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江湖是什麼?這是個難以名狀的概念,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實際上是一種社會規則,它最初來源於司馬遷史記的遊俠列傳,遊俠的世界便是江湖的世界。但司馬遷所處的年代只有江湖的意識,但沒有形成江湖的概念。
江湖的由來
江湖真正成為單獨的名詞,是隨著明清時代小說的興起而廣為流傳。那些文人士大夫因為仕途無望,大志難伸,只好將自己精神世界裡那份精神追求,寄託於小說的快意恩仇。比如清代石玉昆和俞樾合著的《七俠五義》應該是最早也是最完整地描繪江湖的著作,時至今日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小俠艾虎、雙俠丁兆蘭和丁兆慧 、東俠黑妖狐智化 、西俠白面判官柳青合起來總共七俠,另外加上五鼠(鑽天鼠盧芳、徹地鼠韓章、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共同構成七俠五義。
到現代,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興起後,江湖成為普羅大眾,盡人皆知的一種社會領域。裡面的主角無論走到哪,都要通報姓名,說自己來自哪門哪派,到此有何貴幹等等。可見,江湖有著很多特定的規矩,而且都是以搭黑話為主,有著專用的搭話技巧,外人難以摸清其中的門道。但是有一些江湖規矩卻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
五人三姓莫走路何意
走路是行走江湖的頭等大事,一個人只要學會走路,基本上能夠在江湖上立住腳跟。但是想要走好江湖的路,卻有著很多門道,與什麼樣的人一起走,走什麼樣的路都有講究。
五人三姓莫走路,就是說五個人中摻雜著三種姓氏,最好不要結伴而行走江湖。五個人三種姓氏,要麼二二一,要麼三一一。無論如何加減乘除必然有一個單數,落單的人在行走江湖的小團體中很容易成為弱勢群體。因為華夏文明自古以來是以宗族姓氏來劃分人群。
若是普通的出門辦事兒,倒也沒什麼問題。若是遇上一些錢財糾紛的問題,誰也不能保證,人多勢大的那一方會對勢單力薄的一方採取欺凌的手段。按照常理來說,相同的姓氏由於一層血緣關係作為紐帶,往往會更容易達成利害關係上的共識。乃至今天的社交,咱們都能經常用一句話說「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
所以,一個人若是沒有絕對的權威和把握,最好不要抱有幻想,做一些以身犯險的決定。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私心竄動下,人性的險惡往往會超出人性的期待。
三十六人不過渡何意
封建社會由於交通不夠發達,人要趟水過江河湖海都要依靠船擺舟渡,或是通過木橋竹排。這些原始的擺渡工具和方式,受制於生產力水平發展程度,它的安全係數很難保證。所以一群人蜂擁而上,簇擁擺渡的時非常容易發生危險。
而所謂「三十六人不過渡」中,三十六人是個虛詞。按照傳統的文言文措辭,三六九往往都是虛指,以此代表事物數量之多。試想很多人一起擠到一條船上過河,若是中途發生舟筏承載有限,大家相互推搡排擠,不慎掉入河中也是可以預料之事。
還有一種說法來源於易經八卦。易經中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三十六卦是地火明夷。地火明夷的卦象是「過河拆橋」之意,坤卦在上,離卦在下,呈現出「鳳凰垂翼之象」,更象徵著人棄明投暗,過河拆橋。有著「急忙過河拆了橋,恩人無義反為怨」的味道。
古人由於科學有限,對世界的認知水平停留在極其原始的狀態,總是會想當然地將自己無法看清識別的事態歸咎為神秘。隨著文明的不斷開化,古人的這些所謂俗語勸誡也要辯證地看待。
現時社會如何行走江湖
現在人對「江湖」的概念,已經逐漸開始淡化,成為一種茶餘飯後、插科打諢的談資,取而代之的是「社交」。以前說人在江湖飄,現在流行說人在社交冒泡,說到底古今之間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一個人要想在江湖上行走的穩妥且長遠,絕對離不開「信義」,雖然物質主義越來越濃厚,很多傳統美德淪為口頭的宣揚,但是人若想活得灑脫、活得心安,必然要以信安身、以義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