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2020-12-06 禪淨密實修

古德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心量廣大,就能包容萬事萬物。怎麼樣才能心量廣大?就要從忍辱下工夫。每個人都有嗔心,必須用忍辱來對治。不但佛法講忍辱,以世間法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要忍耐。能夠忍心不動,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產生出來,就能以靜制動;六波羅蜜當中的忍辱波羅蜜,目的就是度瞋恚,所以忍辱有很深的道理。忍辱有五個層次:

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舉例來說,被人家罵了一句,自己準備要罵回去,剛起了這個念頭,馬上想到:「我現在要修忍辱波羅蜜,不能罵人家。」就把這口氣咽下去了。如果是念佛的人,發現脾氣來了,馬上念一句:「阿彌陀佛!」脾氣就沒有了,透過念佛來調伏我們的心,這就是伏忍。

第二就是「信忍」,有了伏忍的工夫,這念心調伏得差不多了,漸漸有了信心,信根愈來愈深。

第三是「順忍」,「順」就是逆來順受,無論在好的環境、壞的環境,都甘之如飴,這時假使被人罵了一句,自己只是笑一笑,心中一點都不發脾氣,達到這一步工夫,修行就進步了。

第四是「無生法忍」。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什麼是生忍?生,就是眾生。生忍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順境當中,受到人家恭敬、供養,自己假使不知道忍,不知道要保持定力、保持平常心,就容易得意忘形,產生驕慢心、放逸心。另一種是在逆境當中,因為受了一句責罵,就心生煩惱、憎恨,時時刻刻都想要報復,這就是不能忍。如果受到別人的謾罵、侮辱,都能忍心不動,心中不但不懷恨,還能甘之如飴,這就是生忍,這就是真正的菩薩願行。

其次是法忍,「法」包含心法與非心法。心法是指心當中的煩惱,瞋恚、憂愁、邪見、乃至男女之間產生貪愛,這些煩惱現前,要能忍得下來。這念心一動,馬上就要返照,看看是誰在起貪心?誰在起愛心?這就是禪宗的參話頭;或是用檢討反省、慚愧懺悔等種種法門來對治心當中的煩惱;其中最直截了當的就是「忍」,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這念心始終保持不動。這是屬於心法的忍。非心法是指外在境界的災害,如颱風、地震、水災、火災、兵荒馬亂、瘟疫等,讓我們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乃至冷、熱、飢、渴、老、病等境界,使我們產生種種煩惱。

面對這些境界,看看自己是什麼心境?如果有工夫,境界來了,還是一樣甘之如飴;如果禁不起境界的考驗,起了貪心、嗔心、痴心,就會墮落。證到了無生法忍,經歷外在一切天災地變、一切不如意的境界,自己的心都不動,為什麼?了達諸法緣起性空、緣生無性。外面天氣熱,知道熱是無自性、緣起性空;外面天氣冷,冷也是無自性、緣起性空;人家罵我,沒有能罵的人、沒有所罵的境界。證到空性,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當體即空,就能成就無生法忍。

第五是「寂滅忍」。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當前這念心真正達到如如不動,這個境界就是菩提,就是寂滅涅槃,證到這個境界,就是果位上的聖者,這就是寂滅忍。這時忍無忍相,有人罵我,這念心也是如此;有人讚嘆我,這念心也是如此。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像來則現,像去則無,不留一點痕跡。《楞嚴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達到寂滅忍,這念心達到絕對寂滅的法界,沒有能、沒有所,能所一如,動也如是、靜也如是,順境也是如此、逆境也是如此,就是果證無生,就是聖者。修菩薩道就是一個「忍」字。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把事情處理得恰到好處。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要「忍」心不動;進一步不執著忍相,由相對達到絕對,契悟無上菩提心,達到寂滅忍,就能契入佛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佛教:忍辱的六大境界
    佛門有忍辱這個修行法門,人能夠忍辱就離開貪嗔痴妄念,就沒有痛苦煩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裡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 佛說:人走黴運時,少去這三個地方,逆境中修忍辱,終會否極泰來
    還請少去這三個地方,逆境中修忍辱,終會否極泰來。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修行,浮浮沉沉之間,凡事應該學會看淡,要知道世間除了生與死,其它都不重要!越是運氣不好時,也要學會反觀自己,越要學會懺悔!讓自己修一顆清淨心,人有淨氣,風度自來。心靈乾淨的人,就像一塊明鏡,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役,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心安則身安!
  • 人生修行的四種層次
    佛教站在一個出世的視角,它看待人生意義比較特殊——它出離了你具體的功利化目標來看問題——比如做什麼具體功名事業、有什麼具體抱負理想,它不談這個,而是首先把人生過程定位為一個「修行過程」來考慮,不論你幹什麼,都認為是某種「修行」。所以佛教提出的人生境界、層次論其實是在談修行這個事情——之所以這樣談有時候更有效,因為這樣更具有普適性。
  • 生活中的布施是這樣的嗎?
    也就是,主動地放下一些不願意放下的,提起一些不想提起的,這就是持戒比布施更高了一層次的喜舍,更高一層次的放下。「忍辱」是比持戒還要高一層次的布施,「布施」就是我與外界沒有任何的分別,因為只有與外界沒分別的時候,我執才能沒有,才證入了「法性空」。
  • 在佛教中,修解脫法就能證解脫果嗎?
    對三界生起厭離之心,就會修集出離的法與行,這樣就能脫離生死,得到涅槃的解脫樂。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長行中說:「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二、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
  • 菩薩道次第:菩薩學人的態度有這3個層次,進修有6個階位?
    撰文:寂慧菩薩學人的態度,通常分3個層次:一.初發心―滿腔熱情,到處做義工,什麼善行都參予, 對世界、人生充滿希望。轉變不容易,修行該按步就班,任運自然,定會水到渠成,菩薩道的次第,應清楚明白,只 要對應目標,自會走得快而穩健。菩薩道次第,應從淺入深,從易進難,在次第中可了解到自己的位置,進度。
  • 把父母視作菩薩,修行才能有成就,佛陀親口所說
    他們所修的六度萬行,乃一切善法的根本,修行圓滿了,便能到達成佛之彼岸,都能獲得有如諸佛一樣的無量功德,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智慧。附記:菩薩所修的法門,離不開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綜觀上述經文,菩薩一切修為,皆不出六度之範圍。
  • 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的修行指南,教你精進修行,證得大乘境界!
    三、忍辱:開始時要學習強忍,但通過理解因果報應,會反省別人對自己不好,是否由於自己從前的行為,導致現在的惡果!明白不應再以牙還牙,種下新的惡因,決意了斷惡性循環。忍辱的積極意義在於學會坦然接受惡果,更慶幸能因此消除一個惡業。勤修忍辱,可慢慢減少與生俱來的瞋恨心。
  • 阿旺上師: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家裡老公打你要修忍辱,當作冤親債主來的,前世你欠了老公,今世還給你了。你要忍辱,不要生氣,你開心地忍下去,業障消掉了他會好起來。什麼時候業障消了就好起來了。要想讓自己遠離嗔恨,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忍辱。
  • 人為什麼要修行?人生的三個層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人生分為三個層次,這是一場自我升華的過程,每一個人所經歷的具體過程都不一樣,這樣才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不用羨慕他人的精彩,也不必嘆息他人的悲哀,用心發現自己的成長人要不斷突破自我向更高層次邁進第三個層次的人,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但不需要自我標榜,見過人性善惡,能明辨。能忍辱,忍受常人不能忍之事。能抵住誘惑,不被同化。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開悟之後,只有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除盡各種習氣,神通才能自然出現。因此,有無神通並不是開悟的象徵,鬼神都有五通,天魔則有更大的神通。如果迷信、追求有神通的人,將是舍本求末,心外求法,則會導致走火入魔,更嚴重的還會被魔所控制。悟後障是指某些人認為「一開悟既已大功告成,就不用再修了」。其實,開悟僅僅是「信、解、行、證」中的「解」,「行」才是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
  • 淨空老法師的忍辱波羅蜜
    (摘自 百度百科)文|徐足之生為中國人,如能忍辱,最不簡單!何以見得呢?中國上流社會說,「士可殺,不可辱」。可見,殺可忍,辱不可忍。又有民間口頭禪說,「羞死人了」。羞能致人死地,可見,臨到死了,也不能放下「羞」字。中國對大不孝之人,最嚴厲的斥責是,「辱沒了祖宗」。可見,這個辱字了不起。
  • 高僧說:一個人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證明已經成佛,錯不了
    對於佛門弟子而言,修佛就是要行善積德,參悟生死悲歡,能大徹大悟,覺醒他人,做到造福大眾者,方能成佛。那麼對於佛門弟子而言如此,對於世俗之人而言,成佛又有什麼特定標準嗎?怎樣才算真正成佛?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周邊一些佛門道友也很少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
  • 《頌金剛經》:離「四相」是成佛修行的實踐論
    可為了取經,他還是必須陪同唐三藏一步步走到西天,不如此則不能磨鍊心性,領悟修行的實質和意義,也就無所謂修行,更不可能成佛。以此而言,《金剛經》起點太高。所以,作為誦經的人,必須要明白一點:在佛陀講這部經的時候,他已經修行了幾十年。這就是《金剛經》法會因由分,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作為開經第一品的意義。專注於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就是佛陀身體力行的修行。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說起安忍,在漢文佛經中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忍辱」,許多人在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聽說學佛要忍辱,就會特別的排斥,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許多難過的事情,為了尋求內心的清淨才來到佛門,怎料想進了佛門就要去忍辱?其實佛門的忍辱,是有智慧的修持,而不是一昧地煎熬忍受。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這七十五法再概括回來,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蘊這些以後在後面再細細地解釋。那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總得來說就是四諦法。這四諦法把一切法都攝盡,不管是根本乘還是大乘,都離不開四諦法的教理。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苦集者,世間的一重因果;滅道者,是出世間的一重因果。
  • 學佛切記盲修瞎練,做好這兩點,才能早日成佛!
    很多人學佛,都在盲學、盲信,根本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那到底哪條路,才是通往成佛之路?我們先來看錯誤的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是用一顆虔誠的心,去相信佛,並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虔誠,只要自己拜的佛多,念的經多,修的善多,就能成佛。這是非常幼稚的行為,最終也一定無法成佛悟道。
  • 沈衛榮:男女雙修是成佛捷徑還是藉機淫亂?
    經此前述五大修行步驟,行人將漸次經歷四種喜樂,分別是初喜、上喜、離喜和俱生喜等,最終得證「樂空無二」之等持。這四種喜在不同的修法和不同的修持階段都有不同的覺受,例如有所謂依宮四喜、依漸四喜、依所斷四喜、依自體四喜等等。
  • 什麼是修行功夫?讓你見識一下「菩薩」打架,太陽都打沒了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功夫?有一位老修行人,一輩子都在修忍辱波羅蜜,有一天遇到一位遊方僧人,兩人交談甚歡,遊方僧問,你修什麼法門?那人道,我修忍辱。遊方僧就說,太巧了,我也修忍辱,像我們這些老騙子,只有靠這些虛偽的東西,才能騙人,才能混口飯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