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它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明清時期最為繁盛,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和對聯特別相似的桃符。所謂桃符,簡單來說就是桃木板,人們通常把它掛在大門的左右兩邊,用來驅鬼和闢邪,桃符上畫著驅鬼大神的圖像,還刻著他們的名字。
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特別興盛過春節掛桃符的風俗;宋朝時,人們不再把字題在桃符上,而是刻在楹柱上,被後世稱為「楹聯」;直到明代,朱元璋在一次微服出巡中題了兩幅字給學士陶安,陶安將其掛在門上,這才成為了經久不衰的傳統,至此以後,每到新年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上春聯。
由此可見,對聯的歷史非常悠久,而數量更是龐大,種類也很繁多。對聯的字數也不受限制,可多可少,全憑筆者自己發揮,那麼世界上最短的對聯是怎麼樣的,有多少字呢?
圖片:掛上春聯資料截圖
一、四字對聯
這副對聯只有四個字,即「色難,容易」,非常簡潔利落。這令人不禁疑問,四個字也能編成對聯?那它表達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僅僅四個字也是有對仗的,上聯的「色」對應下聯的「容」,上聯的「難」對下聯的「易」,上下聯的對仗非常工整且巧妙,而內容也蘊含著深意。
這副對聯和明成祖朱棣以及他的臣子解縉有關,朱棣閒著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刁難」大臣,有一天突然對大臣說,自己看到一副上聯是「色難」的對聯,希望有人能對出下聯。
這時,文臣解縉突然開口道:「容易!」朱棣眉頭微皺:「你既然覺得容易,那就趕緊把下聯對出來啊。」解縉又重複了一遍「容易」二字,這下可把朱棣給惹火了,差點要治他個不敬之罪。
好在解縉連忙解釋道:「微臣認為「容易」二字正好就可以對「色難」。
朱棣思考片刻才反應過來,「容易」對「色難」簡直是妙哉!
圖片:解縉對的對聯內容劇照
二、色難
「色難」一詞出自論語,子夏問孔子何為孝道,孔子回答:「難在子女對待父母的臉色上。遇到事情時,由子女代為操辦,或者有好吃食時,讓父母先享用,這些都不能完全稱之為「孝」。孔子所說的「色」指的是臉色,子女要想打心底對父母溫和順從,這是最難的。
孔子所認為的孝道並非只從物質上滿足父母,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孝順是從精神層面解讀的,只有全心全意地對父母好,不做表面文章,這才叫孝順。
為什麼說給父母錦衣玉食的生活不算孝呢?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回報父母都是通過物質的方式,這也無可厚非,但不能完全用物質來報答。試想,即便父母過上吃喝不愁的日子,結果卻沒有一個子女陪在身邊,或者跟兒女住一塊,卻要整天看兒女臉色,憋著氣過日子,他們會開心嗎?答案顯而易見。
圖片:兒子擺臉色劇照
所謂孝道,就是讓父母能夠時時刻刻擁有愉悅的心情,不惹父母生氣,不因父母年事已高而嫌棄他們,也不抱怨和謾罵父母,時刻約束好自己在父母面前的言行舉止,只有這樣,才是對父母真正的敬重和孝順。
當今社會,那些所謂的大孝子在發家致富後,又是給父母買房買車,又是塞一堆錢給父母花,卻因為自己工作忙,逢年過節都見不到父母一面,更別提說上幾句話了。
但是這類人就被外界稱為孝子,因為他們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了,不用再為生活發愁。還有一些人為了遵循傳統,不被外人說閒話,將父母接到家中住,看似為了照顧逐漸老去的父母,實則是讓父母幫忙做家務、帶孩子,如果父母哪裡做不好,他們就會擺臉色和埋怨。
以上種種行為都不是孔夫子認為的孝道,也不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孝文化。
圖片:將父母接到家中住劇照
三、容易
那麼「容易」又該作何解釋呢?其實,「容易」在上文的故事中就是表情改變的意思。而「容易」的一般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指處理的事情難度不大,比較簡單,此外,「容易」還有輕率和草率的意思。那麼整幅對聯的意思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是那麼難,而隨意地改變臉色又是多麼輕鬆啊。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白天的時候,老太太去兒子的房間找報紙看,恰巧碰到兒子回來。而兒子當天上班剛好搞砸了一個業務,心情特別糟糕,又看到老太太在自己床上不知道翻找什麼東西,火一下子就冒了上來,對她吼道:「媽,你沒啥事就在自己房間待著,不要跑來跑去。」
老太太特別委屈,回答道:「我只是想找報紙而已,然後在你們床上坐一會。」兒子臉色瞬間變得很難看,沒好氣地說道:「吃飽了撐著沒事幹!」半夜十二點的時候,老太太跳樓自殺了。
這個故事實在令人心酸,這位老太太一定不是因為衝動而想不開,應該是忍了很久才終於爆發的。兒子一定經常將不好的情緒發洩在她身上,成天沒個好臉色,這才導致老太太心寒了。
圖片:兒子臉色變得很難看劇照
改變臉色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我們完全可以將外界帶來的不滿情緒發洩在父母身上,對他們擺臭臉,反正他們永遠不會離開自己。
相信大多人都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大家都覺得父母生下我們,就應該對我們的人生負責,他們對我們所付出的愛都是應該的,無論我們怎麼任性、發脾氣、無理取鬧,他們也只是說一說、罵一罵而已,他們不會像上司那樣開除我們,也不會像伴侶那樣和我們解除關係。
這是非常可怕的想法,因為父母也是人,父母在給孩子無私奉獻愛的時候,也渴望得到孩子的回報,即便沒有好的回饋,也不希望受到孩子的冷嘲熱諷或是惡言相對,如果他們實在到了無力承受的那一步,極有可能做出跟上述故事一樣的行為,真到那一步,後悔的就是子女了。
圖片:父親無力承受劇照
我們的臉色就是一張晴雨表,開心、難過在臉上顯露地非常明顯,大多數人在長大後就會漸漸控制自己的表情,在社交場合也會流露出適宜的神態和表情。
然而,在面對最重要的親人時,往往就會失控,憤怒和生氣通常都控制不住,傷人又傷己。其實,親人,尤其是父母才應當被細心地對待,因為沒有誰比他們更重要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