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大有學問稱呼,是待人接物時說出的第一個詞,它也是進人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以拉距近離,稱呼不得體,就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使雙方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裡!」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裡,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裡、五裡,什麼五裡!」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個」五裡」,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頭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這個故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與人交往中,稱呼是個大問題,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但如果稱呼不當,那就麻煩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輕人,他就因為對老人的稱呼太無禮,結果被老人教訓了一頓,但當他禮貌地稱呼老人時,老人也改變了態度,親切地邀請他做客。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這要根據對方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關係來決定。(1)親成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男勇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月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呢稱,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開場合使用。(2)熟人之間的稱謂。對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盟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在一些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汪廠長」、「李處長」等等。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常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稱呼姓名,這種稱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對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直呼姓名,則是沒有禮貌的表現。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類、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陳」等。(3)對陌生人的稱謂。對陌生人的稱謂,一般來說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等情況稱「同志」、「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二是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比較穩妥。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特別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幾個年輕人結伴到承德避暑山莊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八王廟,為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雪糕的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廣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了一聲。立刻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話:「回家叫你娘小師得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他們才知道,當地農民把和尚。尼姑稱為師傅,難怪那位姑娘發脾氣。像這種用錯稱呼的情況並不罕見,所以去到外地時,應對當地的民俗情況略做了解,最好是根據不同的職業稱呼對方,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就很容易鬧出笑話。稱呼人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溝通都是從稱呼開始的,得體、有禮的稱呼會讓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