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的稱呼大有學問

2021-01-20 小優的世界觀

稱呼大有學問稱呼,是待人接物時說出的第一個詞,它也是進人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以拉距近離,稱呼不得體,就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使雙方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裡!」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裡,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裡、五裡,什麼五裡!」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個」五裡」,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頭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這個故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與人交往中,稱呼是個大問題,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但如果稱呼不當,那就麻煩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輕人,他就因為對老人的稱呼太無禮,結果被老人教訓了一頓,但當他禮貌地稱呼老人時,老人也改變了態度,親切地邀請他做客。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這要根據對方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關係來決定。(1)親成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男勇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月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呢稱,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開場合使用。(2)熟人之間的稱謂。對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盟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在一些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汪廠長」、「李處長」等等。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常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稱呼姓名,這種稱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對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直呼姓名,則是沒有禮貌的表現。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類、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陳」等。(3)對陌生人的稱謂。對陌生人的稱謂,一般來說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等情況稱「同志」、「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二是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比較穩妥。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特別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幾個年輕人結伴到承德避暑山莊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八王廟,為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雪糕的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廣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了一聲。立刻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話:「回家叫你娘小師得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他們才知道,當地農民把和尚。尼姑稱為師傅,難怪那位姑娘發脾氣。像這種用錯稱呼的情況並不罕見,所以去到外地時,應對當地的民俗情況略做了解,最好是根據不同的職業稱呼對方,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就很容易鬧出笑話。稱呼人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溝通都是從稱呼開始的,得體、有禮的稱呼會讓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歡迎。

相關焦點

  • 「看漫畫,學禮儀」Day1:稱呼的學問
    幫助你成為一個得體的文化人~今天先來學習到別人家做客時,稱呼的學問。
  • 職場稱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局長姓付,副局姓鄭該如何稱呼?
    職場稱呼也是一門學問,需要靈活掌握它。一、小編周邊的特殊姓氏小編的同事,叫做苟X龍,他和我是同時進入單位裡面的。當時我們還沒有分宿舍,單位臨時安排我們在賓館你們住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說起來,我們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
  • 老師:如何稱呼自己的學生也是一門學問
    她的班上有一個小孩,天資聰穎,活潑可愛,父母很溺愛。每周五晚上的課,但是這個小孩總是早早來到分校區,在老師辦公室等待老師的到來。按理說這樣的小孩報的輔導班不少,接觸到的老師也很多,怎麼單單就朋友深得他心呢?
  • 對他人的稱呼是有講究的,春秋時期一個稱呼的背後可能隱含著褒貶
    本期為您繼續解讀《春秋》, 人與人之間交往,彼此稱呼是必不可少的。怎樣稱呼他人是一門學問,當然熟人之間彼此的稱呼講究到沒那麼多,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不太熟悉的人,那就得注意了。稱呼不合適,很有可能會招致他人的反感。另外對他人不合適的稱呼,也會顯得自己沒有修養和禮貌。
  • 他把心思放在了做學問上,日本人反而很崇拜他的書法
    有些事情說來也很奇怪,有的人不想要什麼,反而倒是啥都來了,而有的人啥都想要,結果什麼也得不到。就拿當代一些書法家來說,寫了幾年字,就想在一些協會、書院混個一官半職,在這些人眼裡,只要有了職務,名氣就大了,書法水平也高了,求字的人也就多了,最後會是名利雙收,功成名就。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
    徒七、22、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我們都知道,摩西是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奉神的命回歸列祖之地——迦南。神為應允自己的話,預備了摩西,而神為自己預備的摩西,卻不學以色列人的學問,反而學了埃及人的學問。神的獨生的兒子也沒有學猶太人、法利賽人的學問,卻能明白聖經。
  • [北京日報]韓星: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 有一種細節,叫做維密天使的首飾,大有學問
    導讀:有一種細節,叫做維密天使的首飾,大有學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一種細節,叫做維密天使的首飾,大有學問!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你們的做法都不是我的學問。」孔子的學問是什麼呢?「我的學問是心的學問,是傳播仁與義的學問。」子貢說,當今是大爭之世,早就不是周文王的時代了,秉持仁義之道是不合時宜,如何在當今這個世界生存?人心變了,世界才會變,「我的學問是改變人心的學問。」自此,孔子帶領學生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傳道生涯。有人說,孔子的一生是失敗的,為官不合時宜,無力挽回時局國運,惶惶如喪家犬般周遊列國,奔波一生。那什麼是成功呢?
  • 稱呼也有大學問!日語中稱呼自己和稱呼別人的一些基礎知識
    日本人的注重禮儀放在世界上都十分有名,甚至被認為禮節多到會令人感到厭煩。但凡事都講究禮儀確實是日本文化的一個特點,甚至可說是日本人民族性的一部分。而如何合適地稱呼自己和他人,則是其中很基礎的一環,對於要學習日語或者有興趣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來說,都是應該對此略知一二的。
  • 凡事須「拿學問提著」
    原標題:凡事須「拿學問提著」《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有一段探春與寶釵對話學問的描述,其中說到:「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凡是小事只要往學問上提一提,便可發現其中的高妙之處;一個人要想不「流入市俗」,凡事就須「拿學問提著」。「學問」,指的是各類知識、學識或道理。
  • 人到了一定年紀,不要再傻乎乎送禮了,這其中大有學問
    人到了一定年紀,不要再傻乎乎送禮了,這其中大有學問我國子自古代以來,就有送禮這個傳統文化禮儀,以前我們經常被教育「禮尚往來」。人到一定年紀,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在送禮這件事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一、不要送禮給有意遠離你的人有的人,你以為你和他關係很不錯,也會常常和他聊天,說一些最近發生的事。但是這些人有的時候表面對你特別熱情,在工作中也會有一些交集,你會覺得自己和他關係好像還不錯。
  • 女人稱呼男人「哥哥」,是在暗示什麼?三個女人說出了實話
    如果說人與人的感情是一杯白開水,那麼懂得情調的稱呼就是這杯水的調味劑,可以讓感情急劇升溫,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女人往往都把矜持掛在嘴邊,遇到喜歡的人不會直接說明自己的愛意,但是會有一些小的隱藏機關,你要自己去發掘。
  • 紀念|王元化百年誕辰:「有思想的學問和有學問的思想」
    「有思想的學問和有學問的思想」,是王元化先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針對當時的學術生態提出來的,一經面世,便引發深刻的反響。這其實也是這位思想家一生的寫照。在我的印象當中,元化先生特別推崇「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則,他的為共產主義理想奮鬥終身的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學問,讓人敬重,令人心折。王元化與王蒙一起參加會議。
  • 在日本對另一半的稱呼有多複雜?
    那麼大家知道在日語裡對另一半是怎麼稱呼的嗎? 中文裡一般會使用「愛人」一詞稱呼自己的另一半,不分場合,不分男女,在什麼情況下都可以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在日語中,要想表達「愛人」的意思時,沒有可以男女通用的詞彙。並且,不僅男女之間有所差別,而且對內的稱呼與對外的稱呼也有所不同。甚至根據說話人的方言及身份地位等影響,不同場合使用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 從對老婆怎麼稱呼?就知道你是哪裡人!
    從對老婆怎麼稱呼?就知道你是哪裡人!說起各地對老婆的稱呼,我查了一下,大概有百種之多。抄一下交卷?顯然不是我的風格,那麼咋回答好呢?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吧……首先,對老婆的稱呼應該分為兩種:一是夫妻之間對妻子的稱呼。二是在外人面前對自己妻子的稱呼。
  • 遊山玩水有學問
    然而你可曾想,遊山玩水也大有學問,還是增長知識的一個途徑。一O七四年,他到浙江東南部的雁蕩山遊覽,雁蕩山被譽為「東南第一山",奇峰聳立,飛瀑奔流,有一百零三座山,六十名巖,四十六奇洞,十三處瀑布,各種名勝三百有餘,沈括在遊覽中,對雁蕩山進行了一次科學的考查,他以驚人的洞察能力,發現雁蕩山的特點:「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撥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雁蕩山為什麼會有這個特點呢?
  • 這裡面大有學問,有幾點切記
    想必這個問題很多身在職場的人都遇到過,不回復吧顯得不禮貌,回復吧又不知道怎麼說,弄不好還會引起領導的反感,真是讓人頭疼。其實很多時候領導隨口的一句「謝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只是單純地在表達「知道了」或者「收到了」,那麼我們怎麼回復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呢?才顯得「懂事」呢?
  • 「陛下」最早並非稱呼皇帝,古人稱呼中的各種「下」,來歷滿有趣
    在中國古代,對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著不同的稱謂。不知道您注意過沒有,在很多稱謂中,往往都會有「下」這個字,其實按現代人的理解,「下」最主要的意思是代表方位,按說與人的身份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可是古人卻偏偏能把這麼八竿子打不著的字,用到人的稱呼上面,想想也真是怪有意思的,所以今天,咱們就專門找幾個這樣有趣的稱呼來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