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千百年的歷史演變至今,各種文化的摻雜形成了它特有的氛圍和格局,這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城市,在美食的吐納上顯得尤為明顯,在吃的法則裡極其注重風味。
地鍋雞是淮北特色菜之一,當鍋揭開的那一刻,食慾瞬間被勾起,鮮濃的湯汁包裹著雞肉,鍋周邊貼著色澤誘人的薄餅,吃上一口香滑的雞肉,不禁感慨真是色香味俱全!待湯汁浸入到薄餅中,再吃上一塊,那味道怎能只用「美味」來形容!
如果說四川人回家一定要吃頓火鍋的話,那麼淮北人就是吃地鍋雞,這是記憶裡最美的味道。
淮北這些特色美食也值得一吃!
1、塔山石榴
塔山石榴種植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塔山萬畝石榴園內,至今仍有明清時期的古石榴樹千餘畝。近年來,淮北市烈山區努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旅遊業,壯大石榴產業,被評為全國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其中,「塔仙」牌軟籽石榴榮獲2007年北京國際林產品博覽會金獎,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獲「安徽省優質農產品」稱號。
2、段園葡萄
段園葡萄是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段園鎮的特產。段園鎮種植葡萄歷史悠久,擁有巨峰、藤稔、京亞、乍娜等多個品種,面積已達2萬餘畝,年產葡萄6000萬斤。
3、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狀美觀看見舒心,麥香筋道吃起來掉渣,方圓百裡聞名遐邇。過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嘗硬面大卷以飽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於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變形,像磚頭塊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長7釐米,寬3釐米,高 15釐米,一個足有四兩多。其次是它的形狀:上方為橋拱圓弧形,下邊為四方形。僅這三個特點,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4、雙堆面魚
面魚並不是魚,是淮北地區的一種麵食。因為撥到鍋裡的一個個面魚兒十分均勻,樣子都是一頭尖,確有幾分像小魚兒,所以人們以其形似,便把這種麵食稱作「面魚」。在雙堆這個地方,有些人也把「雙堆面魚」稱做「懶漢湯」,這與一個故事有關係。當年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打響前夕,劉鄧大軍赴雙堆,有一連長與部隊失散,一日來到雙堆一戶人家想討口飯吃。臥床休息的男主人告訴這位軍人,自己生病多日,花光了家裡的錢,糧食也吃光了,老婆一早就到幾十裡路外的娘家借糧去了。當得知是劉鄧大軍時,這位男主人在家中尋找可食之物,找了半天才找到僅有的大半碗麵粉。從沒有做過飯的漢子將麵粉打成糊狀後,一點點地夾到燒開的水中,放了幾片菜葉、鹽和蔥蒜之類,就起鍋請軍人食用。軍人竟連吃兩大碗。飯畢,軍人了解了當地一些情況,又問一個男人家怎麼會做出這樣好吃的東西,男主人不好意思地說:「男人在家一般都不做飯,更不會炒菜,當老婆不在家時,就只能做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懶漢湯』了。」軍人拿出2塊銀元送給男主人。夫妻倆以這2塊銀元作本錢,在宿州城開了個賣「雙堆面魚」的小吃攤,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成了遠近聞名的大麵館。
「雙堆面魚」是民間非常簡樸的傳統主食之一。近年來,它登上一些大飯店的大雅之堂,成為許多食客必點的主食之一。
「雙堆面魚」做法很簡單,用碗盛上麵粉,加上一定的水,放鹽適量,搗成糊狀,將水燒開後,用筷子將搗成糊狀的麵糊一筷一筷地撥入正在燒的開水之中,麵糊進入開水後凝固,形狀像大大小小的河魚,成蛋狀。面魚入鍋煮熟後,再加上適量的鹽、油和調料即可食用。如果搗麵糊時,加上一兩個雞蛋,面魚吃起來會更鬆軟。
5、南坪響肚
南坪「響肚」是南坪鎮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鎮,無論是紅白喜憂還是朋友聚會的宴席上必有「響肚」。它具有味道鮮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點,在口中嚼時,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 「響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響肚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選用新鮮的豬肚,但煮時的火候應根據作料細緻掌握。需購買新鮮豬肚,用鹽和醋水反覆搓洗,切成條狀,在開水鍋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將湯、肚一起盛出來,用小勺舀著吃。
南坪響肚老少皆宜,營養豐富、色味俱佳,深受城鄉人民喜愛。這裡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豬肚。產婦在生完小孩後,婆家人就會從集市上買來豬肚,燉成湯餵給她喝,豬肚湯起到很好的滋補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響肚」為招牌菜的飯店。
6、臨渙培乳肉
臨渙培乳肉以其香濃、味純、滋補等特點而深受人們的青睞。比起紅燒肉,培乳肉吃起來肥嫩不膩,含化在嘴裡回味無窮;比起精肉塊,培乳肉吃起來更有軟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氣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澤鮮豔、形態飽滿。培乳肉的營養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
7、淮北麵皮
麵皮其實是米做的,類似於南方的米粉。因為柔嫩、勁道就象上好的麵條一樣,故名之。可以切到麵條那樣細,也可以澆上調料湯後就囫圇放在碗裡拌著吃的。
8、丁家壯饃
丁家壯饃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濉溪的飲食中堪稱一絕,以其「色味純正,香脆可口」聞名遐邇。其製作工藝非常細緻,首先要選用精細麵粉,加水和,再用一根長近一米茶杯口粗的壓面棍反覆壓制後,撒上少許芝麻,在平底鍋上用文火慢慢炕熱,做成的壯饃直徑有40公分,厚三公分,渾圓堅硬,厚如手掌,正面焦黃,背面雪白,外酥裡香,食之有筋頭。壯饃很硬,要慢慢嚼,越嚼越能品出麥子的香。丁家壯饃是家喻戶曉、人人喜愛的地方美食。據第五代傳人,現年已91歲高齡的丁尊賢老師講述,受舊時男尊女卑封建思想觀念的影響,傳男不傳女,男人身壯有勁,由此得名壯饃。丁家壯饃的製作工藝在當地有較高的知名度,每天的壯饃銷售趨勢都很好,往往供不應求。
9、南坪槓子饃
饃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慣好吃饃。與百善硬面大卷齊名的麵食就是南坪槓子饃。南坪槓子饃是長溜溜的圓柱狀,外形酷似槓子,饃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南坪槓子饃選料嚴格認真,所用的麵粉必須達到細、幹、白、筋、香的標準。南坪槓子饃自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那是其他人學也學不來的。在和面、趕製和蒸籠等方面都十分講究,恰當的溫度調適,保證面發得透,發到火候。南坪槓子饃發麵的方法為傳統的酵母發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發好的麵團比較鬆軟,然後要用槓子千百次地碾壓,不停地灑上麵粉,麵團也就越來越硬,做出來的饃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鍋進行籠蒸。槓子饃味道純正,軟硬適口,色澤漂亮。
10、濉溪苗饅
苗饅,就是苗家製作的饅頭。現在苗家在濉溪老城仍繼續傳統的純手工技藝製作。據苗饅第五代傳人苗大成講述,苗饅在清朝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開始經營,現在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苗饅主要特點是精選優質麵粉,發酵適中,製作時反覆軋、折、疊、揉、盤,靈活掌握火候,饅頭色白如雪,個頭均勻,嚼之有筋頭,微甜,物美價廉,很受消費者歡迎。建國前,宿縣、徐州等附近地區的富戶常專來濉溪買苗饅招待客人。
11、口子糕點
糕點是一種以麵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餡料和調味料,初製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製成的食品。糕點,在淮北地區俗稱「果子」。口子糕點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是濉溪的土特名產之一。口子糕點不僅當地人愛食,更是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三刀子
三刀子是一種普通的甜點,也稱「蜜三刀」。 每塊三刀上方有三道刀痕,故取其名。它是用糖、油裹體的一種食品,個與個之間扯扯拉拉粘連著糖液,非常甜。三刀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表面密密麻麻鑲了一層白芝麻,蜜裡透亮,大方坦然,內心實在。外面的酥皮是紅彤彤的,咬開以後又糯又香,清甜清甜的。
●羊角蜜
羊角蜜白色,因其形態似山羊之角,內含蜜糖而得名。此品系選用上等麵粉、蜂蜜、白糖、麥芽糖、素油等為原料精製而成。成品裡外三層:蜂蜜糖漿、角殼、粉屑。食時,咬破角殼,蜜漿流出,香甜滿口,別有風味。羊角蜜圓圓飽飽的身子,皮又酥又薄,糖稀很濃很甜,咬一口能拉出幾道咖啡色糖絲。
●螞蚱腿
螞蚱腿因其短、細、小,形似螞蚱腿而得名,家鄉話叫「小果子」,做法極為簡單。先用水和面,然後擀成薄薄的麵餅,切成條塊狀,再切成細細的小絲,倒入沸油裡炸。在鍋裡掛好糖漿,把炸後的果子倒進去翻勻就行了。可以根據個人口味來選擇炸的火候,如果喜歡吃老一點的,炸成後顏色很深。
●麻片
麻片薄如紙,潔晶透明,香酥可口,脆而不粘,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麻片用白芝麻、綿白糖、熟麵粉(多為紅薯粉)等原料,採取傳統工藝,經過芝麻去皮、熬漿、上漿、壓片、切片等工序精製而成。麻片富含蛋白質、脂肪、鈣、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成品色澤透亮,食之酥脆香甜,口感極好,有舒肝健脾、潤燥生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烏髮明目、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
●寸金
寸金是我國很古老的一種糖制食品,蔗糖加熱經包餡押條斷條,成為1寸(3.3釐米)長的金黃色小條,「寸金」之名由此形象而來。糖體整齊,鬆散,粗細均勻,表面芝麻均勻、牢固,兩邊斷面可以看到依次分層十分鮮明的芝麻、糖皮和夾餡。寸金製作工藝考究,食之味香甜、餘味綿長,物美價廉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12、濉溪烙饃
烙饃是皖北的一種食品,類似煎餅又和煎餅不同。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0.1釐米,直徑約30釐米左右的圓形。在一塊圓形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一般管這種鐵板叫做「鏊 」。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也有健齒作用。 小孩子有時候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饊子吃的習慣,裡面脆,外面軟,相當美味。後來又發展出了水烙饃和菜合子。水烙饃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鍋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兩片烙饃中間加上韭菜、雞蛋、鹽、油等,重新烙熟以後再吃。吃起來就不要別的佐餐了。
13、死面鍋餅
死面鍋餅,是淮北地區一種常見的麵食,尤其在農村較為常見。死面鍋餅,做法和地鍋雞中鍋餅一樣,只是稍厚點,除了白面的,還有玉米面的,豆面的,雜麵的,一般在燉雞、燉豬肉的鍋裡貼。
14、葡萄魚
主要原料:帶皮青魚肉350克,青菜葉4片、雞蛋一個、鹹麵包屑75克、葡萄汁100克。
製作方法:魚肉洗淨,修成梯形,放調料醃20分鐘,粘一層麵包屑,下7成熱油中炸至金黃色,呈葡萄糕狀時撈出裝盤。菜葉焯水修成葡萄葉狀,貼在魚肉旁,用白糖、白醋、鹽和現榨的新鮮葡萄汁淋上,即成了一道色澤晶瑩,形狀味道都極富葡萄風味的一道特色菜。
15、淮北酥糖
酥糖是從花生糖演變而來的,據傳花生糖的最早出現時間是在公元前475-221年的戰國時候,由於當時各地的都是戰火紛紛,人人自危,一些稍為有錢的人家為了生命安全,都紛紛逃避,遠離戰火。在兵荒馬亂的時期,為了攜帶方便,有錢的人家就將飴糖和花生加在一起熬煮,熬煮過後,再切成不規則的一小塊一小塊的,這就形成了花生糖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花生糖,在12,13世紀,花生糖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
16、老城辣湯
相傳乾隆在下江南時,路過此地,感到肚子餓了,恰好路邊有一家老太太煮雞湯,乾隆就坐在路邊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湯裡還有麥仁,乾隆卻不知這麥仁是雞沒洗乾淨留在雞肚子裡的。於是,乾隆就問老太太:「這是啥湯?」老太太年齡大,耳朵也背,沒聽清楚,就重複了一句:「啥湯?」乾隆就誤認為這湯的名字就叫「啥湯」。後來這個名字就叫開了,現在在濉溪人們都叫「啥湯」,又因為湯的味道鮮辣,有的人又稱之為辣湯。
老城的辣湯是用母雞和圓骨,加上裝有12種配料的料包煮湯。煮的時候除了加蔥和麥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薑,這個湯的味道就偏辣,這種辣味很鮮。把洗好的麵筋在溫水中醒透,讓原來海綿狀的麵筋表面變得光滑柔軟,然後掐成一小塊張開下鍋,同時用筷子順時針攪動,這時麵筋就會被甩成片狀,如雞蛋絮,但比雞蛋絮略厚一些。辣湯麵筋製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將麵粉放入盆內,用清水約1公斤調成軟麵團,用手蘸上水把麵團揉上勁;餳幾分鐘,再揉上勁,然後兌入清水輕輕壓揉,至面水呈稠狀時換上清水再洗。如此反覆幾次,直到將麵團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將麵筋用手攏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內。洗麵筋剩下的面水勾兌到湯中,這樣的勾兌連麥仁都沉澱不下去。最後,加上鱔魚絲、鹽、味精、適量的白胡椒(黑胡椒也可以,不過煮出來的湯顏色發黑)。在湯中加上些許香油,更是美味。
17、淮北油酥燒餅
油酥燒餅是地方風味食品,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油酥燒餅色澤金黃,薄層重疊,內外焦脆,香酥可口,適合各種年齡的人食用。如果裝進食品袋中,還能存放很長時間,不疲不餿,吃起來和剛出鍋時一樣。油酥燒餅製作工藝比較嚴格,麵粉要經過發酵,秋冬季節,合面水應該溫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