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會場設在廣西桂林,全國多地的博物館和遺產點也均開展了各類活動。6月13日上午,故宮博物院推出「壽康集萃 御園賞幽——故宮博物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直播」,一些日常參觀中忽略的細節,在1小時的直播中被提示和解讀:原來故宮御花園中看似普通的假山石其實是乾隆四年從江南運來的,而其所在的石座雕刻的龍精細而靈動,是仿南宋繪畫中龍的風格;壽康宮裡的一幅畫在後宮裡幾次遷移,並曾破損斷裂嚴重,耗費許多時間被修復以後終於獲得今天光彩熠熠的面目……
在前一天發布的直播預告中,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做直播推介,他希望觀眾通過直播鏡頭和專家講解,感受故宮的深沉、靜謐與美好。直播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故宮世界遺產監測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狄雅靜、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林姝、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館員楊澤華四位專家詳細解讀壽康宮與御花園兩處歷史遺存。
御花園
「壽康集萃」:值得一看的壽康宮原狀陳列
乾隆元年,紫禁城內外西路一座嶄新的宮殿落成,乾隆皇帝欽定嘉名——壽康宮。「壽康」出自《尚書·洪範》之五福,寓意長壽安康。壽康宮的興修,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開始,至乾隆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告成,耗時十月餘,用銀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三兩六錢九分八釐,赤金一百八十八兩七錢,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
壽康宮主宮區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由三進院落組成。院落最南端為壽康門,門內正殿即壽康宮,殿內懸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上有蟠龍藻井,殿中央設屏風、寶座,主要用做皇太后接受皇帝皇后等的朝賀。壽康宮東西梢間闢為暖閣,東暖閣內設佛堂,西暖閣供奉仙樓及世宗牌位,是皇太后日常禮佛之所。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後殿為壽康宮的寢殿,為皇太后日常起居、休閒娛樂空間,也是皇帝問安、侍膳之地。
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
清朝共有三位皇太后曾在壽康宮居住:崇慶皇太后,即雍正帝孝聖憲皇后,乾隆皇帝生母;恭慈皇太后,即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康慈皇貴太妃,即道光帝孝敬成皇后。壽康宮雖然多次易主,並歷經數次修繕,但是建築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壽康宮是乾隆皇帝為崇慶皇太后特建,而她又是在此居住時間最長的皇太后,許多乾隆奉養皇太后的歷史故事與傳說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因此故宮博物院在2015年進行壽康宮原狀陳列展覽籌備時,將展示的場景定格在崇慶皇太后在這裡生活的歲月,用崇慶皇太后曾經使用過的一桌一椅、一榻一櫃,還原出她在這裡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歷史場景。
壽康宮原狀陳列展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南遷中曾屢經跌宕
乾隆皇帝以孝行垂範天下,尊母親為天下聖母。皇太后的生辰為十一月二十五日,稱之為「聖壽節」,屆時必行慶賀之禮,乾隆帝下令宮廷畫家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慶典的宏大場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人畫《崇慶皇太后萬壽圖》卷即為六旬慶典圖像,《臚歡薈景圖》冊則為七旬大慶圖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故6541」號文物,原定名「清人畫顒琰萬壽圖」,經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林姝考證,該圖實為《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
在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的登記號為「天一三四七」,名稱為「萬壽圖大幅一幅」,登記地點為乾清宮西暖閣。該圖絹本設色,畫心縱219釐米,橫285釐米,四周託裱二寸藍綾邊,呈貼落 狀。所謂貼落,可畫可書,宜大宜小,大者可以與整面牆壁相合。既可上牆託貼,用於裝飾宮殿牆壁,必要時又可揭落下來,以致重新裝裱為捲軸保存。該圖所呈現狀為由某宮殿牆上揭落而沒有進過任何處置的狀態。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局部
經研究發現,該圖貼落與收藏的地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過幾次變遷,從乾隆三十七年最初貼落壽安宮到移至壽康宮,乾隆五十五年又從壽康宮二層殿請出,其後進入壽皇殿收貯,因為過大而沒有像其他畫像那樣註明是放在西大櫃還是東大櫃尊藏,晚清民國時又從壽皇殿入藏乾清宮。
直播中現場講解
《崇慶皇太后萬壽圖》卷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畫大殿內壽者及祝壽的人群。坐北朝南的黃琉璃瓦大殿七間,不設門扉,內景洞開,殿內正中設三出陛高地平,上鋪黃地紅花氈毯,主角為身穿清代朝 服、頭戴鳳冠、耳飾金龍銜珠珥的高齡婦人,端坐於粉紅地雲鶴紋屏風前的寶座上,座前為擺滿各式花色食品的宴桌。整幅作品惟有女主角的寶座帶有靠背且雕飾龍紋,而其他人的座椅均無靠背。緊 靠宴桌的右側設有方凳,一穿朝服者側坐其上。地平上前方左右擺設梅花,後方擺設松柏。地平下東西擺設牡丹、水仙花各兩盆。東西一間各設豎排座位兩行,東一間繪穿戴朝服的妃嬪等十人,西一間九人。東二間繪站立者七人,其中兩人各懷抱幼兒,另站立兒童三名,總計十二人,背景為一 碩大山水畫插屏,繪蓬萊仙境、仙女齊集。西二間在對稱位置亦設山水插屏,站立者六人,其中三人懷抱幼兒。東盡間為暖閣,簷下擺設中和韶樂之建鼓與琴等樂器,與之對稱的西盡間被樹木掩蓋 而沒有繪出。殿內牆肩飾有彩色圭文錦花紋。
直播中,故宮介紹,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通過「高光譜」發現,畫中東二間站立的女子群像的局部曾做過修改,草圖與成稿有所不同。從「高光譜」截圖中可見,前排站立孩子的畫像後透視出懷抱嬰孩女人的袍褶和下擺;前排孩子旁邊的矮個女子像下,透視出後邊女人寬大的袍袖和馬蹄袖。因而前排站立的孩子與矮個女子有可能是後添畫的,但改畫的技術非常高明,肉眼一點也看不出來,且二人的臉部也沒有透視出任何修改的痕跡。
《崇慶皇太后畫像的新發現——姚文瀚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中對人物身份的辨析
講解中,工作人員還介紹了壽康宮中的黃花梨大櫃,這個大櫃高2.9米,單櫃寬1.76米,抵牆而置。這組大龍櫃的體積實在太大,整整佔了一間屋的正北面,據說當年安裝時,是拆了門牆才運進來的。大櫃分左右兩組,每組又分為上下兩層,都是雙開門,門上雕刻著精美矯健的龍紋,上面修了個二層樓,這在建築上叫「仙樓」。在櫃後的側邊設有暗門,門內有個窄窄的通道,通道盡頭是個樓梯,順著樓梯就能登上大柜上面的「仙樓」。此櫃當年由官員進獻入宮,皇帝龍顏大悅,大大賞賜了進獻者。
1925年故宮博物院剛成立的時候,在整理故宮裡的文物時,工作人員在壽康宮裡發現了這個滿是灰塵的柜子。翻閱《清史稿》、《內務府陳設檔》和《嘯亭雜錄》等清宮檔案可以知道,此櫃當年是用於放置皇太后的生活用品的。
壽康宮中陳設
黃花梨大櫃細節
「御園賞幽」:未開放的欽安殿內景(小標題)
遺產日故宮的工作人員也帶觀眾遊覽了御花園中的主體建築欽安殿,同時也為大家揭秘了易於被觀眾忽略的建築與陳設中的有趣細節。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北,始建於明代。作為御花園內的主體建築,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欽安殿在紫禁城中非同凡響,地位尊貴。它始建於明代永樂時期,嘉靖十四年添建牆垣並在殿前院牆正中開闢「天一門」,取天一生水之意。在「天一門」與欽安殿間有一株連理柏,形狀像一個「天」字,虯枝盤曲。
天一門
直播可以看到尚未對外開放的欽安殿內部景觀。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坐落在漢白玉石單層須彌座上,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頂。殿前有寬闊的月臺,四周圍以獨特的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杆,龍鳳望柱頭。月臺前的丹陛臺階,上雕六龍,殿後正中一塊欄板為雙龍戲水紋,欽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築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作為紫禁城中軸上唯一一座供奉神像的宮殿,欽安殿的設計者們在建造之初就給它賦予了一項特殊的職能——守護紫禁城建築,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殿內供奉的銅鎏金真武像鑄造於明代永樂時期,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玄武為北方神靈,代表28星宿中的北方7宿,為龜蛇狀。在陰陽五行中,北方屬水,色為黑,守護紫禁城建築免遭火災。明永樂皇帝自詡為真武大帝飛升500歲之後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動下,宮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別盛行。
欽安殿
欽安殿自建成後,從未被毀,內部陳設保存至今。據介紹,在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裡,將有多件欽安殿中陳設的文物在午門展廳中展出。欽安殿院內東南設焚帛爐,西南置夾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連通花園。
欽安殿內部陳設
現場故宮工作人員介紹了夾杆石非常敦厚且雕刻精美,其所支撐的旗杆不是尋常旗杆,而是桅杆,非常粗壯高大,在紫禁城外就可以看到其頂端所掛的獵獵大旗。
桅杆石
在御花園中除了花木,假山也很有講究,在直播中,介紹該假山底座上的龍紋雕刻十分飽滿,枝條和花紋交織在一起,四條龍頭很小、脖子細長,而後腿和身子特別粗獷有力,而尾巴又很細,像卷草一樣,整個身體非常靈動,有故宮的專家考證這種龍的形態和北宋時期的畫法非常相似。而且這塊假山石也有來歷,是乾隆四年從江南帶回來的。風吹雨打多年,建築和假山石上的石質容易磨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把這些文物保護好。
另外,在御花園中鋪設的石子路也有很多巧思。「石子路為御花園中的一舉,它們貫穿了整個御花園範圍,拼成的石子畫有荷花、佛教的八寶等等各種紋樣,這跟水神有關;還有很多保佑平安順遂的一些紋樣。而製作這樣的紋樣也需要工藝,要先在一塊特別大的磚上雕刻紋樣,用灰泥鋪在路上,選用紅綠黃白黑五色石子按照設計的紋樣一點一點地嵌入花紋裡。」故宮博物院介紹。
乾隆四年從江南運來的假山石
遺產日活動數量將達4600餘項
除了故宮博物院外,全國多家博物館均開展了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敦煌研究院也在13日上午舉辦「一眼千年 雲遊莫高」網絡直播活動,60分鐘的直播全景呈現莫高窟第285窟、第323窟的精美造像和壁畫,帶著屏幕前的觀眾穿越千年身臨其境,重走張騫鑿空之旅。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甘肅省博物館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專題講座,這場講座也通過網絡直播,同時「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也在遺產日當天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幕。
上海博物館邀請上博珂羅版書畫複製技藝修版第三、四代傳人走近直播間,為大家解讀珂羅版複製書畫背後的故事,並在直播中揭秘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山西博物院推出了包括隋代虞弘墓棺槨直播、「約讀:晉侯鳥尊發掘記」等「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上博珂羅版書畫複製技藝
在「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會場廣西桂林,13日上午的活動開幕式上啟動《文物賦彩全面小康——文物潮我看》融媒體活動,宣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公布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名單、「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舉行桂林「我們在戰『疫』——文博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圖片展」開幕儀式。
公布「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論壇、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保護工程開工儀式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捐贈儀式,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線上展映,第十二屆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第七屆「丹青記憶 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桂林文化遺產公開課、《行走的文明》第二季直播節目等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相繼舉辦。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開播
全國各地具備復工復產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博物館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預約參觀、線上線下展覽展示和宣傳教育活動,為公眾提供營養、健康、安全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餐。據統計,全國文物系統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數量將達4600餘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