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一)釋字
收
這裡指完成、結束。《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井收」指水井鑿成,井上已築臺收口。
幕
《說文》:「帷在上曰幕。覆食亦曰幕。從巾莫聲」。《廣雅》:「幕,覆也」。這裡指井成而不汲,猶食在而覆之也。
(二)釋象:
《井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先變為《渙卦》,然後再變成《井卦》。《渙卦》下有穴而出水,上有木而懸繩,是標準的「準水井」之象,所以當《否卦》先變為《渙卦》時,實際上井已具雛形,只是沒有修整完畢,還沒正式投入使用。而《井卦》除整體有「往來井井」的汲水之象外,還有逐步修整水井之象,《井卦》及上六爻時,表示水井已完全修整好,故曰「井收」。
《井卦》是由《渙卦》變化而來的。《渙卦》上巽下坎。「巽為木」這裡引申為草;「坎為水」,《易》常引申為酒,又「坎為月」,「月」在造字中通常指「肉」,而肉是食中之貴者,故泛代指「食",所以坎有「酒食」之象。如《困卦》就有「困於酒食」之說。艹(草)在上,酒食在下,有「覆食」之象,「覆食曰幕」(見《說文》),故曰「幕」。《渙卦》雖有「準水井」之象,卻「有井而幕」,這個水井是靜態的,並沒有「往來井井」的汲水之象。故《渙卦》為井,卻「有井而幕」。當《渙卦》再變為《井卦》時,有繩入於下而水出於上之象,「巽乎水而上水」,為「汲水」之象,所以《井卦》是汲水用井之象。《井卦》上六是《渙卦》變為《井卦》時的動爻,《井卦》上六之動,使收口完工的井變得活起來,由原來的幕而未用變為「往來井井」,「往來井井」則不「幕」,故曰「勿幕」。《渙卦》變為《井卦》,從「有井而幕」變成了「井收勿幕」,表示水井正常投入了使用。
《井卦》與《渙卦》對比,如上下卦體互換而成。《渙卦》上巽下坎,如以草(艹)覆食之象,故曰「幕」;而《井卦》則上坎下巽,「巽為木,為白」,故這裡可取象為「白茅」,坎在這裡亦取象為「酒食」。白茅藉下,酒食奉上,為祭獻之象,其「有孚」之狀盡現矣!故曰「有孚」。《大過卦》初六爻辭曰:「藉用白茅,無咎」,孔子在《繫辭傳》裡專門就這句話而言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井卦》「井收勿幕」,對公眾開放,使大家受益,猶以祭祀後酒食賜「福」於萬民,其至誠至仁之心有目共睹,謂之「有孚」。大家都因此受到益處,「並受其福」,井福始至,故曰「元吉」。《渙卦》有「準水井」之象,還未正式使用,其為「小成」,《井卦》上六爻「井收勿幕」,汲水為用,其為大成。上六就是從「水井」中汲上來的「井渫」之水(詳見九三爻破解),象徵井道大成,故《象傳》釋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三)義理
「井收而幕」就失去了井的意義;「井收勿幕」,大家「並受其福」才是井道大成之時。井的意義就在於讓大家自由汲水,共同受福。上六在《渙卦》時為六三,乃「井渫不食」之象,卦變為《井卦》後,《渙》之六三成為《井》之上六,「井渫不食」之象變成了「井收勿幕」、「井渫而食」之象,上六動而出乎上,象徵「水井」的正式啟用,象徵井道的大成。
附《井卦》總結
《井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其時在仲秋之月,午後酉時,其五行屬金,其數為九。《否卦》先變為《渙卦》,然後《渙卦》再變為《井卦》。《否卦》是「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渙卦》下坎上巽,下有穴而生水,上有木而懸繩,是標準的「水井」之象。《井卦》則是井繩入內而水出於外,「巽乎水而上水」的「往來井井」的「汲水」之象。可見,井之道,在於用,而不在於成,成是用的基礎。《否卦》變為《渙卦》,則「水井」已初成,然井未修整完備而未用。《渙卦》變為《井卦》則水井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水井周圍的居民會越來越多,遂漸形成市井,人們「往來井井」,熱鬧非凡。「水井」只有在被使用的過程中,才能體現井道。井成,是為小成;井用,才是大成。井道體現的是一種公眾價值,公共效益,而不是私人價值,個人利益。所以井具有公益性、開放性和凝聚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