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投資兩億美金,迪士尼操刀,網友卻稱其為「鳳凰傳奇」
《花木蘭》在上映之前,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迪士尼操刀」、「劉亦菲」「李連杰」「鞏俐」等一眾超級大咖加盟,投資2億美金(一說為2.9億美金)等等。
這些金光閃閃的招牌,讓《花木蘭》成為了無數人最值得期待的影片。
因為受今年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迪士尼公司損失慘重,本來指望著《花木蘭》回一波血。第一次在「迪士尼+平臺」上線後,爛番茄指數高達79%,一周後在中國上映,卻一下子惹怒了中國觀眾。
「但凡請個中國顧問,都不至於拍成這樣」
「不要用美國邏輯講中國故事」
「魔幻不像魔幻、喜劇不像喜劇、戰爭場面像小孩子打群架,迪士尼到底想幹嘛?」
這是《花木蘭》收到的最多的罵聲。
現在這部劇,豆瓣評分4.9。
網友索性將海報改成了「鳳凰傳奇」
截止現在,《花木蘭》的總票房為2.62億人民幣。如果迪士尼指望著在中國市場回血,基本不現實。
如果分析一下這條有趣的曲線,大家的心理歷程應該是這樣的:
九月十一日首映,期待已久的觀眾們興衝衝的奔向電影院,結果大失所望,迪士尼?就這?然後觀影人數斷崖式下跌。隨著吐槽人數的不斷增加,又一批人開始好奇,《花木蘭》到底爛成什麼樣,於是就進了電影院。出來後,死死拉住身邊人,說,我跪下來求你別去看《花木蘭》,拿這錢買點排骨,它不香嗎?
其實為了拍的有真實感,拍攝團隊輾轉中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地取景。
看看這些場景,迪士尼還是一如既往的豪。
但一個故事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地方,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直擊靈魂的故事內核。迪士尼對取景很豪、演員陣容很豪,但是對故事卻摳的出奇。
02
《花木蘭》爛就爛在,迪士尼從來沒有打算說好一個中國故事
一個魏晉南北朝的女子,畫著唐妝,住在福建土樓。看看這些中國元素,《花木蘭》好像很中國。
但這些胡亂堆砌的中國元素,讓這部電影的文化層次一直停留在「表面中國」上。
真人版電影是改編自動畫版《花木蘭》,後者不僅是美國年度票房冠軍,在中國市場上也有著非常不錯的口碑。
只有將兩者對比,我們才能看出真人版究竟爛在什麼地方。
先說動畫版。
它說的是花木蘭本以為作為一個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為一個「恪守婦道」的人。這就是女人能給家族帶來的最大的榮耀。但是在這方面,她卻被媒婆掃地出門。於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迷茫之中,後來,為了家族的榮耀,她決定代父從軍,最後靠著自己的智慧擊敗敵人,獲得皇帝的封賞以及所有人的認可。
代父從軍是孝、保家衛國是忠、巾幗不讓鬚眉是女性意識的覺醒、謝絕封賞是淡泊名利的頌揚。
這就是一直以來,花木蘭被口口稱頌的品質。
雖然動畫版的花木蘭更側重表現其主人公的成長,但這並不影響中國觀眾對其的喜愛,大家都能接受、也願意接受這樣的改編。
為什麼,因為花木蘭代父從軍最直接的動機依舊是孝、是光宗耀祖,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看重的品德之一。
也就是說,雖然導演在中國文化的主幹上,鑲上了幾朵美國花朵,卻絲毫沒有影響其美感,反而帶來幾分異域風情。
這樣的美國式改編還體現在很多地方。
比如木須龍,取材於中國威嚴華貴的龍,在影片中卻成為了插科打戟的典型美國喜劇型角色。
再看它給花木蘭做的煎蛋、培根加粥的中西結合式早餐。
這些細節無傷花木蘭故事代表的中國精神,反而能讓觀眾會心一笑。難怪能它能兩邊受好。
再看動畫版花木蘭的妝容
高髻濃妝,既符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髮型,也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不舒服。
在最後一場決鬥中,花木蘭用扇子戰勝了拿劍的單于。雖然是標準的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高光展現,但能想到用代表女性柔弱的扇子,擊敗代表男性雄壯的劍。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
導演肯定用心研究中國文化了,觀眾怎麼可能不買帳。
同時,電影中還有非常多的細節。
本來非常看不起女人的幾個軍人,受到花木蘭的影響,也開始尊重女人了。
他們穿上女裝,就是反向表達了「巾幗不讓鬚眉」的主旨。
花木蘭回家後,鄰居阿婆受到鼓舞,說,下次打仗我也上。
這不就是幾千年來,在花木蘭精神的影響之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中華女兒們的縮影嗎?
這樣的美國電影,大家憑什麼不喜歡呢?
現在再把眼光轉向這次的電影版花木蘭。後者大量承襲了前者的劇情,卻唯獨沒有繼承到精髓。
首先是臺詞,因為原本是英文,後來流傳到國內,索性來了個直譯。
這裡放個對比,感受一下差距。
電影版花木蘭完全沒有想過考慮過中國人的語言習慣。
再看劇情。
真人版花木蘭上來一幕,就是幼年花木蘭飛簷走壁捉雞的場景。雖然原本動畫版裡的花木蘭性格也比較活潑,但也僅僅停留在活潑上,從來不會上房揭瓦。
在原作《木蘭辭》中對花木蘭的描述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個典型的古典溫柔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導演對這種顛覆形象的解釋是,花木蘭體內有充盈的「氣」。「氣」是西方人很執著的一個東方概念。
最讓人疑惑的部分來了,花木蘭的父親要木蘭盡力壓住「氣」,要求木蘭扮豬吃老虎。導演沒學會《木蘭辭》的精髓,倒是頗有幾分爽文的風格。
但是,如果把這部花木蘭的劇情寫成爽文,也一定會撲街,因為故事太平淡了。
動畫版花木蘭出徵前剪掉自己頭髮,和以前的自己訣別,這樣高燃的場景到了真人版花木蘭裡反而消失了;幽默風趣,能為觀眾帶來不少笑點的木須龍也用了叫都不會叫一聲的鳳凰代替。
然後鳳凰這個意象也沒有處理好,讓人不知道它象徵著什麼。如果導演想用它表現花木蘭的浴火重生,就和前面的劇情衝突了:
花木蘭一開始就是擁有絕世武功(氣)的高手,她所謂的成長,不過是做回自己。沒了成長,就沒了起伏和衝突,觀眾心裡沒有了期待,這部電影也就越來越難抓住人。
比較尷尬的是,最後時刻,導演還要拿鳳凰來做文章,硬是讓花木蘭和鳳凰來個合體。
如果深究這一點,不難看出導演想將這部劇拍成「魔幻史詩」的壯志。
電影的其他地方還有諸多類似的細節:
柔然人九十度登上城牆。
能幻化世間萬物的女巫,卻不知道為何屈身侍奉單于。
導演給她的理由是:想要做自己。
女巫應該是最像這部電影的人物了:一個巫女的奇幻外殼,卻裝著一個一團迷霧似的心。
導演不知道拍什麼,鞏俐自然也不知道演什麼。
整部電影的結局就像女巫之死一樣潦草,前面那麼多冗長的鋪墊,最後讓一箭射死了。
難免覺得讓人意難平。
說到結局,我們就來看看結局吧。
作為一個大國的都城,禁軍只有幾十個人,柔然人輕輕鬆鬆的就進去了。然後兩國最高領導人在建築工地打架。
這是暴露了一個很致命的缺點:立意太大,投資太小了。
兩國開戰的場景拍的太小家子氣了。
好像偷穿爸爸西裝的小孩子。「魔幻史詩電影的野心」是那件華麗的西裝,對戰爭場面的投資,是這個難以支撐的小孩子似的骨架。
於是,再華麗的西裝也拖到了地上,成為越看越彆扭的拖累。
比如之前的那場雪地之戰。
動畫版中,花木蘭急中生智,用木須龍轟踏了雪山,引發了雪崩救下了眾人。
到了真人版中,柔然人自己轟踏了雪山,自己埋自己······這樣的劇情,委實不該出現在迪士尼的手中。
拯救這部電影的風評的唯一辦法,可能就是將電影類型改成喜劇了。
前面說的一切,都不是這部電影最該批判的地方。
它最受人詬病的,是美國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一個南北朝女子化唐妝、住在福建土樓。這樣雜糅的中國元素中國觀眾都能接受。
因為花木蘭本身就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想讓人物生活在一個架空的中國古代背景,這點完全沒問題。
近些年架空歷史的影視作品大量湧現,也沒有哪個觀眾一個勁的強調「歷史的正確性」。
但是這樣的妝容真的好看嗎?
這根不是什麼中西方審美差異,如果審美真的差這麼大的話,美國人不會選劉亦菲。
這是西方人眼中一直刻板的中國人的形象。
小眼睛、吊梢眉、厚嘴唇,不陰不陽、面孔扁平。
美國人曾經因為偏見杜撰了一個傅滿洲,現在也要把花木蘭糟蹋成一個女版傅滿洲。
再看皇帝。
讓皇帝看著很不舒服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因為太像傅滿洲;第二個是因為,皇帝頭上的光太亮了。讓人覺得很不真實。
周朝皇帝為了不讓人看清他的樣子,增加自己的威儀,會戴一種前後垂「旒」的帽子。叫人看不清他的相貌,心生畏懼。
但如果用一束強光籠罩他的話,就讓人覺得很古怪。
沒有人會為了讓自己顯得很威武,迎光站著,他又不是要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這裡為了表現人物用力過猛了。
而動畫裡的皇帝形象就自然多了。
其他地方不一一列舉。
究其原因,這是一部美國人自嗨的自認為的中國電影。
他們沒有靜下心來研究中國的文化,而是迎合自己的想像,拍了這麼一部。
被中國人罵成這樣也就不奇怪了。
03《黑豹》是美國人施捨的憐憫,《花木蘭》是美國人大力推薦的洋垃圾,迪士尼,你什麼時候才能放下身段?
之前漫威系列的《黑豹》熱映時,應該能算成《花木蘭》的殷鑑。
它說的是在非洲大陸,有一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叫瓦坎達,他們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有世界上最多的財富,以及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
但他們競選最高領導人的方式竟然是決鬥。兩個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像兩隻猴子爭奪配偶那樣廝打。
還是沒放下對非洲人野蠻的成見。
人們直到這個時候才明白,原來美國人「賜予」非洲所謂的最先進、最有錢、最強大,不過是一個糖衣炮彈。他們只是想告訴全世界,美國是仁慈的國家,他們在全世界最火的漫威系列中遴選了一個非白人首領。他們早就沒了種族歧視,我們多偉大!美國萬歲!
這樣的自我感動,還要做給全世界人看。
迪士尼公司沒拍好《花木蘭》不是因為實力不夠,是因為沒放下偏見。
早在1937年,迪士尼就推出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從此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公主形象。到了8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迪士尼又相繼推出了《美人魚》《美女與野獸》等經典童話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
裡面的女孩一反柔弱形象,變得大膽、自信、獨立、不再等待王子營救,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愛情。
這才是新時代的公主的品質。迪士尼一直熟悉時代想要什麼,觀眾想要什麼。
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公主往往具有以下品質:內斂含蓄、堅韌不拔、溫柔典雅、深明大義······
只要迪士尼願意蹲下身子,從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隨便舀一瓢水,都能看見這樣女性的倒影。
但是俯視慣了的人,怎麼會願意蹲下來?
薩義德曾一針見血的說過:「東方是西方人發明的一個充滿殖民主義集體記憶的地方,東方主義並非有關東方的真正話語,只是西方人的主觀性識。」
用黃曉明的經典語錄解釋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我不管中國文化是什麼樣的,只要我覺得這夠「中國」就行了。
但中國早就今非昔比了,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文娛市場。
如果美國人繼續這樣一廂情願幻想中國,如果繼續這樣不去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就妄想說中國故事,如果繼續用美國邏輯解釋中國。
那麼一定會被驅逐出中國市場。
我們早在2017年就禁止洋垃圾入國了。
《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八佰》······能夠解釋中國文化的好影片正如雨後春筍般蹭蹭的冒出來。
將好萊塢電影奉為圭臬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美國人什麼時候才願意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