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普爾戰役:德國用6000隻啤酒桶,打殘了英法聯軍

2020-12-12 騰訊網

人類文明發展從來都是伴隨著刀槍的,在過去,想和平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場戰爭就能把一塊土地摧毀,人們使用的武器也在進步,殺傷力越來越大。上個世紀初期,人們開始研究化學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就用6000個啤酒桶,打殘了英法聯軍。

1914年10月,在如今的歐洲西南部爆發了一場戰役,史稱伊普爾戰役,德軍和英法聯軍展開了激烈戰鬥。城市變成了廢墟,草地變得坑坑窪窪。戰爭到了白熱化階段時,英法聯軍搭建起了密密麻麻的鐵絲網,有力的阻止了德軍的進攻。消息傳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耳朵裡,他發怒了。

戰爭再僵持下去對德國不利,必須要突破他們的防禦。他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德國科學家,請他們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大規模殺傷的武器。這時候,有位化學家率先站了出來,他叫哈伯。按照他的想法,氯氣是可以用來充當武器的,它有劇毒。

而且氯氣的儲存條件並不難,他們可以用密封的鋼瓶來儲存。他的提議得到了其他科學家的認可,很快,6000個裝滿氯氣的鋼瓶被製作出來,連夜送去了前線。英法聯軍不明所以,還以為是啤酒桶,嘲笑德軍打仗還不忘了喝酒。有了氯氣還不夠,還要判斷當時的風向,不然就有可能會被誤傷。

所以這些啤酒桶被擱置了好幾天,直到風往英法聯軍的營地吹過去的時候,德軍才把6000隻鋼瓶搬出來了。6公裡長的戰線,士兵們迅速搬運鋼瓶,然後打開瓶蓋就跑。濃濃的氯氣吹向的英法聯軍,黃綠色煙霧籠罩了天空,英法聯軍很快就倒下了。反觀德軍,全部都戴上了防毒面具,伊普爾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相關焦點

  •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氣,是誰研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 瓜分波蘭的是蘇德,但為何英法只對德國宣戰?
    波蘭被蘇德瓜分,但英法卻只對德國進行了宣戰,完全無視了蘇聯,這裡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第一:蘇法同盟的破產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形成從1933年至1938年,隨著德國的強勢崛起,圍繞著德國一大圈的歐洲各國開始感受到了戰爭的危險。在德國的西面,以法國為首的小協約國體系開始形成。
  • 越過阿登地區後,德國要如何擊敗法國,而英法是否還有翻盤餘地?
    而當邱吉爾本人在16日乘坐飛機抵達巴黎時,他從法軍統帥甘末林那裡得到了更為驚人的消息, 甘末林聲稱法軍已經沒有了戰略預備隊(其實還是有的),並無法發動對德國A集團軍群的反擊。 那麼法國人是否真的無法發起有效的反擊了呢?而德國人又要如何打贏接下來的戰鬥呢?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按照英法方面的思路,是由英法聯軍集結重兵於法國東北部,一旦德國突然發動則英法聯軍部隊迅速進入荷蘭與比利時與德軍進行正面抗衡。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德國的主力部隊遲滯在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從而避免法國境內遭到戰爭的破壞。所以,從戰略層面來講,英法方面的準備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那麼德國人究竟是如何鑽了空子的呢?接下來我們詳細來講!
  •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英法聯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小城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被一小兵所殺的「鐵帽子王」:一生戰功赫赫,曾擊退英法聯軍艦隊
    沒過兩年,英法聯軍入侵,鹹豐皇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當時英法聯軍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十三隻炮艇組成。
  • 德國入侵法國,俘虜法軍150萬人說明什麼?10天被包圍,自覺投降
    戰役的關鍵在於英、法聯軍主力是否趕往比利時。比利時向英、法兩國求援,聯軍按照「D計劃」將集結在法比邊境的部隊,全部開進比利時,在他們看來,進攻的B集團軍群就是德軍主力。對手上當的消息傳來,德國元首「高興得真想哭」。
  •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為什麼德國會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失敗? 馬恩的第一次戰役大約持續了九天,在9月的第一周,有跡象表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厭倦,並且由於快速推進,指揮系統中存在一些混亂。
  • 讓德國失去勝利希望的戰役,馬恩河戰役幾乎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法國的軍事情報認為,德國所能動員的兵力充其量不過是68個師團,而實際上德軍動員了83個師團。至於英法聯軍的兵力,即使加上英國"最初的10萬"遠徵軍,也不及德國兵力大。數量上的優勢和出其不意的作戰計劃,使德軍獲得初期的勝利。然而,德軍將領犯的幾個錯誤,使法軍順利地撤退到堅固的防禦陣線。9月,馬恩河戰役展開了序幕,法國把數個師團調到西部戰線去防衛巴黎。
  •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能工巧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祖國錦繡河山集中到一座園林裡來。這是園秫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天創舉。圓明園還大膽地吸收了外國建築藝術,修造了海晏堂、遠瀛觀等一組中國風味的西洋樓。瑰麗的圓明園,聞名世界。人們稱讚它是「萬園之園」。中國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也是人間罕見的文化藝術博物館。每座殿堂裡,都除列著金器銀器、器、漆器、瓷器,上面還鑲嵌著貴重的翡翠、珍珠、瑪瑙、寶石。
  • 一戰中出現的索姆河戰役,為何被稱為索姆河地獄
    當時,德國軍隊第2集團軍在法國索姆河上遊盆地建築了3道防線,設置了坑道工事和多層鐵絲網,號稱「最堅強」的防線。德軍的防線,切斷了英法聯軍通往巴黎的通道。為了突破德軍的防線,英法聯軍打響了一戰中規模最大的索姆河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德軍不斷增兵,最多時投入了67個師。
  • 法國戰役中的法軍也曾拼死抗擊德軍,奈何最後棋差一招輸掉戰爭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人,估計很多人都會表示法軍只需要一樣武器,那就是白旗。因為法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實在是不怎麼樣,上百萬法軍在未曾作出太多抵抗的情況下,就對德軍投降了,這讓法軍的戰鬥意志頗受後人的質疑和鄙夷。
  • 從英國軍官回憶1860年大沽口之戰,看英法聯軍的真實傷亡數字
    一般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清軍表現較第一次更為糟糕,不僅丟失了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成為俘虜,還被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然而就在一年前,清軍在大沽口打了一個勝仗,擊沉擊傷英國軍艦6艘,打死打傷500餘人。開創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最大戰果。
  • 德國入侵波蘭,馬其諾防線為何忙著換酒喝?開戰3個月「零傷亡」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此時,在馬其諾防線集結的英、法聯軍達90個師,而對面齊格菲防線駐守的德軍只有28師,具有壓倒性優勢卻遲遲不進攻。難道英、法兩國還有什麼鮮為人知的顧慮和隱情嗎?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一看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滿足,列強們便開始謀劃新的戰爭,用武力來使清政府屈服。 1856年,英國和法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藉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正式發起戰爭。第二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
  • 八裡橋之戰中,為何清朝損失萬餘精騎,英法聯軍卻只死了十餘人?
    1860年9月21日,清朝與英法聯軍展開決戰。在八裡橋之戰中,清朝精銳盡出,六萬大軍中有三萬都是騎兵,而且其中一萬還是來自察哈爾的蒙古馬隊,統帥則是大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這是清軍的王牌,也是遊牧民族的驕傲,它們曾馳騁於草原上,縱橫無敵。清朝知道聯軍強大,但他們相信,這支強大的騎兵能夠咬下聯軍的一塊肉來。
  • 上打飛機下打坦克,萬能的德國88毫米高射炮,到底有什麼本事?
    不過對於德國則是一個例外,因為德國人不僅用反坦克炮來反坦克,也搬出自己家的88毫米高射炮用來進行反坦克作業。這些原本用於防空任務的88毫米高射炮在進行反坦克作戰時,也是一等一的犀利。那麼究竟這些88毫米高射炮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成為上打飛機下打坦克的存在呢?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