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學家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描寫了這樣一個趣談,大致內容如下:
說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有一次遊覽到了天寧寺,與住持交談期間,突然想起先前聽說,這個天寧寺的住持不守佛門清規,在寺外養有女眷,於是話題一轉問到:「你有幾個妻子?」住持聽了,未有驚容,十分從容的回答:「兩個。」乾隆一聽,好啊,你這個住持果然不守清規,正要發怒,卻聽住持接著說到:「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乾隆這才轉怒為喜,撫須大笑。
中國的文人喜好給事物進行擬人化的命名,如「歲寒三友」、「梅妻鶴子」等,既求生趣,又託情思。住持口中的「竹夫人」和「湯婆子」也是生活用品擬人化命名的產物。我們之前簡單講了宋朝的「熱水袋」——湯婆子的功效,今天,就來說一說與之成聯對的,也是住持「兩妻」之一的「竹夫人」。
竹夫人這個物件,早在唐朝就有記載,當時的名字還很生活化,叫「竹夾膝」,光聽名字就可以對它的用法略知一二。
截得篔簹冷似龍,翠光橫在暑天中。——唐·陸龜蒙《竹夾膝》
至於「竹夫人」這個雅號的由來,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蘇軾在贈詩《送竹几與謝秀才》中,說了這樣一句:「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使得「竹夾膝」這樣的一件生活用品帶上了一些人情味。
因為是竹製的床上用品,再配合它供人摟抱,伴人入眠,相依相伴的功用,某種程度上確實與同床共枕的妻子無異,「竹夫人」之名也就慢慢的傳唱開來。後來又基於此衍生了出諸如「青奴」、「竹妃」、「竹奴」、「竹姬」這樣的稱呼。
我無紅袖堪娛夜,正要青奴一味涼。——《詠竹夫人》宋·黃庭堅涼與竹奴分半榻,夜將書嬭伴孤燈。——《雜興》宋·方夔山谷喜為物易名,鄭花則易為山礬,竹夫人則易為竹妃。——《履齋示兒編·雜記·易物名》宋·孫奕
傳統的樣式大都是圓柱形,偶爾也會有一些變形體,比如凹凸形,木舂形,但基本功用是不變的。竹夫人平時作為納涼物品來使用,到炎夏過去後,中空的內腹還可以用來裝置卷好的涼蓆,成為涼蓆的一個保護外殼。
至於竹夫人為什麼能給人帶來清涼,我查了一下,大致上基於兩點:
導熱快竹篾本身表面的空氣孔極小,不容易集熱,散熱能力相對較強,能夠輕易的把人傳導到竹篾上的熱量導走,而經過人們多次使用後的竹製品,保養的好的話,還能形成包漿,到那時候散熱效果就更好了。這個相信睡過竹製涼蓆的人會有所體會。
穿堂風原理穿堂風也叫過堂風,是氣象學中一種空氣流動的現象。大致就是當有風通過中空的竹夫人時,狹窄的過道會擠壓流動的空氣,加強了風壓,風通過各個網孔散溢出來,就會形成流風,從而達到類似風扇的效果。拿豎笛做一個演示的話,就好比我們吹奏豎笛,能從按孔上感受到氣流是一個道理。
中國人愛竹、親竹、敬竹,早在七千年前的上古時期就已萌芽,此後更是發展出了中華獨有的竹文化。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上古歌謠《彈歌》
而竹夫人的出現,一方面表現了中國古代手工藝人高超的編織技藝和對自然法則的巧妙運用,一方面展現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文人意趣。
細細挖掘一下,這樣的物件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下一次,我們又能在這浩浩湯湯的文化長河裡,淘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