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級數發散的兩個簡明證明

2020-12-10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調和級數為無窮級數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素材。讓我們證明它是發散的。我們將採取兩種不同的方法。首先,一個矛盾的證明。

假設級數收斂我們表示和:

我們可以把這個級數重新組合:

那麼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之前,先說明一下:我們不能總是把無窮級數分割開來。舉個例子:

根據分割方式的不同,這個級數的值是0或1。關鍵是,我們只能分解一個收斂的級數。更重要的是,級數必須是絕對收斂的。絕對收斂意味著即使我們取每一項的絕對值級數也收斂。如果我們用一個發散的級數來嘗試,就會遇到矛盾。

我們假設調和級數收斂。由於每一項都是正的,這個假設意味著絕對收斂。我們可以繼續。

鑑於以上所述,它遵循偶數序列和奇數序列具有相等的和:

接下來,我們逐項比較偶數系列和奇數系列:

每一項都比它下面的項大。奇級數大於偶級數。

這兩個級數既相等又不相等,矛盾出現了。因此,調和級數收斂的前提假設是錯誤的,所以這個系列是發散的。

此外,每增加一項,部分和就增加一項。我們不僅知道級數是發散的,我們還知道它會無限地變大。

這就完成了反證法。我們從一個前提開始,然後根據它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當這個結論包含一個矛盾時,這個前提就被推翻了。

下一個:一個更直觀的方法,用一點點微積分。

在下面的插圖中,級數的每一項都對應於矩形的面積。每個矩形都比曲線略高。因此,x = 1右邊的曲線下的面積一定小於級數的和。

但是曲線下的面積是多少?

曲線下的面積無限增大。因此,矩形內的面積總和也必須無限增加。

這就是我們把整個證明顛倒過來的地方。我們可以從第一個證明開始知道調和級數是收斂的。然後,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我們的目標來證明曲線下的面積是無限的。

請看修改後的圖表。

只考慮x = 1右側的面積,矩形面積的和比級數的和小1。但是我們的第一個證明使我們確信和式趨於無窮。刪除第一個矩形不會改變它,曲線下的面積必然是無窮大的。

相關焦點

  • 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證明自然數倒數之和是一個發散級數
    還是趨於去窮大,這是數學中有關無窮級數的經典問題,歐拉,伯努利,柯西都是處理無窮級數的數學大家,這個問題早已被它們解決,而且延伸出了許多優美的結論,本篇我們從最簡的入手如下自然數的倒數,它的每個項是不斷趨於無窮小的,前十項之和等於如下結果隨著項數的增加,其結果卻增加的越來越緩慢,它是否收斂卻很難判定
  • 2020安徽專升本高數:調和級數、幾何級數、P 級數和交錯級數
    2020安徽專升本高數:調和級數、幾何級數、P 級數和交錯級數 高等數學:調和級數、幾何級數、P 級數和交錯級數
  • 正項級數的比較審斂法真的那麼容易?
    正項級數是常數項級數的一種。所謂的正項級數就是數列的一般項大於或等於0的級數。兩個常見的p級數和幾何級數就是正項級數。根據常數項無窮級數收斂的定義可知,正項級數收斂的充要條件是:部分和數列有界。從充分性角度看,正項級數的部分和數列是關於n的遞增數列,並且部分和數列有上界,根據單調遞增有上界的數列必有極限的定理可知,正項級數收斂。從必要性的角度看,正項級數的部分和數列必然大於或等於0,且小於或等於收斂值,因此當正項級數收斂是,其部分和數列有界。本文小編將介紹正項級數的比較審斂法。
  • 正項級數及收斂性判斷
    正項級數:1 正項級數的比較判別法:利用比較判別法,需要和已知的級數相比較,我們前面講過兩種級數等比級數《級數的概念》中例1已講調和級數《級數的性質》中例1已講另一個常用的級數是P-級數.利用比較判別法,常要在討論不等式上花費很大精力同時要對所討論的級數的斂散性有大致的估計,才能決定是證明級數收斂或是發散.太煩人了!
  • 試試這些正項級數斂散性你會做嗎?
    相信大家對正項級數的斂散性判斷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麼你是否能正確、恰當的應用了呢?本文,小編將帶來五道有一定難度的正項級數斂散性題目,大家可以嘗試下能否正確解答吧!例題1先來看一道相對簡單一點的題目,判斷下列級數的斂散性:雖然上面的正項級數形式簡單,但是解答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在判斷級數斂散性時,關注的焦點自然是數列一般項,但是觀察數列一般項到底觀察的是什麼呢?小編告訴大家,就是觀察n。
  • 無窮級數之級數的性質
    重積分和曲線積分、曲面積分相親相愛,過著「楊過和小龍女」一樣的神仙般的時光歲月,挺好的,但突然來了個級數,非和他們在一起,級數真綠茶。級數「給爺爪巴」,口區!上篇文章寫到,直接利用級數收斂的定義去求級數的和。
  • 無窮級數的概念和性質
    無窮級數是高等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表示函數研究函數的性質以及進行數值計算的一種工具。本章先討論常數項級數,介紹無窮級數的一些基本內容,然後討論函數項級數,著重討論如何將函數展開成冪級數和三角級數的問題。
  • 持續學習之:數學分析之數項級數
    第1節:數項級數的概念與性質:數項級數或者稱無窮級數(簡稱級數)表達式:Σan = a1+a2+a3+...+an+... ;其中an是通項前n項和 sn=Σa1+a2+a3+...+an如果由部分和組成的數列{sn}收斂於s,則級數Σan收斂,反之級數發散約定lim sn=±∞ n->∞,稱發散到±∞ 柯西收斂準則:說明了級數Σan收斂的充分必要條件級數收斂的必要條件:通項->0,即 lim an = 0 n->∞級數具有線性性質定理:級數收斂,則在表達式中任意加括號,不影響收斂性第2節:正項級數正項級數:每一項都是正的
  • 一個有趣的無窮級數:連續自然數倒數之和是否會趨於一個定值
    如下圖是一個常見的無窮級數,隨著項數的增加,最後一項越來越小,那麼這個級數是否趨於一個定值我們下面就來分析,上述級數可以寫成如下形式,所以最終就是判定括號內的級數是否趨於一個定值>在此我們來看另一個級數,1/2+1/2+1/2+……這個級數明顯是發散的,且1/2可以不斷的分拆成另一個級數,如下圖所示且被分拆的有關 1/2的級數居然和自然數的倒數之和有關的級數對應起來,如下圖所以可以判定自然數的倒數之和這個無窮級數是發散的,也就判定了文章開頭所說的級數不會趨於一個定值,它是發散的
  • 終極思路解決常數項級數斂散性判斷
    對於抽象類的常數項級數,斂散性判斷很簡單,一般用級數收斂的五個性質和舉例法就能判斷。本文將以具體的常數項級數為例進行說明。對常數項級數進行斂散性判斷時,第一步要做的是判斷級數是正項級數,還是交錯級數,亦或是一般級數。對於不同類型的級數,斂散性判斷的思路有細微的差別。1.正項級數思路圖1是正項級數斂散性判斷思路圖。
  • 2015年考研數學大綱解析四:級數學習指導
    第一次說明極限計算的學習方法,第二次說明微分中值定理學習方法,第三次說明不等式證明和方程根個數問題學習方法,第四次說明一元函數積分計算學習方法,第五次說明定積分應用學習方法,第六次說明多元函數積分學學習方法,第七次說明級數學習方法。  今天我來說級數問題。  一.考綱要求  2015年的考綱相比較去年考綱沒有什麼變化。
  • 人工智慧數學基礎7:極限、極限運算、ε-δ語言、ε-N語言、級數和函數連續性
    級數是指將數列的項依次用加號連接起來的函數,級數理論是分析學的一個分支;它與另一個分支微積分學一起作為基礎知識和工具出現在其餘各分支中。二者共同以極限為基本工具,分別從離散與連續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研究分析學的對象,即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函數;級數是指將數列Un的項U1、U2 ,…,Un,…依次用加號連接起來的函數,是數項級數的簡稱。這些項的和簡寫為ΣUn,Un稱為級數的通項。如果當n→∞ 時 ,數列Un有極限,則說級數收斂,並以 S為其和,記為 ΣUn= S;否則就說級數發散。
  • 2018考研數學中如何判斷常數項級數收斂性
    在2017考研數學(一)考試大綱中,要求考生「理解常數項級數收斂、發散以及收斂級數的和的概念,掌握級數的基本性質及收斂的必要條件。」數學(三)的考試大綱中則有類似的要求。   根據比較審斂法的極限形式,以及p級數的斂散性,易知題設級數是絕對收斂的,所以應該選(A)。
  • 如何學好無窮級數
    如何學好無窮級數?小編建議大家一定要先把無窮級數斂散性判斷學好,如果這塊學好了,相信你的抽象思維能夠得到極大提升,這不僅大大有利於無窮級數的後續學習,對其它抽象類題目也能大有助益。此外,在學習無窮級數時,切忌浮躁,一定不要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小編尤記得當年複習無窮級數時,花費一段很長的連續時間啃無窮級數,最後光斂散性判斷這塊就把小編折磨的作嘔。
  • 彈吉他有段時間了還不知道什麼是級數和弦?其實弄懂理解並不難
    很多人吉他已經彈了玩了一段時間了,然鵝當有人問起;什麼是吉他級數和弦,C調的6級和弦,G調的5級和弦是什麼和弦時,卻只能回復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其實想要弄懂吉他和弦級數的問題並不難,今天sir就給大家講講捋一捋吉他級數問題的這事兒。
  • E=mc^2史上最簡明的數學推導,高中基礎絕對能看懂!
    因此,決定寫一篇質能方程推導的文章,力求以最簡明的形式表達出最直接的物理內涵,因為是科普,全文將絕對不會出現積分符號。後面推導必須用到微分符號,但這個很簡單,這裡介紹一下就懂。微分符號d就是求一個量的無窮小變化量的意思。
  • 你們要的證明來了——證明歐拉數e是無理數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證明了圓周率π是無理數,有小夥伴問我能不能證明自然數e也是無理數。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描述兩個簡單的證明歐拉數e≈2.71828是無理數。第一個證明是由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約瑟夫·傅立葉提出的。第二個證據是法國數學家查爾斯·埃爾米特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