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於北宋的「竹夫人」,為何到今天看不見了?

2020-12-17 江陽沽酒客

在古代炎炎夏日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雖然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內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大意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盛暑不開窗、不納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還提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這顯然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居然讓雍正把它寫入到宮中訓。本來中國的傳統思想裡的道家就講究天人合一,四季有序,天熱使人煩躁,所以他們作為修煉自己的一種考驗,通過調節內心的情緒達到所謂的心靜自然涼,但是實際上有些事情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假如沒有那種境界還刻意去強求,只能適得其反,所以不管在有沒有道家思想出現,中國人自來就有自己避暑的方法。對於帝王將相和名流鄉紳他們因為掌握著極好的資源,所以夏季雖然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年代,也會發明創造很多避暑的方法。

有的在冬季就地窖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可以在熱天拿出來降低室內溫度,有的則去到相對涼爽的行宮別墅來躲過夏季,但是對於這樣的情況,恐怕在古代還是需要有相當的地位,要嘛你是皇帝或者王公貴族,要嘛你富甲一方。別說平民老百姓,普通中層階級,怕還是沒那麼多條件。

我們看施耐庵寫的《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中白勝在黃泥崗挑酒時唱的。寫盛夏伏旱時,農民和王孫公子的不同心情、態度的對比,可見一斑,他說:「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可見這些區別還是一種潛在的社會矛盾點,如果梁山好漢有一半,都能逍遙地把扇搖起來,恐怕也不會起來鬧事情。

當然即便如此,在大夫階層和普通老百姓還是有消暑的辦法,至少也要讓自己好過一些,扇子是其中之一,文人用扇子裝點,老百姓則用蒲扇風越大越好,哪裡有那麼多講究。但是晚上睡覺,一定會用涼蓆或者草蓆,另外因為大家發覺這個竹子真是一個好東西,它不僅僅可以吃,可以寫,可以做工具,還是成為消暑的好伴侶。

那個時期,江南的夏季炎熱如果,聰明的古代人用竹子編織成了一個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很快就流傳開來,成為大家夏日裡取涼的好物品。文人墨客不甘寂寞,得到好東西,總能激發他們的靈感,還給這個東西取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名字「竹夫人」。

竹夫人又叫青奴、竹奴,是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竹夫人,長約1米左右,是用竹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編網眼,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今天看來還是非常有科學道理,就是它不僅僅因為自身材質涼爽,這樣設計還能使得熱量能被稀釋,散發出去,從而降低人體感應到外界和自身的溫度。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國一些地方的傳統婚俗認為,竹夫人,是男性的象徵,是最具陽氣之物,也是傳宗接代的神聖之物,竹夫人內總會有兩個小球,十分好玩。其實這裡面也有它暗含的夫妻之道。

關於竹夫人的製作工藝,通常有兩種製作方法,一是截取整段竹,長不超過1米,中空,四周編有網眼以通風散熱,常置備於眠床之上;另一種是編青竹為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擱臂憩膝,用以取涼。這種低級的「空調器」在熱浪灼人的夏季貼近人們的消夏生活,為人們所喜愛。

而竹夫人的名字,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因為蘇東坡有《次韻柳子玉二首》詩云:「問道床頭惟竹几,夫人應不解卿卿。」又《送竹几與謝秀才》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自注云:「世以竹几為竹夫人也。」

我倒是覺得可能在宋朝之前就這個東西,而且這個叫法應該源自民間,當然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如何先不談,自然沒有這些文人才子那麼大的影響力了。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夫人並沒有被淘汰,只是變成了竹子枕頭,再加上今天家家戶戶沒有空調也有電扇,而且床上用品顯然比過去更加輕便,竹夫人也成了一種傳統工藝在少部分地區保留,今天誰還會睡覺的時候抱著它呢?如今的人把空調開得那麼低,夏天還有蓋著被子的,這是古代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了。

相關焦點

  • 古人常說的「竹夫人」是什麼?他們為什麼需要「竹夫人」?
    古人有兩大神器,一曰「竹夫人」,一曰「湯婆子」。兩者也是各有用途,前者夏天用,後者冬天用。嗯?難道是夏天娶了個夫人,到冬天就變成太婆了?這也太可怕了吧。根據科學理論,通常情況下人是不會老那麼快的。既然「湯婆子」是用來取暖的,「竹夫人」自然就是用來降溫解暑的用品了。「竹夫人」最初並不叫竹夫人,而是叫做「竹夾膝」,後來才有了青奴、竹奴、竹姬、竹妃之類的稱呼。竹夫人一般情況下是使用打磨的非常光滑的翠竹竹條編織而成。普通的竹夫人是一個長約1米左右,直徑10到20釐米的鏤空長圓筒。
  • 古人睡覺時喜歡抱著「竹夫人」,它究竟是什麼?有何作用
    文·段宏剛炎炎夏日,人們需要消暑降溫,現代人有空調和風扇,而古人沒有那麼幸運,古人只能就地取材,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明一些簡單實用的取涼工具,比如,團扇、涼蓆、竹子躺椅,等等,都是古人的取涼神器,這些神器到現在仍然在民間廣泛使用。
  • 古人說的「竹夫人」是什麼?
    7月份沒有颱風,到了7月底8月初,江南氣溫就噌噌地上來了。天氣熱,總是吹空調,對身體真的不太好,不是空調病,就是中暑。古人在防暑降溫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其中就有一個降暑神器,名曰「竹夫人」。」這個字謎把「竹夫人」的形狀、使用時間描繪得淋漓精緻。所謂「竹夫人」其實就是用竹篾編起來一個鏤空的圓柱體。到了荷花出水的夏季開始出現在主人的床上,一直到梧桐落葉的秋天,才收起來。平時主人為了消暑納涼,可以抱著睡,主人和「竹夫人」的關係就像夫妻一樣,琴瑟和諧,恩愛有加。
  • 炎炎盛夏,納涼的「竹夫人」究竟是什麼夫人?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中式君語+夏日炎炎,《荷塘消夏圖》中的「真夫人」已熱到自顧不暇,幸好還有「竹夫人」能得無上清涼。宋 佚名 《槐蔭消夏圖》今天的人,在盛夏入睡的時候,還有空調「續命」。那麼在這樣的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安睡的呢?其實古人夏季睡覺離不開三大寶,涼蓆、涼枕、竹夫人。前兩者還能理解,可是竹夫人究竟是什麼夫人?
  • 古人的消暑利器丨不是夫人的竹夫人
    乾隆一聽,好啊,你這個住持果然不守清規,正要發怒,卻聽住持接著說到:「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乾隆這才轉怒為喜,撫須大笑。中國的文人喜好給事物進行擬人化的命名,如「歲寒三友」、「梅妻鶴子」等,既求生趣,又託情思。住持口中的「竹夫人」和「湯婆子」也是生活用品擬人化命名的產物。
  • 「竹夫人」必不可少,你知道是什麼嗎?
    古人常說的「竹夫人」是什麼?先說答案,竹夫人是一種夏天用的、用竹條編制的、圓柱形的取涼用具,又叫青奴、竹奴,每當炎炎夏日,人們躺在竹蓆上,抱著竹夫人,真是消熱避暑的必備用具。竹夫人唐朝的竹夾膝,就是竹夫人——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蘇東坡一首詩而流傳開來的:《送竹几與謝秀才》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 我在北宋吃什麼:民以食為天,北宋百姓的一日三餐!
    如果我們去到了宋朝,去到了被許多人稱讚的經濟繁榮的北宋,我們能不能實現「豬肉自由」呢?平民的早飯——主食的選擇這裡是北宋,具體是哪位皇帝我還真不太記得了,不過我聽說過有一道「東坡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端的是無比美妙。那種如咬開雲層的柔軟,可能真的是仙境吧。
  • 熙寧變法—北宋文壇風暴,一代文豪為何落得千夫所指之境
    引言:北宋的繁華並不亞於唐朝貞觀年間,一幅《清明上河圖》更是為人們顯示出一個不一樣的市井風情。描繪出了北宋都城下市民眼中的汴京,更是北宋全盛時期繁榮的見證。北宋的繁華不僅是經濟上的昌盛詩詞歌賦方面也可謂文人層出不窮,也就是在這個繁華的市井文化之下又如羅剎門般上演著各種明爭暗鬥,變法圖強的劇情。本就昌盛的北宋又為何變法不停?一代忠臣宰相力圖變法為民的王安石又為何落得個千夫所指之境?為何一朝變法成了民不聊生的開端?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個品格高尚,報復宏大的學者型謀臣何以成為背離民怨的改革悲劇人物?
  • 蘇軾是北宋文豪,一生豪放直率,為何兒子卻成了北宋六賊?
    梁師成是北宋末年六賊之一,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毀掉北宋的壞人之一,我們熟知的高俅都沒有資格位列「六賊」,可見梁師成作惡多端到了何等程度。而蘇軾是一代文豪,為人一身正氣,為何卻有一個奸臣兒子?
  • 北宋四京:一千年前的北上廣深,今天發展得怎麼樣?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那時候的北上廣深,就應該是號稱「四京」的開封府、河南府、應天府、大名府了。 北宋四京是怎麼來的呢?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創建了北宋王朝。新的王朝建立了,都城建在哪裡?
  • 北宋東京錯譯成Tokyo的背後 揭秘鮮為人知的北宋四京
    來源:微信公共號「灰灰說史」作者:惠夏輝12月12日,微博熱搜有一條#開封路牌把北宋東京譯成Tokyo#。為何會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當時在製作路牌之前沒有向專業人士請教核對嗎?為何會出現這種低級錯誤,究其原因應該是有關部門用機器翻譯,沒有進行人工核對。其實這裡應該用拼音,分別譯為Dongjing Daliang即可。Tokyo是日本首都東京的專用英語,絕對不能用在北宋東京"身上",此東京非彼東京。
  • 北宋皇陵為何鮮有人問津?麥田裡的宋朝給了我們答案
    時過境遷,那些封建王朝全部消失不見,只剩下的曾經神聖不可侵犯,但現在卻被無數普通民眾參觀的皇陵。人們希望透過這些皇陵,感受到曾經歷史的厚重,感受著那些王朝的輝煌往事。但怪異的是,秦始皇陵墓,哪怕是唐代的陵墓,都有很多人瞻仰,但是北宋的皇陵卻很鮮有人問津。
  • 北宋為何在金國攻擊兩年後就迅速滅亡?你看看徽欽二帝有多弱智
    結果宋軍大敗,金軍卻輕易攻取了遼國首都並藉此發現了北宋的虛弱無能,產生侵宋之心。從公元1125年到1127年兩次揮師南下,不過兩年多時間就滅掉了北宋,是為「靖康之恥」。北宋自與遼訂立《檀淵之盟》後歷經150多年修養生息,為何軍力如此不堪?都城東京汴梁(現為開封)城牆高大堅固,為何輕易就被攻陷,是人禍還是天意?
  • 北宋靖康之恥的真香,恥到何等程度,超乎你的想像!
    (靖康之恥中被俘的北宋徽、欽二帝) 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王朝滅亡,也令百姓受盡劫難。 大宋王朝從趙匡胤創立,到了宋徽宗時期開始走下坡路。宋徽宗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貫等,弄得朝政忠奸不分,以致天下大亂,其在位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時期。 當時,眾多的農民傾家蕩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最大。
  • 傳統文化根基:從鼎沸的北宋玩具街,到映射在傀儡戲中的家天下
    圖|北宋玩具工匠玩具工匠瞅準宋代的節令,在節令中販賣精緻奇巧的玩具,兒童對玩具的喜愛,使得玩具工匠得到了大量的利潤,而節令中的玩具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傳統,風俗玩具跟隨著節令的傳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 河南開封府,包拯的故事廣為流傳,看一場實景演出,了解北宋文化
    我們的追溯黃河源頭之旅來到開封,八朝古都開封,歷史底蘊深厚,然而在開封建都的王朝中最有名的當屬北宋。或許是因為北宋能人輩出,或許是因為宋詞的繁榮,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也或許是因為北宋與遼與金的百年戰爭湧現出無數忠臣良將……不論怎樣,開封府都是開封重要的組成部分。
  • 曾經帥到沒朋友的「殺馬特」,為何如今不見了?3個原因
    說起殺馬特,很多80後還是記憶比較深刻的,爆炸式的頭髮染的五顏六色,穿的衣服也是千奇百怪,浮誇的動作,往人群中一站,絕對是吸引無數人的目光,那時候的殺馬特可以說是帥到無法形容,男生女生都為之尖叫。而殺馬特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溜冰場,幾個人拉起火車來,整個溜冰場他們就是主角,而其他人即使即使再好,也只能甘拜下風。只是讓人奇怪的是,以前這麼流行的殺馬特人群,為何如今都不見了,讓很多人一直想不明白。雖然有人對殺馬特風格的年輕男女也不太理解,總認為他們是墮落的一代,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曾經的殺馬特如今已經成為了職場的主力,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少的貢獻。而殺馬特之所以消失,主要有3個原因。
  • 《瘋狂動物城》:「看不見的手」搞「看不見的宣傳」
    《王毅部長談南海問題為何如此硬氣》《妄測中國軍費增長20%是自己打臉》《軍人敢於維權也是一種血性》等評論,在網絡引起強烈反響。八一評論版從這期開始,將「南政評論團」作為常設欄目。單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樣的手法並不新奇,但仔細琢磨似有兩層深意:一是兔子都可以逆襲,還有什麼普通人實現不了的「美國夢」?二是「獅子」「老虎」不可怕,「綿羊」才是「邪惡軸心」。「綿羊」何以成為「瘋狂」的替罪羊?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永遠是狼吃羊,而不是羊吃狼。這個連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居然被好萊塢輕鬆「反轉」,而且還引來觀者如潮。
  • 說一說金朝的黑歷史,攻入北宋都城後都搶了些啥
    自從金朝建國後,對外擴張成了不可避免的事,這與當時的國情有很大關係,特別是遼國的步步緊逼,何況北宋有意聯合新起的金國一統分割遼國這塊肥肉,可是金朝對遼出擊本意則是爭取生存空間,遼國若是繼續緊逼結局很有可能就是金朝亡國了,倒也不是什麼巨大的利益驅動,這是一個民族到了危亡關頭的本能,於是對遼戰爭的同時也在暗地裡打量著南邊的宋國,至少北宋的好意實屬難得
  • 《清明上河圖密碼6》之醒世大結局:北宋國運殆盡,一卷祭奠荒丘
    當時世界上最富盛的國家,最繁華的都市,為何轉瞬敗亡?千古傳世名畫,徽宗親筆題字,卻為何不見宋人記載?翻開本書,讓畫中824位親歷者,一起為您講述帝國崩潰的大命運。這就是為何君王必須「慎言慎行」,因為他隨口一句閒話,到宮外便是一道聖旨,不知會演化出多少災苦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