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提出以一挺嶄新機槍換一支戰損步槍,為何粟裕卻言辭拒絕?

2020-12-22 騰訊網

「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這是新四軍先遣支隊在粟裕的帶領下,深入蘇南敵後在江蘇韋崗打的一個大勝仗,陳毅司令員喜聞新四軍深入蘇南敵後首戰告捷,在宿營地又看到幾百名鄉親興衝衝前來圍觀戰利品,當即吟的一首七絕詩。

韋崗伏擊戰,粟裕由溧水長途奔襲60公裡至韋崗打的一場速決戰,整個戰鬥持續大約半個小時,共擊斃日軍10餘名,傷數十名,擊毀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10餘支,日鈔7000餘元,以及車中滿載的軍需物品。

韋崗戰鬥結束粟裕帶領部隊返回駐地沒幾天,先遣隊駐地來了幾位特殊客人,點名要見粟裕。原來他們是國民黨第三戰區某遊擊司令部的,他們首先把粟裕帶領新四軍韋崗伏擊戰的成績大大誇贊一番,然後說出此行的目的。

來人說向新四軍要日本步槍2支、手槍1支、軍刀1把、望遠鏡1具、軍大衣1件、軍帽1頂、皮鞋1雙等,並提出以一挺嶄新機槍換一支日軍戰損的步槍,另外還說,他們知道新四軍缺錢,他們可以拿大價錢換取,如果有其他什麼要求也可以提出來,一切都可以商量,只要把這些件小裝備給他們就行。

應該說當時的先遣支隊剛到江南,缺衣少食,裝備也非常簡陋,國民黨給的條件還是非常優厚的。特別是提出以一挺嶄新機槍換一支日軍戰損的步槍非常合算,因為戰損的步槍沒有多少作戰價值了,如果粟裕答應這筆交易,對先遣支隊還是非常划算的。新四軍陪同人員以為粟裕會答應國民黨要求,而國民黨來人也以為粟裕會答應,然而粟裕卻微笑著對他們說:

「你們要,我們可以送給你們,只要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打個收條給我們。」

國民黨來人一聽粟裕的回答,知道多說無益,便灰溜溜走了。陪同粟裕的其他指揮員和參謀甚是不解,都把目光看向了粟裕,有一個參謀問道:

「粟司令,人家出高價同我們交換,賺錢的生意你不做,還要白送給他們?」

粟裕看了看大家,笑眯眯地說:「你們都是小傻瓜,如果按來人的意思做了,我們就上當了。他們若得到這些日本武器裝備,就可以拍出照片,到處吹牛皮,說這仗是他們打的。」粟裕一番話說出原因。

其實這些人一來,粟裕就知道這些人根本就不是所謂遊擊司令部,而是第三戰區司令部的,說是遊擊司令部實際上耍了個花招。如果是以第三戰區司令部的名義要,被回絕後面子掛不住,所以以遊擊司令部的名義。當對方提出要求後,粟裕就明白了對方的用心,所以言辭拒絕。

雖然韋崗伏擊戰規模不大,殲敵的繳獲也不算多,但是卻意義巨大。因為手拿簡陋武器裝備的新四軍先遣支隊到達江南後,很多群眾對新四軍能不能打敗敵人持懷疑態度。南京江寧縣銅山鎮葉家莊一個叫葉文明的士紳就直言不諱地對粟裕司令說:

「你們講的抗日大道理非常正確,你們這支部隊作為抗日宣傳隊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你們真要同日軍交戰,就不那麼簡單了。國軍百萬大軍,還有飛機、大炮、坦克支援,在上海、南京都遭到慘敗,何況你們。新四軍好是好,可是隊伍少,武器差,能打敗鬼子嗎?」

粟裕知道「能不能打敗鬼子」這個問題,不光是葉文明的疑惑、江南老百姓的疑惑,也是新四軍官兵的疑惑,迫切需要打個勝仗,仗打勝了,一切疑惑就會煙消雲散。

果然,韋崗戰役後,群眾對新四軍能打敗日本鬼子的信心增強了,新四軍在江南的影響力大為增強,為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1938年6月17日,也就是韋崗戰鬥結束的當天,粟裕給新四軍軍部寫了一份長達五六千字的報告,題目就叫《衛(韋)崗處女戰》,其中特別強調:

1.這是本軍出動江南的處女戰,這一勝利真是旗開得勝,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戰鬥情緒及本軍的政治影響。

2.自南京失陷後,江南廣大人民未見過中國軍隊的勝利,這次戰鬥大大地振奮了群眾。

3.戰區司令長官給我們的任務只是破壞京鎮鐵道,但我們不僅完成了破壞鐵道的任務,而且更加倍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這使本軍提高了在抗戰軍隊中的地位。

4.打擊了日寇橫行無忌的行為。

所以在國民黨第三戰區來人前,粟裕就已經把問題考慮清楚了,一眼看穿了國民黨軍的小伎倆。

相關焦點

  • 蘇中戰役:國軍4倍兵力為何圍不住粟裕,反而連敗七陣,損兵5萬
    一、粟裕為何「抗旨不遵」任何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我們先看看蘇中戰役的政治背景是什麼。抗戰結束後到1946年上半年,和平建國進程基本破裂,為防國共再次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扮演起軍調的角色,企圖緩和矛盾。解放戰爭爆發後,中央根據各個戰場局勢,提出發動兵力到外線作戰的總體戰略。其用意在於,以進攻對進攻,破解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粟裕對這一指示,創造性地提出了改進意見。他的理由是:1.從蘇中解放區出兵外線,也就是打淮南江北,太過靠近南京,敵軍兵力較強,不能主動送上門給敵人打。
  • 13000人的精銳部隊,有輕重機槍453挺,這算什麼水平?
    這樣的1個團下轄有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每個連轄9個戰鬥班,每班裝備2支駁殼槍、12支步槍、1挺捷克式輕機槍,每個步兵連即裝備108支步槍、30支駁殼槍(含連排人員裝備)、9挺輕機槍。每個步兵營屬1個機槍連,裝備8挺重機槍,另外步兵營還有1個迫擊炮排,裝備2門82毫米迫擊炮。
  • 抗戰軼事,國民黨主動為新四軍換武器,粟裕看出其中貓膩婉言謝絕
    擊斃日軍30多名各級別指揮官,炸毀5輛汽車,繳獲50多支步槍、一隻保險箱、日本軍旗等一系列軍事用品。」 粟裕指揮的這場戰鬥,是新四軍在江南抗日的處女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國民黨中央政府為此發來賀電。
  • 國軍,八路軍蘇械裝備史
    具體情況如下:每師裝備76MM野炮8門(總計160門,附炮彈16萬發)、37MM戰防炮4門(總計80門,附炮彈12萬發)、重機槍15挺(總計300挺)、輕機槍30挺(總計600挺),提供輕重機槍子彈1000萬發。該標準,重武器方面能夠與日軍精銳聯隊持平。
  • 班公湖畔的解放軍,人手一挺95式輕機槍?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據央視《軍事報導》10月14日播出了中印邊境班公湖地區5418米的河尾灘哨所,我軍邊防部隊的節目,其中一張截圖引發了熱議,有好多文章認為《班公湖畔,解放軍人手一挺機槍!要把機槍當成步槍使?》,這些文章的主要根據,是下面這個截圖,8名戰士,其中正面露出了6挺95式班用機槍。
  • 粟裕的強勁對手,創造了國軍兵團司令帶隊衝鋒的唯一戰例
    豫東戰役後,粟裕曾說: 「華野各縱一對一不是黃百韜的對手」,一個雜牌軍將領能得到戰神粟裕這樣的評價可見其能力有多強。他從軍後先後追隨江蘇督軍李純和奉系軍閥張宗昌,張宗昌兵敗之後,黃百韜投奔了老蔣,任一四四旅旅長。1935年6月,在與賀老總指揮的紅二、六軍團作戰中,由於跑得快,致使自己的上司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在忠堡兵敗被俘,從而成就了張振漢這個國民黨陸軍中將跟隨紅軍長徵的記錄。
  • 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元帥卻指出了國軍美械化的缺點
    國軍裝備:步槍72萬支,輕機槍6.1萬挺,重機槍11949支,衝鋒鎗67855支,手槍40077支,輕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
  • 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卻說:國軍美械化,害多利少!
    國軍裝備:步槍72萬支,輕機槍6.1萬挺,重機槍11949支,衝鋒鎗67855支,手槍40077支,輕迫擊炮7506門,60炮9600門,戰防炮1474門,步兵炮260門,山炮1257門,野戰炮503門,榴彈炮401門,擲彈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戰防槍1058支。 我軍只有日械和國械。
  • 馬佔山100挺機槍的連是像電視劇中那樣一字排開掃射並殲滅大半個...
    在某電視劇中有這樣一處畫面,寫的是馬佔山將軍的機槍連100挺ZB-26捷克式輕機槍,全連120人。當日軍進攻時作戰人員突然站上陣地100挺輕機槍對著日軍掃射,3分鐘打光5萬發子彈,殲滅日軍大半個聯隊。 注:這個機槍來源有資料據說是馬佔山回憶張學良給的100挺,具體是否屬實不詳。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處長在此就說說粟裕七戰七捷中的蘇中最後一役----分界、加力之戰。丁堰、林梓之戰後,南通至如皋的交通聯繫被我軍切斷,王鐵漢整編第49師駐守的如皋陷入三面被圍的態勢,此時,如皋城內兵微將寡,倘若粟裕乘勝追擊,王鐵漢幾乎不可能守得住如皋城。
  • 解放軍戰士人手一把機槍,機槍當成步槍使
    在眾多的劇集中,《亮劍》便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款,其中的李雲龍完美體現了中國軍人的血性,最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這款影視劇備受大家鍾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真實性」。劇集中無不體現出我軍在那個年代缺乏武器裝備的窘迫狀況,在「小米加步槍」武器只能靠繳獲的背景下,李雲龍的願望便是自己的部隊能人手一挺機槍打鬼子。如今,李雲龍看似遙遠的願望在目前已經成為現實。
  • 有史以來最不靠譜的機槍?
    戰爭爆發前的十多年裡,法國武器設計師路易斯·紹沙就開始設想由單個法國步兵攜帶的輕機槍或自動步槍,並提供我們後來稱之為「行軍射擊」的戰術,即允許士兵以該時代栓式步槍無法提供的火力壓制對方前進。條件原因與當時法國軍方僅能容納3發子彈的貝蒂埃Fusil Mle 1907/15步槍相比,給士兵提供一挺可以裝備20發子彈的自動武器的想法是非常劃時代的。當時的法國政府也認為這種想法太過於前衛,便沒有採納他的設計。這也導致了法軍當時明明有這麼劃時代的武器,卻還打的跟1870年的普法戰爭時一樣缺乏戰術的原因。
  • 吃雞裡的大盤雞,上甘嶺上的唱片機,一挺機槍能換15頭老黃牛!
    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著一挺造型獨特的輕機槍,修長的機身上方,插著一個巨大的圓形彈盤。這挺機槍的射手,志願軍步兵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三營七連排長孫佔元,在殘酷的上甘嶺戰役中,他正是憑藉著這款機槍,完成了奪回597.9高地2號陣地的艱巨任務!而這款輕機槍,正是大名鼎鼎的捷格加廖夫DP-28輕機槍。
  • 二戰時期,國軍訂購的毛瑟98k步槍,與德軍手裡的原版有何不同?
    早在清朝末年,中國軍隊似乎就對德式武器有種莫名崇拜,所以當時才會進口德軍看不上的委員會M1888步槍(漢陽造原型),而要說中國與德國的軍購巔峰,那自然要算上世紀30年代,當時國軍特別組建了
  •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第五軍,只有一個師戰鬥到了最後
    第五軍軍長熊笑三,淮海戰役時在國軍第二兵團戰鬥序列中,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是第五軍的老軍長。從豫東戰役開始,粟裕就一直在尋找機會殲滅第五軍,這是他給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否則他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率三個縱隊十萬人挺進江南。在城南莊會議上,粟裕說服中央讓他暫緩渡江南進,條件就是殲滅敵人在中原戰場的絕對主力第五軍,以打破中原戰場的僵局。
  • 軍委和粟裕意見相反,本想另換統帥,陳毅:只有粟裕才能勝任!
    中央軍委當時的想法為,通過粟裕這支奇兵,直插蔣介石後方,以此吸引國軍部隊回防江南。根據中央的命令,粟裕可以選擇在2月、5月或者秋季進行渡江。如果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真的實施成功。那麼將會迫使蔣軍從前線戰場撤退,大大減輕中原解放軍的壓力,為我方反擊作戰提供戰機。
  • 被俘虜,這個國軍中將提了一個要求,戰士們一聽炸了鍋
    勝敗乃兵家常事,歷史上做過俘虜的將軍不在少數,解放戰爭時期就發生了這麼一幕,有一個國軍中將坐著坦克突圍,原本以為無懈可擊,可出人意料的是,半路上因為坦克故障做了俘虜。看起來富有戲劇性,可就是真實地發生了,此人是誰?事情還得從一個著名抗戰將領說起。
  • 抗戰時期國軍一個師的標準是多少人,配備什麼樣的武器?
    ,機槍副射手,機槍彈藥手) 武器標準:1挺輕機槍,3支手槍,1支精確射擊步槍(98K), 突擊組構成武器標準:中正步槍4支,手榴彈24枚 全班武器:1挺輕機槍,1支精確射擊步槍,8支中正步槍,3支手槍 全班彈藥基數:步槍子彈1900發,手槍子彈120發,手榴彈
  • 國軍密訓的德械師是支什麼部隊?張學良看後,頓感收回東三省有望
    這裡有一個問題,德國是法西斯軸心國,為何要幫助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國訓練裝備軍隊呢?蔣介石提到的德械師又是怎樣的一支部隊,實在令人感到好奇。德械師協議的達成希特勒上臺以後,德國開始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為了強化德國的軍事戰鬥力,希特勒面臨著巨大的軍費開支。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國軍德械師步兵班滿員為14人,裝備1挺輕機。三班為一排,三排為一連。一個步兵營則編有三個步兵連和一個百餘人的機炮連,機炮連配備6挺重機槍和2門82毫米迫擊炮。每團編有三個步兵營,加一個迫擊炮連;兩團為一旅,兩旅成一師。師部直轄一個炮兵營,裝備有75毫米野戰炮12門,4門37毫米反坦克炮和4門20毫米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