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年輕人,火爆的美容丸

2020-12-1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DoNews ,作者 | 李可馨,編輯 | 楊博丞

怕醜、怕老,年輕人的焦慮,正撐起一片新市場。

《2020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年輕人成為當下最焦慮自身健康狀況的群體。90後消費群體是對健康期望值很高,但自身評分最低的一代。

燕窩、阿膠、抗糖丸、美白丸、膠原蛋白,慢慢爬上年輕人的「美容養生清單」。不同於護膚、醫美的「外敷外調」,「口服美容」介於兩者之間,更解年輕人的風情——輕鬆便捷、試錯成本低,滋養新的消費圈層不斷蔓延。

入局

焦慮越大,市場越大。

智研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口服美容市場2022年有望突破238億元。但因為口服美容市場的邊界逐漸與千億代餐、三千億保健品市場相融,未來口服美容市場容量遠不止於此。

而根據天貓國際官方數據,今年618期間口服美容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266%,年輕化趨勢明顯,90/95後在口服美容的消費人群中比例不斷擴大,佔比已超半數。

靠「買買買」續命的年輕人,在口服美容上更捨得氪金。《90後健康養生大揭秘2019》指出,90後單單在保健品、養生食物、中式滋補等產品上,平均每人每年消費811.85元。

在努力保持精緻同時,已有90後開始為下一代「充值」。剛剛步入哺乳期的大碗告訴「DoNews」,抱著讓孩子皮膚細膩光滑的期待,在孕期斥萬元訂購了十個月的小仙燉燕窩。

而一位為某品牌代理抗糖飲的微商朋友告訴「DoNews」,今年受疫情影響行情不太好,「前兩年很多人都是幾盒幾盒拿貨,基本是一個月或半年的量起步,客單價能做到兩三千」,不過她也坦承,這基於比較優質高復購的客戶。

面對需求永無眠的市場,資本早已入局。2015年,洪泰基金押中了開闢鮮燉燕窩新品類的小仙燉,而到了2020年,相關標的逐步增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健康即食、代餐、新式飲品和養生進補等獲得融資項目約30家。

資方背景,不乏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IDG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機構,同樣也可見花家怡園、騰訊、中信農業等戰略投資者的身影。

國際品牌聞風而動,紛紛湧入。天貓國際相關數據顯示,僅2019年上半年,便有來自全球各國及地區的286個口服美容品牌入駐天貓國際平臺,且產品SKU達到3161個。

在進口口服美容產品的影響下,國內口服美容市場開始慢慢演進,產品也逐步涵蓋了包括補劑、片劑、口服液、飲料、零食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類別。

更加細分的賽道也開始分化顯現。目前業內將之分為三類:膠原蛋白、膳食纖維所屬的美容保健食品,燕窩、魚膠為主的中式滋補性食品,和以抗糖、美白為主的功能性產品。

傳統美容保健食品公司紛紛跟進。湯臣倍健不斷優化產品矩陣,推出年輕人喜愛以軟糖、飲料等形式呈現的美容保健食品,同時通過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LSG,來完善自身版圖。

東阿阿膠的年輕化路線也越來越開放。先是和太平洋咖啡合作推出阿膠咖啡,後又推出「小金條」阿膠粉、阿膠珠等新產品,以新吃法系列營銷活動,對品牌進行IP化傳播。

新興的創業公司也相繼湧現,如從美容保健產品切入的基漾、汝樂,從中式滋補養生切入的小仙燉、官棧,也有從休閒美容功能性食品切入的超級補丁。

躊躇滿志的新品牌,使盡渾身解數,試圖在代際更迭中,成功分一杯羹。

變局

變美抗衰永無眠的市場,早有前輩嘗到過紅利。

經不斷提價而穩固高端市場的東阿阿膠、引入膳食營養補充劑的湯臣倍健、緊抱燕窩美容養顏功效的燕之屋,曾收割了大批90後的上輩、上上輩們。但隨著代際的轉換,老品牌褪去光鮮,為新品牌騰挪出空間。

人、貨、場的轉變,新品牌學著換種思路,把產品重做一遍。零食化、便攜化、細分化,成為產品升級的新方向。

軟糖、果凍等產品形態,代替了單一的藥劑、片劑;大瓶裝、大袋裝的產品,也開始演變成年輕人青睞的分次、分日裝的便攜小包裝,免去「吃藥」的痛苦感,擺脫複雜的取量、衝泡難題,讓口服美容產品多了趣味性和儀式感。

根據場景進行細分設計,進而滿足個性化需求,是另一種升級路徑。如超級布丁,根據火鍋、外賣、開工、日常瘦身等場景,相應開發了「火鍋救星」、「外賣拍檔」「開工提神」 「抱緊一生君」等補劑。

美容護膚品中大熱的成分概念,在口服美容產品中也有體現。譬如膠原蛋白肽、穀胱甘肽、殼寡糖、透明質酸、MSM二甲基碸、AG多酚等,專業性和功效性不斷提高。

不過,目前國內的產品擁有某項核心成分優勢的並不多,大多停留在燕窩、桃膠、魚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基礎產品上,而國外多集中在技術成分比較高的美白丸、抗糖丸等功能性產品上。

這與他們多來自化妝品公司,積累了深厚的技術研發實力有關。國內口服美容市場的玩家中,POLA、Fancl、HABA和Swisse是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品牌,而前三者都有美妝企業背景。

如POLA的研發實力,在日本與資生堂同屬第一梯隊。POLA分別於2015年、2017年推出「美白丸」和「抗糖系列」,都迅速走紅並引發跟風,這與其大量的研發投入和過硬的研發能力密不可分。

POLA的抗糖系列號稱原料天然提取且低副作用,而且成分一直處於不斷更新中,去年新版抗糖又在原成分基礎上,加入了「Ch-A精華」成分,抗老化效果增強。

儘管在技術上還有差距,但在營銷渠道上,本土的品牌反應則更為靈活。因為崛起於新渠道風起時,新品牌們憑藉自身營銷推廣乘風而上。

首個進入天貓億元俱樂部的滋補品牌小仙燉,最早仰賴小紅書內容紅利而出圈,而後又通過KOL/KOC定製內容、直播賣貨提升品牌勢能,現在又利用線下分眾傳媒,加深品牌觸達效率,今年雙11開售首日銷售額突破2.7億元。

國外的品牌不僅缺乏對短視頻、直播等新興渠道的了解,電商渠道的運作也乏善可陳。POLA直到2017年才開設天貓旗艦店,粉絲數至今才29.1萬。

海外品牌在進入國內時,更習慣從微商代購切入。上述微商朋友告訴「DoNews」,加入代購門檻並不高,只要需交幾萬塊貨款,品牌拉新激勵方式也只是年會活動、拉新返傭而已。

因過度依賴代購渠道,在《電商法》實施後,很多品牌深受其害。POLA就曾因此遭受業績下滑,2019年前三季度寶麗集團銷售額同比下滑10%至104億元。

微信私域也是新品牌發力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超級補丁、小仙燉都有布局私域流量搭建,通過個人號在朋友圈分享促銷、新品等信息,加強與粉絲互動。

目前私域運營效果情況,以美妝品牌為例,據增長黑盒預測,美妝品牌私域銷售佔比不過一成左右,單位人效產出低,但未來單位利潤產出會更高,儘管微信私域短期內不會有超額回報,但應是品牌發展的長期戰略。

線上渠道受重視同時,線下cs渠道逐漸被邊緣化。臺灣口服美容品牌Lumi CS渠道總監閻明傑曾表示,目前口服美容產品的線下銷售大多集中在大型商超、屈臣氏、絲芙蘭以及藥房等,CS渠道還未被充分利用起來。

在他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CS渠道經營者和員工對口服美容產品的接受度低,主動銷售意識差;二是口服美容產品門檻高、回購率低,CS渠道銷量並不好。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化妝品門店銷售保健產品,需要獲得「藍帽子」標識,成為一大阻礙。不過他也判斷,隨著市場發展,CS渠道的銷售佔比將成為主力之一。

線上線下融合時代,當線上見頂之後,突圍線下又將是行業一大分水嶺。

魔咒

行業煥新背後,也有隱憂常伴。

首先在消費端,因為缺乏科學合理的認知,存在盲目追求效果的現象。在親情觀察成長類綜藝《我家那閨女》中,明星吳昕被認作過度依賴保健品的典型,常常無節制服用不同功效產品,以期能同時達到多種效果,後來醫生發出避免對肝臟帶來負擔的警告。

寶媽大碗也對「DoNews」表示,在嘗試口服美容產品初期,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後來因為生理期紊亂,才慢慢調整產品的種類,「其實很多產品功效是雷同的,為了安全起見取其一就行了,沒必要一起服用也急不來,畢竟是長期才能見效的事」。

而在供給端,也常懸達摩克利斯之劍。食品安全問題、產品功效問題,猶如魔咒一般,潛伏於行業每個發展階段,時常被揪出來毒打。

十多年前的口服美容市場,在日本膠原蛋白飲風靡的影響下拉開帷幕,湯臣倍健、無限極紛紛跟進並大火。但好景不長,《焦點訪談》及相關媒體揭露了行業的造假情況,市場也一度陷入低迷。

據報導,膠原蛋白飲品成本價只在4元左右,但售價卻高達5~7倍。湯臣倍健、無限極旗下產品根本不含膠原蛋白成分。而Fancl、丸美等產品的主要成分含量也言過其實。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5月開始中國膠原蛋白行業的整體銷量暴跌了8成。此後,丸美、湯臣倍健等知名廠商先後退出口服美容市場。

中式滋補賽道上的燕窩,同樣過猶而不及。「毒血燕事件」曾讓老牌燕窩企業燕之屋,一夜之間從600多家門店關停至個位數。多地燕窩銷量暴跌70%,燕窩市場一度冰封。

而到了當下,燕窩市場的負面報導也不容樂觀。即便是小仙燉,也曾在食安問題上翻過車。今年7月,小仙燉燕窩曾被《消費者報導》送檢,其中3款產品的鮮燉菌落總數嚴重超標。

日前,快手辛巴所售燕窩,被王海指摘為「糖水」的話題,也攀至高熱度。王海對燕窩的營養價值算了一筆帳,100克鮮燉燕窩包含0.1克唾液酸,而一顆雞蛋的唾液酸是1.5克,花高價吃燕窩不如吃雞蛋。

丁香醫生早有文章總結,燕窩的營養價值實際很普通。科學家也有研究認為,幹燕窩50%為蛋白質,而且蛋白質質量遠不如雞蛋。

另外,燕窩製作成本並不高。小仙燉前代工廠佳明佳曾稱,仙燉燕窩加工費每瓶才3塊錢。低成本高毛利行業,眾人趨之若鶩後,行業亂象滋生。

據一名燕窩乾貨代購透露,不少微商為了壓低成本,會選擇沒有溯源碼的燕條,而非品質上乘的燕盞,有時為了應付唾液酸含量的檢測,會用廉價的合成物質代替。

入口之事無小事,更何況美容保健食品。即便是成分強硬、科研實力兼備的品牌,依然難逃食安問責。POLA的美白丸,就曾因被質疑含致癌雌激素而遇冷。

深究根源,行業標準缺失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因。

仍以燕窩為例。目前即食燕窩並沒有統一的生產加工及判定產品質量的國家標準,大部分企業仍以罐頭食品或固體飲料的標準進行加工。行業標準的缺失,一定程度造成販售假貨、虛張高價的行業亂象。

今年以來口服美容行業的相關融資雖不少,但依然存在難度。小仙燉今年雖然拿到了一輪來自章子怡關聯公司的戰略融資,但實際距離上次融資已間隔兩年之久。

不少機構依然處於觀望狀態。華映資本曾分享口服美容領域的投資邏輯,目前更為關注主推某些核心成分,以優質的原料、信賴的原產地和合理的價格佔領消費者心智的產品。

如若行業魔咒不破,口服美容很難有健康良性的發展。

相關焦點

  • 超半數年輕人活於焦慮,最怕周日晚上到來
    據微博一項調查顯示,在2.4萬網友中,有8成人會在周日晚上感到特別焦慮。(圖源:微博)    周日焦慮:年輕人逃避壓力的直接表現  巴甫洛夫學說的「動力定型」提到:人們在工作日,分秒必爭,聚精會神於工作和學習,形成了有規律的
  • 美媒:疫情「信息過載」令美國年輕人焦慮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2月5日的報導闡述了年輕人焦慮的原因。 報導稱,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消息多到讓人躲都躲不開——包括大規模隔離、致死人數的實時更新,以及對病毒的溯源等等。
  • 嗅到年輕人價值300億的焦慮 綠瘦、同仁堂都出咖啡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某巴克動輒30起的價格,恐怕北上廣一般的打工人也未必能做到「某巴克自由」。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辛巴燕窩」事件,可以看出年輕客戶群體的「焦慮。」來自「螳螂財經」易不二的文章就指出,盯緊那群養生的年輕人,他們的焦慮值300億 。據「螳螂財經」易不二的文章,引用《2019年中國大健康消費發展白皮書》,在滋補養生類目中,燕窩獨佔鰲頭,成交額佔比近三成。從消費群體來看,佔比接近40%的90後、00後已經成為絕對的消費主力軍。
  • 失眠、焦慮、易怒 年輕人初入職場該如何適應
    醫案:小張,30歲,失眠+焦慮小張剛過30歲,卻已失眠4年多。小張研究生畢業後順利入職,焦慮卻隨之而來,擔憂自己無法勝任工作、擔憂與同事的關係等等,整夜無法入睡,需長期服用安眠藥助眠。多次到醫院就診,醫生開了安眠藥和抗焦慮類藥物,服用後稍有改善。但最近由於工作量增加,小張的失眠、焦慮又加重了,還很容易發脾氣。服用之前的藥也改善不明顯,吃不下飯,逐漸消瘦,黑眼圈愈加嚴重,還很容易忘事。另一方面,他也覺得不能再繼續依賴藥物,於是急忙尋求中醫治療,來向德叔求助。
  • KY創始人錢莊:生活被「規定」了,是年輕人的焦慮所在
    在外,人們極少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情緒;深夜回到家中,那些「焦慮體」的文章卻能瞬間刷屏——背後暴露的是城市人群對心理健康的剛性需求。2014年畢業後,錢莊放棄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計劃,決定投身網際網路行業,一年後,KY誕生。
  • 年輕人應該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現在20-35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打工魂,他們都是普通人,月薪從幾千到上萬不等,但你去問問他們,有幾個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要跟自己一樣做普通人的? 一定要明白,每個人的條件是不一樣的,社會分層級,人在不同的層級會有不同的立場、角度、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 海脈文化:用手辦潮玩治癒當代年輕人的孤獨與焦慮
    孤獨、焦慮、社交恐懼……在以80-90-00後為主的人群中,這些關鍵詞出現得尤為頻繁。他們生於物質豐富的時代,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同時,現實的壓力也讓他們長期處於精神高壓狀態。令人意外的是,潮玩與手辦,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治癒當代年輕人。「即使獨自生活,也要努力照顧好自己。」來自海脈文化旗下的JOYBRAIN與知乎合作,推出過一則以劉看山系列潮玩為主題的定格動畫。在這則定格動畫中,以劉看山潮玩搭配不同的配飾,完整「復刻」了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細節。
  • 2020年輕人最關心的健康問題是什麼 失眠脫髮焦慮你「中槍」了嗎
    步入歲末,回首這一年的經歷,梳理困擾年輕人的「2020年健康問題關鍵詞」時,我們發現,有與疫情相關的焦慮、強迫行為、疫情肥,也有年輕人常年關注的焦點:脫髮、熬夜、抑鬱……讓我們一起看看專家給出的建議,注意這些關鍵詞:接納負面情緒、適度宣洩、積極應對、定時吃飯、按時休息、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訓練、走出家門和真人交往、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堅持運動、戒菸限酒、保持樂觀、心理平衡、早睡早起
  • 夜市地攤,五種街頭小吃最火爆年輕人追捧不已
    炎熱的夏季到來了,夜市經濟非常的火爆,夜市上的小吃也是非常火爆,小吃火爆而且便宜。每天下班沒事到街上遛彎不自覺地就被小吃的香味給吸引過去了。小吃的樣子誘人味道美味,下面幾種小吃最火爆年輕人追捧不已。
  • 白巖松: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年輕人的習慣性焦慮是一場長跑,誰也不知道終點在哪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焦慮的?高考時的第一次失利,大學時期的第一次失敗的愛情,第一次覺得自己配不上自己的野心,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平凡,而是平庸,第一次經歷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和生活,第一次面對自己嚮往的婚姻卻求而不得,這些可能都是你焦慮的開始。這場習慣性焦慮的長跑,年輕人似乎總不擅長取勝,誰也不知道起點在哪,更不知道終點在哪。
  • 《旅行青蛙》佛系出道,《動物之森》治癒成名背後是青年人的焦慮
    為什麼年輕人這麼買帳?遊戲火爆的背後往往能夠折射出玩家心理。2018年《旅行青蛙》的爆火,同樣能夠反映出當時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倆年前,在Z世代(泛指95後)中普遍流行的是「喪」文化、「毒」雞湯。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從「三十而已」 看年齡焦慮
    焦慮是一種很奇妙的情緒。它是理想與現實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聽起來好像應該發生在生活困難的人們身上,其實不然,我們沒跟人都是焦慮的潛在人群,尤其是年齡漸漸偏大,結婚後有了孩子會感覺到年齡越來越大的煩惱,年齡越大越覺得行動力執行力降低變差,想得多,顧忌的多,負擔多,多數人可能想著自己年齡越大卻一事無成,每天在這個點上掙扎,往往比年輕人會更焦慮,網絡社交平臺讓人與人之間跨越了地理距離
  • 跳繩補習班火爆,蹦蹦跳跳的背後,隱藏著家長的焦慮
    相信說到此處,大多數人都能了解到母親背後的焦慮情緒,其實大多數的家長拼命給孩子報跳繩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原因,因為這種原因是他們無法克服的,所以只能將希望放在培訓班上。3、改變焦慮的心態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說,面對突如其來的跳繩考試,內心是無比焦躁和沒有底氣的,不管在任何時候一定要避免這種焦慮情緒的產生,否則只會給孩子設置更多的障礙,在考試的過程中壓力也會更大,很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 年輕人我來告訴你傳奇當年有多火爆
    大家一定很好奇網遊界到底哪款遊戲在第一名,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但是我認為傳奇當之無愧的第一網遊,現在的00後或許不知道對傳奇當年有多火爆,但是80乃至90後肯定都知道傳奇在當年代表著什麼,大大小小的網吧,或是在一個陰暗的地下室無一例外它們的機器畫面肯定都是清一色的熱血傳奇,但是當年的網民才能有多少和現在相比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吧
  • 國人養老焦慮難平:近半年輕人對養老保障不安
    國人養老焦慮難平:近半年輕人對養老保障不安
  • 年度歪詞嗶嗶嘀嘀,一周內火爆視頻網絡,憑什麼?
    (原標題:年度歪詞嗶嗶嘀嘀,一周內火爆視頻網絡,憑什麼?)另有年度歪詞公布了《年度歪詞詞典》,其中「嗶嗶嘀嘀」再度強勢入圍,成為年度歪詞之一,原因是,該詞以最快速度火爆視頻網絡,成為進駐Z世代視野中的熱梗。現實網絡生態中,「嗶嗶嘀嘀」也確實在各類短視頻中持續爆火,幾乎沒有人能避開這份來自朋友的貼心「問候」——「今天你嗶嗶嘀嘀了嗎?」,與此同時「嗶嗶嘀嘀」的系列表情包也席捲全網,鋪天蓋地。可謂有網絡處,便有嗶嗶嘀嘀的不羈靈魂語錄。
  • 焦慮的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是一分禪意!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而且,焦慮已經不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年輕人的生活態」。喪」「肥宅」「佛系社交」「母胎單身」「空氣式戀愛」「房價式恐婚」「實習生月薪五萬」,「第一批90早就禿了」等等話題都在煽動著年輕人的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功利心與成功學的社會,「人生要有目標」,「活著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為精英,進入上層」……類似的觀念潛移默化地通過各種媒介渠道給我們洗腦。
  • 舊書走火折射出年輕人的集體焦慮
    原因不外乎如下三點:    現在的未婚男性普遍為自己的婚姻狀況感到焦慮。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未婚女性中「拜金」、「攀富」者日眾,媒體又對諸如「富豪徵婚,應者雲集」之類的鬧劇大肆渲染,對「男女比例失調」、「光棍數量增多」等問題過分關注(有些甚至是誤讀),使得未婚男性普遍對自己的婚姻狀況產生焦慮。這種情況下,未婚男性開始探尋實用性強的徵服「女神」的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怎樣徵服美麗少女》正好能夠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
  • 你是否已經被焦慮所佔領?
    但其實,過分在意同事眼光的深海晶始終生活在完美 OL 的焦慮模型中,她不知怎樣將 「不」 說出口,也不知該如何推掉本不屬於自己的職責。看似擅長工作的她,其實早已經鬱郁終日。身邊有不少在公司上班的年輕人,即便是自己主動請了病假,也會時不時查一下公司的聊天群。
  • 買保健品,是年輕人最後的倔強
    這很讓人焦慮,而花錢買保健品,多多少少能緩解一些焦慮。這屆保健品不再依賴於腦白金洗腦式的廣告,而是從分享經濟切入,賣你喜歡的明星同款,在小紅書上種草等,比起科普式的講座,年輕人更吃這套。05從消費時間段看,許多年輕人會集中在凌晨12點左右,下單熬夜相關的保健品,這個行為和熬夜敷面膜看起來沒什麼區別。熬夜很快樂,但一想到熬夜可能導致皮膚狀態不好、工作沒有精神,總歸還是會讓人很焦慮。而這時候下單買一些保健品,心裡的罪惡感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