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炎炎夏日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雖然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大意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這顯然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居然讓雍正把它寫入到宮中訓。本來中國的傳統思想裡的道家就講究天人合一,四季有序,天熱使人煩躁,所以他們作為修煉自己的一種考驗,通過調節內心的情緒達到所謂的心靜自然涼,但是實際上有些事情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假如沒有那種境界還刻意去強求,只能適得其反,所以不管在有沒有道家思想出現,中國人自來就有自己避暑的方法。對於帝王將相和名流鄉紳他們因為掌握著極好的資源,所以夏季雖然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年代,也會發明創造很多避暑的方法。
有的在冬季就地窖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可以在熱天拿出來降低室內溫度,有的則去到相對涼爽的行宮別墅來躲過夏季,但是對於這樣的情況,恐怕在古代還是需要有相當的地位,要嘛你是皇帝或者王公貴族,要嘛你富甲一方。別說平民老百姓,普通中層階級,怕還是沒那麼多條件。
我們看施耐庵寫的《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中白勝在黃泥崗挑酒時唱的。寫盛夏伏旱時,農民和王孫公子的不同心情、態度的對比,可見一斑,他說:「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見這些區別還是一種潛在的社會矛盾點,如果梁山好漢有一半,都能逍遙地把扇搖起來,恐怕也不會起來鬧事情。
當然即便如此,在大夫階層和普通老百姓還是有消暑的辦法,至少也要讓自己好過一些,扇子是其中之一,文人用扇子裝點,老百姓則用蒲扇風越大越好,哪裡有那麼多講究。但是晚上睡覺,一定會用涼蓆或者草蓆,另外因為大家發覺這個竹子真是一個好東西,它不僅僅可以吃,可以寫,可以做工具,還是成為消暑的好伴侶。
那個時期,江南的夏季炎熱如果,聰明的古代人用竹子編織成了一個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很快就流傳開來,成為大家夏日裡取涼的好物品。文人墨客不甘寂寞,得到好東西,總能激發他們的靈感,還給這個東西取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竹夫人」。
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是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竹夫人,長約1米左右,是用竹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今天看來還是非常有科學道理,就是它不僅僅因為自身材質涼爽,這樣設計還能使得熱量能被稀釋,散發出去,從而降低人體感應到外界和自身的溫度。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國一些地方的傳統婚俗認為,竹夫人,是男性的象徵,是最具陽氣之物,也是傳宗接代的神聖之物,竹夫人內總會有兩個小球,十分好玩。其實這裡面也有它暗含的夫妻之道。
關於竹夫人的製作工藝,通常有兩種製作方法,一是截取整段竹,長不超過1米,中空,四周編有網眼以通風散熱,常置備於眠床之上;另一種是編青竹為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擱臂憩膝,用以取涼。這種低級的「空調器」在熱浪灼人的夏季貼近人們的消夏生活,為人們所喜愛。
而竹夫人的名字,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因為蘇東坡有《次韻柳子玉二首》詩云:「問道床頭惟竹几,夫人應不解卿卿。」又《送竹几與謝秀才》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自注云:「世以竹几為竹夫人也。」
我倒是覺得可能在宋朝之前就這個東西,而且這個叫法應該源自民間,當然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如何先不談,自然沒有這些文人才子那麼大的影響力了。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夫人並沒有被淘汰,只是變成了竹子枕頭,再加上今天家家戶戶沒有空調也有電扇,而且床上用品顯然比過去更加輕便,竹夫人也成了一種傳統工藝在少部分地區保留,今天誰還會睡覺的時候抱著它呢?如今的人把空調開得那麼低,夏天還有蓋著被子的,這是古代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