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請說我我們退役053H3退役後便宜賣給南亞國家,價錢買不了幾枚反艦飛彈,那為什麼出售給他們,改裝給海警部門不好嗎?軍標船體比海警那些民標船堅固,更適合玩碰碰船。
不好,軍艦首要考慮的是作戰,船員居住性和自持力都是相對次要的。但是海警的執法船在居住性和自持力的考量上就多一點,要是對此進行針對性的改裝,再拆除軍艦上用不上的設備,也是個不小的工程,軍艦那點剩餘壽命,再這麼改一下,也得不償失,不如拿去賣二手。
圖:軍援和軍售是國家間戰略合作的重要方式,我們賣給孟加拉、緬甸這種鄰國,也是為了擴大自己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不然怎麼不賣給委內瑞拉呢。
其次,拿來搞碰碰船的,船體結構都是要額外加強的,這個不是隨便找個軍艦就能用的,需要對船頭等經常撞擊的地方進行重點強化,這種結構性的改動也是傷筋動骨的,改裝工程太大不值得,而且遇上比你大的船也未必撞的贏……
圖:我們用053H2G護衛艦改的海警船都是帶著速射炮的,每次去大編隊出去巡航基本都要帶一艘,目的就是在緊急情況下和人打仗而不是玩碰碰船。我們之前用老江湖改的海警船直接新建了一層上層建築,圖中這個海警船也拆了不少設備空出艦內空間,這都是為了改善居住性,畢竟海警出門不是打仗而是維權,船上的生活環境還是得儘量弄好一點。
最要命的一點,現在各國新建的海警船為了對付轉向半徑小的多的漁船,在轉向性能上都進行了特別優化,人家的轉向半徑比正經軍艦小得多,你想玩碰碰船人家不讓你碰啊……
圖:越南新建的海警船,有側推,並且在船頭加了撞角,這是專門為了玩碰碰船做的準備,一般軍艦沒有這種設計,也不好加裝。
其實以上問題全部符合的是破冰船,並且在前幾年海警缺船的時候,我們也確實用破冰船改過海警船……
圖:海監111和112號。111號原為海軍海冰723號破冰船,海監112號則是運輸船改裝。當年海軍退役軍艦給海監、海警改了一批應急。
圖:海冰723最早是武裝破冰船,後來改行搞電子偵查,最後才去海警當碰碰船,這個絕對是武德充沛。
問:樓主你好,我問一下,解放戰爭的時候從技術上來說,美國對國民黨的援助到底處於什麼水平,是不是蔣校長敢於發動內戰的最主要的底氣呢?
到遼瀋決戰的時候,國軍在東北還有接近200門105毫米榴彈炮,而解放軍只有五十幾門,更不要說國軍還有36門大威力的155毫米榴彈炮,解放軍只有一戰老炮短管150,從這就能看出來國軍的裝備優勢有多大了。雖然跟歐美國家比起來不值一提,但是在國內已經是甲堅兵利前所未有。
圖:抗戰結束後美軍給國民黨的裝備物資,不算提供的運輸服務。遼瀋戰役中,東野繳獲100毫米以上美械榴彈炮175門,迫擊炮1100多門。
抗戰結束的時候,解放軍總兵力七十萬,但是大部分是地方團,正規化野戰部隊只有二十幾萬,而國軍成建制的軍就有三四百萬,三四百萬打二十幾萬,那真是優勢在我啊。
其中光美械軍就有13個,基本上師都有了山炮,軍有了105毫米榴彈炮,關內日軍野戰主力大部分也向國軍投降提交武器,和解放軍縱隊都可能只有一個山炮營比起來,裝備優勢比兵力優勢更大。
圖:何應欽的《八年抗戰之經過》記載:日本投降,國民黨共接受武器裝備有步騎槍685897支,手槍60377支,輕重機槍29822挺,主要火炮12446門,步槍機槍子彈180994000餘發,手槍子彈2035000餘發,各種炮彈共2070000餘顆,炸彈6000噸,戰車383輛,裝甲車151輛,卡車特種車15785輛,各種飛機1068架(其中可用者291架,待修626架,不堪用151架),飛機用油1萬餘噸,艦艇船舶1400艘,共54600餘噸,其中軍艦19艘(90至1100噸,僅三艘可出海),驅潛艇7艘(每艘約百噸,6艘可用),魚雷快艇6艘(15至25噸各三艘,均可用),小型潛艇3艘(50噸內兩艘可用),小炮艇200艘(每艘8至25噸,大部不堪用),馬匹74159匹。
圖:國民黨整編74師(實際還是軍一級)的裝備表,三萬多人的軍一級部隊就有48門75/105毫米重炮。
尤其是國軍控制了主要的工業城市,像105毫米榴彈炮這種內戰大殺器的炮彈,解放軍基本都只能靠繳獲維持,淮海戰役全軍儲備還不如國軍在徐州一地的庫存。這麼富裕的仗,李雲龍做夢都沒打過。
圖:國民黨軍裝備的美造105毫米榴彈炮。第二次四平戰役,國民黨軍消耗了1461萬發子彈和21萬6937發炮彈。
飛龍騎臉怎麼輸?這麼大「優勢」都不打,那還是人麼?
問:堂主,我在B站搜MG3機槍和MG5機槍視頻,看到德軍使用重型支架,射手都不用抵肩射擊,瞄準似乎也是用別的裝置,槍架射擊的時候看起來非常穩。咱們的通用機槍有類似的重型槍架嗎,這種重型槍架是在什麼時候使用?
這玩意是重機槍的殘留……
像馬克沁這樣的機槍壓根就沒有肩託,當然就得不用抵肩就能射擊了,因為無肩可抵。這樣的腳架就要求相當穩定,一切重量、後座都靠腳架承擔。這些槍架還有鎖定功能,鎖定後非常牢固,比如鎖定高低機以後,射擊中的槍口跳動就非常小。
圖:MG3極強的三腳架,無需抵肩,全靠三腳架承受後坐力,和諸多車載機槍一樣。
但是這樣的重量也就上去了,馬克沁MG08的槍架重量要38.5千克重,而MG34/42的槍架需要20公斤,都比槍本體還重了。
圖:馬克沁機槍的重型槍架。一戰時機槍受到的威脅相對較少,塹壕戰時又有永備工事作為掩護,需要對付的則是步兵線列,因此強調連續低速射擊能力,而對重量、機動性要求低,就搞出這種重型槍架。
圖:為了解決機動性與穩定性的矛盾,各國發展出輪式槍架這種雖然重,但是短距離內可以拖著走的東西,以方便機槍轉移陣地。那兩個輪子也是鐵製,所以整體比三腳架還重。
現代三腳架最早是美國人開始使用,M1919重機槍的三腳架只有6.35公斤。所以雖然M1919有14公斤重,但是帶上三腳架只有20公斤多一點,而MG42雖然只有11.6公斤重,但是重量卻有31公斤多。這樣無論是作戰中轉移陣地的能力,還是行軍機動性,反而都是M1919系列更優秀。所以堂主一直覺得,M1919A6是非常優秀的通用機槍。
圖:現代三腳架的特點就是輕便,放棄了強鎖定和對空射擊等要求。
現代三腳架需要靠射手來控制槍,相對要求高一些,但是機動性的提升比機槍火力強一點更重要。
圖:我國88式通用機槍,底部三腳架可以拆卸,拆掉就是輕機槍,裝上就是重機槍。因為三腳架穩定,所以重機槍狀態的射程可以達到1200米,比輕機槍時遠了近一倍,通常是高級別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時使用。
問:堂主,問個小白問題。既然現在步戰車要夜視儀夜視儀不行,要防護沒防護,要火力沒火力,那麼在正規坦克戰中有什麼用呢?
堂主之前說過的,坦克是需要跟步兵協同作戰,也就是常說的步坦協同。但是坦克在野地裡也能持續開15-20公裡/小時的速度,高速衝擊甚至能超過40公裡/小時,而人步行往往只有6公裡/小時,在野地裡面還得打個對摺。這樣的速度差異下是沒法協同了,跑幾分鐘大家就散了,這就是戰史裡面常說的步坦脫節。
圖:按照步兵與坦克的位置關係,可以分為坦克引導步兵衝鋒、坦克伴隨步兵衝鋒、坦克支援步兵衝鋒。步兵有效射程不超過200米,對塹壕裡的敵人有效射程只有幾十米,坦克衝進敵軍陣地時與步兵超過這個距離,就容易遭到敵步兵殺傷。
圖:一旦步坦脫節,因為坦克視野範圍非常有限,敵方步兵就容易在側後方對其發起攻擊,炸藥包、反坦克手雷、火箭筒都很適合。而有步兵配合時,敵軍的這些武器都很難使用。
而且坦克部隊作戰往往會遇到敵軍攔阻射擊,我們知道榴彈炮的落點是概率分布的,所以主要靠彈片殺傷,而彈片對坦克效果很差,但是對普通步兵就是大屠殺了,沒有裝甲的步兵哪怕有飛毛腿跟得上坦克的前進,面對火力攔阻也會死傷慘重。
圖:如果這不是坦克打的煙幕彈,而是空炸引信的殺爆彈,那地面的步兵肯定會被一掃而空,坦克也就壞幾個外部零件,但還是能繼續作戰。
從30年代開始,蘇聯的大縱深理論裡面就反覆在說要有專門的步兵輸送坦克,甚至早在一戰,英國人也在菱形過頂履帶坦克基礎上搞了運兵車,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到了二戰中,美英德大量的裝備的半履帶車和布倫機槍車就是做這用的,蘇聯人解決不了車輛問題,讓步兵直接騎在坦克上靠人肉扛彈片,也要拼命趕上坦克速度。戰後裝甲輸送車開始普及,而步兵戰車實際上就是裝甲輸送車配上炮塔而已。
圖:沒錢沒車的時候,大家都會用坦克搭載步兵,這只能解決步坦脫節、坦克缺乏步兵保護的問題,無法解決步兵易被彈片殺傷的問題,所以還是需要步兵戰車。
圖:步戰車比裝甲輸送車多了一門小口徑速射炮,這可以殲滅和自己同級別的目標,也可以幫助步兵打掉一些簡易的工事和輕型車輛,這就比裝甲輸送車更進了一步,可以讓步兵更好的伴隨坦克作戰,有些步戰車還有反坦克飛彈或者反工事火炮,可以讓步兵獨立解決有一定防護的目標,這就可以讓坦克專注於放翻對面最強的敵人,從而提高坦克部隊的作戰效能。
問:長老總說明軍戰力堪憂,可是萬曆年間不是還能在朝鮮以少勝多,戰勝經過戰國洗禮的日軍和日本名將?可是到了薩爾滸,主要將領基本都參加過朝戰,怎麼戰力就退化那麼嚴重,是幾十年間腐朽嚴重還是清軍遠勝日軍?萬望採納!
因為本身就不是以少勝多……
兵力不能光看人數,要看質量。吳三桂他爹是有六萬兵額,但是只有三萬實際兵力,崇禎還稱讚他兵血喝得少,但是這三萬裡面真正可靠的力量其實就是三千多精銳騎兵。這七萬兵額,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這三千騎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三千騎兵衝嬴了,剩下的兩萬多能跟著衝一下,防守的時候三千騎兵壓陣,剩下的兩萬多能不馬上卷堂大散。
圖:明代蔣臣《無他技堂遺稿》記錄崇禎與吳襄的對話:上問曰,卿子精兵幾何。對曰,臣子所統號稱六萬,聖明在上臣豈敢面欺,實亦不過三萬。上問曰,三萬皆堪戰否。對曰,三萬若皆堪戰,蕩平不至今矣,其堪戰者亦僅鐵騎三千耳;然此三千人者,臣皆以子畜之、臣子皆以兄弟遇之,以之御賊一當百也,故曰保為陛下盡殲之;然陛下不憂(憂)臣子不能殺賊,臣但憂餉不繼耳。
入朝作戰是勞師遠徵,兵貴精不貴多,明軍都是精選的精銳。像祖大壽他爹祖承訓作為先鋒入朝,就有近千精銳騎兵。之後的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前後投入幾千精銳騎兵,其實已經相當於八萬多遼東鎮兵一半的家底了。
圖:朝鮮半島古代窮的叮噹響,大軍遠徵需要自備糧食,而遠途運糧損耗極大,往往運到一份需要消耗十份甚至更多,所以同等戰鬥力下前方部隊越少越好,少數精兵遠比大量民兵有用。
入朝幾萬人,實際上裡面有一兩萬是這種精銳,也就是大萌的騎士(邊軍騎兵)和步行騎士(浙兵),整個大萌這樣的軍隊估計也就六七萬。第一次入朝是兩萬騎士對抗幾萬農兵(日軍在平壤、三八線以北的的只是前鋒而已),明軍騎兵又有戰場機動性優勢,往往在交戰點還能有兵力優勢,打不贏才見鬼了。
圖: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第一階段出兵4萬對抗日軍15萬,但北上日軍較少;第二階段明軍11萬對抗日軍14萬,雙方兵力差距並不大。
而到了薩爾滸,明軍號稱十幾萬大軍,這樣的精銳估摸著也就萬把。李成梁全部家底是八千左右訓練有素的騎士,在碧蹄倌丟掉若干千,李如松戰死的時候丟掉三千,實際上整個軍力已經垮了,這樣才有努爾哈赤的崛起。之後守遼陽的時候,賀世賢作為大將,只有四百左右騎兵核心,所以野戰反而是被以多打少滅掉的。
圖:薩爾滸之戰是1619年2-3月爆發,明軍10萬人分4路進攻,馬林1.5萬人,杜松3萬人,李如柏2.5萬人,劉綎加朝鮮軍2萬人,其它兵力駐守遼陽。努爾哈赤依靠奸細探明布置,集中6萬兵力各個擊破,每一次都是絕對兵力優勢,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
問:堂主,一戰英法如果從敘利亞-伊拉克方向登陸,跟毛子配合對進,是否能給毛子接上一條腿繼續戰爭?
這個問題得怪邱吉爾啊……本身土耳其那麼弱雞,是打算老老實實宅家裡,萌新就不要參加大佬們的戰鬥了,結果他硬生生的逼土耳其跳反。
圖:1911年巴西在英國訂購了一艘戰列艦,沒錢了1913年底轉賣給土耳其,一戰爆發時正在試航。英國擔心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於是沒收該艦改名阿金庫爾號,土耳其一怒之下加入德國陣營。該艦有7個雙聯裝炮塔,是多炮塔神教的聖物。
圖:在英國人扣船的同時,德國人「適時」的送了一條戰巡和一條輕巡給土耳其,船上還裝滿用油紙包好的德國水兵,此舉不光極大充實了土耳其的海上力量,還給水兵和軍艦都很弱雞的俄國黑海艦隊造成很大麻煩……
本身沒啥事的,結果黑海通道斷絕,他等於無事生事的又增加了打通黑海通道的任務,加裡波利戰役又打得屎一樣,讓南線通道徹底斷絕,使得俄國外援被堵住。
圖:一戰陣營圖。俄國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都有核心區域,但是一戰時前者被德國封鎖,後者被土耳其封鎖,都不能用。如果土耳其不參戰,俄國人的黑海運輸線暢通無阻。
圖:哪怕是進攻土耳其,土國人戰鬥力那麼弱,其國土寬度又那麼大,英法避開強點隨便登陸,然後很容易打穿其國土。但英法就是頭鐵只打達達尼爾海峽這一處,守著狹小的登陸場硬頂。
當時北方摩爾曼斯克連鐵路都沒有,伊朗方向也沒鐵路,汽車運輸也不成氣候,俄國甚至只能依靠日本人從太平洋鐵路運輸,搞金鉤步槍來用。等於俄國在一戰中處於跟德國差不多的被封鎖狀態,這麼熬下去當然完蛋了。
伊拉克-敘利亞方向是沒用的,因為那也最終要走高加索山脈。本身英國俄國就控制了伊朗,也是能運輸的,但是交通條件限制死了,馬車根本不可能完成多大的補給量。
圖:高加索山脈長約1200千米,寬200千米,山勢陡峻,海拔大都在3000米~4000米。而且伊朗和俄國沒有多少大宗貿易,哪怕貿易也主要走裏海水運,所以這裡也沒有鐵路。如果伊朗修好從波斯灣到裏海的鐵路,從裏海到俄國再走內河航線還靠譜些。
另外英國的小家子氣也是無敵的,俄國人需要補給他們還要俄國用黃金買,比起美國直接租借,格局上差了好幾層。
迷你踢館
問:請堂主介紹下法國對於此類核潛艇模塊化切割換頭技術方面,除了鋼殼結構對接保障之外,其內部的線路與裝備兼容適配性等方面,需要哪些技術予以保障呢?謝謝!
鋼的耐壓殼得好好焊接,線路和內部設備啥的影響不大,本身都是同級的,內部設備都差不多,有個別不一樣的就換了,把配線接上就完了,最多走線難看一點。
圖:燒毀的紫水晶號,這裡是非耐壓艇體。
圖:紫水晶級剖視圖。它前部指揮艙、生活艙、魚雷艙應該整個都燒完了,這裡與後方的核反應堆艙本來就有耐壓艙壁分隔,所有管線都要集中起來從少數地方通過,所以還好解決。模塊化造船,本來就要求管線接頭標準化。
問:帥帥的堂主,第二次踢館。我們空軍是每個戰鬥機飛行員都固定配一架戰鬥機,那訓練中飛機墜毀,飛行員重返藍天開的新造飛機嗎?
堂主問過不少飛行員,至少在前幾年,飛機的配置都不是固定的,只可能是某個人常飛某一架飛機。
飛機摔了不一定會立刻補充,因為畢竟很多飛機都停產了,編制先空下來,等其他部隊有換下來的飛機了才會給補充。
問:壇主。請問今年早些時候,美國陸軍開始搞微型車載核反應堆可行性研究,未來準備部署於偏遠地區,格陵蘭什麼的。敢問這東西現在造出來可能麼,而且部署在別國領土上啊。
並不困難,冷戰時期連核動力坦克都研究過,核動力飛機都飛行過,弄個車載移動反應堆有什麼難的。
圖:蘇聯的車載移動核電站。
圖:美國NR-1核潛艇的反應堆艙段長13.5米,直徑不過3米,大型運輸車可以裝上就走,這還不是給車輛設計優化的。
問:馬上去踢館,問問霹靂-8到底啥水平
就和它出生的年代一樣,80年代的先進水平唄……
圖:霹靂8就是以色列的怪蛇3國內版,和1990年代先進水平的法國米卡一樣重,都是120公斤,後者可是中距彈。
問:請問堂主,奮鬥者號萬米深潛器潛水上浮的原理是什麼,是壓載艙或水櫃嗎。
是投壓載鐵。那麼大的深度,用水櫃沒法排水,水櫃本身也比壓載鐵佔地方。
圖:奮鬥者號帶了4塊總重2噸的壓載鐵。
問:堂主問下,戰鬥機設計時需要進行風洞實驗,那掛載的不同武器、副油箱也需要試嗎,如果有了新的飛彈要重新實驗嗎?如果新飛彈跟飛機不兼容,那是改飛彈還是升級飛機,新飛機掛不了老飛彈或外購的飛彈怎麼處理?
需要吹一下,然後裝飛機上測試。
一般是改飛機,因為飛彈本身的空間就比較小,再改飛彈會比較麻煩。像我國不少戰鬥機和轟炸機,都因為飛彈翼展過大,不得不再外掛架上加個延長的支架,防止飛彈彈翼蹭到飛機。
圖:這事就有個故事了,美國特種部隊要給AC-130W掛SDB制導炸彈,空軍說改裝需要幾億美元和幾個月時間,特種部隊想不通自己搞,直接掛上去硬幹,錢和時間都省得多……按照空軍的流程,先吹風,再做振動測試,再做系統集成,再試飛,就是得這麼多錢和時間。也就是AC-130W速度低,而SDB又輕,高速飛機直接硬幹很容易出事。
問:塘主,軍艦和潛艇的螺旋槳連接軸是怎麼密封防水的,特別是潛艇水下壓強這麼大?
軍艦和核潛艇在防水這裡是不太一樣的。
軍艦是在螺旋槳和船體連接的地方布置多層水封和油封,通過加壓的方式阻止外面的水流進去,同時定期把從尾軸那裡漏的水抽出去。
核潛艇的密封是分為兩部分,靜態的密封是找個柔性的東西直接覆蓋在接觸的位置,在水壓之下直接就能封住接縫,從而實現密封。動態的密封是通過一個動靜環來實現的,尾軸啟動以後,附著在靜環上的動環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展開,大體上封住尾軸的接縫,同時潛艇內部通過加壓的方式,向外吹出比艇外壓力高的水,防止海水進入艇內,同時給尾部的密封結構降溫。
圖:機械密封裝置結構圖。
潛艇一般還會額外攜帶密封填料,在尾軸受損時使用。
問:堂主好!日本架設陸基宙斯盾,會對我戰略防禦造成什麼影響呢?假如中美摩擦,日方明面上中立,我方是否需要先處理掉這些雷達,還是只是警告不能開機呢?謝謝!
宙斯盾系統可以攔截上升段或者即將再入的彈道飛彈,還是有威脅的。
日本的陸基宙斯盾系統已經涼了啊,老百姓瘋狂抗議造成徵地失敗,作為補充,日本新買了倆宙斯盾驅逐艦去代替陸基宙斯盾。
真到戰時,這東西要是敢插手,直接先打掉就是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