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夏天怎麼納涼?「竹夫人」必不可少,你知道是什麼嗎?

2020-12-22 隨手談詩

古人常說的「竹夫人」是什麼?先說答案,竹夫人是一種夏天用的、用竹條編制的、圓柱形的取涼用具,又叫青奴、竹奴,每當炎炎夏日,人們躺在竹蓆上,抱著竹夫人,真是消熱避暑的必備用具。

竹夫人的前身

據我所知,唐朝就有竹夫人,詩人陸龜蒙作《以竹夾膝寄贈襲美》詩,詩云:

截得篔簹冷似龍,翠光橫在暑天中。堪臨薤簟閒憑月,好向松窗臥跂風。持贈敢齊青玉案,醉吟偏稱碧荷筒。 添君雅具教多著,為著西齋譜一通。

襲美就是詩人皮日休,他收到禮物後,非常開心,於是便寫了一首詩答謝:《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

圓於玉柱滑於龍,來自衡陽彩翠中。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虛疑貯碧湘風。大勝書客裁成柬,頗賽谿翁截作筒。從此角巾因爾戴,俗人相訪若為通。

從這兩首酬唱詩中可以看出,這種叫做「竹夾膝」的物品,就唐朝人在暑期用來取涼的用具,是圓柱形的竹製品。

竹夫人

唐朝的竹夾膝,就是竹夫人——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蘇東坡一首詩而流傳開來的:

《送竹几與謝秀才》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

木上座就是手杖,這首詩是說,蘇東坡要歸田(回老家),相識的謝秀才送給他一隻手杖,而蘇軾回贈了他一個竹夫人。在這首詩後,蘇軾寫了一段注,解釋道:世以竹几為竹夫人也。可見,在蘇軾的時代,人們就已經習慣把這種用具叫做「竹夫人」了。

青奴

竹夫人又叫青奴,這個外號則是來自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

小黃認為,竹夫人只是個取涼的用具,它的職責跟夫人不太一樣,叫夫人就不太合適了,因此更名叫青奴。並作詩兩首,其中一首云:

穠李四弦風掃席,昭華三弄月侵床。我無紅袖堪娛夜,正要青奴一味涼。

這穠李和昭華,就是家中兩位女奴的名字,可見,伺候人這種事,確實不是夫人做的,叫奴更妥當。

竹夫人的特點

前面說了,竹夫人是竹條編制的、圓柱形的用具,另外,它還「有眼、中空」,《紅樓夢》裡有個謎語:

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 。

第一句,竹夫人是竹條編制的,因此有網眼,但沒有眼珠,腹內是空的;

第二句,荷花盛開於夏天,因此喜相逢;

最後兩句,梧桐落葉是秋天,不需要取涼了,因此告別,就更不用提寒冬了。

這個謎語,把竹夫人的特點和作用寫得非常清楚了。

竹夫人為什麼能取涼?

竹夫人是古人根據「過堂風」的特點發明的。

所謂過堂風,是指室外的空氣從一側吹入,貫穿內部,然後從另一側吹出去,由於兩側氣溫相差大,在氣壓的作用下,導致空氣快速流通,溫差越大,空氣流通越快,風速越快。

竹夫人被編製成圓柱形,就像一座房子,上面的網眼,就像窗戶,風由外入內,形成對流,就能讓人感受到涼意。古人不但在睡覺時抱著或枕著竹夫人睡,有條件的家庭還會做更多的竹夫人,掛在室內,就像是在家裡安裝了許多小空調一樣。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的「竹夫人」是什麼?
    古人在防暑降溫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其中就有一個降暑神器,名曰「竹夫人」。在《紅樓夢》22回中,有個字謎:「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葉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這個字謎把「竹夫人」的形狀、使用時間描繪得淋漓精緻。所謂「竹夫人」其實就是用竹篾編起來一個鏤空的圓柱體。到了荷花出水的夏季開始出現在主人的床上,一直到梧桐落葉的秋天,才收起來。平時主人為了消暑納涼,可以抱著睡,主人和「竹夫人」的關係就像夫妻一樣,琴瑟和諧,恩愛有加。
  • 炎炎盛夏,納涼的「竹夫人」究竟是什麼夫人?
    《北齊校書圖》局部:你脫我腰帶,我扯你吊帶……古人消夏,其實是沒有什麼好法子的,富貴和官宦人家還能有冰塊可以使用,而普通人家,對於夏天的炎熱,基本上就是在硬抗,或者哪裡涼快哪裡呆著,或者少穿一些。《北齊校書圖》中,一幫老爺們已經穿的少的不能再少,不過這樣子看上去確實清涼的很。
  • 古人常說的「竹夫人」是什麼?他們為什麼需要「竹夫人」?
    古人有兩大神器,一曰「竹夫人」,一曰「湯婆子」。兩者也是各有用途,前者夏天用,後者冬天用。嗯?難道是夏天娶了個夫人,到冬天就變成太婆了?這也太可怕了吧。根據科學理論,通常情況下人是不會老那麼快的。我們先來說一下「湯婆子」是什麼。這件物品其實就是一個扁扁的圓形金屬壺,帶蓋,可以裝熱水。然後裹上一個厚厚的布套,既可以防燙,還可以減緩熱量散失的速度。北方的冬天,多用來取暖用。個頭小的可以抱著當手爐,大的則可以用來暖被窩,在冬天也不會覺得冷。既然「湯婆子」是用來取暖的,「竹夫人」自然就是用來降溫解暑的用品了。
  • 古人睡覺時喜歡抱著「竹夫人」,它究竟是什麼?有何作用
    文·段宏剛炎炎夏日,人們需要消暑降溫,現代人有空調和風扇,而古人沒有那麼幸運,古人只能就地取材,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明一些簡單實用的取涼工具,比如,團扇、涼蓆、竹子躺椅,等等,都是古人的取涼神器,這些神器到現在仍然在民間廣泛使用。
  • 古人的消暑利器丨不是夫人的竹夫人
    晚清文學家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描寫了這樣一個趣談,大致內容如下:說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有一次遊覽到了天寧寺,與住持交談期間,突然想起先前聽說,這個天寧寺的住持不守佛門清規,在寺外養有女眷,於是話題一轉問到:「你有幾個妻子?」
  • 細數古人的降暑策略
    然而想想,古代的人既沒有風扇,也沒有空調,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呢?難道就只能依靠「心靜自然涼」,佛系度過充滿激情的盛夏嗎?其實不然,古人的智慧超乎我們的想像,古人的精緻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今天就讓我們沿著時光隧道,回到古代,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消暑的。
  • 從畫中看古人夏天納涼,這種空調房你絕對想不到!
    那麼,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的古人,他們一般怎樣消暑呢? 古人也有奇思妙想,有的還用水車把水直接送到屋頂,順著屋簷譁譁的流下來,相當於人造瀑布。一般而言,水閣四周茂林修竹,蓮葉田田,閣內鋪上清涼的竹蓆,冰盤裡盛著冰爽的水果……風光迤邐,悠閒恬適,更無空調病之憂,真是納涼的好去處。
  • 酷暑來襲,到博物館裡看古人如何消暑納涼
    古代夏天流行舉辦「避暑會」,孟元老所記載的就是當時開封的戶外納涼活動,比唐代還熱鬧。古人戶外納涼,往往喜歡環境優美之處,如荷塘邊、竹林裡、涼亭水榭、泛舟湖上等。風亭水榭是中國傳統式建築,建於水邊或水上,以供人休息、觀賞風景,古人往往喜歡在水榭邊乘涼,進行戶外活動。
  • 古人在天氣炎熱的時候怎麼納涼
    但現代的生活有空調和電風扇續命,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們又怎麼度過炎炎夏日呢?中國古代,夏季來臨的時候,人們會依靠大自然的產出以及物理規律來生活。所以古代納涼的第一去處,就是地下室。有錢人和皇室大家,會在房屋底下修築地下室,起先是用來儲藏糧食,後來發現下面納涼也極為不錯,地表溫度很高時下面也很涼快。漢代皇室又有了「清涼殿」,作為最高級避暑用房。宋代的時候宮廷裡又出現了鼓風機加上鮮花的搭配,又清涼又芳香。
  • 古人睡覺時,靠的是石枕,他們的脖子不疼嗎?我們被電視劇誤導了
    你會看到它們後面有一套瓷枕,以至於現在的人們認為古人一直用的都是這樣硬的枕頭。估計很多人還會疑惑,古人是不是沒有想到隔膜人?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在真實歷史中,瓷枕雖然是用來睡覺的,但並不總是枕頭。畢竟古人也不傻。如果有軟枕頭,誰還會用硬枕頭來玩呢?。據說,古人之所以使用瓷枕,是因為先民使用的是石枕。
  • 半個鳥翅膀,鹿尾巴,古人的納涼工具是怎麼演變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華大地上有種存在了好幾千年的納涼工具,沒錯就是扇子。但是好多人一提到扇子,就只會想到了蒲扇和紙扇,但小宮告訴大家,如果只是這樣想就太孤陋寡聞啦,因為扇子流行了幾千年,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夏日必備,所以一定是有許許多多的材料與外形的。
  • 開襠褲、露腹衫……你不知道,古人夏天穿衣服有多野!
    你因時尚更美麗,而你因我更精彩,我是go2美麗推薦官萬萬。世間萬千美好,與你一同分享~正值三伏天,全國各地都進入了「桑拿模式」,隨便動一動就快熱化了!夏天這麼熱,還好有我的救星—— 空調!轉念一想,沒有空調的古人又是怎麼度過夏天的呢?有的人肯定會想,我們能有吊帶、短褲+空調, 可想想古人那穿衣服,一層又一層的,不會熱暈過去嗎?但其實,這就是你想多了,古人夏天的穿著可比大家想的野多了!袒胸露腹不得體?不存在的!
  • 起於北宋的「竹夫人」,為何到今天看不見了?
    有的在冬季就地窖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可以在熱天拿出來降低室內溫度,有的則去到相對涼爽的行宮別墅來躲過夏季,但是對於這樣的情況,恐怕在古代還是需要有相當的地位,要嘛你是皇帝或者王公貴族,要嘛你富甲一方。別說平民老百姓,普通中層階級,怕還是沒那麼多條件。
  • 高溫再臨山城 快來人防納涼點清涼過夏天
    經過前幾天涼爽的雨天之後,這兩天,我市主城區的氣溫又持續升高,面對炎熱的天氣,全市的各個人防工程又再次成為市民免費納涼的好去處。記者在大渡口區的多個人防納涼點看到,一大早,不少市民就結伴前來納涼,聊天、休閒,雖然室外已經是豔陽高照,但是納涼點內的溫度卻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舒適的溫度給市民感到酷熱的盛夏天帶來了一絲的清涼。
  • 詩詞納涼:李白放浪、王維禪意、陸遊享受、孟浩然孤獨
    古人云,望秋雲則神飛揚,臨春風則思浩蕩,那麼夏天呢?炎炎夏日,日長慵懶,詩人們難道真的就「睡起無情思」嗎?縱觀夏日詩篇,總逃不開「納涼」二字,在這炎炎夏日,他們都渴望尋找一處「涼」,反倒讓他們的夏日詩篇中生出一股清涼禪意。
  • 杭州人是怎麼過夏天的,這裡有你的夏日消暑記憶嗎?
    杭州人怎麼過夏天呢,現在是「不見天日」。汽車裡、辦公室裡、商場裡、地下鐵,24小時空調房不停歇,總之不與室外暑氣打照面。老底子,泡在江水裡、睡在天井裡,山中乘風涼、防空洞避暑.....十步以內總有一個消夏秘境。井水泡過的西瓜,刀鋒剛碰上就「pia嘰」裂開;走街串巷賣冰棍的大爺,身邊總圍著一群伢兒。晚快邊,老頭總要來一杯楊梅燒酒,解解暑氣。
  • 日本夏天炎熱難耐,中國「納涼神器」成爆款,當地人靠它消暑續命
    日本夏天高溫難耐,東京城市地區最為炎熱拋開今年的特殊情況,如果以時節來說,其實如今的日本也不是那麼適合旅遊,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夏天的日本真的很熱。日本人夏天如何消暑?兩大「納涼神器」走紅,當地人全靠它消暑續命因此應該很多人疑惑日本東京等地區這麼炎熱,那麼當地人如何消暑呢?事實上日本人還真的有避暑工具,當地人如果在室內都會選擇空調來消暑降溫,但要是在戶外,則有著兩個和中國相關的「消暑神器」流行, 並且當地人的生活也已經離不開,全靠它消暑續命,你知道是什麼東西嗎?
  • 古人是怎麼洗手的呢?玉和洗手有什麼關係?今天終於知道了
    轉眼之間2020的冬天已經到來,從上個冬季到這個冬季,疫情期間我猜大家出門前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戴口罩和洗手吧~為了「勤洗手」洗手液酒精肥皂不知道囤了多少。那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洗手的嗎?他們講不講究衛生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 看他們夏天穿啥衣服,你就知道有多開放了
    但事實上,不同朝代的風氣不同,比如在唐朝時期,古人們的穿衣風格就比較大膽,給人一種豪放不羈的感覺。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記載古代民風的壁畫上,看出古人們夏天穿的衣服,就知道古人到底有多開放了,有些甚至比我們還大膽。由於夏季天氣炎熱,古代又沒有空調等降溫設備,所以為了讓身體感到舒爽,古人們在夏天的時候穿衣服相對會比較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