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象辭破解」)
三、卦辭破解
卦辭曰: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一)釋字
繘
《說文》:「繘,綆也。從系;矞聲。」《玉篇》:「繘,用以汲水也」。《揚子·方言》:「關東謂之綆,關西謂之繘」。《儀禮·士喪禮》:「管人汲不說,繘屈之」。《說文》:「綆,汲井綆也。從系更聲。」《說文·段注》:「綆者,汲水索也。何以盛水,則有缶」。
繘,本義是井上汲水的繩索,也就是井繩。「未繘井」的意思就是「未出繘於井」,指井繩未拉出水井。
汔
《說文》:「汔,水涸也。一曰泣下」。《山海經》:「汔水出賈山,在大荒之中。」《未濟卦》:「小狐汔濟,濡其尾」。
分析:
「汔」本水名,「出賈山,在大荒之中」,可知汔水為內陸河,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內陸湖或在內陸消失。如中國的塔裡木河。由於內陸河水量不足,得不到補充,故不能入海。往往中途就乾涸了,故曰「汔」。
羸
本義指羊角困於籬笆而不能脫,泛指困於亂境而不能脫。「羸其瓶」,是說汲水用的水瓶困於亂繩而不能脫解。考古發現的河北邯鄲澗溝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在這個遺址上有兩口水井,深約七米,直徑約二米,其中一個井底還有大量的陶器碎片,應該是汲水失落破碎沉沒的水瓶殘片。水瓶被井繩纏繞,就容易失落而破碎沉沒。
(二)釋義
我國古人很早就發明了掘井技術。井的發明,不僅改善了用水條件,而且大大擴大了居住範圍。過去人們逐水而居,有了井,人們就可以圍繞水井而建造村邑,形成聚落,而不必局限於臨近河邊湖畔,為人們的長久定居創造了條件。
有了穩定、長久的居住地,便逐漸形成了「籍貫」的概念,所謂「籍貫」就是祖居地或原籍。「籍」字從「竹」從「耒」從「昔」,「耒」是古代耕田用的農具;「昔」表示過去,起初;「竹」表示記錄戶口的薄書。「籍」的本義就是指過去先祖最早耕種、生活並被記錄於戶薄的地方。
人口會流動,住址也會遷移,但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其籍貫是不會改變的。現在許多人忘了自己的籍貫,所以現在戶籍制度規定,籍貫是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的籍貫,並經常回來尋根祭祖。
正因為如此,故《井卦》卦辭曰:「井,改邑不改井」。前一個「井」指《井卦》;後一個「井」就是指「籍貫」,指祖籍地,先祖的宗祀地;「邑」即是指現今的居住地。從「井」字的字形上看,「井」字共劃分為九個區域,中間的區域有四圍,是固定的,代表人的祖籍地,是一個人或家庭的「根」;其餘的八個區域是開放的輻射狀,是可以不斷遷移的居住地(邑)。一個人無論遷移到四面八方的任何一個地方,其籍貫是不會改變的,他的根永遠在其祖籍地。這就是所謂「改邑不改井」。
反映到卦變上,《井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否卦》先變為《渙卦》,然後《渙卦》再變為《井卦》。卦變時,《否卦》上面的三個陽爻有兩個改變了居所,進入到下面的坤體,「坤為邑」,故曰「改邑」。而三個陽爻中只有最中間的一個陽爻沒有改變居所,從而形成坎體,並成為坎體主爻,「坎為水,為溝瀆,為穴」,有穴而出水,故坎有「水井」之象,九五之剛居中不遷而為井,故曰「不改井」。這就是《彖傳》所謂「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井中之水,在正常情況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們來來往往從井中汲水,卻並不見水會減少,但也不會增加,井中的水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故曰「無喪無得,往來井井」。從卦變上看,《渙卦》本就是有完備設施的「水井」之象,《渙卦》變為《井卦》,乃為「汲水」之象。《渙卦》是巽在上,坎在下,而《井卦》是坎在上,巽在下,說明「汲水」的過程,水並沒有減少或增加,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故曰「無喪無得,往來井井」。這就是《彖傳》所謂「井養而不窮也」。
從《井卦》卦象上看,《井卦》上卦為坎,「坎為水」,代表從井中所汲之水;《井卦》上互卦為離,「離為大腹」,離中空,引申為汲水用的陶瓶;《井卦》下互卦為兌,「兌為說,為毀折、為附決」,「說」通「脫」,這裡指脫離、失落;《井卦》下卦為巽,「巽為繩直」,引申為井繩,故曰「繘」。《井卦》坎在離上,象水從瓶中灑出,故曰「汔至」,意思就是瓶中之水幾乎快幹了。《井卦》巽體在離體之下,就象井繩被纏繞,吊在陶瓶之下。而在正常情況下,向上汲水時井繩應該在陶瓶之上,這就說明井繩纏繞在一起,不能垂直地拉出井外,故曰「未繘井」。同時也說明陶瓶被亂繩所困,故曰「羸其瓶」。
《井卦》離體與巽體之間為兌體,說明陶瓶與井繩會分離脫開,這樣陶瓶就會打碎,故曰「兇」。陶瓶中的水都快灑幹了,井繩還沒有被拉出井外,故曰「汔至亦未繘井」。陶瓶被亂繩所困,不能垂直,有可能水灑瓶脫,破碎沉沒,故曰「羸其瓶,兇」。古代以陶瓶汲水,繩亂羸瓶,水灑瓶破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