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蘇芬戰爭第一次坦克戰打響 紅色鐵流首度與歐洲敵人交火

2020-12-19 hawk26講武堂

80年前,即1940年2月26日,發生了蘇芬戰爭的第一次坦克戰。

同時,這也是蘇聯坦克與歐洲敵人坦克的第一次戰鬥,儘管敵方坦克數量是蘇聯部隊的兩倍,但蘇軍獲得了全勝。正如報告中提到的,蘇聯軍隊以壓倒性的勝利結束了這場戰鬥,擊毀了六輛芬蘭坦克,而自己毫無損失。

芬蘭陸軍第4坦克連得到總部支援步兵反攻的命令,該連的八輛英國維克斯6噸坦克隨即做好戰鬥準備,他們的目標是前一天被蘇軍佔領的洪卡涅米村。芬蘭指揮官決定趁蘇軍立足未穩之際,從側面發動進攻奪回村莊。黎明時分,八輛坦克發動引擎,前往攻擊起始位置,由於兩輛坦克在開往前線的途中發生故障,所以此役芬蘭共有六輛坦克參戰。

其餘的六輛坦克在離開森林後,發現一隊由三輛T-26輕型坦克組成的巡邏小分隊,正在沿著公路行駛。這對芬蘭坦克來說是一個出乎預料的情況,因為他們沒有接到蘇軍坦克在此地區活動的情報。對於蘇聯坦克來說,這是一個更大的意外,因為芬蘭軍隊之前從未在戰鬥中使用過坦克。圖為蘇聯的T-26坦克,是在引進的英國維克斯6噸坦克基礎上研製的輕型坦克,蘇聯一共生產了超過11000輛T-26。

儘管芬蘭軍隊裝備的維克斯6噸坦克與T-26外觀幾乎一樣,而且都採用了相同的白色冬季塗裝,但它們的炮塔上有寬寬的藍色條紋,這是芬蘭裝甲部隊的識別標記(後來改為藍色十字)。蘇聯坦克正是通過這個識別標記準確認出這就是敵人,於是迅速調轉炮口,並對其射擊。圖為芬蘭陸軍裝備的維克斯6噸坦克,炮塔上的識別標記成為自己的催命符。

兩輛維克斯坦克(664、655)幾乎立刻就被擊毀,其餘的芬蘭坦克開始還擊,但由於過分慌張都沒有命中。三輛維克斯坦克(648、667、668)越過公路衝到另一側,一輛維克斯坦克(670)衝到公路邊又掉頭逃跑,企圖返回出發陣地,結果車尾中彈被擊毀。蘇軍的T-26輕型坦克迅速追擊,擊毀了越過公路的那三輛維克斯坦克。圖為1940年2月26日,在深林邊緣被擊毀的芬蘭坦克,炮塔上還可以看到彈孔。

六輛芬蘭坦克中,兩輛乘員全部喪生,兩輛有倖存者,兩輛所有乘員都成功逃回本方陣地。倖存的芬蘭坦克兵表示他們擊毀了多達5輛的蘇聯坦克,儘管實際參戰的只有三輛T-26,而且沒有一輛中彈。不過,很難說這是謊言,可能是芬蘭坦克兵在慌亂中射擊,將自己的維克斯坦克與T-26搞混了,也就是說,會有部分維克斯坦克是因為友軍的誤擊而被摧毀的。圖為博物館中的芬蘭陸軍維克斯坦克,炮塔上面有國旗色識別帶,冬季作戰時,會用白色塗料覆蓋識別帶之外的綠色部分。

即便有芬蘭的「助攻」,蘇聯坦克兵還是用這樣的勝利展示了自己的實力,當時的指揮官阿基波夫獲得「蘇聯英雄」稱號。圖為蘇聯士兵在檢查被擊毀的芬蘭坦克,炮口的帆布罩還沒有摘掉,看來在戰鬥中,直到它被擊毀都沒有開炮射擊。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十月革命之後芬蘭政府宣布獨立,從此之後蘇芬之間的關係一直很淡,蘇聯支持的芬蘭起義者被芬蘭政府消滅。芬蘭距離蘇聯首都特別近,史達林擔心德國會以芬蘭為跳板進攻蘇聯,所以蘇芬之間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1934年後確定此條約十年內有效。 但1938年蘇芬再次進行談判,目的是希望能夠一起對抗德國,但長達一年的談判沒有什麼實質的進展,但此時的歐洲形勢已經不容樂觀。
  • 蘇芬戰爭中步坦協同失敗的典型戰役——蘇馬村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由,向芬蘭發動了全線進攻,蘇芬冬季戰爭開始。戰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39年11月30日到12月31日。這一階段,由於各種原因,蘇軍雖然實力比芬軍強大許多,卻在極地的冰雪中遭遇了不小的失敗。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為了激發官兵的榮譽感,當時的歐洲諸國窮極可能為軍隊設計最為威武華美的軍服。戰爭是科學的催化劑,同樣也在促進軍服的發展。在隨後二百餘年的戰爭,各國的軍服經歷了面料和式樣的革新,風格更趨於簡化和統一,更加側重於功能和實用。
  • 蘇芬戰爭蘇軍精銳師慘烈一戰,人數佔優被全殲,師長逃回被處極刑
    這就是蘇芬冬季戰爭中的拉特路之戰。蘇芬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開始,由於兩國長期存在邊界糾紛,數次談判無果,蘇聯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出兵理由對芬蘭宣戰。芬蘭的軍力和國力,當然連蘇聯的零頭也比不上,但這場戰爭大出風頭的不是蘇軍,而是處於弱勢的芬軍。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我們今天要說的蘇芬戰爭就是這樣一個事件。應該說這場戰爭在20世紀,並不算一場特別重要的戰爭。但是因為它涉及許多複雜的歷史背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加上它牽扯到本身話題性就很強的蘇聯,所以也成為了一個相對熱門的小眾話題,今天桃花石雜談也來和大家一起談一談蘇芬戰爭的前前後後。
  • 蘇芬戰爭:擁有巨大優勢的蘇聯為何被打的顏面盡失?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是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激烈軍事衝突。從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開始,到1940年3月芬蘭投降,看似時間短暫的戰鬥居然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蘇聯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這樣慘勝還是讓蘇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曾在歐洲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美軍坦克,被志願軍繳獲
    來源標題:曾在歐洲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美軍坦克,被志願軍繳獲 編者按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如上圖,東方戰線從北冰洋到黑海幾乎縱貫歐洲大陸。在之前的蘇德密約中,芬蘭同波羅的海三國一起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作為蘇聯西北唯一的鄰國,芬蘭不幸成為東方戰線的「起始段」。彼時,歐洲局勢相對平靜,於是蘇聯著手調整與鄰國波蘭和芬蘭的關係,在1932年分別同兩國籤訂了條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中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敵對行動。雖然雙方都清楚一紙條約不過是權宜之計,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還是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1934年,蘇芬兩國進一步確定條約為10年有效。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虎式坦克,納粹馳騁歐洲戰場的鐵蹄
    導讀:二戰德軍戰場的表現可以堪稱完美,尤其是其對坦克快速機動的運用,利用「閃電戰」橫掃歐洲戰場,先進的軍事理論結合優秀的軍隊,讓這個一戰中戰敗的國家,迅速崛起為二戰強國,並且最終成為整個歐洲的霸主,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離不開當時德國陸戰之王「虎式」坦克,正是憑藉著虎式坦克優良的機動性
  •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重創美軍王牌騎1師
    此役,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連續作戰12個晝夜,將敵人從鴨綠江邊驅逐至清川江以南,粉碎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感恩節」前佔領整個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稱第一次戰役為「遭遇與反突擊戰役」,西方軍事學者稱之為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遭遇戰。
  • 雲山之戰在不期遭遇中打響,白宮和遠東美軍頗感意外:中國已出兵
    1950年10月25日,入朝的志願軍部隊與敵人交火,開始了第一次戰役。此役以雙方在運動中的不期遭遇戰打響,彭德懷將其稱之為"遭遇與反突擊戰役"。這一戰役的特點是雙方初次交戰,彼此都不摸底,志願軍以戰略上的後發制人和戰役上的突然性,向冒進到鴨綠江邊之敵發起攻擊,一舉取得了初戰的勝利。
  • 第一次車臣戰爭,俄羅斯為什麼被彈丸之地車臣打的找不到北
    車臣問題一直是俄羅斯比較頭痛的一個問題,而車臣也是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第一次發生局部戰爭的地方。車臣的面積相對於俄羅斯來說還不到1‰,但卻一直是俄羅斯國軍事政治投入的一個熱點。當年第一次車臣戰爭的時候,俄羅斯出動了8萬大軍想要徵服車臣,但最終卻於折戟而歸。
  • 蘇軍摩步第44師在芬蘭的覆滅——蘇芬冬季戰爭的拉特路之戰
    這是條狹窄的公路,寬度不足以讓兩輛坦克並排展開,道路兩側是厚達30-50cm的積雪,車輛難以通行,現在公路上已經十分擁擠,大量重裝備和補給處於擁堵之中。對蘇軍步兵第44師來說,還有一點非常不利。這個師來自烏克蘭,官兵從小都在大草原上生活長大,從沒見到過芬蘭這種極地地形,在這樣嚴酷的地形作戰,對他們更是勉為其難。
  • 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 「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著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
  • 法英首推多炮塔坦克,自重超百噸,蘇軍T28參與巴巴羅薩行動
    鋼鐵巨獸-多炮塔坦克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車輛,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多炮塔坦克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面對日後坦克構型以及使用戰術上所做的嘗試。
  • 蘇芬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芬蘭選擇和蘇聯拼命是對還是錯?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蘇芬戰爭是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在北歐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雙方為世界頂級強國蘇聯和北歐小國芬蘭,戰爭打了足足有4個月,最終蘇聯獲得了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損失了十分之一的土地,丟失了卡累利阿等戰略要地,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二戰後都沒有恢復元氣。
  • 蘇芬戰爭中最經典的戰役,芬軍如何以少勝多,擊潰蘇軍兩個精銳師
    蘇芬冬季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持續不到半年,意義卻不小,它是二戰的前奏,影響了德軍的戰略意圖和蘇軍的軍事理念。蘇奧木薩爾米之戰,是冬季戰爭裡最著名的一戰。它是蘇奧木薩爾米—拉特路會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