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職業叫做「收納整理師」,他們是隨著「極簡主義」概念的提出而衍生出來的新興職業,有數據統計,職業收納師的年薪在30萬—100萬之間,由此可見,收納整理對於今天的人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一位收納師曾說:要學會收納,就要先忘掉收納,學會扔東西。
01調整心態
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不喜歡扔東西的家庭成員,他們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就是你自己。過慣了苦日子的人,會對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格外珍惜,比如剩飯剩菜捨不得扔掉,菜場小販給的塑膠袋也不捨得扔掉,家人買的新的工具不捨得用,非得舊的壞到修理大爺也「回天乏術」為止……
通常這樣的人,充分貫徹「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但是未免有些過猶不及,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好心態:
1. 忘記成本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沉沒成本」,意思就是你投入了很多精力、人力、物力、財力,而扔東西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忘掉這些成本,不要惋惜不要心疼,放眼當下自己需不需要這件物品,如果總覺得以後有用,那麼別著急下定義,小豐將在下一個部分幫你分析。
2. 舍不等於棄
中國人常說:有舍才有得,這句話並不是毫無道理。很多人覺得,舍等同於棄,其實這兩個詞只有一小部分的交集。舍,不單單是放進垃圾箱,我們還可以賣,可以捐贈,物品離開了我們依然可以發揮它的價值,為別人提供便利,由此可見,扔並不是等同於浪費,這就是我們在扔之前需要認識的一點。
02立刻實施
調整好心態之後,就不要再觀望猶豫了,趁著現在趕緊行動,那麼具體應該扔哪些東西?
1. 一年之類沒有使用過的東西
如果一件物品放在家裡一年還沒有使用,基本上就可以被定義為「閒置物品」,你總不能指望往後的三五十年還用得上它吧?這樣的物品就可以處理掉了,無論是賣還是捐都可以。
2. 失去使用價值的物品
我們不得不「功利」地承認,物品之所以是物品是因為它具備的價值能夠方便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具有觀賞價值的油畫等裝飾品,還是具有實用價值的衣服。而當這些物品不能再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還留在家裡做什麼?佔用了空間,還破壞房間布置的美感。
3. 反覆維修的物品
特別是電器。一件電器如果反覆維修了很多次,不是商品質量不好就是它的使用壽命到了,不要再修修補補,維修的錢都能去買一件新的了,趕緊扔掉,壞掉的電器容易引起短路漏電,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03三思而後「買」
隨著各大購物平臺優惠活動、全民帶貨的現狀和購物節狂歡營造的氣氛,這樣的大環境下,購買商品可以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輕鬆完成。
而往往越是簡單的事情,人們越不會仔細思考,自己的購買行為是否對自己有益,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衝動消費。
我們買東西的原則,主要需要考慮的就是——需求。思考自己是不是很需要這件東西,這些商品是否對自己很有幫助,沒有會怎麼樣,自己能否負擔得起?問完自己這些問題再決定買或是不買。要做到家裡的每件物品都各司其職,而不是在家落灰,很快就閒置。
小豐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扔東西確實是一項技術活,很多人不會扔,要麼就是不捨得扔,或因為追趕潮流,為了扔而扔,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扔東西的科學方法就是,關注自己當下的需求。
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