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燈籠花兒」,我以為是我們煙臺招遠南鄉農村常見的那種開紫色燈籠狀小花的野生沙參,在我們當地叫做「馬肉根」。後來仔細察看題主提供的圖片,原來是指我們當地的「醬碟」,也是苦菜的一種。這種野菜可以餵豬,也可以當做野菜食用,確實好吃。
苦菜,顧名思義就是帶有苦味的野菜,連根帶葉刨出後曬乾,切成小段,經過加工製成苦丁茶,具有消炎瀉火的功效。也可以洗淨後生吃醮醬,或者上大鍋焯水後,做成小豆腐,可以說老少皆宜。
隨著近幾年養生熱潮的興起,吃野菜成了時尚。苦菜作為野菜界的龐兒,受到人們的追捧。「醬碟」也是苦菜中的一個近親分支,「醬碟」的葉片邊緣呈現鋸齒狀,和苦菜相比,醬碟的葉片寬些,苦菜的葉片也呈鋸齒狀,不過比較窄。
食用的口味二者相比較,苦菜更苦一些,醬碟的口味苦味少一些,也更加水嫩。醬碟的形狀,中間平展,邊緣突起,和農家盛菜用的碟子極為相似,因而得名。苦菜和醬碟開花都是黃色,苦菜的花色淡,花型小。醬碟的花色濃,花型也比苦菜的大一些。
在春天山裡挖野菜的時候,苦菜和醬碟的特徵極為明顯,苦菜從萌發到長大,葉片從淺綠變為濃綠,始終是鋸齒狀的纖細葉片。醬碟葉片寬大,生長的過程中,中心的葉片剛萌發時帶有紅棕色,因而極易分辨。
在我們當地農村,吃苦菜成風。在我小時候,只要春季百草萌發,苦菜剛剛露頭,經常在飯桌上見到苦菜蘸醬。那時候我年紀小,不喜歡吃苦味,只喜歡吃甜食。母親經常教育我:要從小學會吃苦,苦菜能消炎瀉火,一些小毛病,根本不用吃yao就好了。過日子更要先苦後甜,這日子才會越過越有奔頭。
那時候的我哪懂這些大道理,大人講得只是點頭答應,這苦菜實在太苦了,不愛吃,就專挑裡面苦味較小的醬碟吃。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養豬,從春天開始餵的小豬崽,一直餵到年底才會送「年豬」,只要放了暑假,打豬菜就成了我的活。和屋後的小夥伴相約,兩個人去山上刨野菜,苦菜、醬碟、薺菜、灰菜、馬齒莧、山菠菜、雀腦子、麥蒿等等,這些都是極佳的豬菜。
當大肥豬吃飽了食,懶懶的躺著不愛活動時,當家的主婦們會抓把豬菜扔到豬圈裡,逗引得愛吃野菜的大豬起來活動,吃多了野菜,大豬活動多了會跑到豬坑裡面拉尿,而不是懶得在豬窩裡隨地大小便,還得人工進去收拾,在坑底每天墊土,多攢有機肥,用來種莊稼,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總之,在農村過去用來餵豬的「燈籠花兒」,也就是我們當地的「醬碟」,確實是可以食用的野菜,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不管是生吃,還是做成小豆腐,都是極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