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圖破解」)
二、象辭破解
象辭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一)釋字(詞)
節
《說文》:「節,竹約也。從竹即聲。」《說文·段注》:「節,竹約也。約,纏束也。竹節如纏束之狀。《吳都賦》曰:『苞筍抽節』。引申為節省,節制,節義字。」
節的本義指竹子或草木莖部分枝長葉的部分。引申泛指事物生長發展過程中的數度。竹木有節,以分段分枝而長,不能節外生枝;四時變化有節,以分節氣也,所謂「天地節而四時成」,四時成而有二十四節氣;文章有節,分段落也,段落分而文理明矣;音樂有節,分節奏、節拍也,節奏分而樂矣;君子修德,飲食、言行有節,節飲食,慎言行,君子之道也。
《說卦傳》云:「艮於木也,為堅多節。」又云:「艮為止」。《雜卦傳》曰:「節,止也。」由此可見,《節卦》與「艮」體有密切關係。《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節卦》九五是卦變動爻,卦變後成為艮體主爻。「艮於木也,為堅多節,」故卦名曰「節」。「節」的本義就是指竹木成長的階段性結束,故曰「止」。竹木每生長一段,就要做一個節。「節」的作用除了分枝外,還有助於增加莖的機械強度——能使莖更結實,不易倒伏。就竹類而言,其莖是中空的,莖上只有節的部位不是中空的,而且節又長得更加堅硬、突出,就像一道道箍一樣,大大加強了莖的強度。
數度
指事物內部所固有的定數和量度。泛指規律性的東西。《周禮·春官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
議
《徐曰》:「議,定事之宜也。」《書·周官》:「議事以制」。《禮·曲禮》:「公事不私議。」《文中子·問易篇》:「議,其盡天下之心乎。」《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說文》:「議,語也。」《廣雅》:「言也,謀也。」《廣韻》:「評也。」
「議」從言從義。「義」指適宜,合乎道理的(言行)。《釋名》:「羲,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說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羲。」「議」,言以定事之宜也。
制
《說文》「制,裁也。從刀從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裁衣曰「製」,判木曰「析」。
「制」的本義是斷布以裁衣,泛指判斷的意思。如:因地制宜。
德
「德」從目而上有準星,目正也,從心而為一,心一也;從彳而行於道也。故目正、心一,而行乎道者曰「德」。「德」,泛指循道之準則,規範。
(二)釋象
《節卦》上坎下兌,「坎為水」、「兌為澤」,故曰「澤上有水」。「澤」是卑溼之所,澤因上有水源而能得補充,故不會幹涸;水因下有卑溼之所而能容納,故不會泛濫。「澤上有水」,互為調節,故卦名曰「節」。節者,豐涸可調也。
《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泰卦》先變為《節卦》,然後《節卦》再變為《困卦》。《泰卦》九三是卦變動爻。《泰卦》九三為震體主爻,「震為蒼筤竹」。卦變時,《泰卦》九三上行而得中正之位,成艮體主爻,「艮於木也,為堅多節」,《節卦》九五象竹木向上生長而在關鍵處束節,故卦名曰「節」。節者,竹木之有束約也。竹木有節,既可分枝而生,繁茂其身,又有助於增加其莖的機械強度,使其更堅而不易倒伏。「節」之義大矣哉!
《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節卦》五九是卦變時的動爻,卦變後,九五得中正之位,這就是《彖傳》所謂「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九五為艮體主爻,「艮為成」,又「艮為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說明九五得居尊位而有所成。雖然這樣,九五還為坎體主爻,「坎為加憂,為心痛」,說明九五雖然高居尊位而有所成,卻能以中正之德而憂天下,此節道也,故卦名謂「節」。節者,君子居尊而憂,修中正之德也。
《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泰卦》上坤下乾,「乾為天」「坤為地」,故曰「天地」。卦變為《節卦》後,《節卦》為上坎下兌,兼有互震,又九五、六四、六三、九二組成一個結構上的大離體。震為仲春之卦,離為仲夏之卦,兌為仲秋之卦,坎為仲冬之卦。這樣,《節卦》一卦而兼四時之象,《泰卦》變《節卦》可謂「天地節而四時成」,故卦名曰「節」。節者,節氣也,天地生四時,每時分三段,每段有節氣二,一年凡一十二月而二十四節氣者也。
《節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泰卦》是消息卦,陰消而陽息,恰為三陽三陰,故《泰卦》及其所變之卦的天時在卯。卯時為一年當中的仲春之月,亦為一天當中的日出之時,即凌晨6時左右。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節卦》正當其時也。《禮記·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泰卦》變《節卦》,在「剛柔分」的基礎上,而能「剛柔分而剛得中,」故曰「制數度」。「剛柔分」即三剛三柔而均等,其為數;「剛得中」,即指卯時剛用事而能取中,《節卦》九五得中正之位也,有中正之德也,故曰「德」。卦變時,九五由下而升上,為「行」。行而以中正之德,故曰「議德行」。「議德行」即《彖傳》所謂「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意思就是君子修德,當明其數,節其度,以中正之德行事,這就是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