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直播「御園賞幽」:解析那些被忽略的文物細節

2020-12-10 澎湃新聞

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會場設在廣西桂林,全國多地的博物館和遺產點也均開展了各類活動。6月13日上午,故宮博物院推出「壽康集萃 御園賞幽——故宮博物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直播」,一些日常參觀中忽略的細節,在1小時的直播中被提示和解讀:原來故宮御花園中看似普通的假山石其實是乾隆四年從江南運來的,而其所在的石座雕刻的龍精細而靈動,是仿南宋繪畫中龍的風格;壽康宮裡的一幅畫在後宮裡幾次遷移,並曾破損斷裂嚴重,耗費許多時間被修復以後終於獲得今天光彩熠熠的面目……

在前一天發布的直播預告中,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做直播推介,他希望觀眾通過直播鏡頭和專家講解,感受故宮的深沉、靜謐與美好。直播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故宮世界遺產監測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狄雅靜、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林姝、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研究館員楊澤華四位專家詳細解讀壽康宮與御花園兩處歷史遺存。

御花園

「壽康集萃」:值得一看的壽康宮原狀陳列

乾隆元年,紫禁城內外西路一座嶄新的宮殿落成,乾隆皇帝欽定嘉名——壽康宮。「壽康」出自《尚書·洪範》之五福,寓意長壽安康。壽康宮的興修,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開始,至乾隆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告成,耗時十月餘,用銀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三兩六錢九分八釐,赤金一百八十八兩七錢,是乾隆皇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建造的頤養起居之所。

壽康宮主宮區呈南北方向的長方形,由三進院落組成。院落最南端為壽康門,門內正殿即壽康宮,殿內懸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上有蟠龍藻井,殿中央設屏風、寶座,主要用做皇太后接受皇帝皇后等的朝賀。壽康宮東西梢間闢為暖閣,東暖閣內設佛堂,西暖閣供奉仙樓及世宗牌位,是皇太后日常禮佛之所。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後殿為壽康宮的寢殿,為皇太后日常起居、休閒娛樂空間,也是皇帝問安、侍膳之地。

乾隆皇帝御書「慈壽凝禧」匾額

清朝共有三位皇太后曾在壽康宮居住:崇慶皇太后,即雍正帝孝聖憲皇后,乾隆皇帝生母;恭慈皇太后,即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康慈皇貴太妃,即道光帝孝敬成皇后。壽康宮雖然多次易主,並歷經數次修繕,但是建築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壽康宮是乾隆皇帝為崇慶皇太后特建,而她又是在此居住時間最長的皇太后,許多乾隆奉養皇太后的歷史故事與傳說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因此故宮博物院在2015年進行壽康宮原狀陳列展覽籌備時,將展示的場景定格在崇慶皇太后在這裡生活的歲月,用崇慶皇太后曾經使用過的一桌一椅、一榻一櫃,還原出她在這裡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歷史場景。

壽康宮原狀陳列展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南遷中曾屢經跌宕

乾隆皇帝以孝行垂範天下,尊母親為天下聖母。皇太后的生辰為十一月二十五日,稱之為「聖壽節」,屆時必行慶賀之禮,乾隆帝下令宮廷畫家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慶典的宏大場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人畫《崇慶皇太后萬壽圖》卷即為六旬慶典圖像,《臚歡薈景圖》冊則為七旬大慶圖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故6541」號文物,原定名「清人畫顒琰萬壽圖」,經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林姝考證,該圖實為《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

在清室善後委員會《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的登記號為「天一三四七」,名稱為「萬壽圖大幅一幅」,登記地點為乾清宮西暖閣。該圖絹本設色,畫心縱219釐米,橫285釐米,四周託裱二寸藍綾邊,呈貼落 狀。所謂貼落,可畫可書,宜大宜小,大者可以與整面牆壁相合。既可上牆託貼,用於裝飾宮殿牆壁,必要時又可揭落下來,以致重新裝裱為捲軸保存。該圖所呈現狀為由某宮殿牆上揭落而沒有進過任何處置的狀態。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局部

經研究發現,該圖貼落與收藏的地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過幾次變遷,從乾隆三十七年最初貼落壽安宮到移至壽康宮,乾隆五十五年又從壽康宮二層殿請出,其後進入壽皇殿收貯,因為過大而沒有像其他畫像那樣註明是放在西大櫃還是東大櫃尊藏,晚清民國時又從壽皇殿入藏乾清宮。

直播中現場講解

《崇慶皇太后萬壽圖》卷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畫大殿內壽者及祝壽的人群。坐北朝南的黃琉璃瓦大殿七間,不設門扉,內景洞開,殿內正中設三出陛高地平,上鋪黃地紅花氈毯,主角為身穿清代朝 服、頭戴鳳冠、耳飾金龍銜珠珥的高齡婦人,端坐於粉紅地雲鶴紋屏風前的寶座上,座前為擺滿各式花色食品的宴桌。整幅作品惟有女主角的寶座帶有靠背且雕飾龍紋,而其他人的座椅均無靠背。緊 靠宴桌的右側設有方凳,一穿朝服者側坐其上。地平上前方左右擺設梅花,後方擺設松柏。地平下東西擺設牡丹、水仙花各兩盆。東西一間各設豎排座位兩行,東一間繪穿戴朝服的妃嬪等十人,西一間九人。東二間繪站立者七人,其中兩人各懷抱幼兒,另站立兒童三名,總計十二人,背景為一 碩大山水畫插屏,繪蓬萊仙境、仙女齊集。西二間在對稱位置亦設山水插屏,站立者六人,其中三人懷抱幼兒。東盡間為暖閣,簷下擺設中和韶樂之建鼓與琴等樂器,與之對稱的西盡間被樹木掩蓋 而沒有繪出。殿內牆肩飾有彩色圭文錦花紋。

直播中,故宮介紹,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通過「高光譜」發現,畫中東二間站立的女子群像的局部曾做過修改,草圖與成稿有所不同。從「高光譜」截圖中可見,前排站立孩子的畫像後透視出懷抱嬰孩女人的袍褶和下擺;前排孩子旁邊的矮個女子像下,透視出後邊女人寬大的袍袖和馬蹄袖。因而前排站立的孩子與矮個女子有可能是後添畫的,但改畫的技術非常高明,肉眼一點也看不出來,且二人的臉部也沒有透視出任何修改的痕跡。

《崇慶皇太后畫像的新發現——姚文瀚畫〈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中對人物身份的辨析

講解中,工作人員還介紹了壽康宮中的黃花梨大櫃,這個大櫃高2.9米,單櫃寬1.76米,抵牆而置。這組大龍櫃的體積實在太大,整整佔了一間屋的正北面,據說當年安裝時,是拆了門牆才運進來的。大櫃分左右兩組,每組又分為上下兩層,都是雙開門,門上雕刻著精美矯健的龍紋,上面修了個二層樓,這在建築上叫「仙樓」。在櫃後的側邊設有暗門,門內有個窄窄的通道,通道盡頭是個樓梯,順著樓梯就能登上大柜上面的「仙樓」。此櫃當年由官員進獻入宮,皇帝龍顏大悅,大大賞賜了進獻者。

1925年故宮博物院剛成立的時候,在整理故宮裡的文物時,工作人員在壽康宮裡發現了這個滿是灰塵的柜子。翻閱《清史稿》、《內務府陳設檔》和《嘯亭雜錄》等清宮檔案可以知道,此櫃當年是用於放置皇太后的生活用品的。

壽康宮中陳設

黃花梨大櫃細節

「御園賞幽」:未開放的欽安殿內景(小標題)

遺產日故宮的工作人員也帶觀眾遊覽了御花園中的主體建築欽安殿,同時也為大家揭秘了易於被觀眾忽略的建築與陳設中的有趣細節。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北,始建於明代。作為御花園內的主體建築,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欽安殿在紫禁城中非同凡響,地位尊貴。它始建於明代永樂時期,嘉靖十四年添建牆垣並在殿前院牆正中開闢「天一門」,取天一生水之意。在「天一門」與欽安殿間有一株連理柏,形狀像一個「天」字,虯枝盤曲。

天一門

直播可以看到尚未對外開放的欽安殿內部景觀。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坐落在漢白玉石單層須彌座上,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頂。殿前有寬闊的月臺,四周圍以獨特的穿花龍紋漢白玉石欄杆,龍鳳望柱頭。月臺前的丹陛臺階,上雕六龍,殿後正中一塊欄板為雙龍戲水紋,欽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築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作為紫禁城中軸上唯一一座供奉神像的宮殿,欽安殿的設計者們在建造之初就給它賦予了一項特殊的職能——守護紫禁城建築,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殿內供奉的銅鎏金真武像鑄造於明代永樂時期,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玄武為北方神靈,代表28星宿中的北方7宿,為龜蛇狀。在陰陽五行中,北方屬水,色為黑,守護紫禁城建築免遭火災。明永樂皇帝自詡為真武大帝飛升500歲之後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動下,宮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別盛行。

欽安殿

欽安殿自建成後,從未被毀,內部陳設保存至今。據介紹,在今年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裡,將有多件欽安殿中陳設的文物在午門展廳中展出。欽安殿院內東南設焚帛爐,西南置夾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連通花園。

欽安殿內部陳設

現場故宮工作人員介紹了夾杆石非常敦厚且雕刻精美,其所支撐的旗杆不是尋常旗杆,而是桅杆,非常粗壯高大,在紫禁城外就可以看到其頂端所掛的獵獵大旗。

桅杆石

在御花園中除了花木,假山也很有講究,在直播中,介紹該假山底座上的龍紋雕刻十分飽滿,枝條和花紋交織在一起,四條龍頭很小、脖子細長,而後腿和身子特別粗獷有力,而尾巴又很細,像卷草一樣,整個身體非常靈動,有故宮的專家考證這種龍的形態和北宋時期的畫法非常相似。而且這塊假山石也有來歷,是乾隆四年從江南帶回來的。風吹雨打多年,建築和假山石上的石質容易磨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把這些文物保護好。

另外,在御花園中鋪設的石子路也有很多巧思。「石子路為御花園中的一舉,它們貫穿了整個御花園範圍,拼成的石子畫有荷花、佛教的八寶等等各種紋樣,這跟水神有關;還有很多保佑平安順遂的一些紋樣。而製作這樣的紋樣也需要工藝,要先在一塊特別大的磚上雕刻紋樣,用灰泥鋪在路上,選用紅綠黃白黑五色石子按照設計的紋樣一點一點地嵌入花紋裡。」故宮博物院介紹。

乾隆四年從江南運來的假山石

遺產日活動數量將達4600餘項

除了故宮博物院外,全國多家博物館均開展了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敦煌研究院也在13日上午舉辦「一眼千年 雲遊莫高」網絡直播活動,60分鐘的直播全景呈現莫高窟第285窟、第323窟的精美造像和壁畫,帶著屏幕前的觀眾穿越千年身臨其境,重走張騫鑿空之旅。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甘肅省博物館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專題講座,這場講座也通過網絡直播,同時「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也在遺產日當天在甘肅省博物館開幕。

上海博物館邀請上博珂羅版書畫複製技藝修版第三、四代傳人走近直播間,為大家解讀珂羅版複製書畫背後的故事,並在直播中揭秘上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山西博物院推出了包括隋代虞弘墓棺槨直播、「約讀:晉侯鳥尊發掘記」等「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

上博珂羅版書畫複製技藝

在「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會場廣西桂林,13日上午的活動開幕式上啟動《文物賦彩全面小康——文物潮我看》融媒體活動,宣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公布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名單、「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舉行桂林「我們在戰『疫』——文博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圖片展」開幕儀式。

公布「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論壇、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保護工程開工儀式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捐贈儀式,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線上展映,第十二屆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第七屆「丹青記憶 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桂林文化遺產公開課、《行走的文明》第二季直播節目等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相繼舉辦。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開播

全國各地具備復工復產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各地博物館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預約參觀、線上線下展覽展示和宣傳教育活動,為公眾提供營養、健康、安全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餐。據統計,全國文物系統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數量將達4600餘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1年《故宮日曆》來了,五牛圖領銜「牛文物」登場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8月23日, 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在故宮書店舉行。2021年《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展現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珍貴文物藏品。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拿著大陸的文物,卻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臺媒報導稱:民進黨當局目前開始籌備將臺北故宮降級,原屬於「行政機構」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在不久後降級成為「文化部」的下屬單位,還可能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者「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 改名就是割斷與大陸的聯結臺北故宮之所以叫「故宮」,這一名稱還要從1948年說起,當時臺北故宮裡絕大多數文物都是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華。然而民進黨當局現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改名,就是要在歷史文化方面同大陸割裂,這是兩岸堅決反對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故宮官方解讀大展細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正在故宮午門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示了數百個紫禁城歷史細節。故宮近日出版《丹宸永固》展覽圖錄,並發布解讀視頻,讓策展人和文物專家解讀展覽中的那些知識點。策展團隊成員趙鵬說,此次大展以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故宮歷史時間軸,暗線則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智慧。比如展覽中展出的「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反映了古代人是如何建造宮殿的。燙樣就是古代建築的設計模型,文物專家在視頻中展示,長春宮燙樣可以拆成很多組件,每個部件都標明了尺寸。揭開燙樣屋頂,能看到長春宮戲臺裡的畫是蘇氏彩畫,燙樣已經達到如此精緻的程度。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 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其中故宮文物13491箱,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髮」。匆匆告別家人,約20名故宮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遷路。
  • 小長假上億人云遊故宮 文博直播還能收割多少流量?
    第二場直播於當日下午4點開始,遊覽路線路線更為特別,貫穿了故宮的東西兩道門,從西華門往西會經過一小段不開放的員工通道,之後將途徑武英殿、太和殿廣場、午門、文華殿,到達東華門。與近期部分博物館採取的雲遊園加文創推介的雙重模式不同,故宮此次直播以專業解說古建與文物為主,僅在直播末設置抽獎環節,隨機送出兒童讀物。
  • 於正騰訊入股故宮題材,邊修文物邊談愛能否打動挑剔網友?
    導讀:於正騰訊入股故宮題材,邊修文物邊談愛能否打動挑剔網友?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和網劇默契地探索起了專業領域,各種題材層出不窮,近日由小說改編的《昔有琉璃瓦》、騰訊的《故宮如夢》和於正公司的《早安,故宮》三部聚焦故宮題材的電視劇官宣備案, 一拍行業劇、題材劇就翻車的國產劇導演編劇們,終於對故宮題材下手了。
  • 600歲故宮首次直播,「宮裡人」都給大家安利了些啥?
    眼看人們即將錯過和紫禁城春天的約會,4月5日、6日,故宮博物院聯合多家網絡媒體,首次對閉館的故宮進行直播。 據介紹,三場直播分別是4月5日10時到12時,16時到18時,4月6日上午8時到10時。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其足以能夠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 而此時此刻,臺北故宮博物院竟被某些華夏民族子孫中的「敗類」要求改名了!
  • 央視新聞直播走進瀋陽故宮 在線觀展達1.16億人次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陳鳳軍)「瀋陽故宮的建築太漂亮了!」「等疫情過去後,我一定也要去瀋陽看看!」3月19日9時—10時,央視新聞向國內外直播瀋陽故宮的景觀,引來1.16億人次在線觀看。瀋陽故宮博物館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目前僅存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在萬物復甦之際,因疫情影響而沉寂了近兩個月的瀋陽故宮博物館,3月17日正式恢復開放,吸引了許多觀眾驚喜的目光。
  • 通過認識朱家溍來說故宮-《故宮退食錄》
    朱家溍(1914年8月—2003年9月),著名文物專家和歷史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九三學社社員。《故宮退食錄》是朱家溍的代表作,薈萃了他的學術精華。本書一共兩卷,七十多萬字;分12組,收錄了116篇文章。題材從介紹故宮和文物,評述清史和清宮禮俗;到講解園林、京戲、方言、飲食,還有講述個人經歷、人物評傳等等篇目。
  • 故宮院藏文物揭秘清宮工藝
    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推出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從故宮博物院藏上萬件法器文物中精選各門類不同材質、不同工藝的藏傳佛教法器一百餘件,其中大多是乾隆時期的文物,體現出清代宮廷的高工藝水準。法器類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個重要門類,這些法器大多深藏宮中,鮮少展出,是以公眾對此類展品稍顯陌生。宮廷所用法器門類眾多,用材廣泛,諸如金、銀、銅、鐵、玉、瓷、竹、木、骨、象牙、琺瑯、琉璃、寶石、珍珠、珊瑚等材質,應有盡有,其中不乏珍貴稀有之物,以彰顯皇家用器之獨特與尊貴。展場裡最吸引人注意的當屬在平時不多見的須彌山滿達。它們以五成金製成,材質貴重,成色亮麗。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天寒時節,2020年的最後一天,回眸時,總有一種溫暖,與文物相關——因為,總有一些有著溫度的文物與展覽可以刺破陰霾,穿越時空,從古到今,一直撫慰著人心,就像蘇軾的那些千古名句,或者顏魯公的赫赫名跡。
  • 故宮又上新了
    紙膠帶、御貓擺件、真絲團扇、行李牌、冰箱貼……這些兼顧了歷史性、藝術性與實用性、趣味性的文創產品,每逢上市都能引發瘋狂搶購,人們在大呼「故宮搶錢」的同時又迫不及待地為這些爆款買單。2016年,H5《穿越故宮來看你》刷屏朋友圈,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爆全民話題。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今天上午,北京東城區圖書館開啟「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攜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開講他的故宮「守門人之旅」,並以此獻禮紫禁城的600歲「生日」。
  • 「五脊六獸」,那些守護故宮的小精靈們,你認識幾個呢?
    前幾個月帶著孩子去故宮看600年特展,人太多,孩子沒有看夠,於是買了一本《這裡是故宮:脊翔瑞獸》,陪著孩子一起了解故宮脊獸的知識,不光是孩子,我也增加了許多有用的知識。《這裡是故宮》是一套書,《脊翔瑞獸》是其中的一本,是由「壽安宮大學士」向斯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