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在宋代是怎麼成為網紅級茶具的?
北宋皇帝宋徽宗也對建盞著迷不已,甚至可以說,建盞能如此流行,多半是因為他的推崇!
為什麼又黑又矮的烏碗仔(建盞在建陽當地的俗稱)可以在眾多胎薄輕巧、透明瑩潤白瓷青瓷中脫穎而出,成為宋徽宗最喜愛的茶具?
繼續看完,不就知道了~
兔毫盞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京師東京城(今開封),春和景明,在皇宮後苑太清樓垂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蔡京。酒後,宋徽宗親自點茶。點茶只用清泉、建盞、幾餅團茶,但主客蔡京卻志得意滿。
這是北宋《太清樓侍燕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可見建盞在當時的地位不一般。建盞以其獨特的黑瓷魅力,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備受王公貴族、士大夫的青睞。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宋徽宗的詩為建盞的風靡作了最好的註腳。
建盞之所以流行於宋代,與當時的飲茶、鬥茶習俗大有關係。宋代飲茶、鬥茶成風,上自貴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無不以鬥茶為日常生活的一大樂趣。
宋徽宗也頗愛此道,常與臣屬鬥茶,上行下效,影響很大。
宋代鬥茶講究注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先將茶葉碾製成粉末,將之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狀如小炊帚的竹製茶筅擊拂攪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說明茶品越高。
宋代點茶
宋代點茶
宋代蔡襄在《茶錄》一書中說:"茶色白,宜黑盞。"要想看清翻湧的茶浪與水線,用建盞再合適不過,黑白分明。
建盞造型別致,口大底深、邊薄底厚,可容納更多的湯花便於觀賞,也易於茶渣沉澱和傾渣。
含鐵量高易於受熱,厚胎和胎內蘊含細微氣孔,亦易於保溫隔熱。茶湯置於盞中久熱難冷,正符合宋代鬥茶的需求。
正如《茶錄》所言:"建安所造者紺黑,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於是,建盞成了王公大臣、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於是,建盞與建茶珠聯璧合,成為宋代人鬥茶、點茶的絕佳組合,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話。
飲茶的習俗使建盞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盞又把宋代茶文化推向歷史的潮流,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不斷走向深入。
自元朝以後,人們飲茶方式的演變使鬥茶、點茶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到了明朝,鬥茶、點茶最終為衝泡茶所取代。
鬥茶、點茶的失勢也導致了建盞的式微,以致建窯的爐火最終熄滅。曾經被上自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珍愛的建盞,就這樣在歷史中悄然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