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G15瀋海高速溫嶺大溪段發生槽罐車爆炸事故,導致人員傷亡。14日下午,有數位傷員被轉運至浙大二院濱江院區進行搶救,其中幾名傷員被直升機緊急轉運至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之後再次轉入杭州浙大二院。
此次爆炸事故令人們再次聚焦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此次事故中,經由直升機轉運的傷員,比救護車運送的傷員快兩個多小時到達醫院。
起步數年,仍待發展
2003年
「非典」疫情之後,我國第一次提出「一案三制」的應急管理體系,這被視為是我國更加重視突發公共事件、並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的發展起點。
2007年
我國頒布了《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這標誌著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
2008年
汶川地震發生後,航空緊急醫療救援愈加受到重視——在汶川、北川災區交通受阻的情況下,解放軍和民航系統調集了100多架直升機,舉全國之力在轉運傷員、運輸物資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迄今為止,我國距離建立完善的航空緊急醫療救援指揮體系,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可用於醫療救援的直升機依然以軍用和進口直升機為主,專業救護直升機數量較少;而且大多數醫療救援直升機的機型為輕型或中型,可搭載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數量較少;不僅如此,機載醫療設備均缺乏重症監護功能,救援設備不足。
此外,由於我國地理地貌複雜,幅員遼闊,對隨機的醫療救援人員要求更高,而目前飛行員以及機務人員,隨機醫生、護士等人員都十分緊缺。
航空醫療轉運的一般流程
患者的病情是能否應用航空緊急醫療救援的先決條件。一般來說,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涵蓋普外科、心血管科、胸外科、骨科、燒傷、呼吸科、神經外科等7大類傷情。 例如:車禍造成的嚴重創傷、休克和急性心梗、腦出血、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肺栓塞、主動脈夾層、急性中毒等需要快速救援的急危重症患者,均可以呼叫直升機救援。
一般情況下,當傷者在向醫院進行求救後,醫院負責轉運病人的病情評估專家組會聯合航空公司的飛行運控中心,一起對病人的情況進行評估,看是否符合轉運條件,飛機是否具備飛行條件等……最後還需要與組織實施病人轉出(入)及起降點的警戒部門進行協商。等各方條件具備、各部門就位後,才能實施飛行。
偶有應用,卻依然滯後
雖然此次溫嶺爆炸事件中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主要是醫療轉運)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但作為突發事件多發的國家,我國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應用案例依然較少。這其中的原因包括——
救援力量分散,沒有統一的管理體系
我國目前關於航空緊急醫療救援的法律依然有很多空白,各部門規章、規定不明確,救援力量分散,沒有航空緊急醫療救援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重要的是,缺乏永久的綜合性指揮部門。
這導致當大型公共事件突發時,只能依靠臨時成立的指揮機構負責協調,航空力量也是臨時組建,最大程度的救援只能是醫療轉運,基於機載醫療器械的現場急救和醫學看護等任務則無法達成。
費用昂貴的「富人」救援系統
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成本高企,一般是4萬-7萬元/小時 費用由直升機所屬公司收取,醫院僅收取機上搶救等相關費用。對於普通民眾來說,航空緊急醫療救援費用一般經由保險公司來支付。
雖然現在有很多保險公司推出了關於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的保險項目,但保費太高,商業保險並未將這項業務納入現行的保險險種中,也無明確的支付標準。截止目前,各個保險公司對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保險的應用和推廣都不夠。
城市、醫院環境限制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外,直升機落地場所與條件更是至關重要的。一般要求直升機的起降場地尺寸不小於2×1.5倍旋翼直徑,坡度不能超過7°,沿盛行風向能確定清晰的進場線,著陸點中心15°範圍內不應有障礙物。
只有當醫院和施救對象所處的環境都滿足這些條件才可以順利完成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但對於醫院來說,在周邊近距離的停放直升機可不是件容易事,而城市交通環境更複雜,當發生需要緊急救援的情況時,可供降落的場地就更少了。
此外,根據目前國際通行的航空緊急醫療救援標準,要求救援飛機/直升機必須能夠實現從救護地飛行30分鐘內到達發達城市,或者從救護地飛行45分鐘內到達欠發達城市。如果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國至少要配備1200多架直升機用於緊急醫療救援,而我國目前保有的直升機數量距離這一數量還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鋪開直升機緊急醫療救援業務、提升緊急醫療救援效率是一項需要各部門密切合作的體系性建設,一方面要創造條件讓醫療救援直升機能夠第一時間飛得起來、飛進醫院;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商業保險公司、個人等密切合作,建立一個個人能夠負擔的費用支付體系。畢竟在重大突發安全事件面前,生命重於一切。
私人飛機網 www.sirenji.com
本文連結地址:中國的直升機醫療救援體系還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