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提問,是求知慾強的表現,父母可趁機鍛鍊他的深入思考能力

2020-12-24 卡卡媽聊育兒

文/卡卡媽聊育兒,原創內容。

楊柳說,公司同意了她的申請,幼兒園開學前,她可以一直在家裡辦公。我們這些朋友都覺得她所在的公司太人性化了,表示很羨慕 。然而,楊柳卻說如果可以,她寧願回公司上班。因為在家辦公效率太低了,工作經常都會被兒子打斷。

例如,昨天下午,楊柳正在核對數據,原本在旁邊看繪本的兒子突然走過來,問她:「媽媽,牛為什麼是吃草的?」楊柳不想停下手上的工作,於是對他說:「媽媽也不知道,晚上爸爸下班後,你去問他吧!」

孩子想了想,又問:「媽媽,那你知道為什麼牛吃草也能長那麼大呢?」楊柳見兒子問個不停,有點不高興了,說:「媽媽說了不知道,你晚上問爸爸可以嗎?我正在工作呢!」

楊柳說,她真的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有這麼多奇怪的問題呢?

孩子太愛問問題,媽媽苦惱

孩子喜歡提問的原因

其實,孩子喜歡提問題,是孩子有求知慾、愛思考的一種表現,這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過程。在孩子眼中,很多我們覺得很平凡、很正常的事情,他都覺得很新奇,所以,經常會問一些像「天為什麼那麼高?」「小鳥為什麼會飛?」之類令父母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

孩子喜歡問這些問題,是因為眼前所看到的信息,已經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望了,他希望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因此,父母在回答孩子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儘量因為不耐煩而敷衍孩子,而是耐心地解答他的問題。

孩子愛提問,是求知慾強的表現

父母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平時問的問題,不過是心血來潮時順口問問而已,有時間就認真點回答,沒時間就不用管他,敷衍兩句就行了。有的父母還會嫌棄孩子的問題太多,而斥責孩子,父母這樣做是不對的。

因為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他是可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態度的,父母的敷衍態度很容易打擊孩子的求知慾。

因此,無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簡單、可笑,還是難以回答,父母都應該根據孩子理解能力,對他所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正確的回答。另外,父母在回答了孩子提出的問題後,還可以引導孩子根據父母的解答,去發現更多新問題,以便鍛鍊孩子深入思考的能力。

父母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

父母回答孩子的「為什麼」時,有三個注意事項

孩子向父母提問時,父母除了需要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並引導孩子進行思考之外,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孩子是不是在宣洩負面情緒?

有時候,孩子不斷地重複地向父母提同一個問題,不一定是想得到答案,很可能只是在宣洩他的不良情緒,好讓父母知道他的不情願,理解他的心情。例如,孩子不停地問:「為什麼現在不能出去玩呢?」,他想表達的意思是:「我想現在出去玩。」

這種時候,父母除了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還要理解孩子在問話時的心情,好好地安撫他,然後再給他講道理,以便平復他的心情。

孩子的提問,有時是在宣洩情緒

二、孩子是在「求答案」還是「求關注」?

有時候孩子向父母問問題,並不是希望獲得準確的答案,而是想借提問引起父母對他的注意,想得到父母的重視而已。

因此,父母在孩子提問時,除了要認真聽孩子問什麼,還要留意孩子提問時的情緒,以分辨孩子是在「求答案」還是「求關注」。

如果孩子想借提問題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那麼,父母就要接納孩子的感受,放下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陪孩子聊一聊,給孩子適當的關懷。

孩子提問題,有時是為了求關注

三、父母答不上來的問題,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些父母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回答,這時,父母不要含糊其辭地應付孩子,或者對孩子說:「你問這個幹什麼?」

父母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問題爸爸媽媽也不懂,所以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但是,爸爸媽媽可以陪他一起尋找答案。然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資料、做實驗,去尋找答案。

父母應和孩子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

父母陪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不但可以培養親子感情,還可以向孩子傳達一種求實、好學的精神。這樣的做的次數多了,以後孩子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就會清楚自己應該怎樣應對了。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卡卡媽的說法有道理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其它精彩內容:

父母輔導家庭作業時,學會四個學習小妙招,孩子完成得快又好

孩子犯錯很正常,父母教育時要避免四種語言,堅持進行正向引導

相關焦點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李玫瑾:愛提問的孩子更聰明,4個方法就能啟發孩子「異想天開」
    意思就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茫無知,得不出結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結論,講的就是思維的意義所在。思維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動的核心,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維能力需要從小開始發展才能讓孩子更聰明、更勝人一籌!提高感知和觀察力。
  • 勤學善思才能不斷進步 新東方在線幫你提升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
    孩子的學習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習慣性地把一切事物幫孩子安排妥當,導致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會自己主動思考,對父母的依賴性越來越高。  隨著孩子接觸的事物與人越來越多,如何讓孩子處在「信息爆炸」時代能夠主動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找到答案、解決問題,這是父母在教育道路上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 4個方法激發孩子潛能,家長多堅持,孩子記憶力好、求知慾強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學習好,我自然也不例外,我從孩子還沒出生就研究各種育兒書,可以說不僅規避了很多的育兒路上可能遇到的問題,也培養出了一個記憶力好、求知慾強的孩子。比如一些串珠子、系蝴蝶結、貼紙、畫畫、做手工等可以鍛鍊雙手靈活性的遊戲,都可以經常陪孩子玩。
  • 父母怎樣提問,孩子才願意回答,3個啟發式提問技巧,讓娃樂開口
    在遇到一個問題或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怎樣提問,孩子才願意回答?如果我們換一種啟發式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並且給孩子營造出一種互相尊重、主動承擔責任、充滿目信的氛圍,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主動思考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 2-6歲的孩子平均每天提問73個問題:3個瘋狂提問的階段了解下
    ……最開始對她的提問,我很驚喜,所以總千方百計為她解答。但隨著她的提問越來越多,越來越無釐頭時,我欲哭無淚,已經不知從何回答。很多父母想必都曾有過這樣的煩惱,面對孩子狂轟濫炸的「十萬個為什麼」,心煩意亂,還要安慰自己這代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耐心回答才不會打擊到孩子。
  • 別急著幫他收拾,可以趁機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這種做法會讓孩子養成不整理收拾的習慣,且把父母的勞動當成理所應當而不懂得尊重和感恩。前幾天小紅到表姐家串門,被安排陪小外甥玩,他非常興奮地向我展示他的各種兒童「書法」「繪畫」作品,還有新玩具。這樣不僅鼓勵和激發孩子的勞動積極性,還可以灌輸多勞多得的思想,又可以讓他在勞動中思考如何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打破成為「聰明人」的圍牆:提問讓你的思考能力不斷提升
    小的時候他的智力發育很緩慢,三歲才開口說話,四五歲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對著某一物體發呆,並且總是遠離嬉鬧的孩子,顯的非常的不合群。在學校的時候,因為他說話慢,容易害羞,做遊戲的時候反應慢,大家都不願意邀請他玩。
  • 譯文答問:孩子出門不愛說話、問題千奇百怪接不住招咋辦?
    問: 1、我家孩子4歲,男孩,表達欲強,但主動提問少,基本上是我提問,等他回答。 答: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回答兩點: 第一,孩子不喜歡提問很正常,一方面是興趣原因,沒有興趣自然不願意再深究,所以要多探索一些興趣,讓孩子從興趣出發,再做一些更深入的有思辨性的提問。
  • 羅弗巧樂卡,讓孩子腦洞大開的百變玩具!
    問題多意味著孩子愛思考,求知慾強。要知道,從古至今,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和飛躍都與滿滿的求知慾相關。 瓦特在觀察茶壺煮水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他想知道為什麼水煮沸了之後,可以把茶壺的壺蓋頂開。在不斷的思考和觀察過程中,他發現了水蒸氣的力量。長大後,他仍然沒有放棄對蒸汽的研究,經過多次的實驗和經驗積累,他發明出了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使人類社會掀起了工業革命的浪潮,生產方式產生重大變革,可以說,蒸汽機的發明,促成了人類文明史的一次飛躍。
  • 孩子總是愛提問,家長苦惱答不出?這230個學前基礎知識幫你解決
    孩子:「為什麼離開水就不能呼吸?」媽媽再次語塞....逼得朋友頭疼心累:我只是個媽媽,又不是科學家,我哪知道那麼多為什麼!我太南了!!!孩子總是愛提問,家長苦惱答不出?其實,孩子愛提問是好事,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說明孩子開始思考了。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兩個好問期:從1歲半開始,3歲左右達到高峰,這是第一好問期;從3歲之後開始,7、8歲達到高峰,這是第二個好問期。
  • 孩子學習能力很重要,與這些方面有關,建議父母多對孩子進行鍛鍊
    文/寧媽媽育兒經孩子的學習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受到自身身體因素及來自母體等方面的影響,建議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鍛鍊。小趙家的孩子很聰明,不管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很快掌握要領。並且,小趙家的孩子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全神貫注的盯著老師和黑板認真聽講。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不再「人云亦云」勇於表達自己的三個方法
    思考的確是件很累的事,特別是孩子本能的不願意做一些太過複雜的困難的事情。因此,需要家長的引導。家長要經常問孩子為什麼,「為什麼你更喜歡吃自己做的蛋糕呢?為什麼你那麼愛看星星呢?」這種在生活中形成習慣的提問行為,不僅能養成孩子擅於深入思考,也會帶動孩子養成愛問問題的習慣。
  • 孩子思維太死板?鍛鍊孩子的「思維韌性」,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本以為對於想像力和創造力強的孩子來說,這種作業是最簡單的,但是卻讓孩子比做數學題還費盡,其實這是孩子"思維僵化"的一種表現。想像力和創造力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鍛鍊孩子的"思維韌性",還需要家長智慧地培養和引導。
  • 6歲前是孩子鍛鍊手工的關鍵期,這5款手工玩具,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澳大利亞就為了孩子們設立了多個手工製作場地,父母們都專門帶著自己家的熊孩子來做手工,讓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完成非常有難度的手工遊戲,不僅能促進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更能讓孩子懂得與他人溝通,團隊合作,換位思考的能力,讓孩子不再成為「熊孩子」。所以手工對於孩子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 3~7歲孩子「思考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之費曼學習法
    思考力對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如果一個人能夠獨立思考,就能想得明白,活得明白,能夠活出自我。我們國內教育也要求學生動腦,但側重培養的是解題方法、考試能力。但我們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有尊嚴地生活,需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 父母忽視孩子早期教育,錯過大腦發育黃金期
    「孩子那麼小,能懂什麼?」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是不是也說過這樣的話?雖然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的確非常有限。但如果父母因為覺得寶寶還小,而對早期教育不上心,認為等他再大一點再教也不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日常生活中像騰飛家孩子這樣依賴人的現象還是很多的,家長總是以孩子還小,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的理由來牽制孩子自由發展,這樣會徹底毀了他們的一生。因此作為父母有時候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好這件事情,也要學著放手讓他去嘗試,畢竟孩子的好習慣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的後果1.
  • 「啟發性回答」:這才是應對孩子「十萬個為什麼」的正確方法
    而同時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孩子會相對沉默安靜,既沒有很多問題,並且在你對他提問時,也只會回答「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們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表現呢?根本緣由還是在家長身上。剛剛三歲的小愛就是家裡的「十萬個為什麼」,每天從早上起來就問題不停。「快點起床吧,別睡懶覺了。」媽媽早上催促道。
  • 調皮搗蛋的孩子,將來或許更聰明?逆向推理原因很科學
    他的媽媽是個非常有文化的公務員,覺得聰聰這樣的行為簡直太放肆了,於是每每很生氣地罵聰聰,可是聰聰總是不理會媽媽,繼續玩啊鬧啊。聰聰的媽媽覺得聰聰真的是太不聽話了,讓她非常苦惱。今年聰聰已經三歲,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了。每次當聰聰的媽媽跟老師聊天的時候都總是會聊起他在家裡的表現,聰聰的媽媽也會告訴老師,這樣調皮搗蛋的孩子實在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