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國芯」!華為將領銜「中國芯」彎道超車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過去10年,蘋果產業鏈一度成為A股市場通信領域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的一個投資主題,孕育了以立訊精密、信維通信、歐菲光為代表的一批百億市值明星公司。

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華為產業鏈將成為A股市場未來10年最大的投資機遇!

一、華為產業鏈迎來10年黃金投資機遇期

2018年華為公司全球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預計未來增長將加速,並於2025年左右達到3000億美元水平。

我們用S曲線對華為公司進行了分析,公司實現不斷增長的秘訣在於,在第1條S曲線下滑前,開始第2條S曲線的布局,即在現有業務保持發展狀態下,提前謀求轉型。

過去20年,公司的採購都是以降成本為中心,更多是「分蛋糕」。2018年公司宣布進入「採購3.0」時代,與核心供應商的合作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開始與合作夥伴「共同做大蛋糕」。

過去10年,正是由於蘋果公司對於整個終端產業鏈的拉動,以及蘋果供應鏈對蘋果公司的大力支持,才造就了蘋果公司與蘋果產業鏈公司的共同繁榮。

華為已成為全球通信的領導者,未來會有不斷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與產業鏈合作夥伴共同創新、卷積迭代,形成持續的上升螺旋。

有理由相信,華為產業鏈將複製甚至超越蘋果產業鏈公司過去十年的繁榮,迎來黃金10年投資機遇期!

二、「華為產業鏈7大金股」迎來最佳布局時機!

要把握華為產業鏈的投資機遇,必須抓住下面4條主線!

1、半導體:進擊的華為!

2004年,華為依託於其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大舉進軍晶片業。海思半導體作為華為的子公司,相當於華為的一級部門,為華為提供所需的晶片。海思已經成長為中國第一大IC晶片設計公司。

在專業安防領域,海思佔有全球50%以上市場份額。智慧型手機未來增長點主要集中在AI5G領域,海思分別推出了麒麟970、麒麟980以及天罡、巴龍5000等對應手機晶片。

機頂盒晶片預計未來三年複合年增長率達到15%,海思市佔率在全球範圍內超過50%。伺服器晶片,華為推出基於ARM架構的7納米64核伺服器晶片組:鯤鵬920,以及使用該晶片的ARM伺服器:泰山。我們看好晶圓製造和封測國產化的機會。

2、車聯網:目標世界級Tier1供應商!

歷史上華為大規模戰略投入新的業務,一般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市場容量足夠大;二是從時間節點上說,市場處於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前夕。傳統車市場規模約為智慧型手機的3倍,更具戰略意義。

華為重點布局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車雲服務五大領域,也是未來汽車智能化的最主要增量市場。

我們看好華為填補國內空白,比肩博世、大陸,成為500億美元的新型ICT Tier1供應商。產業鏈中,與華為公司能力和資源長板互補性強的智能互聯上遊、智能能源上遊和智慧交通供應商將受益最大。

3、雲計算:5年10倍體量增長!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雲化、智能化是行業最大趨勢。華為認為到2025年,所有企業信息技術解決方案都會被雲化,85%以上的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雲上。

未來5年,華為雲服務收入(含私有雲等)會從2018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100億美元水平,數據中心市場、ARM生態圈、基礎設施配套、雲安全等產業鏈合作公司有望與華為雲實現共同成長!

4、安防篇:左晶片,右視頻雲,華為安防大有可為!

華為利用自身兩大優勢,安防晶片(海思全球佔比達到60%)及視頻雲,積極進軍安防產業,目前發展快速,未來將通過千億研發投入、引爆產業創新,讓智能安防與5G跑在一條水平線上!

最後,是我們通讀各家券商研報,精心篩選出有望迎來「10倍空間」的「華為產業鏈7大金股」名單!

因為平臺規定,研究資料都需要匿名,完整名單需要麻煩你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免費領取。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本文系特約發布,不代表鳳凰網財經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彎道超車?晶片架構RISC-V新勢力迅速崛起 睿思芯科產品今年底量產
    原標題:彎道超車?晶片架構RISC-V新勢力迅速崛起 睿思芯科產品今年底量產   晶片設計的新格局將如何變化?
  • 中微5nm刻蝕機獲突破,中國芯「彎道超車」?尹志堯博士一語中的
    華為的麒麟晶片圖像信號處理器(ISP),支持其獨特的RYYB傳感器技術,是華為可以與其他品牌手機抗衡優勢之一。如今華為麒麟晶片無法再生產,那華為也隨之喪失優勢嗎?在未來市場上的佔比可能會被其他品牌替代嗎?
  • 中科院院士突破矽基半導體技術,未來將會彎道超車
    中科院院士突破矽基半導體技術,未來將會彎道超車蘋果12已經成功上線,好多人都覺得綠色的版本十分好看,但是在到貨當天,也有好多顧客發出了差評。這就說明,蘋果手機依舊是存在缺陷的。今年最為激烈的競爭應該就是蘋果12與華為Mate40系列手機。
  • 8英寸石墨烯晶圓橫空出世,離中國芯不遠了
    此次中科院彎道超車,成功研製出了石墨烯晶圓,美企對此反應劇烈,不少美企都叫苦不迭,甚至直言自己飯碗不保,看來中科院這一成果確實讓美國都有些猝不及防。也有網友表示,石墨烯晶圓片已經研製成功,距離真正的中國芯還有多久呢?要超就超美國!
  • 華為麒麟晶片真的沒救了嗎?中芯國際將給我們帶來好消息
    最近華為消費者BG總裁餘承東表示,麒麟9000可能是華為麒麟高端晶片最後一代。9月15日之後,麒麟晶片或將成絕版!吾輩當自強,唯有把我們自己的民族企業發展起來,才能打破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晶片製造領域,中芯國際將擔當起這一重任!
  • 成飛,彎道超車,成就中國最強戰機!
    圖為殲20無須贅述,中國當前最強戰機非殲20莫屬,而說起殲20難免會讓我們想到它的製造公司,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航空工業成飛、成飛,是中國重要殲擊機研製生產基地。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成飛之所以擁有了如今這樣的規模,完全是因為其彎道超車,製造出了另一家主流戰機製造公司所還沒有研製出來的戰機才得到的。當前,中國有兩個專門製造戰機的公司,分別是瀋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儘管同為戰機製造企業,沈飛與成飛還是有高低之分,而成飛就是低的那個。
  • 中國芯的雙面矛盾:梁孟松與國產化是反向路
    眾人都在竭盡所能地「編織」著兩人過往的恩怨,以及「指責」中芯國際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人事安排,忙著編故事與咎責,卻忘了最根本核心的問題。 中芯國際沒有忘記梁孟松這 1000 個日子以來的拼搏與貢獻,只是中國晶片產業前方的道路已經變了,而且是車頭車尾式的徹底轉彎。
  • 深圳超磁智造機器人「中國芯」
    在未來三年內,預計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增長率將超過20%,有望佔比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40%。非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速度更加迅猛。然而,儘管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機器人產業鏈仍有不足,某些方面落後於整體發展水平。其中,減速器便是制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機器人主要由機械減速機、伺服系統、控制器、本體、執行機構組成,僅減速機與伺服系統便佔整體成本的55%。
  • 華為宣布:平板電腦也用麒麟710中國芯!華為MatePad T10正式曝光
    提到平板電腦,除了蘋果的iPad之外,還有一家公司的平板做得不錯——它就是華為。華為近日,又爆出兩款全新的平板電腦!一次新的爆料揭示了即將推出的兩款華為平板電腦的規格。華為MatePpad T10平板電腦是兩者中的較小者,其9.7英寸顯示屏的解析度為1280 x 800像素,像素密度為156ppi。華為MatePpad T10平板電腦採用了八核處理器——Kirin 710A。該平板電腦出廠搭載基於Android 10系統深度定製的EMUI 10.1和華為AppGallery。
  • 敏芯股份:14載煉就「我的中國芯」
    今年將是敏芯創業史上最重要的年份。衝刺科創板,進而新建MEMS 麥克風生產基地項目、MEMS 壓力傳感器生產項目、MEMS 傳感器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李剛希望抓住產業機會,將MEMS的「中國芯」做強做大。他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底氣。在此之前,他已經帶領敏芯由零開始,打通了MEMS全產業鏈的國產之路。
  • 冉冉中國芯!紫光全球首發6納米!
    一晃十幾年過去,而今華為終端的崛起,海思麒麟晶片的大規模應用,讓心生希望!恨鐵不成鋼?冉冉中國芯!紫光全球首發6納米!不過,除了海思外,在晶片涉及領域,國內還有展訊和銳迪科。不過,它們都給土豪爸爸清華紫光給收購,新生的團隊,也就是現在的紫光展銳。紫光展銳的晶片,其實小夥伴們也不陌生。沒了解過,卻多少接觸過其產品。譬如說,國內極度流行的小天才兒童手錶。
  • 北鬥晶片都是「中國芯」
    楊長風透露,年底預計有增加短報文功能的華為手機發布,車道級別導航也可能搭載其中。星星互聯 星地互聯楊長風表示,北鬥系統具備星間鏈路,實現衛星之間、星地之間互通互聯。「北鬥芯」都是「中國芯」經過多年發展,北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基礎產品實現自主可控,國產北鬥晶片、模塊等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多款北鬥晶片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水平達到22納米。談到最受關注的「北鬥芯」,楊長風直言,「稱得上都是中國芯」,「北鬥晶片跟國外基本水平是同一量級」。「都是自己幹出來的。」
  • 國產芯再傳好消息!中芯國際巨資購買晶片機器:加速量產14nm晶片
    相信大家都知道,近日,美國再次加碼限制華為晶片業務的發展,試圖通過對臺積電施壓,來進一步達到全面「斷供」華為的目的,如此可見,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中,國產晶片全面替代無疑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而目前整個國產晶片產業鏈最薄弱的環節,無疑就是在晶片製造領域,雖然目前國內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
  • 「中國芯」正式破冰7納米晶片?美巨頭始料未及
    根據最新外媒報導,德國正式認清了自己的態度,其實一開始德國就沒有想過放棄華為設備進行5G網絡的建設,只是礙於來自美國的壓力,所以沒有像英國、法國一樣正式的對外高調宣布,也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本土運營商以最快的速度拆除華為設備,而是低調的對華為設備進行了安全性檢測,還在了解華為會繼續在法國建設為歐洲專攻的供應鏈工廠後,火速的授予了自己的5G訂單給華為,但是美依舊秉持著安全問題的態度
  • 「中國芯」再次打破僵局:救命北鬥導航,「制霸」全球導航市場
    在美國控制半導體技術出口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在技術上的突破變得極其困難。令人興奮的是,即使如此,「中國芯」卻一再打破僵局。據悉,美國發布了對中國企業華為的晶片禁令,這使得華為無法繼續從國外研究和採購晶片。
  • 市值超4000億,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
    自從華為遭遇美國打壓,臺積電停止代工合作後,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大陸最大的晶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今年以來,中芯國際受到追捧,獲得各路資本青睞,並且最快過會,成功登陸上交所,市值一路突破了6000億元,成為了A股的一匹黑馬。
  • 聯姻A股:中芯國際的國產「芯」夢
    去年中芯第一代14nm FinFET 正式投產,並與國內最大的IC設計廠商華為海思聯合打造了首款合作晶片——麒麟710A,這款處理器就採用了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代工。二代 FinFET製程N+1工藝晶片也進入量產論證期,預計今年四季度將實現小規模量產。如前文所說,14nm工藝目前尚未成為中芯國際的營收主力晶片。但臺積電的主力晶片已經進入7nm製程工藝了。
  • 小米、華為的支持下,中國科技巨頭快速崛起,靠賣晶片年賺2.5億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在多領域的技術研發方面起步較晚,在沒有打破西方技術壟斷前,相關企業一直受制於人。為改變現狀,無數中國科技公司前赴後繼,即便年年虧損也要讓中國技術走向世界。京東方、中芯國際等知名中國企業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 「芯人物」周祖成:在清華一待就是一甲子,創辦國內首個晶片設計的...
    1995年,在與華為公司副總裁鄭寶用的閒談中,周祖成得知華為有意在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周祖成從促進高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建議華為支持一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1996年,中國電子學會和清華大學發起「華為杯」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簡稱「研電賽」)。
  • 騙了國家11億的罪人,讓「中國芯」停滯13年,出逃美國仍獲利無數?
    基於此環境下,我國急需優秀科研專業人才,不惜重金聘請,只為製造中國芯,並期望以此拉動晶片製造業的崛起。 但卻有一個人,他騙取了11億的晶片研發資金,讓「中國芯」的發展停滯了13年,讓中國晶片與國際技術差距一遠再遠,也給「中國芯」的設計製造蒙上巨大陰影,他就是——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