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錯綜複雜的中國國情

2020-12-05 鄒小強看歷史

炎黃子孫華夏文明,歷經千年不休,我們國人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的奮鬥,給我們子孫後代,鋪造了一副璀璨浩渺的畫卷。但是,盛極必衰,縱橫世界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在近代遭到了無情地踐踏。

鴉片戰爭的開始,也就是1840年,中國黑暗的錯綜複雜的中國國情開始了。

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加上晚清政府的無能,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就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所以大家也就了解到了,為什麼近代中國國情會錯綜複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既不是封建社會,也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這就給矛盾,腐敗,強權,壓迫滋生了土壤。

在近代中國,把中國國情攪得一塌糊塗的人,無疑是帝國主義。至於什麼是帝國主義?簡單地來講就是,西方強權國家對落後國家的壓迫。所以我們得好好談一下這個帝國主義。

帝國主義對中國大肆的侵略,剛開始的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例如就是被子的售賣,西方國家用機器做的,買到中國價格比中國本土的低了太多,這就給中國商人帶來了沉重打擊。

所以這樣其實有利於加速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這是因為封建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仍然存在,加上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有明顯的優勢。

由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內在缺陷,雖然小小的發展了一下,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發揮了許許多多的作用,但它並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支柱。此外,由於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封建勢力的瘋狂持續的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也就不能在整個社會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雖然封建的東東和貴族的專制被推翻了,但是資產階級政權並沒有建立起來。相反,這個新事物還是被地主階級、軍閥和官僚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這就是近代中國整個社會表現出典型的半封建特徵。

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不僅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還侵略和強迫清政府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而達到了操縱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的目的。

事實上,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準統治下。中國幅員遼闊,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人民,特別是大多數農民越來越窮,導致大量流離失所,過著飢餓、寒冷和沒有政治權力的生活。

當時,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缺乏自由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其實想想也知道,在那麼多的壓迫下,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可能性還存在嗎,全都變成了待宰的羔羊。這就給中國近代革命明確了比較多的目標。

現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就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的、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築,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掃除建設富強民主國家的障礙,創造必要的條件,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以上就是那個黑暗的近代中國人民經歷的中國國情。

相關焦點

  •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鬥爭
    四條線索: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侵華史②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抗爭史③各個階層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史④近代工業、近代科技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高中教材中國時段劃分
  • 近代中國第一部長篇翻譯小說《昕夕閒談》
    ★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  ★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文匯讀書周報》第1770號第四版「書人茶話」(2019年7月8日發行)近代中國第一部此前,1840年在廣東出版的《伊索寓言》近代漢譯本《意拾喻言》雖亦屬近代中外合作翻譯文學作品,但其刊行的目的主要是用於漢文習得,寓言文體自與小說有別。此外,19世紀70年代的期刊上也出現過一些單卷或篇幅較短的翻譯小說,但如《昕夕閒談》卷帙之繁者則無。因此,《昕夕閒談》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近代第一部長篇翻譯小說,理應在近代翻譯文學史上擁有一席之地。
  • 天津——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開端
    又是一期【津門百一】 如約而至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中國近代第一套郵票# 天津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 立足中國人口新國情 不負人口研究新使命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十三五」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發生重大的歷史性轉向,人口國情也出現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突出表現在人口發展形勢呈現出數量、結構、質量、分布等多方面交織交錯的新格局。立足人口新國情,展現以人口研究推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新擔當,推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人口理論體系的新成長點。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再問張謇:「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沉寂與歸來
    面對這座由張謇謀劃的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吳良鏞帶領團隊詳細調研南通近代歷史,為南通留下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的高度讚譽。南通博物苑據參與調研的南通原市委副秘書長黃鶴群回憶,當時的南通,某種程度上陷入被兄弟城市趕超的悲觀情緒當中。即便在南通本地,對於「第一城」的說法也普遍「缺乏自信」。如今,南通正努力找回往日榮光。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當時與modern相關的字眼還有「摩登」「時髦」「近世」「近代」等,這些詞彙有時各有獨特的用法,有時則可相互替代。「摩登」「時髦」和流行風尚有關,「近世」「近代」「現代」則較常應用在討論歷史課題之上。 上述這些詞彙的出現涉及近代中國兩種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 王升遠:近代日本如何言說中國
    近代日本如何言說中國文 | 王升遠(《讀書》2020年6期新刊)今年因為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中日兩國從援助箱包上印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到「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似乎聯結成了同病相憐的命運共同體,而這種連帶感在近代以降的東亞史上卻並不多見。
  • 近代日本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這些數量龐大的敘事來源於完全不同的視角和由此形成的千差萬別的敘事策略,因而彼此之間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使構建於其基拙之上的中國形象變幻不定。由敘事建構的中國形象有時會取代真實的中國而成為中國認識的主體,它是一個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意識形態特徵的敘事的產物,但是它的文學特徵並不因它的意識形態特徵而減弱。中國在日本近代文學中是一個意識形態形象的同時更是一個文學的形象。
  • 南大社《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輸出日文版
    南大社《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輸出日文版 2015年05月24日 22:38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中井初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訊5月 19日,《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日文版翻譯出版合同籤約儀式在南京大學出版社舉行
  • 篳路藍縷的秉筆直書之作:評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在《近代中國史綱》的第一章第一節中,郭廷以寫下的這段話,一方面,可謂是這本書的基本觀點,這本書將由此出發,闡述近代中國在被迫逐漸向整個世界敞開大門以後,如何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發展,以及發生了怎樣的曲折。另一方面,同時也是郭廷以那一代人對於近代中國乃至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看法。不過,這段話的觀點並不是那麼新鮮。
  • 破繭而生:近代中國女西醫護的養成之路
    回顧歷史,中國女性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閨閣女子成長為撐起「半邊天」的職業女性,其職業生涯恰起步於在西醫院裡的醫護事業。婦女工作為婦女:傳教士影響下的第一代女西醫護女西醫護是近代中國社會大變局下的產物。談論近代中國第一批女西醫護的從醫之路,需要從近代西方專門針對中國女性的醫療傳教運動談起。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為什麼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關係很大
    今天看到了知名作者棟哥歷史的篇文章,題為「為何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基本無關?」縱觀全文,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是「中國衰落和清朝無關」,這個觀點米君不敢苟同。試將本文反駁這樣的觀點。從秦朝到清朝,中國的發展速度太慢了,我贊同這個話我贊同。
  • 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開賽《穿越火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位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學堂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也是中國近代航海教育和海軍教育的發源地。10月27日,騰訊遊戲《穿越火線》百城聯賽秋季賽福建區決賽在福建船政學堂展開激烈角逐。
  • 12月11日下午,2020年來華留學國情教育研討會代表來訪解讀中國工作...
    12月11日下午,2020年來華留學國情教育研討會代表來訪解讀中國工作室,通過案例分享等生動形式,共同探討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20年來華留學國情教育研討會代表參觀中國外文局局史展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
  • 「中國近代第一城」新時代再爭先
    中新網南京12月19日電 題:「中國近代第一城」新時代再爭先  記者鍾升  清晨,南通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鐘樓大鐘的鐘聲振聾發聵、響徹周邊,一如120多年前。忙碌的廠房中,一行字高掛著:天地生人,與草木無異,若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是創辦者張謇的畢生追求。建於1914年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
  • 《觀象叢報》:中國近代天文知識的傳播者
    《觀象叢報》的作者群主要有高魯、蔣丙然、胡文耀、廖鳴韶、葉青、常福元、葉志、省吾、王應偉、尤君颺等人,很大一部分撰稿人是近代中國知名的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有著紮實的學術背景和刻苦鑽研精神,理論研究與實驗工作並重。他們以《觀象叢報》為學術交流陣地,在不接受外稿的情況下,系統介紹近代天文、氣象、物理方面的知識,及時傳播當時世界前沿科學信息,同時達到向民眾普及科技之目的。
  • 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
    在西方學者和史學家看來,這個打不破的魔咒在當時的中國也會應驗的。中國的現實情況甚至更糟糕。但中國不但沒有分裂,也沒有解體,而且重新統一起來。 這點是西方想不通,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馬建標教授的著作《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以下簡稱《權力與媒介》,引用只注頁碼)則注意到在近代中國權力鬥爭與思想文化變革背後,資訊傳播媒介所發揮的推動作用。本文首先簡介該書的內容,然後圍繞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這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即新式傳播手段與近代中國變革,以及資訊傳播視域下的政治史敘述,展開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