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馮雪芙、陳宇麗
或許你和我一樣,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在面對親戚朋友的詢問時,如果有人得知了你的專業是新聞傳播學,你即將獲得的回答很可能是「那你以後就是當記者了?」即使你還並沒有規劃好自己未來想要幹什麼,他們已經給你定了性。
這個回答或許有那麼一絲道理,但是好像又有點不對勁。因為這個專業的內涵與職業指向,並不是這麼簡單。
提起新聞傳播學,大家都是知道的。而這樣一個名稱的設置,讓新聞學與傳播學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會聯繫在一起,以至於混淆二者的差別。
而大眾對於新聞學的熟悉程度往往又會高於傳播學,畢竟我們每天都要看新聞,不至於對於新聞和其相關的從業者產生陌生感。而如果面對著傳播學這樣一個名詞,很多人或許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學傳播學以後能從事什麼工作?學傳播學的沒幾個會新聞實務的?傳播學的那些理論是不是中看不中用?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新聞學與傳播學,如果打個比方來說,就像一朵「並蒂蓮」上的兩朵花,作為一門學科來說,的確有著內在的聯繫,卻也有著不同之處。
01 傳播學是什麼?
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傳播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有密切的聯繫,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
由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言學、語義學、精神病學等等,都與傳播學相關。
作為很多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必修課的教課書和考研的參考書籍,《傳播學教程》是很多學生的必讀書目,也是學習傳播學這門課程的入門基礎。
而新聞實務相關的課程也是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都會開設的必修課。作為一個專業中的兩種不同類型的課程,本無輕重高下之分,也無需用這種質疑來消解學習和研究的意義。
而那些在專業中排名前列的學生,也基本上不會存在偏科的情況。只是有可能會由於個人興趣的差別對某一門科目更加喜歡,而不是會與不會差距。
同時,在現實來看,本科階段的課程與研究很多時候並不涉及深奧的學術問題,以基本滿足工作中的實踐需要和為碩士階段的研究打基礎為主。
在課程內容涉及內容廣泛,培養全媒體人才的目標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設置都是應有之義。而且,在本科階段,很多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往往要到大三或者大四階段才明確下來。以後要工作還是考研?選擇什麼類型的工作?考研又要選擇什麼專業?這些問題想要思考明白都少不了對本科階段學習的理解。
有人說我不打算考研,想直接就業,學會寫新聞就好了,沒必要學習理論。這種看法實在是很片面。
為什麼?在本科階段,廣泛地涉獵課程內容正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教課書上的理論從來都不會是花架子,都是歷代的知名學者的研究成果。
而一個職位的要求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會寫新聞是好事,但當下這個環境,只會寫新聞已經不夠了。人工智慧已經在傳媒領域廣泛應用,當寫作機器人紛紛上崗,又好又快地完成報導任務,必然就會又一批能力單一的從業者黯然失色地離場。
即使有些從業者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但同時也有人能夠讓技術「為我所用」。AI技術目前更多的是承擔附加值較為低的工作,這正好就給了一些具有專業情懷,理論知識紮實的從業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長期的追蹤報導、專題訪談、調查性報導的工作中。
同時我們也有必要知道,學界與業界之間的分野並不是一條鴻溝,而是在各自分工明確的前提下又有著溝通與交流。
對於專業的學者來說,以傳播學為例,其研究的視野與方法則並不僅僅局限於新聞領域,而是會更廣泛地關注社會性的議題。而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們不直接從事新聞實務的工作其實並不代表他們「不會」,而是學術研究的專業性要求更多精力的投入,也意味著對各種新聞實務更高的理解分析能力。
而寫新聞,做策劃,拍視頻這些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工作也需要由專業人士來擔任。走上工作崗位之後的學習仍然很重要,而這種學習往往與在學校的學習不同,更加側重於職業的專業性內容。
例如,視頻製作者往往會更加側重於剪輯視頻的技巧,因為這是和職業直接相關的內容。即使並不會直接用到一些相關的理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信息流通的過程中,一些傳播學方面的理論仍在無形之中發揮著作用,而且是不可忽視的作用。
和其他的任何一個專業一樣,新聞傳播學這個專業內部也有著不同的細分,而這些細分之下的科目與發展方向存在的意義不是互相否定,而是各自能夠更好的發展,讓這個學科能夠更好地融入於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讓一代又一代地學生在大學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02 學習傳播學,有必要嗎?
1980年代在中國獲得名氣的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WilburSCHRAMM)是一位著名的傳播學教育家,他在1963年出版的《人類傳播學》(The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一書中指出:「傳播學不是一個我們稱謂物理學或經濟學那樣的學科。傳播學更像是一門十字路口上的學科,有很多學科予以穿插,但沒有停下來。」今天的傳播學可以說在眾多的社會科學的門類當中,觸及面最廣,橫斷面最大,以至普遍被人們認為是一門跨學科的學科。
傳播學只是花架子理論陷阱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新媒體技術成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傳播學早已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播學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理論構架的體系化,而且更在於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打怪升級的必修素養
學習傳播學,首先可以讓在躁動的世界裡保持理性,讓我們建立起思維觀念,從傳播的角度去獨立思考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
在逐漸深入學習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幾乎所有與傳播相關的現象都可以用傳播學理論解釋。當有理論印證了你頭腦中模糊概念或解決了你某個疑惑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是有跡可循的。
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傳播學可以讓我們明白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如何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有效輸出我們的想法。在與人交流溝通甚至與人爭吵時,也可以因為懂得傳播的規律和了解傳播理論而更有效和明智地處理問題。
從個人的就業層面來講,如果去網上搜索「傳播學專業的學生畢業能從事什麼工作」,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廣泛的。
學習傳播學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可以適應很多行業的需求,不僅可以從事新聞採編、新媒體內容生產、廣告、公關、政府及企業宣傳、市場營銷等傳播行業,還可以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傳播活動服務。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聞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劉海龍在《「人不能不傳播」: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學——傳播學專業介紹》一文中提到:「對社會及全球信息運營的體系和秘密具備好奇心,具有理論思辨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具備以傳播知識技能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的擔當。具有以上這些特質的學生適合學習傳播學專業。」
社會進步的「齒輪」進步的「齒輪」
在經濟上,傳播學與經濟領域中的先導產業——計算機工業、通訊產業和服務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並向人們提出新的人和機器、人和時空之關係的哲學命題;在一般經濟領域,例如各品牌營銷傳播,也無不利用和借鑑傳播學規律和思維,從而為自己的品牌增加附加值。
在政治上,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對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結構、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決策和政策制訂都產生了重大的衝擊,有效促進了政府行政的現代化、民主化、公開化和效率化,是政府再造的重要推動因素。
在文化上,傳播學所面臨的是一個文化媒介化的時代,與文化實踐,社會心理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變化相伴隨。文化是當今具體的人為自己創造秩序和意義的時候產生的東西,不僅僅是通過主觀心理分析去認識的個人傾向、態度或理念,也包括必須通過客觀社會去認識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公眾行為和行為空間、人際互動機制等。
今年高考語文作文題中,出現了一些傳播學知識讓傳播學成功「出圈」,說明了傳播與社會的聯繫也在愈加緊密。
但傳播學仍然需要面向人類交流自我,體悟人類傳播實踐的「體」,首當其衝要做到理論祛魅,把各種傳播學還原到人類傳播實踐語境,以交流自我的內部視角理解傳播學理論誕生的社會經驗與知識脈絡,使之轉化為一種可理解、可對話的他者交流經驗,發現在自我的視野內看不見的交流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花架子」的理論陷阱的流言。
傳播學是一個有思想有態度的學科,它不像很多理工類學科,研究結果可以快速地應用於實踐,深刻地推動社會進程;但是傳播學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人們在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溝通過程中遭遇的困擾,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對學科甚至是世界的看法,進而幫助人們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