音樂人的常態。

理想與現實:

需要獨立,也需要妥協

「在圈子裡,音樂人要想通過音樂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除非達到大師級,否則就只能選擇妥協。」俅其說。

作為一名90後音樂人,俅其是廣州音樂圈中較典型的集唱、詞、曲、編,甚至平面設計為一體的獨立唱作人。談及獨立音樂創作者的生存現狀,俅其告訴記者,對於獨立音樂人來說,他們一方面需要保持自己的音樂獨立性,另一方面也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做出適度妥協。


「我自己在兩方面的平衡度是5:5,自己創作佔一部分,幫別人編曲、製作佔一部分,收入方面好一點的話,這種模式其實也不差。但總體而言,這是一個我覺得有點難度、相對來說又苦又累的活兒。」俅其直言。

據俅其介紹,獨立歌手的收入分為幾個板塊:除了在音樂作品上所獲得的版權收入、分成之外,還有一部分則來源於商業化收入。「其中商業收入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比如一年給100多萬元,要求製作100多首歌,這些都屬於批量生產的歌曲,是比較公式化的創作。」而對於這種類型的歌曲,俅其往往抱有一種「警惕性」:「因為如果曝光率增加,工作量增多之餘還會形成一種負擔,把你自己創作的那一部分思維慢慢消解。因此我不建議音樂愛好者將自己的職業變成音樂人,當你在職業上做一份無關音樂的工作,可能你才能擁有最享受音樂的狀態。」

創作與機遇:

常為他人做作嫁衣

對於一位獨立音樂人而言,最好的「歸宿」可能就是自己的歌曲得到了主流的認可,但是往往也有「造化弄人」的時候,即為他人作了嫁衣。

以俅其為例,如今已經發行了四張專輯,擁有上百首作品的他,從專輯中所獲得的收入並不高。「前兩張專輯都不是實體,第三張專輯基本上半賣半送,到現在第四張專輯,銷售也就只有三成,300張左右。」


儘管做音樂專輯的成本也並不低,從邀請樂手、編曲師到錄音棚錄製,成本最低也需要一兩萬元。但這上百首歌曲所帶來的流量,累加起來或許還不及他花半小時所編的《廣東愛情故事》。

這首由廣東雨神所演唱的歌曲,在網絡平臺上便擁有上億級播放量,他也憑藉這首歌曲紅遍大江南北。但是這首歌曲的創作者並非只有廣東雨神一人,其編曲創作者為俅其,詞曲創作者還有歌手談風,歌曲的全部版權支出加起來不過幾千元。

「誰也沒留意過這首歌,直到這首歌火了,朋友告訴我才知道情況。但是我並沒有因為他火了而眼紅,因為我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其中一個點而已;我只是很感嘆,自己用心製作的歌沒火,只花了半個多小時製作的歌反而火了。」俅其說:「所以做音樂是需要機遇。」

而作為幕後的填詞人,三本目則更是常常「為他人作嫁衣」。「在如今的音樂氛圍裡,歌詞是容易被大眾忽視的,它屬於小眾的範疇,目前大部分聽眾也無法分辨歌詞質量的好壞。」三本目稱:「比如歌曲《學貓叫》,在我看來,可能就是一首兒歌,但是它也照樣能火。」

渠道與流量:

不應以大數據論好壞

三本目分析,內容創作被忽視,其實追根究底,與目前市場的風向標相關:「因為現在做原創的很少,翻唱都可能會紅過原創。所以很多人都會想要去迎合市場。」在三本目看來,這樣的音樂氛圍是「危險的」。三本目表示,儘管他不排斥流量,但是要看流量掌握在誰的手裡,就像在一條高速公路上,車的前進方向不應該由不開車的人去決定,而應該由司機去決定。「過去的音樂創作是控制在精英手裡的,所以當時的音樂都是精巧製作的;如今的音樂創作更多是掌握在大眾手裡。流量決定不了好壞,但流量會決定方向。」

因此,三本目覺得,如今自己需要「幕前化」,站出來帶動風向,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來告訴觀眾什麼叫好的音樂,「不要被流量所吞沒」。如今在B站上,三本目(ID:不是詞神)已經擁有數十萬粉絲,「只要能影響一部分人,這對我而言就是有意義的。」


相比之下,俅其的態度則更為「佛系」。「我自己覺得推廣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這是由音樂本身的特點來決定的,如果你有足夠驚豔的東西,會1變成2,2變成4,他不是累加,而會以裂變的方式來擴大影響力。」

但對於大數據下的音樂創作氛圍,俅其則認為是「弊端大於好處」:「大數據會讓人們變得懶惰。像我就比較反感『每日推薦』功能,因為這是平臺試圖用同類型的音樂來把用戶留住,它會讓人們丟失一些聽其他聲音的機會。所以儘管如今音樂的渠道廣了,但其實音樂的『壽命』變短了,我認為大數據應該要更具有隨機性,從而讓更多音樂作品得到平均分配的機會。

市場與傳承:

粵語歌需要被保護

在三本目所填詞的歌曲作品中,三分之二的作品為國語歌,三分之一的歌曲則為粵語歌。

而在廣東,粵語歌的專職填詞人並不多,「大概也就十幾個,不僅基數變少了,而且拔尖的創作者也變少了。」三本目分析,這種現狀是由市場決定的:「首先香港的歌手很少找廣東的詞作者;其次,當更多聽眾選擇了國語歌,自然創作者也會趨向於創作國語歌。但是我很愛這個語言,我認為粵語歌需要像粵曲一樣,變成一種被保護和傳承的文化。

三本目稱,粵語存在「倖存者定律」,從普通話填詞到粵語填詞本身就是一個由易入難的過程。「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粵語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是很適合用來填詞的。」三本目介紹:「因為粵語存在協音,它的語言就像齒輪和螺絲一樣嚴絲合縫,你唱出來的音調和說出來的音調是一致的,所以粵語填詞本身就具備一定門檻,對填詞人的要求因此也比較苛刻。」

而作為集唱作人和製作人於一身的俅其,則對於粵語創作環境感受更加深刻:「我的國語歌和粵語歌編曲製作數量大概只有8:2。如果你不加入這個行業,你沒辦法感受到這一點。」

出生於廣東雲浮的俅其,對於粵語同樣有著深厚的情結,因此他也同樣對此擁有一份使命感:「粵語本身是伴隨了我們這一輩人很久的,當現在主流的粵語音樂人開始減少輸出時,我們作為後輩是需要去傳承它。我覺得只要你所創作的粵語歌足以感染更多人,這就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當音樂人努力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就可以達到很多目的。


~~~~~彩蛋分割線~~~~~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

相關焦點

  • 廣州音樂產業觀察丨聚焦獨立音樂人:在理想與現實間交鋒
    獨立音樂是否真的迎來了發展期?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狀況如何?本期《廣州音樂產業調查》,我們採訪了兩位廣州的獨立音樂人——知名填詞人三本目與唱作者俅其。三本目說,在音樂產業創作環節中,核心工作者包括詞曲作者、唱作人、歌手、編曲製作人、錄音師、混音師、DJ 等幾大群體。「錄音師可能是在圈子裡處於最底層的,其次就是填詞人,所以別人都笑我們是『填詞佬』。」
  • 中國最大在線音樂產業盛會開幕,30%獨立音樂人從未獲得版權收益成...
    獨立音樂是音樂產業的有生力量,在中國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由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國家版權貿易基地(上海)、看見音樂、星球發行聯合主辦的上海國際獨立音樂季日前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球多國的文化處、全球性行業協會、國際音樂頭部知名企業、全球諸多獨立音樂廠牌、國內外知名獨立音樂人、格萊美獲獎音樂人、全球性音樂媒體機構等近300個機構和嘉賓相聚雲端,共同聚焦新媒體時代下的音樂產業集聚發展和創新開拓,為全球觀眾帶來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產業盛會。
  • 探訪廣州Livehouse:見證本土獨立音樂發展「新生代」正在發力求變
    大洋網訊 廣州作為全國流行音樂中心之一,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期,如今廣州也被許多音樂人及樂隊視為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廣州音樂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支本土樂隊、本土Livehouse(小型室內演出場館)及音樂廠牌。
  • 音樂創作之外,獨立音樂人如何學會版權保護?
    4月26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TME音樂學院發起《樂法三章》線上直播課,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網際網路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歌手、音樂製作人簡弘亦,JZ Music副總裁、娛樂文化產業律師趙智功,騰訊音樂人總經理、資深樂評人王磊,從法律、平臺、音樂人等角度,為音樂人朋友共同支招。
  • 網易雲音樂組隊Indie Works,獨立音樂進入「倍速時代」
    大衛·伊斯曼在《販賣音樂》一書中指出,在音樂產業裡「創作」的意思往往不單純指代寫歌,而是如何讓歌曲走紅。這裡傳達著一種樸素的真理,即當代音樂文化和流行文化、傳播形態的契合度,往往決定著哪種音樂風格和音樂人更容易走向大眾市場。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幾年民謠、嘻哈、搖滾等音樂風格依次走紅。
  • 見證本土獨立音樂發展「新生代」正在發力求變
    廣州音樂產業調查2廣州作為全國流行音樂中心之一,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黃金時期,如今廣州也被許多音樂人及樂隊視為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廣州音樂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近日記者採訪了多支本土樂隊、本土Livehouse(小型室內演出場館)及音樂廠牌。
  • 半月談|音樂人沒有來自音樂的收入?中國音樂人陷維權之困
    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國際唱片業協會2019年4月發布的《2019年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音樂產業總產值再創新高,位列全球第七。業內預計,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或將超過4000億元。然而,音樂市場雖在蓬勃生長,部分音樂人卻陷入侵權頻發、維權無門的境地,靠做兼職生存。國內各音樂平臺近年來相繼推出扶持獨立音樂和原創音樂人的計劃,有的平臺甚至拿出上億元支持精品創作。以網易雲音樂為例,該平臺入駐的原創音樂人超過10萬,原創作品數量超過150萬首。3年來,在此計劃扶持下,原創音樂人數量增長31倍。
  • 音樂人數量反超北京,廣東音樂再次闖入主流視野
    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範志輝去年11月,我們寫了一篇《南方音樂廠牌正崛起》的文章,提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音樂製作傳播門檻的降低,音樂人漸漸不再執著於"北京夢"。而近期《中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2020)》(下文簡稱《報告》)顯示,2020年廣東音樂人數量超過北京,位居全國第一。而在2016年發布的《中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中,北京市的音樂人佔比超過廣東省約2個百分點,北京市佔比12.6%,廣東省佔比10.9%。
  • 玩具船長貝斯手周一: 從樂手到廠牌主理人,渴望本土音樂人「抱團...
    作為曾經全國流行音樂的中心,廣州曾一度吸引了毛寧、楊鈺瑩、林依輪、鳳凰傳奇等知名音樂人南下發展;但隨著北京等地的中國內地音樂市場的崛起,廣州在樂壇的地位不如以往。但即便如此,廣州依然是許多音樂人及樂隊巡演的必經之地,「票房好」幾乎是許多音樂人對於廣州的第一反應,其次才是廣州樂隊和廣州音樂本身。
  • 酷狗音樂人星曜|看見計劃助力音樂人「雲上」破局
    音樂領域雖然早已擁抱線上,但疫情衝擊之下,原有的線上模式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當音樂人陷入「理想」與「收入」兩難的當下,酷狗音樂人宣布推出「星曜I看見計劃」,助力音樂人追逐夢想,實現增收。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放棄轉行,有人靠之前積蓄苦苦支撐,還有人在兼職與音樂創作之間努力平衡,靠其他收入支撐音樂理想。星曜|看見 要理想 也要理想收入疫情影響之下,難道音樂人的理想真的不能與現實共存嗎?
  • 蝦米啟示錄:理想音樂生活與現實之間 隔著一個草莓蛋糕的距離
    「1190萬生活在蝦米音樂裡的人,在這個冬天被拋棄了。」他們,連一聲後會無期都來不及講。2021年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宣布,將於2月5日零點停止服務,只保留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業務。蝦米音樂2007年在杭州成立,是國內最早的數位音樂平臺之一,14年來吸引了4萬多原創音樂人入駐,累計創作了3000多萬首歌曲。曾經的蝦米,憑藉硬核的歌曲分類、讀心術般的歌單推薦,帶給用戶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為推動國內獨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難怪,蝦米宣布關停後,「爺青結」式的心靈雞湯,至今還在網絡上層層發酵。
  • 探訪廣州Livehouse:「用愛發電」,積極求變
    11月30日,「2020廣州文交會」系列活動中的重要分論壇——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如期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聽見花開,灣區未來」,以此為起點,在全新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廣州將拉開大灣區音樂泛娛樂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 月收入超過50萬元,酷狗音樂人如何改寫音樂人命運?
    但好在直播和短視頻興起後,音樂人從線上開始有了轉機,其中酷狗音樂人在特殊期間較快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上線了「星曜|看見計劃」,其中扶持計劃的一大重心,就是通過相關政策,讓音樂人的收入和曝光得到大幅提升,解決音樂人的生存需求,重拾對職業的信心。  「要理想,也要理想收入」,音樂人長久依賴於線下演出的生存模式,在這次正在通過線上模式實現轉機。
  • 3千億的音樂產業,遊戲音樂人能分到多少羹?
    毫無疑問,除了聲優(中日)+立繪+戀愛劇情,音樂對這款遊戲的流行加分也不少。音樂,一直是遊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遊戲產業逐漸壯大,遊戲音樂也成了音樂產業裡不可忽視的細分產業。不過,相比影視音樂產業,遊戲音樂發展的不算好,產值也不夠大,2016年僅有1.3億。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發展,遊戲音樂在存在感也越來越強。
  • 47%中國獨立音樂人月收入不足2000,「做音樂不如掃大街」……
    2019年,Media發布的報告稱 全球獨立音樂人在2019年的音樂版權收入超過了10億美元。這幾年來,沒有「靠背」的獨立音樂人,開始坐上了各大平臺送來的「椅子」。蝦米開啟了「尋光計劃』,騰訊發動「原力計劃」,網易雲的「石頭計劃」如火如荼,摩登天空、劉歡也紛紛拿出扶持基金。幾乎每一個計劃都打著「圓夢」、「全平臺推廣」的旗號,致力於推廣獨立音樂人。我們不可否認,這些計劃都發掘了一定數量的新人,推出了原創作品,提高了獨立音樂人的曝光度。
  • 聚焦中長尾音樂人資源,二次元音樂社區「源音塘」認為原創音樂更有...
    隨著泛二次元用戶的壯大,與動漫產業相關的二次元音樂也在極力突破小眾音樂的標籤。在b站上,音樂是僅次於動畫的第二大流量區,月產出原創視頻中近六分之一為音樂視頻,且絕大部分為二次元音樂。包括M站、幻音音樂在內的二次元音樂社區也在逐漸增多,源音塘就是其中之一。
  • 從男色消費到女性表達,「她經濟」在音樂產業的進階與蛻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丨Echo,編輯丨範志輝近年來,「她經濟」在社會各行各業中的影響力和拉動力都日益凸顯。由於「她經濟」下的消費行為伴隨著情感化、多樣化、個性化、自主化等特點,「她經濟」也深刻影響著當下的泛娛樂產業,逐漸滲透於音樂行業。尤其在今年,音樂行業中的「她經濟」在豐富的女性題材音樂企劃和女性音樂人表達自我渠道的快速成長中也實現著進階。
  • 少城時代全新廠牌聞墨音樂 開啟屬於獨立音樂人的「ONE MORE TIME」
    8月30日,少城時代獨立音樂人廠牌聞墨音樂第一場小型LiveShow「ONEMORETIME」在北京的一個會員專屬創意空間5House順利演出。少城時代這個名稱大家眾所周知,集團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北京,在美國洛杉磯及中國香港設立有分公司。
  • 少城時代全新廠牌-聞墨音樂開啟屬於獨立音樂人的ONE MORE TIME
    8月30日,少城時代獨立音樂人廠牌聞墨音樂第一場小型Live Show「ONE MORE TIME」在北京的一個會員專屬創意空間5 House 順利演出。旗下廠牌更是富有多樣性及全面性,如:影視音樂OST廠牌「燃音樂」、嘻哈廠牌「第四音樂」、EDM電音廠牌「AFTER DAY」、偶像廠牌「貓魚娛樂」基於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MCN/公會「聞墨互娛」 以及視覺設計藝術團隊WED,而此次的帶來演出的聞墨音樂則是少城時代七月份剛成立的獨立音樂人廠牌,致力於發掘擁有音樂夢想富有音樂態度的獨立音樂人,為華語音樂輸送更多優質的音樂作品。
  • 中國第一部獨立音樂系列紀錄長片《我行我樂》定檔9月30日
    由北京麥潮影業推出的獨立音樂系列紀錄長片《我行我樂》今日官宣,紀錄片將於9月30日在愛奇藝平臺獨家播出。這部聚焦中國獨立音樂的心血之作,不去記錄大眾意義上的流量咖、小鮮肉,也不圍繞明星愛豆、青春練習生,而是以冷靜的筆調,觀察者的視角,試圖在描繪記錄了一種音樂文化現象的同時,著墨於一批思想先鋒、自由流動的個體,分享引領著一個時代的音樂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