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是我國《百家姓》開頭的8個姓,該書成文於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不過除了《百家姓》中的姓,中國還有其他20000多種姓。
相比於14億人口2萬多種姓的中國,我們的鄰居日本雖然才1.3億人,卻有14萬種姓,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其中一個最獨特也是最尷尬的日本姓氏,女孩子無論怎麼取名都很尷尬。
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日本的「姓」和「氏」。在古代日本,「姓」其實是一種稱號,表示該氏族的社會地位,為世襲制,比如「臣、君」等;而「氏」是根據該家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位等命名的,比如在朝廷中管理忌部(祭祀部門)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
等到公元9世紀左右,日本又出現了一種名為「苗字」的稱號,「苗字」在日語裡的意思是「分支」,即從一個大家族的本家分離出去的「新姓」,比如,日本有個貴族名叫「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才是他的名字。
而以上的情況,僅僅針對那些大家族、貴族中的成員,在古代日本,很多平民百姓沒有姓、沒有氏、沒有苗字,他們只有「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1868年)時期,公元1870年,日本政府終於決定允許所有平民百姓給自己取「姓」,但因為常年形成的習慣,大家根本不敢給自己取「姓」。
於是5年後,明治天皇直接做了硬性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天皇都這樣發話了,老百姓們自然要遵守,但大部分人仍然不知道該怎麼取「姓」,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最簡單直接的辦法,那就是以地名為姓。
比如住在山腳下,就以「山下」或「山本」為姓;住在水田邊,就以「田邊」為姓;住在村子的西邊,就以「西村」為姓。
如果是本身比較有文化的老百姓,就會把代表吉祥、喜慶、長壽、智慧等等的詞彙用進去,比如「吉、喜、孝、仁、龜、鶴」啥的。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才1.4億人,卻能有140000多個姓的原因。
那麼小編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日本「最獨特」姓氏就是——「我孫子(あびこ)」,目前該姓氏在日本共263戶,與「安孫子」、「吾孫子」等屬於同源。不得不說,這個姓氏要放在中國,確實會讓人「誤會」,怎麼看都像在罵人。
當然了,在日本這個姓氏絲毫沒有罵人的意思,並且最早姓「我孫子」的日本人還是從皇宮中移居出來的,因此該姓還有一些貴族淵源。
雖然女孩子用「我孫子」取啥名都不太好聽,但好歹她們嫁人以後會隨夫家姓,相比起來男孩子會更「慘」一些,這個姓會伴隨他們一生。各位讀者朋友們覺得「我孫子」這個姓怎麼起名會比較好聽一些?
參考資料:《中國姓氏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