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我更相信看過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人少之又少。
今天我就來聊聊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作者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出生於英國愛汶河畔斯特拉斯福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587 年間,莎士比亞離開家鄉到了倫敦,最初曾為戲院看守馬匹和做些別院的雜務 ,後來成為演員。開始時只扮演。些次要角色,同時為劇院修改和改編戲劇回本,1593 年,莎士比亞的第一部作品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出版。
新大比生共創作37個劇本,2部長詩和154首14行詩,其中戲劇方面的成就最高。他的戲劇創作活動從1590年開始,至1012年結束,大藥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創作時期( 1590 600棟歷史期、喜劇時期。歷史剛有《理查二世》.《字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和(理查三世》。重要的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管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此外還寫了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個創作時期( 1601-1608)亦稱悲期時期,也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高峰期。最著名的是「四大悲劇」 .即(哈姆萊待)(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第三個時期( 1609 -1612)是他的傳奇劇時期。 共包括3部,即《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風雨》。
內容介紹
《哈姆萊特》是一部五幕悲劇,主要內容是正在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的丹麥F子哈姆萊特回因為父奔喪,卻趕上叔父克勞狄斯登基成為新王,並與母親結婚。父親的鬼魂出現,告訴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勞狄斯毒死,並要求他為自己復仇。哈姆萊特震驚悲痛,發誓復仇,同時決定在採取行動前裝瘋迷感對手,保護自己。克勞狄斯不斷派人試探,都被哈姆萊特識破。
哈姆菜特用戲中戲證實了鬼魂的話,但在克勞狄斯析禱時卻沒有動手;與母親談話時,將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當成克勞狄斯誤殺。克勞狄斯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準備假英國國王之手除掉他,被哈姆萊特識破。此時,哈姆萊特的情人奧菲利婭因種種變故,精神失常,溺水身亡。克勞狄斯一計不成,又挑起波洛涅斯的兒子、奧菲利婭的哥哥雷歐提斯對哈姆萊特的仇恨,慫恿他們決鬥,並在劍上塗毒,酒裡下藥,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最後哈姆萊特被雷歐提斯的毒劍刺中面死,雷歐提斯也被毒箭所傷致死,王后則誤喝毒酒而死。哈姆萊特在臨死前,將奸王克勞狄斯刺死,為父親報了仇。
導讀
為什麼說「行動」是哈姆萊特一生最光輝的一筆?
其實,這一場景也體現了哈姆萊特行動的特性。「生存還是毀滅"表面看似乎有兩項選擇,其實哈姆萊特並沒有打算接受現實,放棄復仇大任,苟活於世,他只是對未知的來世感到不安。隨即哈姆萊特意識到,過於「審慎的思維」會阻礙他採取果斷行動,於是又為自己的延宕感到不安了。於是他才有了後面出擊的行為。第五幕的第二場就集中地展示了他在矛盾中的行動力量。
這是整個悲劇的高潮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先寫哈姆菜特向朋友霍拉旭講述自己識破克勞狄斯奸計、返回丹麥的經過。隨後寫他與雷歐提斯比劍及後事的安排。哈姆菜特性格的最大特點是延宕,比劍卻是哈姆萊特在行動。看似矛盾,實則合乎哈姆萊特的性格邏輯。因為比劍並不是他主動採取的策略,他在接受挑戰時,完全抱著聽憑命運安排的心理。
莎士比亞如此描寫,把哈姆萊特的延宕性格更加淋漓盡致地反襯出來。但無論怎麼說,哈姆萊特最後與敵手同歸於盡,終於完成了復仇。這最後一場的景象充滿了恐怖和慘烈:哈姆萊特、克勞狄斯、王后以及雷歐提斯一個個都死去了,還有之前的波洛涅斯、奧菲利婭、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再加上老國王,共有9人死於非命。可以說,在悲劇的最後,哈姆萊特終於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對邪惡勇敢地發出了最後一擊,他最後被惡毀滅了,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動昭告了世人,人文主義的精神和理想散發出燦爛的光輝,也使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批判意義。
哈姆萊特悲劇有什麼樣的啟迪意義?
哈姆萊特形象悲劇的意義在於:從積極方面來看,他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同封建沒落勢力進行毫不妥協鬥爭的歷史進步性,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的產物。
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看,他的悲劇源於兩個方面:首先他所生活的時代是封建勢力還很強大的時代,他與之鬥爭的對象又是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整個官廷。哈姆萊特以個人力量同這種強大的邪惡力量進行較量,悲劇命運是必然的。加之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不相信人民群眾,認為只有「可憐的我」才能「重整乾坤",一直孤軍奮戰,最終也只能抱恨死去。其次,哈姆萊特的悲劇也是當時人文主義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的認識局限性的結果。他固守著文藝復興早期關於「人」的理想,不能適應新的歷史環境中人已經變化的現實,用抽象的人學理論解決現實問題,悲劇也是必然的。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後期人文主義者的悲劇,也是文藝復興晚期特定時代的人學理論的悲劇。
點評
哈姆雷特的自我矛盾的狀態,想到精神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一個複雜的過程。哈姆雷特是一個利己主義者,自我既是哈姆雷特的出發點,也是他懷疑和審視的對象,他始終進行了內省,進行著自我觀察。他深諳自己的弱點,兼同鄙視他們和鄙視自己的冷嘲態度,成為拷問靈魂一環扣著一環的鏈條。與此同時,他也靠這種弱點和鄙視的鏈條而生存,並從中吸取力量,利用手中分析的雙刃劍進行自我傷害、自我折磨。但誠如法國思想家布朗小說「所謂寫作,就是要發現異己……」,其實在哈姆雷特的掙扎過程,也是我們發現異己的寫照。(「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種對人類的激情澎湃的讚美,真是熱愛寫人類的痛苦和幸福,自身更是詮釋著「忍受與歌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