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輔導學生學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很尷尬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上次上課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問了學生一句:「有沒有不懂得或者不會的問題?」聽到我的問題,他便隨手掏出課本不緊不慢地翻了起來,好像在說「讓我找找」。
看他認真的樣子我沒敢打擾,想著他有不會的問題。其實我也期望著他有問題,因為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孩子,學習的效率一般都比較高!
過了一會,他氣定神閒地把一本書翻完,一本正經地給我說:「都會,沒有什麼問題!」看著他那自信的樣子,一度讓我很尷尬,心想「既然都會了,為什麼還要來補課呢?」
當然,我知道這是他過度自信的表現,不能和他計較。像他這種年齡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憑藉著自己的一些小聰明,學了一點東西就感覺什麼都懂了、什麼都會了。而實際上,他們只知道一些皮毛,連入門的級別還沒到呢。
為了避免尷尬,我依據他最近所學的內容,針對性地問了他幾個問題。發現簡單的問題他能說出正確的答案,而一旦問到稍微複雜問題他就答不上來了。
其實,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給孩子難堪,而是想通過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並不是說他說學會了就學會了!同時也是幫他找到他不理解、不會的地方,並針對性地給他做詳細的講解。
課堂上每次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為什麼學生沒學會,還總說沒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很聰明,對知識稍微有一點了解就認為自己知道了、學會了,不需要在學了。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表現。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情況並不是個案,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類似的問題。記得小時候上學,我也過有這樣的經歷,現在想來那時候真是天真。
小時候憑藉著自己的一些小聰明,天真地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學會了,而且基本沒有怎麼預習和複習過。結果就是雖然也很努力地在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那麼不理想。
直到後來當了老師才明白過來,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取得好成績只有經過反覆的學習和訓練才行。
究竟要怎麼學習,王陽明就曾給學生陸澄解釋過類似的問題,《傳習錄》詳細記錄了他們的對話。
有一次,陸澄向王陽明請教「道」的精深和粗淺。
王陽明說:「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的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得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意思是說,聖道本身並沒有精粗的區分,只是人們認識到的聖道才有精粗之分。這就好比一間房子,人們剛進來的時候,只看到一個大概的輪廓。而住久了,房間裡的柱子牆壁也能一一看的清楚。
時間再長一點,柱子上的花紋等也都能看得明明白白。而實際上房子還是那間房子,人的對這間房子的認識卻變得不一樣了。
從陸澄和王陽明的對話中不難得出:事物所包含的道理本來就沒有精粗之分,之所以有精粗之說是因為人對事物的認知有精粗的區別。也就是說,認識一個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
當然,很多孩子都自認為很聰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聽一遍感覺就學會了的現象。其實,聽懂到學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然而,就像文章開頭遇到的學生那樣,讓他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真誠地指出孩子問題的同時,不但不能過多的指責和批評孩子,而且在給予的意見和方法的同時,還要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教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道理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並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才算是真正學會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